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论义

  问。诸善中。云何以信为首耶。
  答。前不云乎。信为道源功德母。由信力故。而发起菩提之心。故善财。至参弥勒大士。尚以信力。菩提心为主。始入普贤道场。故信者。如息尘珠而能息尽诸尘。不障道法故。如如意珠以随心所求。无不得故。如利刀。一切烦恼尽穿通故。故十一善中。以信而为首也。
  二惭。云何为惭耶。
  答。云惭者耻也。以自向前。有诸过非皆是无知而作。今已知故。即生惭也。耻也。故初地菩萨。以惭愧二心。乃为庄严。故惭字。是领善之首。始生善法。论云。依自法力。崇重贤圣。为自性故。止息恶行。为自业故。如一无垢比丘。而犯淫戒。凡见一切持戒诸沙弥等尽皆礼拜。云我犯淫戒。必堕地狱。求诸众僧。与我忏罪。惭也。止息恶行也。
  三愧。云何为愧耶。
  答。夫言愧者。凡自己有过。见一切圣贤父母师长。俱成有愧。如人饮酒大醉。堕于瀑臭泥中。若惺之后。一切眷属。悉不能见。凡见外人者。均皆有愧。甚是羞也。故名为愧。故论云。愧者依世间善力境中。以轻拒诸恶为自性故。如轻他恶即自己过。故生愧也。又对无愧。止息恶行。为自业故。故人有惭愧者。可以断恶。可以修善。可以成圣至顿超十地。断障证真者。皆由惭愧。而得成也。故曰。人无惭愧。众恶皆成。罪之首也。况人有过。而不忏乎。是故未得见道者。即见有道之人。而生惭也。愧也。已见道者。若见修道有德之人。更生惭愧。又修道之人。若见证道之人。更加生惭。生愧。方乃证耳。十地果中若见如来果地。不得证之。痛生惭愧。故惭愧至通圣位。况我辈在三界内。而不生惭愧者。实可痛哉。
  四无贪。云何名无贪耶。
  答。云无贪者。一外财。二内财。三眷属。四名。五利。六睡眠。七淫欲。八饮食。九衣服。十各尘美境。十一心意识。已上俱属凡情。十二圣见。皆属无贪中收。但有一种不舍。即不成大圣。又前十种舍外色法。后一种舍于心法。又前十种。舍于外境。后二种。舍于内境。若不舍者。即我爱烦恼。及俱生我法种子之所收也。若舍者。名无贪也。问。既云无贪。即是舍义。何必后立行舍。答。无贪属心。行舍属境。由内心不贪。方能行舍。若内有贪。何能行舍者耶。论云以无贪者。於有。有具无着。为自性故。以对治贪着作善。欲成三界有漏果故。故云无贪。此具前义耳。
  五无嗔。云何为无嗔耶。
  答无嗔者。谓顺我心必贪。逆我心者必嗔。如我爱财爱妻爱子眷等。若夺之者。必生于嗔。若不贪者。夺去必不生。嗔故无嗔耳。如象妇被猎害。不生报念。故无嗔。逢最苦具。四缘不足忍住。是无嗔也。故论云无嗔者。於苦苦具无恚为自性故。对治嗔恚不生。反修善念精进为自业故。或遇恶人。夺我衣钵。不生恚念。反起慈心是无嗔耳。
  六无痴。云何无痴耶。
  答。云无痴者。触境事中。决定不迷。知是虚幻之境。本来空故。以至二六时中。决不迷也。故无痴耳。论云於事理明解为自性故。对治执取迷境。反作善事。为自业事。明解者。即俗谛境。决不谬故。理明事解。於真谛理亦不错也。故立无痴名耳。
  七勤精进。云何名勤云何名精耶进耶。
  答。云勤者。昼之夜之而不息也。论云。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自性故。对治懈怠满善为自业故。解曰。善可修。恶可断也。勇悍者。不惮劳苦也。即是四正勤法中所收。谓已断者。令永不生起。未断恶者。加功令断。又已修善者。保而不失。未修善者。决定要修。是故无勇悍心者。决不能进。能断故名为勤。为精进耳八轻安。云何名轻安耶。由前无贪嗔痴等障。加于修道。勤而精进。故得轻而安之。所云轻者。舍粗重故。所云安者。得息心达本源故。论云。以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自性故。对治惛沉。转依清净自在为自业故。轻安者。是初步工夫。若进后步者。即行舍脱体成工。为轻安果耳。
  九不放逸。云何名不放逸耶。
  答。古德云。守口如鉼。守意如城。云开口动舌。无利益於人莫开。举足动步。无益於人莫举。举心动念。无益於人莫动。故五地云。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即名为不放逸。论云。以前精进无贪无嗔无痴等三根。所修所断。念念防护为自性故。欲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自业故。亦精进之别名。故名不放逸。若细推之。即断我爱之种。以至八九十地。及如来果地。乃精进力。可不信乎。
  十行舍。云何名行舍耶。
  答。於内外财等。悉舍不吝乃至眷等。亦即舍之。又则於冤於亲。悉皆度脱。不计旧过。即名曰行舍。论云舍者。以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永不生起。正直无功用行为自性故。对治掉举。令心寂静住为自业故。然舍者有三。一舍凡情。即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种故。二舍圣见。如二乘执着涅盘。及七地用加行无相观智。不能脱故。今若舍之。即舍圣见种故。三舍智相故佛证道分中。以智相永息。故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名曰舍。以舍最后迷性种子。脱最后随眠种子等故。是故舍之一字。通佛地故。
  十一不害。云何为不害耶。
  答不害者。如歌利王。节节支解。尚不生嗔。永起慈念为主。又如猎师伤象。以见染色依人总不生嗔。而伤害之。故论云。於诸有情。不为损恼。以无嗔心为自性故。能对治害心。反以悲念有情为自业故。以如来三七日中思惟不敢说大乘者。恐伤众生善根。故云不害。譬如蚊虫可人有慈种者。即手护命。指去之故云不害。
  以上十一种善法。可有次第否耶。答。有次第故。一由深信力故。以前所造之恶决生愧。由惭愧心起。故凡见五尘物境。自然不贪。已知贪爱财色名利等故。而造诸罪。故舍而不贪。由不贪物境。故有人损我劫。夺我物亦不嗔也。由不嗔者。何也。以悟了前境。虚幻境空故不痴也。由无贪嗔痴故。即唯求出世之道。勤加精进。由精进力故。而得身心轻安。获法妙利。由得妙利力故。恐失圣财。身口意三业。即念念不放逸耳由不放逸故。即念念见三界内。无可爱之。故时刻行舍。以行舍。故。如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念。反起慈救之心。故不害也。即慈心耳。又前十心。通三乘修。后不害一心。转成大悲。通大乘。及最上乘。如来地耳。
  然小乘中。由信力故。而生惭愧。永不起贪。乃至舍心。方脱生死。大乘中。先信力故。而顿破无明痴境。了境本空。故不起贪起嗔。乃至行舍。永不伤害。以见众生受苦。反生慈念。而拔济之。小乘唯自利。大乘二利全具。成十一心也。又无贪。即行舍具布施。以布施而度贪故。惭愧及不放逸者。具戒。以持戒力。而度放逸。念念生惭愧心故。无嗔及不害者具忍。以忍辱力。而度嗔心。及不害众生心故。勤力即具精进。度放逸心故。轻安具禅度故。以无痴者即般若度。以般若妙慧而度痴故。
  又不嗔故。而反行慈念。不害故起悲也。又不嗔生喜行舍。即冤亲平等。故名曰舍。是以十一个善心所法。广通三乘四果。及诸度万行等法也。乃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亦皆通也。即思之可知耳。
  中二大八贪嗔痴
  论云。此一句。不依文顺而解。依义顺而释。方可次第故○一根本烦恼有六○二随烦恼有二十。分三○一大随有八○二中随。有二。三小随有十。共成二十。加上六根本。为之二十六个烦恼。是凡情心所。非圣法也。八初地菩萨位。即断此心所也今六根本烦恼。在五识文中。只云。三根本。即贪嗔痴三烦恼也。又三根本即我慢。疑。恶见。三种烦恼。在七识章辩。
  三根本者。一贪。二嗔。三痴。所云贪者。将他人之物。率之于已。以五尘境。及财色名食[簐-欠+垂]等。俱生贪也。故论云。於有有具。皆生染着。以为自性。能障无贪行舍。生苦。以为业也。如佛往昔为王。由贪财色伤国。堕三恶道。后作野干。如幸智慧力。而生兜率院中近圣。故贪之一字。众苦之根本也。戒之慎之二嗔者。若逆之于我。即生恚怒。於己财物妻妾等眷。名利之益。被他夺去谋去。即生恚怒。为之嗔也。论云。於最苦具增恚。为自性也。能障无嗔令心不安为自业也。华严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阎罗大王。为毗沙门天王。兵力不如。动一嗔心。后世为地狱主。治汝等人。以至每日。自招三时铜镬灌口皆。嗔心念也。痛哉。苦哉。切切诫之。
  三痴。云何痴耶。於诸前境迷于幻境。由事理不明。以错谬解之。故於诸境中。起执取心。故为痴也。论云。於诸理事迷闷为自性也。能障无痴净慧为自业也。如提婆达多害佛。世王害父。作新王新佛。岂可得乎。故为痴也。
  以上三种烦恼。在五根中相应。何则。由五识缘五尘境。顺我即贪。不顺我即嗔。事理不明为痴。於五识触五尘境时。即引贪嗔种。预先成也。若落意识比量。更添造业。今在五识。缘现量性境。即与贪等相应。如未满周岁童子。虽则无知。见钱则爱。夺去即嗔。则可知。与五识相应。亦与八识。我爱种子等。四惑相应。何则。内有贼种。外有爱境。始相应耳。是故虽在五识论之。亦系八识种等引之。则自然理也。以七识情生。方托六识成善恶云耳。各烦恼种子。亦同此例。问。云何为根本耶。答。由下小随中随大随三种烦恼。皆依此六个根本而起。故为根本烦恼如小随中。有忿恨等。及謟诳等。以忿心所及恨等依嗔根本。謟诳等依贪根本。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等。依痴等根本。余心所。例此可知。故曰根本。又此贪嗔痴等种子。徧法界性。尽未来际。害法身命。故为三毒根耳。随烦恼。有二十个心所者。总依根本烦恼而得生起。名曰随。以随根本故。又分三科。一大随。二中随。三小随。云何大随耶。答云。大随者。具三义。故名大。依痴疑为根本。故名曰随。次云何三义。一者自类起。如一不信心所起。则懈怠放逸等类渐引起故耳。二具徧染性。即是不善性及无记性故。三徧染心。即通内外识染故具此三种即名曰大随。
  二中随。只有自类起一义。云何为自类一义。即无惭心起。即自然无愧心同类起故。故名为中。以随痴根本故。即名为中随。三小随。由无三种义故。俱名为小。以忿等随嗔本故。悭等依贪本故。故名为小随耳。又小随。只与第六识。及不善性相应。不与余识相应。故名曰小。以依贪嗔痴三根本。故名曰随。
  中随二者。理应在大随后。因 玄祖颂文先论之云。一无惭。云何名无惭者。谓自有过非。反以为是。而又反轻诸有德人。以为他非。故名无惭。如人逆长。反以为能。故无惭也。论云。不顾耻自法为非。反以轻拒贤善。为他自性故。又以龙障圣道惭心。增长恶行为自业故。名为无惭也。
  二无愧。云何名无愧耶。答。以作恶为非反以己才为胜诉于他人。以为其能。故名无愧。论云。不顾世间有德者。崇重暴恶。以胜最强。为自性也又以能障圣道愧心。增长恶行为自业故。名为无愧。问。无惭与无愧二心。云何分耶。答。无惭。不惧人。指背论非。无愧。反露於人。不怖面责。是惭与愧。则粗细不同。故分二也。
  三大随中有八。一掉举及散乱二法者。其相同(今掉举者。业性各别)如鸟鹊心。常好世境为乐。总不恳求寂静。故障圣位。於在一切三摩地中总无交涉。故称掉举。论云。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止为业。摩他者。此方云止。故名行舍。舍一切见故。二惛沉者。由上掉举好动。不求寂静。神则疲困。故或闻法。或坐禅者。则惛沉心起。故论云。令心圣法境上无堪任性。故能障轻安。毗钵舍那观为业。毗钵者。此方云观故。名楼观。又云前障止。今障观。有此二心所故。即障止观二门。永不入道矣。实可痛哉悲乎。
  三不信者。由前二心所。故不得入道。如云罗候罗。初出家为沙弥好动。闻法不解。故不信。欲还俗也。后佛方便引信。故得果耳论云。於实德处。不能忍可乐欲。心浊为性。又能障净信。以依怠情为业然不信者。障道之首。谤法之因。堕三恶道。由此而成也。
  四懈怠者。以圣法上心不系念。于三宝中。不恳修敬。于善知识处。有法不听。设听亦不勤修。故为懈怠。论云。於善恶品修断事。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於修断中。在善可修不修也。於恶可断不断也。是故精进之念。永不入也。即贪嗔痴染心。自然增长。故名懈怠。
  五放逸者。如马无绳。如鸟无笼。故放而逸之。放者不收心也。逸者野也。以任性而为之也。故放逸。是破戒之根。造业之首领。故放逸者。障精进之善也。论云。於染净品中。不能防修。纵逸为性。障不放逸善。增恶损善为业。不能防修者。谓不能防护身口意三业过非。故不能修身口意三业持戒行。故名放逸。
  六失念者。由前懈怠放逸故。所以失于正念。而不能入与出世法远之远矣。论云。於所缘境。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入道。散乱所依为业。由不能明记圣道。故心散乱矣。是名失念。
  七散乱。问掉举与散乱二心何别。答。掉举是外境奔驰。散乱者。内心不寂静。或一时为善念。或一时为恶念。或信或不信。或解或不解。或修此不成。又别另再修。如童子性。心无定准。故是障道之本耳。论云於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依恶慧为业。如人走内道。又入外道。搅杂邪正之念。故名散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