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续藏经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唐 智周撰
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序引
原夫性相义门至唐大备也。及乎奘师之门出大乘基。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经无不讲。疏无不成。遂权寄百本之名。今章其一。直通於三性幽关。妙发八识蕴奥。盖百法其炳焉。然文简略义深邃。未易通晓。是以濮阳制此记。粗提纲纪。广举要领。且假设宾主起於问答。难通通之。所以目此记也。予今年夏得诸洛阳书肆。不堪雀跃之至。艹艹誊写。未加点校。第惜此书鱼鲁甚多。得此失彼。庶几他日得善本考订之云。
因云本钞所牒与现流章稍有不同。盖周师所释依初成本。南都称之云唐本者是也。惜今不现行。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目录
卷上本
总料简章 五心章
卷上末
唯识章 诸乘章 诸藏章 十二分教章 断障章 二谛章 大种色章
卷下本
五根章 表无表章 归敬章 四食章 六十二见章 八解脱章 二执章 二十七贤圣章 三科章 极微章
卷下末
胜定果色章 十因章 五果章 法处色变章 三宝章 破魔章 三慧章 三轮章 三身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目录(尾)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上本
总料简章
沙门 智周 撰
章。总辨诸教业宗体名者。
教业宗体名之五字如次。是下所列五门。时利差别有利之业名为业也。余四可知。
章。故世友说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者。
此世友菩萨说婆沙论。於此论中所说非如来语皆转法轮。
章。诠八正道教至名轮境者。
问。此宗何故不取此教以为其因。而以为境。答。见道已前有漏之智名为因。故彼宗不取以为法轮。言教为因即滥彼智。所以彼说教为轮境。苦谛等法即是教也。
章。大众部等说者。
问。此等部法轮与大乘何别。答。亦有别。彼部等说一切佛语皆正轮体。大乘所说唯八圣道名正法轮。余非正故。与彼别。如文自悉。
章。唯八圣道是正法轮等者。
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
章。有取识为王者。
取是烦恼之总名。烦恼体漏。即有漏识名为有取。
章。三转法轮於至是正法轮者。
此引彼文证除八圣道所有佛教并名法轮。助正虽别。总得名轮。即法华经观十二支亦名法轮。又法华言转四谛轮。四谛岂总名八圣道。故所引证得通助正。若尔。何故结云故八圣道是正法轮。答。此意结云。由观四谛无漏慧眼等正能断惑。故八圣道名正法轮。非总结前无垢称等。
章。佛转三周至甚深法轮等者。
谓见.修.无学三位名曰三周。如其次第。示相配见道。劝修配修道。作证配无学。又观於四圣谛境生圣慧眼等者。其圣慧眼是总三世。余三别配三世可知。问。云何名为十二行相而配三周。答。谓观四谛。四谛之下皆能生圣慧眼智明觉。且如苦谛之下眼智明觉配前三周。即成十二。余三谛下各配三周。总成四十八行相也。又示相等三配於四谛。亦成十二。言示相者。此是苦乃至此是道。余劝修.作证可知。
章。此生此处此时者。
生简过未。即生时也。处谓此处。时彼处时也。与前异也。
章。自证谛理不信他言者。
谓解前难引证之文。如入见道自证谛理。知非染故不信他也。又解有随法行有随信行。随法行者自寻教法即便信解。随信行者要信他言教方能信解。今言自证谛理。即随法行。二解俱得。
章。能知圆寂知非恩故者。
如真见道。能证智圆寂。平等平等。无恩无报。名不知恩。
章。永弃后业名为断密者。
业力难知名之为密。断此业已更无生处。名无容处。
章。犹如食吐者。
如有病人患吐。为药而食之。时但希除病。不食其味。受资具等亦复如是。但欲资身而求圣道。不生贪着。如维摩经。为不食故所以受食。
章。然瑜伽论至一向澄净者。
谓诸菩萨。一深植正信。二深植清净。三一向澄净。四依如来了义经典。前三配前资粮.加行及以见道。即其一信分三种别加行之位。信转强胜与清净名资粮。不尔但名正信。
章。淫欲即是道者。
淫欲贪爱义。爱彼十二分教名之为道。问。论言彼法起爱恚等着皆名法执。如何今说贪为道耶。答。法执名宽。於诸法中。以名属义。以义属名。此作此分别而生爱着。即法执收。令彼恶道不生分别。而以相属。故非法执。
章。谓契经.应颂.记别等者。
意明此三经名不了义也。
章。又说殟波陀悭贝戎尼等者。
殟波陀悭者。此云生起义。戎戒尼者。此云离间语。此据正翻也。今密将生起义自拔悭足。密以离间语诠常胜空。问。此密意有何所以。答。若生善法便能得拔悭之足。言离间者非是。两相离间。但能离彼恶即是常胜空也。
章。设有圣教至名非了义者。
此据第一法印。非法印门。外道之教。诸法是常。不言诸行无常。外道涅盘时止息。亦非寂静。外道执我。不云诸法无我。违三法印。故外道教名不了义。
章。诠常非常门中言诸小乘教名不了义者。
问。小乘中岂无法身常佛。何非了义。答。小乘戒定等为法身。偏以王宫.双树为报身。以猨猴鹿马为化身。故此三身皆无常。
章。然是有上是未了义者。
意云。佛初说四谛轮。虽是希希。然亦有上。是以后所说法轮更胜於前上谓胜也。故四谛轮是未了义。
章。依种种门辨本性义者。
言本性义深难解。故以种种门辨之言隐密。
章。除契经等余自说等语具广者。
此据言略语广门。契经等三部言略。故名不了义。余之九部自说等语广。即是了义。
章。佛得自在都不起心者。
佛自在故。於一时中顿说三时法。都不起心而分别言我说此教不说彼教。但为感不同故也。如唯有声闻种姓者。唯闻声闻之教。不闻缘觉.菩萨之教。非佛其时不说菩萨教也。譬如天乐末尼此等无分别。但自有情各自随识而自感得。
章。或有恐怖或欢喜者。
谓不随意即生恐怖。若顺心者即生欢喜。
章。三兽渡河浅深成别者。
问。二乘证理即齐。如何浅深成别。答。独觉伏定障多。显理明净。故云深。
章。莫问声闻.菩萨等者。
问。此说渐者与次前渐如何别耶。答。亦有别。前据说法。而五时教中有其次第。名之为渐。此约修行。各自乘中从初修行乃至於果。名为浅深。名为渐。
章。顿者如来至顿说一切法者。
今时此师说顿者。与自前说一时教。同如来於一时中说一切法。顿能得被三种根机。故言一时顿说一切法。
章。所执法无我后由余教入者。
言法无我是人无我之余也。能入二空殊胜名为半满。
章。即提谓等五戒本行经是者。
此本行经非是佛本行经也。此经但说持五戒之行得人天果。本行经。
章。三十年中至同行空教者。
此有二释。一云。人天中定有三乘根性。此人闻此空教而不能行。此名曰三乘同行空教。二云。此教虽是空教。亦可通被三乘。以彼根性各各别故。若尔。即与解深密相违。深密经言。初时有教。唯为发趣声闻乘者。第二时空教。唯为发趣入大乘者。第三时教。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若言空教三乘同行。即应第二空教名。普为发趣一切者。此意难解。不难前前前前非。必刘虬本言同行空教者。故知只是刘虬自言。无典据。
章。菩提流支法师唯立一时教者。
所引经中有五别。一。譬如天鼓。此摄诸文。谈其本一。名为一时。二。如华严.维摩者。依教说一。名为一时。教自说言於一音故。三。无量义者。据相无异。名为一时。四。法华约一雨故名为一时。五。优婆塞经。证理是一。名为一时。此据正义作如此释。非是流支作此言也。彼但言一时。不说差别。故有异也。
章。若唯被大如胜鬘经者。
问。如胜鬘说。有四机不同。如何说唯被於大。答。为菩萨说有四机而行化利。或非为声闻说彼经也。权实准知。
章。遗教经唯被小者。
问。准大周十四卷经目录。此经乃是大乘所收。一何乖返。答。夫论大小。约对机理。今遗教中唯明四谛。但对声闻。如何得言是大乘耶。故章为正。
章。岂无一会至入大乘者者。
此意难云。既有一会顿发三乘。一会渐入大乘。发心既复不同。如何总名一时。
章。又舍利弗至正等觉心者。
问。此华严会。其舍利弗已发大心。何故乃言法华会中方发大心。答。有三解。一云。舍利弗之中。有是声闻。有是菩萨。华严会者乃是菩萨舍利弗。非声闻也。一云。华严会中化舍利弗。非实声闻也。一云。在华严会舍利弗即是法华会者。在华严会但发信向。无道心生。至法华会方始趣向。故无违也。今依后解为正。若依第一解。既是菩萨。华严即是顿。如何破他。
章。胜鬘经说至不定性故者。
此摄论文中既引胜鬘云。引摄一类不定性故。明知胜鬘非是顿教。问。前破觉爱即言胜鬘唯被大。今引摄论复胜鬘亦说渐悟。岂不前后自相矛楯耶。答。前据胜鬘。会无声闻。今据一乘而能可被。言不定性亦不相违。
章。定说五时至后当叙非者。
上来且破顿讫。彼渐教与刘虬义意相似。故指如后破五时虽不分明。次第义意如刘虬。捡之可悉。
章。不定依至以明半满者。
问。经中自云。为声闻人而说半字。为菩萨人而说满字。如何今言不约逗机。答。遮正为机。不障兼也。
章。四大本净至五戒本净者。
不执五蕴为我。名为我净。问。若是尔者。五蕴本净者不执四大为我。应四无我。答。五蕴唯内。四大通外。不於执我故。所以不说四无我。虽作此解。然捡彼疏及经文。言无我即无过失。
章。五戒本净者。
准觉爱章为吾我。而自释云。言吾我净者。即我空也。五字谬矣。今改从正。
章。柔顺者。
柔是调。顺是随顺也。如唯识论爱自他配位次。未见圣教释柔之名。
章。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者。
提谓既得不起法忍。受变易生。更不被三界分段苦果之身。又无生忍通在初地及八地。今提谓者应是八地。所以然者。以得记是。章家作此释。
章。五百价人至名曰齐成者。
齐谓齐等。五百价人俱得授记。齐得成佛。名曰齐成。或曰蜜成。由施麨蜜得成佛故。问。五百价人得初果时。佛皆授记而得成佛。明法华已前有授声闻记意。如何得言法华会时方与声闻而授记耶。答。此中总也。但言与记。不言五百中无不得记。复无等言亦不违也。
章。虽作此破至未名法轮者。
言觉爱虽作此破刘虬义。亦难知以不名转法轮。故由来分明下乃是助觉爱叙语。未同所观谛。未於鹿苑转四谛轮已来。三乘各各自缘四谛。不可名为转法轮也。即鹿苑中转四谛轮已后。方始三乘同观四谛。
章。次第二时至唯说有教者。
问。虽言第二。即深密第一时教。何故今破。答。解深密意为不定性初正说有。兼亦说彼非空非有。及於空教。今此即举总判为有。故为不可临文应悉。
章。又提谓普曜至已说大乘者。
准大周目录而言。小乘既明菩萨所行之行。辨佛记事说为大乘。於理为胜。复更捡本经。
章。又成道竟至唯说有教者。
谓十地经第二七日即说明於十地菩萨之位。即是大乘。云何得唯说有。
章。弥沙塞至增爱敬故者。
律及经中。皆不说法入定七日。及自受法乐令众知见。於如来所生增敬故。
章。十二由经者。
此是经之名字。
章。依依他起至生无自性性者。
唯自然生。举方隅言。理实而谈。亦别说言无遍计执。梵天王计余外道类。准此可知。
章。生无自性性者。
上之性字是遍计性。下之性字三性体。
章。及即依此至无自性性者。
此有二义。一。依他起形遍计。故名胜义。此即四重胜义。四重世俗。有漏无漏二种依他。皆得名胜义无性。此胜义上无遍计故。名胜义无性。二。真法界名为胜义。今依他上无彼遍计。胜义之性故言胜义无性。言一分者胜义之言。含依他圆成。今说依他胜义。故言一分圆成胜义。言一分者准此而知。
章。胜义无性者。
无我法性也。初胜义也。又解於依他上无圆成实义。故云胜义无自性。是即无之义。又释若约胜义释依他。但是因缘假有。故非有实自性。故云胜义无自性性。非谓依他中无圆成实胜义。故名胜义无性。
章。毗湿缚药者。
梵言此意说云於诸药中而置於此有功能药言有功能如是若以了义经药置於不了义经中义即显了余喻准知。
章。婆罗泥斯者何名仙人堕处者。
婆沙说有诸仙人以乘神通过鹿园王诸彩女。五百仙人得见彩女。遂失神通。堕於园中。故名堕处。
章。有上有容者。
更有过故。名为有上。而义有余。理犹未尽。名曰有容。
章。邬婆尼杀昙分者。
相传云名因缘也。或云因果数名。
章。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者。
问。此与次前得法眼净有何别耶。答。亦有别。言得法眼净者。乃於远尘初果即得。此约罗汉。故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