-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续藏经 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唐 慧沼撰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四
大云寺沙门 慧沼 撰
三科章 得非得章 空义章 十二支章 二种生死章 三求章
○三科章
三科法门。以五门分。一出体。二释名。三癈立。四假实。五类异。
出体者
有三。一约三性。五蕴唯有为。十二十八通有无为。若约漏无漏门分别。五蕴通二性。若约常无常门分别。唯依他。十二处中。法处少分。唯圆成。余十一处法处一少分。通二性。十八界中。法界一少分。唯圆成。余十七界法界少分。通二性。二约五法出体。五蕴中。色蕴少分名为相。识受想行蕴一少分。名为分别。行蕴少分色蕴少分。即名句文。名为名。行蕴少分。名为正智。十二处五根四尘全法处一少分。名为相。法处一少分声处全。名为名。意处全法处少分。名为分别。法处少分。名为正智。法处少分。名如如。十八界中。九色全法界少分。名为相。法界少分乃声界全。名为名。七心界全法界少分。名为分别。法界少分。名为正智。法界少分。名如如。三约百法出体者。色蕴中唯摄十一种色。识唯八心王。受即受数。想即想数。行蕴余者总是。唯除无为。十二处中。五根五尘各自处。收八个心王。名意处。余者总法处收。十八界中。五根五尘各自界。六识名六处界。末那及第八名意界。及等无间意。余者法界收。
二释名者
蕴者积聚义名蕴。处者出生义。界者自性义。能持自体故。亦是界义。
三癈立者
问五蕴何故诸色合为一。诸识合为一。受想分二蕴耶。自余心所。合为行蕴耶。答为对除五种我故。一对我具故。立五色蕴。五根五尘是我作具故。所以合色为一蕴。但是色而非我。二对除我受用故立受蕴。但是苦乐等受而非我。三对除我言说故立想蕴。但是想而非我。四对除我作用故立行蕴。但是思而非我。五对除我因故。但是识而非我。问何故立十二处中。色开为十。识合为一。答为对除一合我故。说十二处。所以开色为十。合识为一。问十八界中。何故开色为十。及心开为七。答为对除法执故。令知根境生识之本。非识能生於境等。此就小乘随转门说。又释。乐色少者说五蕴。开心为四。合色为一。乐色多者。说十二处。开色为十。合心为一。乐色心等者。说十八界。开心为七。又释。有情根上中下。利者说五蕴。中者说十二处。下者说十八界。
四假实分别者
蕴中色蕴通假实。五根实。五尘通假实。色中青黄赤白实。余假。声中明暗是假实。香味二种。论虽无文。今以理准。亦通假实。香中六种好恶等三。据性是假。论体是实。和合一种唯假。余二实。味尘中。据性是假。论体是实。触通假实。能造触是实。余总是假。法色中五种遍计所起等四唯假。定自在所生实。定境色是假。识受想是实。行蕴中。二十四不相应。及寻伺小随中随大随根本等随。应通假实。十二处五根处实。五尘如蕴。法处中二十四不相应寻伺假。无为实。余随所应意处唯实。十八界如处说。
五类异分别
有其十类。一无漏分别有三品。唯识第十卷。自当分别。二方便善。识蕴通加行善。色蕴中色声二尘。通加行善。五根三尘非故。瑜伽云。两法非自性。由表成善恶。三尘唯无记。法处中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加行善。余非。受想二蕴。通加行善。行蕴中寻伺。灭尽定。睡眠。十一善。遍行五。别境五。无想定等。并加行善。十二处中。意处色声二处。通加行善。法处中无为等加行善。余如蕴。十八界中。七心界。声色二界。法界少分。通加行善。余如处说。三生得善。识蕴少分。色蕴色声二。法处色中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受想二蕴。生得善。行蕴中十一善。遍行别境寻伺悔眠。四不善。五蕴中色蕴中色声二处不善。故名不善。法处色中受所引遍计色。亦名不善。受想识三通不善。行蕴中遍行别境大小随等不定。四异生性。皆通不善。处界随应。五覆无记。五蕴中色蕴身语业。如梵王起谄。遍计所起色。通有覆无记。受想识亦通有覆无记。行蕴遍行别境根本。除其随中小十忿恨恼嫉害不善。余五通有覆无记。中二亦不善。大八并通有覆无记。二十四不相应中随应。不定四。皆通处界随应。六无覆无记中。五蕴中色五根全扶根尘是异熟生。声即不定。依小非报。准大亦报。受想识中通除末那。行蕴遍行别境眠。不想应中众同分命根无想报三。皆是异熟生。处界随应。七威仪中。五蕴中色蕴。五尘中除声及无根。法处中引定果。受所引。遍计所起等。并威仪。受想识中。取缘发者是。行蕴遍行别境寻伺识等并是。处界随应。八工巧是五蕴中色蕴。五尘全。除五根法色定果遍计是。受想识三。取缘发者。行蕴中遍行别境寻伺与眠等并是。处界随应。九变化。五蕴中唯取色。界分别色蕴中五尘通变化。识中唯第六及眼耳。除五根及业果心心所。十二处中。五尘全法处少分。谓通果色意处少分。所余少非。十八界中。五尘全。法界少分。六识界中眼耳意三。所余非。十自性无记。色蕴中异熟长养。等流长养二。一处宽遍长养。二想续盛长养。等流有四。一异熟等流。二长养等流。三变异等流。四自性等流。但色蕴通自性无记。谓外五尘扶根四尘非报。问诸论说云。说有四无说。何故不说有自性无记耶。答除异熟无记外。非别有自性无记。随增说我事。为依正所行生持分广略。无别所依。缘我所依谓色蕴蕴是我之所依故。我所受用事谓受蕴。我言说事谓想蕴。起言故。我所造作事。思体造作故。我所为故。破此五执故说六根。所得故说六尘。能生六识根同能取。所得隐而不说。持自性分十八界。问何故无间以辨界。八识但名界。约界以分境。应当立二十四。答依缘无别故。所以不立二十四。
○得非得章第十六
得非得义。以十门分别。一明所依。二明得名。三明差别。四约识分别。五约位分别。六约内外分别。七约大小分别。八约三世分别。九约曾得未曾得分别。十问答分别。
一明所依者
一切有为法。皆得所依。所依是善。得亦是善。所依不善。得亦不善。所依欲界系。得亦欲界系。乃至所依无记。得亦无记。所依色无色系。得还依色无色界系。所依不系。得亦不系。择灭得唯属圣道。非择灭得属三。一以世间六行伏惑暂不生。此得属世间六行道。二若究竟灭者。属所依本识。三若缘阙暂不生者属种子。非得所依有二。一依圣道。二依有为法种子。若一切染污法不得。明依圣道及六行道。所有无漏法非得。依二障种立。若有漏善无记非得。依自种而建立。若一切染污法现行不起。名不得用。若种子亦断者。名不得体。若一切有漏善无记。若约离缘缚时。名不得用。若究竟佛位。非择灭者。名不得体。无漏法不得者。若现行不起。名不得用。有种姓者。无不得体。若无种姓者。体用俱不得。若三乘定性名相望。皆有不得他无漏体用。
第二释名者
瑜伽论说。云何名为得获成就。答谓若生缘摄受增盛之因。依萨婆多。得之与成就有别。若初得名得。若久得成就者。名成就。若大乘种子任旧而住名为得。增上盛果之时名成就。成就有三。一种子成就者。因循任旧。名种子成就。种子即成就。持业释也。二自在者。加行功用而得成就。名自在成就。自在之成就。依士释也。又自在即成就。持业释也。现行者。现行果显现而着。名曰现行。现行即成就。持业释也。
三明差别者
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今取有不取无。有法中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今取有为不取无为。何以故。无为常住。不熏成种故。就有为中。略有三种。一者染污法。二者善。三者无记。染污中有二。一者不善。二者有覆无记。善中有二。一加行。二生得。无记中有四。一异熟生。二威仪。三工巧。四变化。三界染污法。皆名种成就。善中生得善。名种子成就。四无记中。异熟无记全。威仪工巧少分。名种子成就。所余皆自在成就。此二种子。生起现行。名现行成就。何以故。种子隐而难了。所以分二。现行显而易了。所以合论。就三种成就中。初种子成就中。约染污法成就不成就有二。一约有漏道中见修二惑。唯能伏修。不能伏见。就修唯伏六识中。不能伏第七识。就六识中。唯伏贪瞋等四迷事烦恼。不能伏身边二见。就贪瞋等四中。唯能伏与瞋等相应四。不能伏与二见相应起者。就贪等四中。随取三界九地。唯除非想定。下之八地。地地皆有九品。一一品中。作无间解脱道。而折伏之。约小而言。种子现行。皆不成就。若大而言。唯伏现行。不断种子等。於一一品伏。名现行不成就。种子名成就。乃至伏欲界惑尽。名欲界现行不成就。上二界种子现行俱成就。於中随其所应。第二约无漏道。若烦恼障分别起者。三乘见道。种子现行。俱不成就。修所断者。若菩萨就十地位。七地已前。现行由有成就不成就。种子定成就。八地已上。永不现行。现行名不成就。种子金刚无间定不成就。所知障中。分别起者。种子现行。见道定不成就。俱生者。十地位第六俱生所知障。若种子若现行。地地之中。皆有不成就。第七识俱者。烦恼。七地之中。现行有成不成种子金刚道。永不成就。所知者。八地之中。现行由有成。种子要在究竟。永不成就。习气。六识中所有习气。若烦恼所知十地之中。皆有不成就。第七者。要金刚。约二乘断烦恼障中。见道种子。现行定不成就。於修道中有超果者。有渐次者。若渐次者。随何而三界中。品品种子现行俱不成就。乃得极果。随其所应。超果有三。超中二果者。三界修惑竖断。若欲界一品断。非想一品断。随其所应。成就不成就。有六行伏惑者。若伏六品回心入见道者。现行先不成就。种子。入见道时。随其所应。先伏者有多少品不成就。习气定成就。染污者。如是分别善中有二。一生得善。二加行善。欲界中生得善。若不起邪见。种子。现行定成就。若起邪见者。现行定不成就。若起加行善。自在成就。邪见者现行不成就。生上界。欲界生得闻思加行善种子定成就。现行有成不成就。约离缚断者。此诸善入见道有具一分不成就。种子不成就者。要解脱道。无漏加行善。种子定成就。现行有不成就。不在此分别威仪等四无记中。欲界中威仪工巧种子定成。现有不成。加行自在者亦尔。有成不成。变化定不成就。异熟生者。种子定成就。现行有成不成。约离缚入见道。亦有一分现行不成。种子在解脱道。定不成就。
第四约识辨界者
五识中欲界唯种子成就。无自在就。眼耳二有自在成就。色界中唯有三种子成就。无色全无。余通三界。欲界有七。谓染二善二无记三。色界中六。污一善二无记三。除工巧。无色有四。污一善二无记一。心数心欲界具除轻安。色界有染。无随中大八小三。不定中有寻伺。无色类此。随其所应成不成。第六中三界有自在。若无漏者。第七亦有自在成。第八唯种子。约因果以论。第八果唯自在。因但种子。第六七因具三。果唯自在。因中五识眼耳有自在。亦可。八地已上五俱亦有自在。三慧欲界有闻思。色界有闻修。无色有修。若定菩萨果定不。
第五约位者
资粮位中。染污现行。以闻思所伏。有不成者。不共无明等。加行位中。染污中分别俱生二见现行俱不成。生得善及加行善。种子自在定成。现行定不成。见道中所有分别染者。种子现行俱不成。生得善。现行定不成。无记现行定不成。於修位中。七地已前染污善无记。现行由有成。八地已上七识染由现行。六中无记生得善定不成就。佛位一切有漏善无记无漏劣者。种子现行皆不成。
第六内外分别
小乘内立得。外不立得。大乘内外俱立。
第七大小分别者
小乘为大得得诸法。小得得大得。不得诸法。大乘立大得。
第八约世分别者
萨婆多立三世有得。过去世立法后得。过去之法。虽无用起。而有得彼体不失。属行者。名法后得。现在名法俱得。现在法而有得。与彼法俱而不失。名法俱得。未来有法前得。得彼未来之法。令属行者。如是现缘。今当得得法不失。有得彼之法。今大乘立法俱得。若种子有当生现义。假立法前。容有此义。
第九曾得未曾得者
生得善名曾得。加行善名未曾得。又解有漏善。名曾得。无漏之法。名未曾得。
第十问答分别者
问见分缘於境。有证来缘见。亦应得得於法。有别得来得於得。
答见分依他。实量果自证缘得。是其假。得无别得来得。
问所得法有为。能得之法亦有为。亦应所得是无为。能得亦无为。
答有为体相顺。能所之得并有为。无为不相顺。不得同无为。
问异生性为通三界分别种立非耶。
答与异熟同地。如是如余。何以故无成就。三界异生性故。
问无性人无果可障。依何立异生性耶。
答彼极重故。总依二障立也。
○空义章
空义。略以五门分别。一数不同。二出体性。三明癈立。四三乘得。五显证位。
一数不同者
或说一空。般若经云。五蕴皆空。三解脱门中。空解脱门。或说二空。处处皆说。生空法空。或说四空。大般若五十一末说。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空自性由自性空。他由他性空。瑜伽第十二云。空性有四。一观察空。二彼界空。三内空。四外空。或说七空。四卷楞伽第一。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系着。复空无二性。离自性相。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自性空。行空。无空。一切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或说十一空。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善男子。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大般若经。显扬。瑜伽。辨中边论。十六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弄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或说十七空。大般若说。前十六上。加无所得空。或说十八空。般若第八九说。前十七上。加自性空。或说十九空。般若说。十六空上。加所缘空。增上空。互无空。或说二十空。般若第五十一说。十八空中。离无散空。为散空无变异空。离相空。为自相空共相空。或说二十二空。亦大般若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