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八识规矩论义
八识规矩论义
续藏经 八识规矩论义
清 性起论释 善漳等录
八识论义序
原夫圣人体用之旨者。有性相二义之门也。夫性相二门者。是真如性中。有生灭门。有不生灭门也。今生灭者。是相宗心意识也。不生灭者。是性宗空体之旨也。然则性外无相。相外无性。是故真如门中。生灭与不生灭。实无异相之法体也。既无异体。所以触境明如。若无性相。故曰。唯心无境。若无境者。自心谁生。故心境泯泯廓然无圣。彰大象而不见其形。浑太虚而不见其相。是故在上不皦。其下不昧。大包天地。细入微尘。非色非空。非智非识。以五目不能睹其形。即四辩莫能谈其状。故绳绳不可名。寂寂不可见。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后。钻之弥坚。探之无影。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希夷绝朕。究不可知。(噫)只可冥之于心。契之于神。为三藏之祖。作十地之宗。迷之者。化智性而成识色。悟之者。转识色而成智性。成色识者。六道齐彰。成智性者。即幻有俱寂。又齐彰者。成黎耶之心王。俱寂者。捐万象之形质。又心王起。则憎爱心所之纷纷。藏识空。破无明转识之息息(噫)。若能通唯识之真宗。达实相之无境者。则不愧於学法之人矣。然(余)自惭无识。未入升堂。谒究玄宗。竭思不已。实祈圣之冥加。诚叩于历祖。聊为论识以示将来。
唐玄奘法师八识规矩母颂
清金陵西天禅寺元峰法师 性起 论释
嗣法门人 善漳等录
归敬请加
稽首慈氏佛 如尊在目前 如来已涅盘 今日无请益 故祈冥加力 命笔成此论 搜尽八识旨 言言投祖意 普利诸异生 同证唯识性 以斯净妙善 回向於净土 速见阿弥陀 顿舍异熟尽
△今云八识者。以一本。散为万殊。故云。唯识者。万殊为一本。今云唯识者。即黎耶识也。以心外而无法也。又唯者。非他人之所成也。唯我黎耶藏识之所生耳。又唯者。成也。即根尘器界及转识。并心所法者。总在藏识。独自成耳。故问。何以自成。非他力也。答。如人堕饿鬼道。见水成脓血。或变成火。故目连救母送饭。变成火炭。天人见水是琉璃。鱼成窟宅。又善财。参大光明王。众生在城中。或见此城。似琉璃。或见此城中。俱七宝成。或见此城中。是沙土木屋。岂非是唯心业力。各人之所现也。是故自心业力强故。者见种种各异。非心外有色可见。随自心故。何则。以各人自心业力种强。如饿鬼。共一处住。彼此不见。似同一室。成各梦故。即为心也。此通凡情唯心。若佛果中。成大光明藏。是白净识名曰。毗卢遮那佛也。
所云。八识者。俱在心数。非心所故。云八识者。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黎耶识。今识本无异名。因用处各别。故识带数量。谓带数释名。今云五识者。依根得名。依眼得名。故云眼识。乃至依身得名。故云身识。名邻近释也。又眼不是耳。乃至耳不是身识。即相违释也。又名依士。释以根劣仗识方见。故名依士释也。如父仗子名力故。又名依主释。识为能依。根为所依。故名依主释。又名持业。有财。六七八识中。释耳。因玄祖始出八识母颂共四十八句。分为四科解释。
○第一科五识转成所作智颂十二句 ○第二科六识转妙观察智颂十二句 ○第三科七识转平等性智颂十二句 ○第四科八识转大圆镜智颂十二句
四科中先论五识章十二句云。
第一五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性境现量通三性
论曰云何性境现量而通三性耶。答。所云性境者。不改易。为之性。所对五尘。为之境。此之以性为境者。谓地水火风。以四大而为之性也。境也。问。云何不改易性耶。答。地以坚固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热为性。风以动为性。以四大。各云性者。如火欲凉。决不可得故。风欲静者。不可得故。下二义可知。故云性不可易也。又四大各徧。无欠无余。故名四大。又能生。声香味触为之四微。即能所八法。共名为色声香味触由对四大。故名四微。色言色。与四微。即为之五尘性境。收尽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以至明暗显色等。方圆形色等。行住坐卧有表色等。总为第八识亲疎相分。是果报识性持也。总以五识所缘性境而成现量境故。是见相二分种子之所生也。若未破无明迷性。是徧计性所收。若破迷性。即依他起性。相似虽有。性是无也。似依他性即圆成故。现量者。现谓显现。非过未故。又如镜光故。量谓度量。是率尔心如镜照像。不留情故。现如影像。量如镜光耳。又见相二分。各有自种。在八识种内。一齐生者。无前后际故。
云通三性者。一善性。二恶性。三无记性。所云性者。种也。以藏识中。无始已来。所熏善性种子。恶性种子。及无记性种子。各性种子。决不能改。似若栴檀香与臭蒜。决是各性。是故触境中。或如恶人打鸟。率尔心起即成现量。一剎那际。落意识中即成比量。引善性种子。即生慈念。成善现行。恶性种子。触五尘性境。成现量。落比量意识中。生恶现行。起随喜善念恶念亦复然。也故云性境。以成现量。而又成比量。通善性恶性无记性。各种生现行者。乃至性境中触十善境。通现比二量。或十恶境。通现比二量。若本无善恶种子。故触善境不生善。恶境不生恶。既无善恶现行种子。名无记种也。今七识中。善恶现行。熏在藏识内。即成八识中引业种。迁至当来。必成善恶苦果乐果也。是为当来异热果耳。故云通三性因果。决无差也。
眼耳身三二地居
论曰。云何眼耳身三识。只通初禅及二禅天耶。即不通上界三禅四禅天耶。答。下欲界。五趣杂居地中。八识全俱。初禅二禅天。无欲界。鼻舌二识。舍段食故。无香味尘。今二地者。只六识。一眼识。二耳识。三身识。四意识。五末那识。六即黎耶识。又初禅具六识者。由舍离欲界生得初禅喜。又得净妙乐故。况有觉观二心。以常出定。说法利益诸梵天众。二禅光音天众。虽无觉观。亦有喜心。名定生喜乐地以得深定。喜乐心故。虽不常出定。以光中示说法音。故诸梵众。亦有眼耳身三识之境。故云眼耳身三二地居者。信矣。又问。初禅二禅。可有寻伺二心所耶。答。初禅未入定前。有寻有伺。已入定后。有伺无寻。二禅唯伺无寻。以有喜乐心。岂无伺矣。又问三禅可有眼耳身三识耶。答。唯在定中。得受静妙之乐。故无三识。伺心虽有。细不现故。四禅舍乐。无想念。灭意识。全无伺所心故。唯七识缘第八识成有覆无记性。有真带境。以心缘心故。以见分成影作境故。若四空天。以灭七识见分无真带质故。以无内外境故。名四空天耳。唯留第八藏识。及五心所故。若至非非天。即无五心所。以定入者。止息心故。只有计存我种。未破无覆无明识性。是故报尽还入轮回。若能断我种。即舍生死。成阿罗汉者。此矣。
徧行别境善十一
论曰徧行。以八个识中。与何识相应。又别境。云何不与徧行。五心所同耶。又善十一心所。亦与何识相应耶。答云。五心所云徧行者。以周徧行履。一切地。一切性。一切心。一切时。循环来往无休息故。又如微波。亦如瀑流性。名现识等流性故。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心所也。以内外皆应酬故。乃至四空天处尚相应故。常无断也。故名徧行。即有四义。为之徧行。所云四义者。一徧一切地。乃至四空天处。常相应故。名徧一切地。下界则可知耳。二徧一切性种。以善恶种子触境时。即作意触受想思五心所等。常相应故。无记性等。即可知耳。是故善恶无记三性。尽皆应故。名徧一切性。三徧一切心。即八个诸识心王。内外应故。如前作意触境等。生诸善恶无记心故。名徧一切心耳。四徧一切时。即如水瀑流。应时无休息故。名徧一切时耳。由此四义。故名徧行也。今云五心所者。谓心王为能使。心所为所使。如父使子不相违故。故名心所。更有余四十六个心所。亦此义耳。问。五心所义。即今知也。但五心所各性。各业作用。其义云何。答夫性者。其各体种性。不可改也。其业用力。各有能也。其余心所。亦准例义均知。今一一分开。略为论释。
△问。云何名触心所耶。
答。所云触者。谓有根尘识和合。不带名言。得法自相。故名曰触。又触者。以令心。心所触境为自性故。受想思等。为触自业故。名曰触。如眼识等触。即耳鼻舌身识触等。亦复然也。成五触耳。
问。云何名作意心所耶。
答。所云作意者。谓能警诸心所。如受想思等。为自性故。引起诸心所等。为自业故。名作意心。如共一室。以一人先惺。惊惺众心故。所以作意最比余力心所强故。
云何名受。
答。所云受者。谓领触等。作意心起。故领纳违顺等境。顺者是乐境。违者逆也。是苦境也。以领纳。违顺等境。为自性故。起憎爱等心。为自业故。又不顺不违等境。即不苦不乐受为自性故。不起憎爱等心。为自业故。名为受耳。
云何名想。
答云想者。由前领受心所之境。故于领受境上。取像专系为自性故。复於所受境上。施设名言。为是有耶无耶。善耶。恶耶。苦耶。乐耶。种种名。种种言句。为自业故。即名为想。即寻心为体耳。
云何名思。
答。所云思者。谓想心所希于境上。由未定故。故于想境上。重又细察故名思耳。以令余心所缘境。成善成恶等心所故。故以伺心所为体耳。以上想思寻伺。是散位独头在后文中辨也。若在八正道中。即正见。正思惟了明第一义。故通圣心。又如来三七思惟如是事。恐先说最上乘。众生不信。反招堕落也。故名思耳。以上释五徧行心所。各性各业力竟。
△次释五别境。即欲胜解三摩地念慧等。是五别境。
△问。云何各别境耶。
答。与前五徧行心所性业不同。如前五心所等。由触等。故有作意受想思境起。是故能徧一切诸善恶无记心故。今此别境者。以各别境起。不通余境缘故。故为之别境耳。
问。云何是五别境。各有性耶。业耶。
答。一一示之。
云何名欲。
答。欲者。谓於所缘善等境。希望为自性故。恶境亦同心勤依善恶等境。不改为业。有欲者。由爱即受。不欲者。即舍故非徧行。是别境摄耳。
云何名胜解耶。
答。胜解者。於决定境上。印持无谬故不改者。为自性故。或文义境中印持毫不错谬。他人不能惑乱为自性故。以不可引转。转于他境为自业故。若犹豫者。不成胜解别境。若不犹豫。故名别境。非徧行者。随诸心故。
是别境摄云何得名念耶。
答。所云念者。於先所习之境。令心明记。不忘失故为自性耳。定依所习之境不舍为自业故。若受余境。即不成念。故非徧行。是别境摄。
云何名慧。
答。所云观境上。以简择决断分明。为自性故。以断疑决信解。为自业故。或外道邪解。虽不错境。着五蕴等。断常二见者是邪慧摄故。非正见也。既慧决择不谬。不转余法。故非徧行。是别境摄。
问。在何识所收。
答。虽在五识颂论。此别境者。通意识中收者。亦非分外。何则欲境可通五识。是六识中成胜解。虽或一见明了。或五识。亦六识中成。何则。非有决定思者。何能印定者乎。念若无意识持。云何得成定。若无意识云何专法一境。慧若无意。思量决择。故慧论不成。亦通七识。成邪慧故。斯之不敢自专。请高哲者究之。无拘一定耳。
次论十一个善心所也。
△问。佛有无量大善。岂可十一个心所而能成就者乎。
答。在后文中辨。夫善者美也。故老子云。尊言可以市。加行可以人。若不计其功者。则为出世之善。合此善云。通漏无漏者。净妙果故。
问。善十一法中。云何通五识耶。又云何各有自性。各有业用者耶。
答。十一善者。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念。五无嗔。六无痴。
问。六善心所。通五识耶。
答。往昔中熏过善种。故眼见耳闻触生信。八三宝故。故知前所造过非见诸圣德。即生惭愧。不教而自忏故。由向昔无贪无嗔无痴。是故眼见耳闻触境。而无贪也。嗔也。痴也。若有贪等种。故无解脱性耳。又五善心所者。决定亦同五识相应。亦通意识耳。何则。若勤精进。有二一。身不疾懈。故属身识。二心不疲懈。即兼意识。若身心俱不疲懈。故名精进。不放逸者。亦二。一身不放逸。如戒身口。属身识故。二意不放逸者。属意识故。十行舍者。向日行舍。触境自舍。不教自成。故亦属眼。耳。见闻行舍。亦兼属意。十一不害。向日由慈心益物习成。故触境生慈即不害也。以上十一善心所。古云。属五识论从多分中说。以余论之。亦兼意识。无定准也。
问。云各自性。各自业当何义耶。
答。一一示之。
问。何谓为信。
答。夫信者。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自己性。对治不信。断疑为业。故不信者。是障圣道之根本。信者。谓八圣道之源由。又生疑者。有三。一。人天外道仙等。执着我人等四相之蕴。若闻深法。即生疑谤。故佛云。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也。以不信力。而障于道也。二。小乘声闻。及二乘独觉。不信大乘。不得入佛智海力故。三菩萨不信。非不信也。有疑网也。如见道分。不得入修道分疑网。又修道分菩萨。不得入证道分疑网。又十地。不见如来胜妙境者。即为疑网。以要重加精进力故。始断疑网得八法界。故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又云。信能必到如来地者。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