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论义

  浩浩三藏不可穷
  论曰。浩浩者深义也。三藏者。谓能藏。所藏。执藏也。初能藏者。以能持义边论。以能持藏一切诸法现行所熏诸种子故。二所藏者。以受熏义边。名所藏。以受前六识所造善恶现行等种。以七识。收藏八识中。成引业种。以受前七转识熏故。三执藏者。以执持义边。即七识。执第八识内。见分为我。故成我痴。乃至我爱等四惑具相应耳。故又现行如母。而生种子。故为能熏。八识为所熏耳。若种子生现行者。即种子为现行母故。而现行。又为子也。互相熏习。念念增长不断。故大经云。无边引起相。故种子者。为之随眠无明也。以随顺真如性中。眠伏藏识。又为之不思议熏。成当来引果种子果者。即为之不思议变也。复次随眠无明者。有三。一润生无明。即我爱种。在八识中收。是初地至六地。及二乘在六地中断尽。永不生也矣。二法执无明。即六地。进七地。入八地中。及二乘。同舍我法二执之障。同舍无生法障之见。入法界海。如月印万川。分身无量度众生故耳。三最后无明。以八地九地十地之所断也。即业转现也。业为种子。转为见分。现为相分。不在分段异熟果中断也。何故。以七地八地。即世间有漏异熟分段生死果。久已断也。今所断者。云八地断现相。则永舍相分。九地断转相。即永舍见分。十地断业相。即永舍无明种子。更有最后微细种子。在佛地中断。是舍出世无漏智果相。即是出世变易生死果也。亦名异熟果。故云金刚道后即异熟果空。乃是舍二死果也。又问。如来果中。为是有黎耶识性异熟果耶。为是无异熟果耶。答云无异熟果。问。云何诸大乘经云。如来往昔修无量难行苦行。今得如来十力四无畏等之果。岂非受异熟果也。答。岂不见经云。吾今此身。即常住法身耳。又云。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诸如来。而得有其身。实无异熟果。唯法身性耳。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此矣。
  渊深七浪境为风
  论曰。八识渊深者。以八识。任持诸心及各境。而无息也。所以为之渊深。似如大海湛湛常静。由被无明五尘境风。激起七识之波。成六识之浪。念念不断善恶现行。及于种子。故轮回三界。永不绝也。实可痛哉。是故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出生。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一不可得。云前偈。是被无明五尘境风而转。故有六七二识浪起。后偈。顿破无明境风。及于现行种子之相。故云。无有若干相。异一不可得。唯如来净法身耳。
  受熏持种根身器
  论曰。受熏持种者。由宿生受前七识善恶现行种子。而成八识引业种子。引至现在未来而成根身。即八识中亲相分。器界。即八识中疎相分。以内外亲疎相分。总被第八黎耶藏识种之所持也。种者即宿生引业种也。亦是吾人现在命根种子。持令不散。或遇境缘。闷绝气息。若引业命根种子不绝。持三日或五日。以至七日等。即四大身皆不散也。故引业种。有如许之力者。信矣。
  去后来先作主翁
  论曰。八识先来。云何相耶。后去又云何相耶。答。先来者。由宿生引业种子。引黎耶识种来。以吸父精母血及己灵引种三和合相。而成胞胎。以七七四十九日后。成六根之体。又胞胎内。心肝脾肺胆。乃至毛发爪齿等。及心意识者。无不件件分清。以至老死之相。若苦若乐之果。毫不漏也。是为来相耳。云何为去相。以八个识。先去眼耳鼻舌身及六七二识。黎耶识体。将似木石之相。周身俱冷。唯引业种子。以至生六道各处地界。即必知也。云何知耶。论曰。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足板出。是去之相也。顶圣者。周身俱冷。唯顶上最暖。或生天者以周身俱冷。唯面门眼暖也。乃至地狱足板出者。即引业。引至地狱道去也。周身俱冷。唯足板暖耳。问。若黎耶识异熟报身要舍者。宛同心外有法耶。非唯心耳。答。起信论云。有四种空镜。与虚空等。一者空镜。二者不空镜。三者熏习镜。四者法出离镜耳。云何名空镜。一切生灭染法不相应故。云何名不空镜。一切法等在空镜中。不出不入。常住一性故。云何名熏习镜。以修一切戒定慧等。无量善法而熏习成一切种智。一切智智故。云何名法出离镜。以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俱断尽故。乃至随眠种子。俱脱尽故。故今凡情中。在八识中。亦具四义镜故。一空镜。一切先来后去异熟果影。与空性镜中。不相应故。何故以一切异熟果相。是虚幻影。似如空镜影。与空镜性体。不相应故。二是虽有异熟相影。在不空镜性中。不出不入故。是故来也无增。去也无减。如空镜影。无来去故。三熏习镜。以后无漏章中。若非熏习无漏不思议净业成种。焉成如来净妙果故。四法出离镜者。如八句凡情有漏章中。若不穷尽万法唯识生灭门者。而唯心之旨。亦不露也。故云法出离性镜。是故四镜圆成。性相双融。唯心妙义。故心外。决无一切法也。凡见一切法者。即见心耳。岂有异熟去来之相者乎。故云作主翁者。即善恶引种力。而为主翁者也。若有漏引果尽者。即三界无可系缚耳。以上论八句有漏章已竟。

  次颂圣中圣果章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剎中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论曰。云何不动中才舍藏。以金刚道后。始得异熟果空耶。答。论曰。从有漏因。至无漏果者。略有三位。一我爱执藏位。即属润生烦恼也。二善恶业果位。即引业以成发业种。是俱生五蕴迁变分段生死也。三相续执持位。即引业种果也。又论云。若断润生我爱烦恼始超四地。至入六地方圆。脱尽八识中润生爱种。及四惑种。一齐断也。又破和合七转识性。得三解脱门。二善恶业果位者。断分段生死果。如初地中。先断异生障。永不受四恶趣异生果也。二地已去。至入八地中。顿脱三界分段生死业果。舍三界内最后身业果。如云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者。此矣。三相续执持位。断引业种者。如前断分段生死也。柰出世。即净业智力。受变易身。亦不断也。虽通法身还受智身。有似生灭智相犹未尽也。故名受变易身。是不思议净业之所感也。非是欲界色界善业果也。今若至如来果地。即变易身智始脱尽耳。金刚道圆之后。无少法得。决断变易。异熟果空也。非三界内异熟果空耳。故云二死永亡。置三德岸者此矣。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剎中
  论曰。大圆者。即圆成实性也。以呼之即应。即名智也。是故此智。穷三世而无剎那之际。徧十方之华藏。竟无寸丝可立。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圆成实性中本智也。永舍生灭相故。如镜照影。不留情故。若应于外。即名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是权智也。或应或不应。永无增减。名平等性智。周徧法界尽未来际。本同空性毫无智相。名大圆智。由照用自在。故喻镜智。非实有智相可得也。故云无智亦无得者。得离垢眼。普鉴十方尘尘剎剎之中。以无尽身云。如月印万川者。尽未来际故。故云同时发也。非去来故。最寂静故。若阿◇字种非名言故。非智见故。非内外故。非大小故。非一多故。故在用。即为智身。在体性即为法身。又智本是法。法本是智。非一非二。非异非同。但有言说。俱成戏论。故普贤菩萨赞佛偈云。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是故剎尘心念数者。皆不能度也。方是如来净法界身耳。

  唐玄奘始祖八识规矩母颂论释文(终)
八识总论破迷成智性后跋

  吾闻之曰。夫幻身者。即法身也。今云幻身者。即黎耶识中。所持亲相分也。所问曰。因何而成之也。答曰。由宿生中。引业种子力故。而牵引宿生善恶种。以至今生。乃成四大异熟果之幻身也。原夫幻身者。有似幻师。以咒力故。而咒成六根六尘六识之幻身也。若宿生引业咒息。则幻身业相。脱然息矣。然则幻身虽灭者。唯性智不灭也。何则。以本来智性中。一切幻相。去来不相应故。虽今现有其相。而幻相业体本自空也。何必要除其幻相。而显法身空性之体也哉。涅盘经云。吾今此身。即常住法身。故来如水月。去如幻息。来亦不增。去亦不减。同真际等法性。内外无寸丝者。岂有幻躯之相之可得者哉。或问之曰。若众生自性本自常住。云何而又迷之者乎。答曰。大哉问乎。子所问者。众生智性。云何而迷之者耶。岂不闻圣人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者。即真如心也。故马鸣起信论云。凡所见一切法者。即是见心也。是故心外即无一切法也。以唯心故。以一切法界本来常住。无迁变故。又因何而有一切法耶。答。唯识心之所见也。是故当知。由本性智迷成识。由识迷于性。由性成色。由色生于染。由染成于妄。由妄成于取。又妄为能取。色。为所取。如醉夫之迷心。以无法中。而成一切法也。以无心中。而成一切心也。以无法者。本性也。以无心者。本智也。又本智者。寂照也。是吾人本性不动智也。则是故众生於现在中。不迷智性者。即识成智。即色成性。以色身者。即法身也。是故触境明如。无声色故。凡见一切法者。即唯心故。以真如心之所现故。虽见而非见故。是故五识者。法身性中智也。既自法身性中智光。如镜之照。即应而不应也。如不应。即成圆性中智。若应之无心。即五识成作智也。又寂智者。实智也。成所作智者。即权智也。故权智应于外。实智冥于性。又权智者。即暂时而应。故名权也。实智者。应与不应。唯是一智无变易故。名实性智也以性智不迷者。即真如心也。从本已来。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也。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也。昔日有学人问南岳云。如镜铸像。像成后如何。师曰不鉴照。即迷权实智也。又云虽然不鉴照。一点也谩他不得。即本来智也。六祖云。七六不生。五八寂灭。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以击竹闻声。黄莺啼柳。皆非心外有法。唯一性智。是故不用转黎耶识名。而成圆性之智。可不信哉。余以少得宗门头关之旨。尽以向外驰求。未归心地。岂能破他人之五蕴。断迷性之忘怀。今知性相之双融。智性穷源之不二。是则痛忏前非。洗除咎过。是故劝诸来学。倘遇明师。视如古佛。一言得法。受用不尽。顿超旷劫。直至菩提。若得心地了明。必要看教观心。于自分中。乃有交涉。若见道而不修者。如人有美田。而不耕者。岂不自惜也。夫痛为嘱。
  我以年朽勇猛力  疾危缠身论义释  用斯胜善利当来  速见弥陀极乐佛
  记室汉川敬录



  元峰老人增颂五言八识意旨六十四句。分为四科。

  △初分五识意旨中又二

  (初颂十二句凡情章次颂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五识通八识  内外同见分  见色闻声处  现量缘性境  徧行五心所  同时内外应  八识四惑种  触境生情识  是故贪嗔痴  五识共相应  乃至四空天  我种难脱尽

  次颂圣果

  击竹闻声处  顿显唯识性  速转五识见  作智同圆境

  △二分六识意旨中又二

  (初颂十二句凡情章次颂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现量通比量  比量成带质  带质有无境  转名独影境  我爱三毒种  使动三业行  七识三性种  熏入八识性  均成引满业  异熟果不尽  痛哉大丈夫  轮回苦不尽

  次颂圣果

  顿破无明种  通达唯识性  妙观察智中  鉴机终不尽

  △三分七识意旨中又二

  (初颂十二句凡情章次颂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七识执八识  有覆无记性  带质通情本  执我量为境  情识通内外  钩串六尘影  乃至四空天  我见种不尽  由斯定力故  缠眠种不应  是故天报尽  还八轮回井

  次颂圣果

  顿破迷性种  净慧离生性  平等净法界  无佛无生性

  △四分八识意旨中又二

  (初颂十二句凡情章次颂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第八黎耶识  四惑种相应  阿罗汉位中  四惑始脱尽  是故经中说  三性三无性  虚妄遍计无  依他是圆成  圆成解脱义  虚空六无为  显扬诸法相  皆是不动力

  次颂无漏

  大圆镜智中  随眠种脱尽  名为无垢识  光照大千影

  △总颂八识名数

  六欲具八识  初二禅六识  三禅具三识  四禅只七八  四空有黎耶  诸识将尽灭  欲界具寻伺  二禅伺未息  三禅伺将断  四禅全无伺
  欲界具三欲  饮食睡淫欲  色界俱脱尽  唯以禅为欲
  四禅有徧行  作意受想思  七识执八识  有覆无记性  四空天无覆  只有藏识性  徧行五心所  九次定已灭  阿罗汉位中  顿破和合识  唯留大圆智  普照尘剎摄

  △总颂八识转智意旨

  八识能分五识见  心所圆成现量显  剎那流入意地中  比量境中独影现  似真二带总分清  有覆无覆黎耶识  若能顿破无明种  自性智光常在面
  八识总颂文(终)



  玄祖八识颂。在相宗百法明门论内。只颂七十种色。及心法。若百法论颂云。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因玄奘始祖只颂。前百法中两句。后两句文未颂。在此总颂后补两句。论释三十法。合成前七十法。共计一百法也。又前二十四个不相应。合前七十法。共成九十四法。是世间法也。后一句颂六无为成百法者。是出世法。非世间法也。今先论释不相应法。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