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章。解云至种子能感者。
  问。如何道理种子能感异熟耶。答。资有漏业名之为感也。问。现行上尚不能招。种何能感。答。谈实现行亦能感彼。然业未熟。果不即生。故熏成种。后时招果。若尔。现行既能招。何须种子感。答。现行虽生。剎那灭故。熏种子后生於果。若但现行。现行灭已后果起。阙俱有之因。久已灭故。为此言种感也。定道种子。定道类故。假名定道。非如余人将此种子实为定道戒体也。
  章。若不生者。
  身语不生也。
  章。若如前说即是身业为重者。
  此意说云。仙人意嫌是意业重。能杀国人。若准初解许有表业既。由有表。国人方死。即是表业。何云意重。
  章。解即亦色也者。
  从彼鬼神所发雨石。仙人无表而得色名。依他所发假名自色。
  章。持七受之业者。
  舍论文。
  章。然十业体是思者。
  问。业道无表二有何别。答。业体实思。无表色者是唯是假立。防恶色故。假名无表色。又无表者种上功能。业思实体。又未受戒但不杀生。唯得一种自性业道。若受戒已更别得彼无表之戒。又处中善。虽不由受亦有无表。据其体用亦与业道而不即一。问。戒体但是种上功能。为假实耶。答。是假。若尔。假法如无。如何经言戒能感果。而复言持名非色心。答。实种能感。以种体从用。名戒感也。而言持者。亦据体说。言非色心。说彼功能。问。思体是业。体能感者但是其业。何实戒耶。答。但是一种。约其义用立名字异。问。戒既种上差别功能。第八缘不。答。不缘。若尔。种上广大功能如何即缘。答。广大是实。戒是假故。故缘其实不缘其假也。问。一种功能。假实何别。答。广大依种亲起。不约防外。名实戒体。其色外防身语。是故名假。如提塘等亦遮故。思之。
  章。如何得言至无表色耶者。
  其答意者。假所发雨石之色以立其名。亦复何失。
  章。生今亦者。
  二字错。合是在字。
  章。并先从师者。
  师下脱受字。

  归敬章(卷第四本)

  章。故我稽首大沙门者。
  颂云稽首故非身敬。若尔。杂集序云。敬礼如何即通身语二。答。彼论释中自言身语业。实性论中而无释处。且依有文作如是判。据实相似。
  章。转爱果者。
  身心名爱果。由於善心转动爱果而礼敬也。
  章。俱舍至之通称者。
  俱舍但以身心。不名为稽首。稽首即是身业别名。亦是三业之通称也。俱舍且约别名而说。据实通三。
  章。随其所应亦通种子者。
  今是身语二种无表。依思种立。名种为体。
  章。身语二业至声处者。
  次明佛位归敬自性。亦得在於色声二处。佛位既有身语业等无表与色。故通四处。今现文意。身语二业无表色等。故此总是释名种子之所以。应思。
  章。语业礼者。
  所有违妨如三轮章及彼记会。故不更释。
  章。二归依境广等者。
  问。狭境敬礼归依可差。宽境敬礼归依何别。答。归依宽。敬礼不定。故名二差。非是宽敬即是归依。归依三宝所以宽之。敬礼虽三。尊而非是宽也。亦复全别。
  章。四支七支等者。
  言言支者。语业四支约语表业。但说於四。身表於语。义准可知。不言三支合而言七。
  章。七归依义胜至而兼是者。
  现理者。法宝意。说归敬必具三宝。敬礼礼贤而又得成。非要具也。
  章。证净是信等者。
  今观此文意设遮。於下难会。归敬之境即是三宝证净之境。亦是三宝。何不对辨。为此故言信业别也。
  章。法随法行者。
  随闻慧法。行修思慧。此法随与彼法随第二听闻何殊。法行中思与彼第三作意何别。答。由二三而为因故。而能生起法随法行。总而言之。前三为因。第四为果。果即三慧。
  章。一者诸根不调者。
  由根不调。故须归依练根器。
  章。依不成依者。
  所归者无恐怖故。更不说求所归依也。若尔。僧宝又是所归依收。岂不求依更无怖。答。胜鬘经云。但说如来名归依。
  章。七地已前在因位故者。
  言因位者。释身语二有漏。所以言七地者。释彼意通无漏。所以八地已上唯无漏故。若是地前。唯有漏故。所以七地言通。
  章。一界处者。
  据其实体。体唯思故。五蕴中言色行二种。体表合说。
  章。由形恶者。
  即欲界能变恶身。恐怖生类亦生类。
  章。十二受归依者。
  从於师受三归依。
  章。善十一众中所谓大师等者。
  言大师等即善十一之众。

  四食章

  章。前解不然等者。
  谈初师释与后师解意有别故。名为不然。非是破前名为不然。非要等下。出前意。
  章。然准诸文行解胜者。
  准论但言摄益喜等。不言八识。
  章。能会境思名意会思者。
  意相应思能思於境。令合会故。意会思有。有能令境思。此思能令意於境中思惟也。自闻思与所思二行何别。答。思但思量彼境。心所即能令心造作等。故二别也。不然。今者正取意相应思而为食体。何须说言思令思惟自闻取。理犹未尽。应捡彼文。
  章。能摄益识者。
  遍八识也。有云但对自三识也。但初益。自识变坏时。益更用。欲徧益余等也。有云。观大意但於变坏时益本识方益诸根。非是自三识也。应捡彼论方悉。今谓不相增边长养。由段食等令识明利。如何言但资本识。
  章。依止方便者。
  思为依止。是起爱根等。亦方便。
  章。如是三种至由体增盛者。
  由三食故得增盛。识言通八。有云其者可也。
  章。及缘现在者。
  触食也。
  章。未来生故者。
  思食也。
  章。亦缘过去者。
  双说触思。通缘过去。
  章。此义且依顺触思故略而不论者。
  触思缘现及未来世而是顺。故云说现未。略而不言。缘过去也。
  章。能与后后为增盛因者。
  令彼合识而得生。言意根等无间灭意。
  章。四者前三之所依止者。
  即第八识。由此任持根大种等而得安住。
  章。依彼而转者。
  彼即第八识。
  章。能集后有业烦恼识者。
  即业烦恼所招当来异熟识也。
  章。由此四种各有通别等者。
  数能资气力。触长乐爱等思。资欲贪等识。令根等识而安住也。名为别通。即能招当来果等。又有通者如上下。思之可知。
  章。欲令根义明增明净者。
  四食各别。名为本也。此四名得义明净故。
  章。谓变坏故有变坏者。
  此等四文如次四食。初言变碍非是食。彼言变者正是食。故总结之。一一之中有是有非。
  章。四有种法至四食者。
  由此四食各别能资长气力。四方能资诸根大也。
  章。又由追求三食等者。
  一二未来所有食。若前先不。初相从而追求触思者。据展转求三食也。求食即意。起喜乐即触食。思量二行相难见。
  章。生业烦恼生后有识等者。
  由求三食以为因故有业。后有识生。
  章。四是诸行至因缘等者。
  诸行多分。以识而为住因。缘此徧者。言识。
  章。婴儿等类亦能知故者。
  虽不能知触思识等体用行相。然亦思量触对。对谛境故名为可知。
  章。日日分易资养等者。
  此日日资身也。若阙。身即羸损。
  章。无无生而住故者。
  无有众而无。有生而得住也。故章云生生即生相。
  章。由缘未尽善等者。
  即是前生能灭生之善。由有此善。有情得住。
  章。谓於是处说由命住者。
  即无色界天名为是处。不曾求食。又不食有求食故。而有难作。对於彼说依命住。
  章。若尔何故至处宽遍耶者。
  此未详也。今助释者意云。若其不损。即名长养者。有处宽遍长养一切。以是不损害也。
  章。根由其识所资长养者。
  问。根望於识有五义胜。如何令识能长养相耶。答。彼约闻声见色时根有力胜。今据为食故识若胜。即由第八任持根故。
  章。虽具五处全非是食者。
  界系别故。若无漏者据有漏故。
  章。然由圣力至可为食故者。
  此意说云。圣定等力及思成等力为食之时。但取香味触三为食。不取其色而食。故此即法处以为食也。
  章。有义不然至非法处者。
  此师意说。圣者定力变鱼米等为增上缘。有漏第八据彼自变为鱼米等受用之时。但用自八所变之者实香味等。而不用彼法处等色也。所以然者。有情三识而能用法处色故。
  章。此亦不然至三处名食者。
  此意说云。但能资养即名为食。非要三识缘故名食。上有情类食段食胜。正为食时。三识量是缘。若得三时未为食故。此亦如是。道理皆难。所以然者。定等所变是上界法。如何得资欲界有情界。随增过。又无漏者破於有故。如何食缘之。定通等力即不决定。故得以上而为下食。虽然。终有致别。非有失。又解。克实言之。但以彼色而为其质。自第八识变业果色而受用之。如义灯中广问答辨。
  章。有漏者是善性摄者。
  此即是许七地以前变鱼米等得实用。七地以前有漏尚行。故有漏心亦能变也。
  章。若无漏者至漏者至彼损有故者。
  问。为食之时。但唯食自第八所变有漏之者。不食无漏。如何得言破於有耶。答。由以无漏为疎缘故。毕竟能令有情终得断於有漏。
  章。此义便狭者。
  对法及彼在下离欲之人。摄论无及。故不摄彼下离欲者。
  章。答有二定至资下三耶者。
  眼耳身意名四识也。既言下。识思识触定随。
  章。问下资上耶至思妙理故者。
  上字错。合为下字。
  章。约方便别义者。
  此方字错。应捡余本。
  章。
  界不思食故。有求不得。
  章。集种子识得有增长者。
  前三者。此明由三为门。起业或识支种子。为后有因。名识食。
  章。智顺益舍故者。
  简非遍境故也。
  章。然唯约与未生诸法作生缘理者。
  由此食为因食。得长养诸种子。彼六识等准胜果故。以现在食不资落漏谢故。
  章。但由法假者。
  更非有受者。
  章。无漏又尔者。
  但持无漏故。
  章。初解遍六识者。
  但由外闻法。初资名爱。后资名乐。十业防色支。说有文言。记心如是等者。但是方便非本心乐道。

  六十二见章(卷第四末)

  章。由习异见异亲近故者。
  与师见异。名为见异。与师别为发。名异亲近。
  章。本劫本见者。
  前际也。
  章。末劫末见者。
  后际也。有云。本是成劫。末是坏劫者。不然。总名中云。五为前际。五为后际。即阿含云。本劫末劫。明知是前后际也。
  章。二十句等者。
  即色为我等是。
  章。阿含经有至非可全凭者。
  此意说云。此六十二见遍计三界。无色界亦有色故。亦非所宗。此经既是大众部。不可全依彼经所说。定果可尔。业果即非。
  章。由上中下清净差别者。
  净色也。静虑异名。
  章。第二观生者。
  唯观生彼。不观死此也。应捡疏论。
  章。若有说言至即有违天眼者。
  前三者除后一也。瑜伽第四名为天眼。即婆娑第三名为天眼。所以违也。
  章。常论者。
  瑜伽论中解常论。更名为常论。
  章。或见梵王随意成立者。
  见彼梵王大种常。或见心无常。或见自身及众具。梵王自随意成立也。
  章。同彼忍者。
  彼。梵王也。
  章。或住梵世者。
  出彼在亲闻梵语也。
  章。或是展转闻者。
  即生此间。传闻他说。或可在梵世。亦传闻说。
  章。皆依静虑者。
  问。第二即闻梵王说。云何依静虑耶。答。昔在即上中。梵王说令在人间得定。却缘已前闻者。亦无违也。或可现在梵王说未来前。故亦名前际。
  章。出心以前所有诸位者。
  通自心.心所法及余法也。
  章。诸法如我者。
  此诸法者。身外诸法。举自之身。例於诸法而亦无也。问。何故不忆出心以前。答。出心以前正在无心。无心何忆。问。何故不忆无心以前诸有心位。答。外道宿住极唯忆八十。为在无心。经五百劫。故不应能忆无心已前。问。宿住亦得缘於色法。在无心位。心.心法虽无碍。色法在。何不缘色执无因耶。答。凡宿住观。要於心方。观色出心。前心法既无。如何观色。
  章。若依缘断边际求世边时者。
  坏时论於尽劫。名断边际。尽边以为分限。名有边也。作此见解报故。名求世边。
  章。出观方便者。
  出现成劫也。方便者。以此出现而名方便。观边无边。今是旦举劫等。又是方便。
  章。三种妄想者。
  虽列四。今谈其体。第四但是第三故。而是无别体。
  章。一不善清净者。
  外道也。
  章。二善清净者。
  唯佛也。唯入俗定者。外道定也。
  章。或为异记者。
  善说不善等名为异记。
  章。或拨实有者。
  拨实法以为无等。或有云应据动。
  章。或许非有者。
  外人解云。其有法而乃问言此法岂不是无耶。而随问言是非。有名净名有。此言三并外思欲名答也。通解四行相。
  章。又以圣者至不矫乱天。
  有答不乱天故名乱天。非佛法说彼是不乱天。乍观欲似以答不乱天故。以从能问。故佛法亦名不乱天。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