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论义

  根随信等总相连
  论曰。即根本烦恼。随即随烦恼。共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及十一个善心所。以至五徧行五别境四不定等内外总相连也。前五十一个心所。各配八个识相应论者。俱从多分中说。其各心所者。兼与内外连应。
  动身发语独为最
  论曰。问。云三业动者。云何以思业而为最耶。答。动身。以心思故。而能动也。发语。以心思故。而始发也。故今云。最强者。非身口强也。是思业意识。独为强也。最也。然思有二义。一审应思。心未定也。二决定思心决定也。无改易故也。是故造善造恶乃至出世修道证果。皆以思业而成之也。是故第六意识最为强者。则可知矣。
  引满能招业力牵
  论曰。前所造身业口业意业之善。未知成何果耶。答。招引业果。又招满业果。问。云何名招引业果耶。答。由宿生所造善恶二业现行。以七识。收藏第八识中。成引业种。而引至现在招苦乐二报之果。若无善恶即无果耳。故引业者。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善恶之先发华。无记者。是异熟华。以异熟果。不会造业故。又云满业果。或生前好杀生。虽在人道。招引业异熟果。而短命。及多病报。不顺六识愿。若生前好放生。修慈念者。在人道中。而得长命及不病。招身强力报。以顺满第六识愿也。故为之满业果耳。故乃余善余恶等。可知世间之力大者。莫过于引业种子。以牵之于天道人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或牵至往四禅四空处天。若四禅四空天报尽而引业又牵至于人道。倘造恶业成引。而引种又引至三恶道中报。故八识。如罪人。引业如差役。六道如各县处。是故引业差役。最为强也。何则。八识依引业种差役。而各处成就报也。是故引业。最为力勇耳。又如人修戒定慧等。或兼修无生忍因。或念佛求生净土。斯为净业力强。而七识收藏在八识中。成就不思议净业力。顿空五蕴之相。又能速至西方净土。得证无生忍果者。亦斯引业种力也。非世间引业种。是出世。修择灭无为力也。亦名引种耳。一章已竟。

  次颂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论曰。既在凡情位中。云何而八圣位耶。答。以宿生中。遇最上大乘知识。而熏成最上圆顿之旨。力强成种今又重熏。圆顿之教。诚谓一悟。即一切悟也。是故我见分别种子。一断即一切断也。可不信乎。是故八初地时。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耳。亦但现行烦恼可断。即微细俱生种子。最难断也。故云八果圣地。犹是有现缠眠耳。是故初地至六地中。方断尽润生烦恼现行。及于凡情种子。以七地入八地中方断。圣见种子下(偈)文。可知耳。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论曰。远行者远离三界。近法王宝所地也。是故前七地中。寄三乘行位。法华经中。三乘人。同出火宅。游过三百由旬。至八地九地十地。乃至佛宝所城也。乘大白牛车耳。故成无漏者成证道。分中。无。漏果也。是故能观察圆明照大千法界云耳。所观察之智。如镜照物。不留情故。同圆镜智性。则可知也。前已释耳。此以上释无漏四句一章止。结上前凡情及无漏。合一大章。论释已竟。
  问。六识已明。今七识妙义。是何作用耶。
  答。七识作用者。以缘第八藏识。为自分作用。又与八大随。及徧行。别境中慧。并我痴。我慢。我见。我爱。四惑相应者。下文中辩论。
  问。以何名末那。
  答。此方云染污。又名染净识。又名分别识。染污者。念念与八识四惑相应。故名染污识。又六识。念念成有漏染。即七识。念念成有漏染。六识。念念成无漏净。七识。念念成无漏净。故名为染净识。又念念分别有为是幻。无为是空。二见不脱者。即名分别识。若二见脱者。即平等性智。成大圆智故。又名传送识。如人自力不足。内外打杂[(邱-丘+(看-目))/手]忙。故名传送识。
  因玄祖在七识中亦颂十二句因。

  第三七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带质有覆通情本
  论曰。带质者。以七识见分。而缘八识内见分。故带起内外见。合生成影。为境。是假名质也。纯是七八见分。共种所生。非外五尘性境所生。故名带质境。以见分心。心所。为体故。云有覆者有二。一有覆性二无覆性。以二覆。俱名无记性者。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名有覆无记。以七识。不执第八识为我。名无覆无记。前在第四禅天。及空无边处天。乃名有覆。若在四空顶天。名无覆无记。以灭七识种。故无带质境也。问。既灭七识。不计我。云何非圣位耶。答。由无明熏习我种。虽不现者。以定力故。我种不现也。非破无明迷性。若破迷性。定与不定。一切幻境。皆自空也。故永不计我。始成净妙智耳。八无生也。故此无记无明壳也。又问。有覆。云何不成善恶性耶。答。以七识不驰外缘故。不能成善成恶种。故名无记通情本者。以七识念念攀缘。第八见分。有情为境。故名通八识情本也。非八识有情。而攀七识为情也。
  随缘执我量为非
  论曰。云何七识执第八见分。而成非量耶。答。李长者云。情生智隔。即七识情。迷本性智成无明壳也。相变体殊。即五识见分。原是八识见分。本不留情。由七识中。即剎那生情。六识分别。成似带质相变故。成非量境耳。何则。由目前相者。本来自空。无寸丝可得。今云有相。即成非量境也。问。前云现比二量不错。即无非量境也。今依现比二量不谬之境。云何成非量耶。答。缘前境错是非量中。又成非量。今依实际本性。云前有相。是无明迷性非量也。又问。若七识。执八识见分。为非量者。而外触境生迷。亦为之非量。岂非内外俱成非量者乎。答。论云。一圆成实性。二依他起性。三徧计性。圆成性。是真空义。依他起性。是不空义。徧计性。是虚妄义。又真空者。是不生灭门也。不空义者。是生灭门。由迷生灭与不生灭义。故成徧计虚妄性也。在转识成阿黎耶。见相二分。又八识见分。即五识见分。缘五尘性境相分。触境生迷。妄计根尘器界。以为实有者。故徧计性。即非量也。是因 玄祖颂中云。执之一字。即统内外八识之计。成非量境也。故吾人要知寻常日用之事。尽成非量者也。如若梦幻耳。
  八大徧行别境慧
  论曰。云何八大随烦恼。与七识相应。又与五徧行及慧相应耶。答。由七识。托六识外驰。故成掉举。由六识迷闷间断。七识不断。缘内。故有昏沉相应。由七识无堪任性。故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正知耳。是故大八随者。共与七识相应。故凡夫外道小乘。均有此耳。故法华中迦叶等。云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不信大乘。有佛可成。即近八大随数。非烦恼也。又徧行相应者。由七识托六识外境。即徧行与五识相应。亦与七识八识念念相应。若六识不缘外境。今七识无处计托。总缘八识之境。即五徧心所。念念与七识相应。问。既与八识相应。云何与七识相应耶。答。七识见分。即八识见分是同种生。故八识五徧行。即七识五心所共也。又别境慧相应者。由外道游无想定。以至四空天处。即七识缘八识时。乃与邪慧相应耳。若破无明我见。即与正慧相应也。
  贪痴我见慢相随
  论曰。此七识四惑。云何是八识四惑。同种生耶。答。第八识中。有我痴我慢我见我爱四惑相应者。由七识执故。方成四惑。何则。由徧计性。执内外境实有。故名我痴。痴者迷也。由迷性种子。藏于八识中。以令七识执我成慢。由我慢故成见。由成见故。触境生爱。由爱故造诸各业。是故总以我见痴迷自性。而以七识执八识见分。与四惑。念念相应者耳。今颂文中云。贪字者。即爱字也。由平仄韵不合。故用贪字耳。此即颂七识四惑。相随八识云耳。
  恒审思量我相随
  论曰。恒审者。有四科简。一者。恒而非审。如第八识无审察故。二者。审而非恒。如第六识。虽有审察非恒常。遇无心位。有简断故。三非审非恒。如前五识缘现量境。即无分别。故云非审。剎那流于意地中。故云非恒。四者。今七识中。亦审亦恒。以内外俱有审察。念念恒而不断。故云亦审亦恒。今颂云。恒审思量我相随。以执八识为我。故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论曰。即色无色天等有情。以日夜中念念昏迷自性。而执于我。以至如来。金刚道后。方脱此苦果耳。
  四惑八大相应起
  论曰。今云迷四种者。前颂中。分开四惑。今合云四惑者。由内有惑种生迷。外即触境生迷。成见成爱。乃至八大内外相应而起。故不单指七识。与大八相应云耳。设若迷性种一脱。则内外顿空幻相。见法身耳。
  六转呼为染净依
  论曰。云何以六识。作七识为染为净者耶。答。由六识上记前五尘性境。起好恶憎爱等心。或见爱善境修善。见不善性憎恶念念要舍。以六识。成净断惑。带令第七识。亦成净断惑。而熏在八识中收而藏之。以成引业种子必至当来。成无漏出世果耳。设若好恶性等境者。即不善心也。念念要造。以六识成染。增现行业。带令第七识。亦成染性熏习八识中。收而藏之。亦成引业种。引至当来受诸苦果耳。问。七识依六识成染净者。何也。答。以七识。无力所造。故总要依六识力。而造成也。如母无力。要依子力。而成之也。即以上论凡情八句颂已竟。

  次颂圣果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极喜初心平等性
  论曰。前五识六识章中。总依初心。为欢喜地。今又依初心欢喜地者何也。答 玄祖之意。先各识八句。颂凡情章。穷尽生灭门意。始可顿露。三界唯心而成。夫唯心者。即真如门也。故前生灭门者。以知万法。唯识见也。后唯心者。无少法得也。若直示一心当下了然者。即入初地位也。以至七地。入八地。乃用八种无生妙见。直入如来妙果地耳。
  无功用行我恒摧
  论曰。无功用者。是何地得耶。云何而不云摧法。而言我恒摧耶。答。夫无功用者。在七地中。念念无相。观智未亡。今至八地中。顿脱无相观智。永不生起。但智相虽脱。即无生法忍。见未舍故。虽我种脱尽。法执犹存少许。若顿舍无生。入法界海。普印分身。自在无碍。即我法二执。尽皆脱矣。始得法恒摧也。故此文中。只云我恒摧也。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论曰。云何如来现起他受用。而不云自受用。耶。答。如来本有自受用乐。由为十地菩萨机故。而现起他受用身也。又问。为是现丈六金身为他受用。乃至为现微尘相海之身为受用耶。答。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具足。世间随乐皆得见。是故或现大满虚空中。或复现小百亿化身。或微尘相海。或现无尽身云。此他受用者。岂可思议者。乎。若自受用身者。唯一真净法界耳。此以上释无漏果章。以结上凡情及无漏果。一大章已竟。
  △问。七识已明。未知八识幽微。即云何知之耶。
  答。梵语阿黎耶。此方云含藏识也。以能含藏诸法及种子故。诸法者。即根尘器界。又能含藏善恶无记现行及种子故。是有财释耳。又名无没识。以六道轮回中。不能没故。
  因 玄祖在八识中又颂十二句云。

  第四八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性唯无覆五徧行
  论曰。性即三性中。无记性。以不与前七识中烦恼俱故。又平等中无违拒故。以因通善恶果唯无记故。又八识内见分无分别故。故内识见分。即五识外见分故。所以五识缘性境时。成现量无分别境者。此也。
  又第八识。只能含藏。不能执藏。故前七识。念念熏为能熏。八识。念念受熏为所熏。故七识。善恶无记三性种。而能收藏八识中。作引业种子也。有无覆性者。前已论过。云五徧行者。总与念念八识相应。以至四空天处。尚与五心所相应或现或不现。如云。非想非非想也。此矣。
  界地随他业力生
  论曰。界即三界。地即九地。因八识中引业种子力。而引至于欲界中。五趣杂居地。又引至四禅四空天处。故第八识被善恶引业种子。引至于三界九地。各处生者。总是种子力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论曰。云何二乘不了。有第八识生迷执耶。答。由声闻等人。只知有六识。为染净根本依。以染者。有贪嗔痴故。以净者。有戒定慧故。三界为苦谛之境。以贪嗔痴等。为之集谛。以戒定慧等。为之道谛。以出世涅盘无为性。为之灭谛。以推求苦果因。是何处来。由贪嗔痴等集谛。而成苦果。以涅盘乐果。又从何而来。因修戒定慧等。道谛之因。方成涅盘。出世之果耳。虽然此成染。总依六识。而为根本。故今大乘中。云第八识通如来藏者。则不信也。故云由此小乘见浅。共与大乘诤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