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章。随於处所者。
  随世何方域之处也。
  章。案未开者。
  於同净天而未解也。
  章。性虽有识者。
  虽有解性。有本言随忆也。
  章。答成邪见者。
  见不正故名之为邪。非要五见中邪见。
  章。不答成妄语者。
  虽不分明说我爱有证能。亦[纟*奄]含自说有证。今总不答。前说有证者便说妄语。
  章。如是三种假托余事者。
  假托即同余事行相。各各有别。即坏畏等是。
  章。无色界下三地亦通於彼者。
  如大众部。若说无色亦有色者。我有色句亦摄无色。下三无色。何故除有顶。答。彼非有想非无想中故。思之。
  章。第七者。
  大论第七。
  章。二执我种种想谓在下地者。
  第四禅下三天及欲界也。欲界可知。初禅为见。觉乐等别。二三禅等见大水灾。有怖不怖差别心故。如法华抄。
  章。一我纯有乐至谓下三静虑者。
  三唯乐受。
  章。我有粗色至我断灭者。
  欲界人起恶道中。以极苦故。不作断灭故。如法华抄。
  章。欲界诸天者。
  人天趣别。故别开也。
  章。三色界诸天者。
  章於无色界合为一。无色翻色。
  章。不定自他至一切皆得者。
  若计自身。若此若此。他身及此。今说以为灭。悉皆得故。
  章。我解脱心得自在者。
  由我解脱故心自在也。
  章。观得自在者。
  於所变境而得自在。名观得自在。有云心得自在者谓止观两行。互未详所以也。
  章。此说胜妙略无人中婆娑说有者。
  此一段文疑错。
  章。具足住者。
  证得现法乐住也。
  章。何故无有二天者。
  三十三天与四王天。
  章。及仙趣耶者。
  亦有於仙而没得之天执不没者。以为常何。故不立为一分耶。答。此等难及广聊。简法皆如义灯。

  八解脱章

  章。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者。
  自内身见有好恶贪等未尽未除。问。离当地惑及依六行得空识等。即得名八解脱不。答。有云离当地染非八解脱。八解脱者。要解脱处思惟胜行也。六行者。外道可然。佛弟子但依谛观修解脱。
  章。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者。
  见者是能见。能见者所观色相安立现前。问。见者色相何安立现前耶。答。有云虽离色染仍有定障。见有好恶。故此色相当情安立。今助释者。由已离染。为令障更转远。所以安立色相现前而观之也。
  章。由前三解脱引胜处等者。
  问。为是八解脱方修胜处。为将少多即引胜处。答。为二释。一云得於二解脱已。引前四处次起第三清净解脱。解脱起已引前四处。四处起已解修余解脱。二云定得八解脱已。随其所应引其胜处。且依解后释。若尔。第二解脱而已得。於内无色初二胜处。如何复云内有色耶。答。内安立色名为有色。非未离染名有色故。对法云。解脱名造。修胜处名起。加行遍处即成满。故三种次第别也。若如前解。解脱胜处修有杂乱。更思。
  章。或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者。
  由初习业未能任运。故须安立无色现前。问。设不安立。但依静虑观作少多等何失。答。有云。由要先安立无色想伏除见者。色想始依静虑作解脱。以彼先除定故。更远防故。问。瑜伽对法皆不作少多等也。准何言之。答。第二既云余。如前说故知尔也。问。初解脱等但作光明观如何。如前证少多耶。答。摄少多境而为光明。取彼如前所摄少多。故无失也。更思。有云。见者色想安立现前。未得无色定。但依谛观伏除见者。色想或依真观。问。初二解脱但观欲。何故但於第二言已离欲色。答。据实是齐。但初据二果及外道等合。单作者故不离色已。有云。佛弟子但依谛观得根本诸定。不依六行不同外道。如闻佛说法即得初果。岂说六行得近分也。有云。初解若初俱未得无色定。俱依谛观伏断色染。
  章。又不思惟彼想者。
  不思惟彼初光明相而为相也。
  章。今此第二内有色有根等色者。
  此会违也。有余文言内有色者。有根等色也。
  章。世间正智者。
  修六行智亦名正智。
  章。前无间道至方得至解脱名者。
  欲入灭定还作无间解脱道也。
  章。即外色之观及有色之观外色者。
  初释大乘。后及有色等释小乘。摄大乘初观观外色故。
  章。诸色之观及内无色之观外色者。
  大小乘兼释思惟分别。
  章。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者随转理门者。
  随小乘俱舍等说。唯作清净名一意解。
  章。定等诸所依法等者。
  彼同时心.心所等也。即此定等名之为处。定等非一名诸所依。即是彼能依功德虚空之所依故。名所依法。言能依行者所缘虚空等者。举彼能依显所依也。能依行者即功德等。便思。
  章。余无所有无别境界者。
  无所有外。更无境也。
  章。观已上境无所有少者。
  观彼识外名观已上。有云。空无边处者缘无边为境。若厌色生彼。皆无色故。即缘彼空故。若厌色行。非要缘空对治色也。如灭定但厌心令灭。非要空也。故但厌色。问。无所有心唯但思惟。下识处外无余法故。名解脱。为亦缘於自他四谛非择等法为解脱耶。答。缘於自他四谛等下。然解脱障.所知障收。若也不解自他之名。亦是障摄。若也解名。除一分障。若欲解名必须思惟识所处。为境戒之外色心等。无名无所有。不尔如何名无所有。有顶解脱亦引此知而言无色。不缘下者。不缘下界。又余不能作解脱者。不能缘之。非一切也。更思。问。答此难但厌色作何行解。故缘空及识。更不缘下地。若无所有即缘下识。於识上无彼空境等故。名无有微细。若尔。此与识处何别。答。识处但观唯有识。更不观所余。
  章。故渐入真观方断空障者。
  此释缘如以观光明及少多已方入真观。断於定障。定障断已既证真如。所以此观得缘如也。言缘如者。出瑜伽论。
  章。以摄受相者。
  即是展转相摄受。
  章。为断此二障者。
  色.无色二也。
  章。异生圣者至然有差别者。
  圣之中通离染得净。异生一向是加行得。应更捡彼文。
  章。除变化障得自在故者。
  於色解脱。起诸神通。得自在也。此说圣者。异生不然。
  章。不说异生不作初三者。
  论既不说异生不作。明知异生得作也。
  章。由此返显至故通内外有者。
  此会意。论既不言唯圣者得。圣之弟子不得。明知异生而又得也。所有言外者。异生名外。或外者外道。彼论但言多生贪味。非是一向不许彼得。文无遮故。应捡彼论。
  章。即於净色至变化相违者。
  於净执不净。执为定实。故障展转相待。解言变化加行功用者。於净色变化不净加行功用。行而不能成。或功用者。於净色加功用。行而执着也。不净准之。后解好。
  章。惑苦二法者。
  是定障中义说。或闻在定障中无有也。
  章。第六解脱至之令远者。
  此通对以下为境。断定障也。应捡彼论。
  章。后成满时至得后起者。
  此证意者通於二界。得起成满之者。色界遍处既为其因。明知必有解脱之果也。如初业者要慧为因方能得定。分成已后。即定为因慧为果也。
  章。不作净观不唯在欲者。
  作净无色色亦得。有云。又远作欲显色净观也。今解者设观色界显等色。何失更问。
  章。离欲得者。
  但离欲已而即得之。更修行方便得。问。若离染得依断者说。何故前言伏除见者色想。答。望义有别。约断伏入随有别亦不相违。而已得解脱至观自境作何行相。答。遂作先等解行俱更增胜。

  二执章

  章。思诞提底者。
  此无相当。故不翻之。但此四字助彼萨字自为伪也。
  章。依本我无境者。
  依本执心妄为我执我境而无体也。
  章。故法我见亦同生我者。
  同上所说我见行相生也。
  章。除染净意者。
  有覆名染净等摄。无覆无记及以善等。

  二十七贤圣章(卷第五本)

  章。断六七品即半生在者。
  但断七品有半生在。而言六者。由断六故应义。第七所断半六故名。六字剩。
  章。初预流向者。
  前十五心名之为向。何故文中更不出。应捡余章。
  章。八智十六行者。
  十六心中八智为体。忍从於智但名八智。四谛之下各四类行相。乃名十六行。问。前十五心三谛四行皆悉是向。如何总说以为果耶。答。唯道类智初果正修。余之七智。初果之时而是得修。正修得修总以为体。故言八智。道四行相而是正修。三谛四行并是得修。亦同智说。不出第二果者。第二果或易。故不说。或是脱也。其第三果及第四果顿修八智十六行。准初果说。问。分别之惑初果已除。第三果等不断彼故。何故取彼八十一无为为体。答。果总无为。所以得有八十一也。此等皆依小乘。应捡俱舍等。
  章。转至前三果等者。
  谈实此二四果皆有利钝别故。然唯依於初果建立。若四皆立。成杂乱故。今言前三果皆有者。道理稍难。所以然者。若据有体。四果皆有。不唯前三。若约建立。唯初果不依中二。故不可。应捡瑜伽第三抄及俱舍等。
  章。第三果中为身证者。
  据其别也。通而言之四皆有故。罗汉之中第六不动见至余五信解。
  章。成就彼对治者。
  成三四六对治。
  章。问上之三亦应入断者。
  答此问者初之三品。初入修道智猛利即断中之三品。修道再起不入断尽。又中下三倍离欲。故不须初。三非倍故入即断。又初三品粗易故入。中三细断入不顿断。应捡俱舍。大乘无文。而解者通大乘。无失。
  章。皆於初禅身至而断受生者。
  此半超。不同全超直生非想及五净居。不同遍没。地地皆生。随於何地而受生。故得半名。今此三种依上流。依初禅身死上生而建立之。故此三种皆言初禅死生上。
  章。答四果说者。
  此答意云。为立四果故说罗汉。罗汉若无。四果不定。
  章。答约种姓别立六有别者。
  三有别应捡俱舍等。
  章。问向中何故不取见道无为者。
  此举见道而等取修无为亦然。向亦无故。答此意者。无为进向义不胜故不取。如解向中已为此释。故今不为答。
  章。以彼经生至无由生欲界者。
  此是答。二解合在。必无命终。下录错。无命终之所以也。怖生死故。不生上界。欲界惑尽。不於欲生。为此所以必不命终。如广章说。录误失。安在问中。
  章。又多障难者。
  放逸处故。唯梵王所居放逸名障。
  章。何界所摄者。
  此文说错。应勘本。
  章。有果而非向至不进断位是者。
  此前问意。今约得是果亦为向之者而以为问。不据唯果及唯是向而作问端。初果第四唯果非向。初向唯向。故今答中於此而答。不尔者。何所以而不取之。应捡广章。
  章。如何而断欲界第八品等者。
  此脱七字。此中问意。八九未断有果生在。可名一间。既断第八唯第九下而无半生。何名一间。答此意者。据小生说名为一间。亦无妨也。
  章。二性烦杂故者。
  二性难辨。故不作而般涅盘。又生死厌者。生。性也。唯有一性无极离厌。故得涅盘。略而言之名无厌也。不作此释。道理难知。
  章。略有五义。
  如广章说。

  三科章

  章。五蕴通二性者。
  问。唯识第八说五蕴等通三性收。今唯言二。岂不相违。答。今谈蕴等体。遍计无体。故不说之。处.界准此。
  章。除一合我至合识为一者。
  问。执一开色为十。理即章违。合识为一如何能遣一合之执。答。为执色身为一。合我开为十。但书心法非见不执。一合不别开非不开。除彼一合也。此门依彼般若经中破一合相以为废诠。
  章。又释乐色多至开心为七者。
  此等文错。应捡俱舍。
  章。好恶等三据性是假者。
  所之性者。非体性性。用性性也。而言好恶等无故恶体。由能发生好恶心故。假名好恶。所依之体而是实俱生。二体是俱生故不说假。味性是假。准香应知。苦味性假设故也。
  章。定自在生实者。
  定所生起色是实。
  章。定境色是假者。
  即假想所观之色名定境也。
  章。如梵王起论者。
  即彼梵王不矫答梵众。謟於马胜所发语者。皆有覆摄。把马胜手引迎马胜。有覆身业。上无不善有覆心发。名为有覆身语表。实非有覆。
  章。二十四不相应随应者。
  等随彼所依以明性也。
  章。法中定引果者。
  即定果也。由定引故。名为定引也。
  章。遍计并威仪者。
  即遍计心妄为色境。名遍计色。即遍计心於所计境作威仪解。名为威仪。
  章。九变化五界中者。
  界字错也。合为蕴字。又唯取色界者。缘字又错。又合为蕴字。下自分别十八界故。若尔。下言识中唯第六等。如何今云唯色蕴。答。谈所变化唯色蕴故。心.心所等非所变化之第六。说能化。若尔。眼耳二识何名能变化。答。眼耳二种实非能化。以眼耳二有二通故。名为变化。
  章。五尘全者。
  有云据实所变皆能法处收。但以境对根言五境。
  章。扶根四尘扶根尘非业感者。
  各自性收。
  章。非别有自性无记者。
  谈离异熟无记更不别有自性无记。异熟生宽。摄得於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