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论义

  问。佛果位中。而云妙观察者。岂非还同识性无二者耶。
  答。虽云妙观察者。如镜鉴机。不留情故亦即成所作智中流出之义。以众生分中。似有妙观察者。如来分中。实无此智云耳。亦同成所作智。俱属权智耳。若权智之应。即实智用也。成大圆智故。
  因玄祖次颂六识章十二句云。

  第二六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无漏章)。

  初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三性三量通三境
  论曰。云何名三性而又通三境耶。答。三境者。初性境。是实五尘性体为境。是第八识亲疎相分故○二似带质境。以心心所法。即第六识见分。为自体。即五尘影。以为境故也。三真带质境。以第七识见分。执第八识内见分为体。即七八二识见分合生成影。以为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初名性境云何名似带质境。答。所云似带质境。由五识及同时意识。缘前性境。成现量时。一剎那落於比量意识中。如镜照像。成影为境。名似带质境。虽然似带质境。又有二义。一有质境。二无质境。云有质境者。如前所云之义。云无质者。如缘空华水月及过去未来之境。并龟毛兔角非量等。名无质境。又真带质者。亦名无质境。以无外尘影境故。三真带质境亦有二义。一者。若自心缘善等。十一心。或恶等。二十六心。又或五徧行。五别境。及四不定心者。名真带质境。或缘他人善恶等心。即名似带质境也。非真带质耳。二者。若七识在定中。缘第八识内见分者。名真带质境。所云境者。以七八二识见分。合生成境耳。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问相分一头生。又云。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即可知之耳。以斯真似二质。总名为独影境。何则。以前五识不用事故。唯第六第七用事。若六识用事。无五识亦无七八二识伴侣故名独影境也。又七识见分。唯缘第八识内见分时。无六识伴故。亦为独影境耳。问。既有八识相伴云何名独影。答。以是第八内见分。而转出七识见分。即七八二识见分。是一种所生。总一见分成影。故名独影境也。又问。若七识。缘八识在何分所收。答。是四禅定境所收摄也。今论有质。无质。名独头意者。何也。有四义故。一散位。二梦中。三乱意。四定中。俱名独头者。亦无余识故。均在六识七识。若在业力种。现在八识中收。后文中辩。问。云何名散位独头者。以吾人。心似猿猴在室内。缘五方窗眼。即东驰要奔。无暂停歇。故名散位。问。三量中通何量耶。答。三量俱通。何则。由五识。缘五尘性境成现量。剎那流八意地。方成比量。若错缘尘境。如钟声。甚作鼓声境者。是非量也。以凡夫。遇善成善。遇恶成恶等。故名散位耳。问。以何为体。答。以心。心所为体。云梦中独头者。由数常日用中所缘善恶无记等境。自熏成种。在梦迷性中。唯第八识见分种生。是虚妄迷性。非现比二量五尘境生。纯非量境。是假名见分体也。是八识中。熏习力强生也。庄子云。昔日庄周梦为蝴蝶。直至惺来为是庄周。为是蝴蝶。云此之为物化。憨山老人云。此老。未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吾人有熏习种。而成梦境。若日中未见蝴蝶。如何梦中而见。故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种生。非自然生也。然梦中等境。是虚因虚果。故种子及梦境果。俱非实也。故梦造善造恶。非异熟报摄也。复次梦中境者。或过去力强而现。梦境或梦善境助生善。或梦恶境助生恶。现在持诵此大乘经典。因深信力。精进力。于梦中必成大善等境。如法华中。梦成佛道等。非三量中收。恶梦等境。亦复然也。然更有亡人讨济。如郗氏等类。此乃自他因缘。业感之所成也。亦非三量中收。现量比量之言数皆不相违。定可信受耳。云何名乱意独头。答。乱意独头。又二义。一真乱意二是非乱意。真乱意者。因疯狂及患。以青作黄。故五识不能缘尘。唯第六意识力强无主宰故。如寺中主人迷乱。混责众人。故名乱意独头耳。二非乱意。有似乱意如现在将死未死。以善业力强。即见天宫楼阁。或游西方圣境。非乱意也。若是现在人未死。偶见役卒抠杖。或见阎王。拷而罚之。如药师及地藏经示。是业力也。前乱意者。非量所收。后是异熟识善恶种力。非三量收也。又问。如人参禅中见佛及西方圣境可是善境否。答云。非也。是魔境乱意故。或过勇力眼中火出。神色不定。口内作偈似正不正。俱属魔境。皆为乱意。问。云何见佛圣境名为乱意耶。答。夫参禅者。以一切凡情圣见俱要扫尽。不立纤尘。诫谓实际理中。纤尘不立。佛魔并遣见法实际尚要吃棒。况存圣境。是乱意非量中收。若是持诵法华华严等经。现在中见多佛。或见弥陀及观音势至。或光华祥瑞等相。由念佛力故。俱与西方果熟有分。非乱意也。是现比。二量圣境所收。无非量者耳。何则。前参禅者。是修无生因。故要顿空目前之境。内外寸丝不挂。方是无生。或念佛诵经礼忏。修万行因。是熏习种。故见圣境。是熏习果。非魔境耳。若是执着我见名利。及爱种不断者。决是魔也。外道法者。即是此耳。
  问。云何名定中独头耶。答云。定中不系外境。唯七八二识为主。名定中独头者。斯有二义。一者邪见。二者正见。邪见又二。一也空外道修无想定灭却心意识处。以至悲想四如天等。若我见种不亡者。即名邪定。何故。夫一切圣人。皆证无我。方成佛道。故凡有丝毫我者。即是凡夫。顿断我见种绝。即是圣。人况有爱乎。二者如是人为生死故。或为最上大乘心故。或参禅者。古人以方便故。教人看一念未生前句等。用心恳切。以至山穷水尽。忽然顿省初关。未得二关三关者。以为自足。即将古人言句。串集成篇语句。尽是比量心意识边事。久久言句。尽成非量见耳。罗汉得初关者。如云无少法得者。是罗汉偏真见果。先已断尽我见爱种。始证罗汉位也。今之人者。我爱名利。俱未去尽一毫。云何而得超佛越祖果耳。错之大矣。久久我慢心起。是是非非慊谤正法。为魔伴侣。及于习教持律我爱不断者。非正定也。是故参禅习教持律者。总要顿断我见爱种者。方入圣道之果也。切不可得少为足诫之诫之。问。云何得入正见耶。答。悟后专念。习唯心旨。达色本自空寂。心境杳无。无少法见。非但超越外道。亦得顿超罗汉偏真果见。何故。以了一切法者。决定无一切法也。内外杳无。永断疑惑。凡见一切法者。即是见心也。心尚不立。况有境乎。故经云。无智亦无得者。始见如来净法身也。以得离垢眼故。可不信哉。
  又云正定。又二一者如前心修四禅四空定等。依佛破我爱见。入九次第定。先入四禅定中通比量见。是定中独头。又九次第定。灭尽心意识处。忽然顿悟偏真。无少法得而不断灭者。即小乘中定。是生空也。
  二者。如前云。心境杳无。得唯心旨。无少法得者。即悟色本自空。离相即佛。肇法师云。真空无名。真色无形。方是大乘。二空真如也。乃至如来果地。亦复然也。何则。前是七地。入八地修道分圆果耳。今如来者。证道分中之果。亦无少法可得。何则八华藏界。离诸见故。八三际海无剎那故。问。以何为体。答。以无分别现量为体。华严出现品云。如来境者。以无境为境故。是如来境也。信矣。又问。前修道未圆。通比量观。寄名定中独头。见实相故。次修道分圆。智境杳无。顿证无生。人忘牛寂。触境圆成。没大千者。是寄名现量境也。答。如来果地。入三际境无剎那者。是真现量也。至矣。以上四种独头论释也问云。三性三量通三境耶。答。三境三量前已论过。今云通者。如人隔墙打鸟。偶听枪声。即率尔心起。成善成恶等境。由初听声。即性境成现量。落於意地。即似带质境。是比量。错听境者。是非量。然真带质境不通现量。通比量非量故。如人向日有善恶种者。即触境现量比量等三境。俱成善性境。若向日好杀生者。闻枪声性境现量比量等。即成恶性境也。以上初句已竟。
  三界轮时易可知
  论曰。云欲界色界无色界由善恶种子。成引业满业之因。故成轮回六道苦乐之果也。故颂云。易可知也。
  相应心所五十一
  论曰。於善恶等。共有五十一心所法者。於八个识中。各与何识相应耶。答。如五徧行心所。应八个识故云徧一切心。又五别境心所。亦在六识。若慧心所。依外道见。通七识故。若八大随。通七识相应。中随及贪嗔痴等。与五识相应。见疑慢恶见。三心所。与七识相应。通外道天故。又忿等十心及四不定心。俱六识相应共成五十一心所法也。即除去三十七心所。还有十四个心所。在六识中收者。即今一一论之。今初先论十心所。有五个随贪根本。有五个随嗔根本耳。论曰。五个小随属贪痴者。一謟。二诳。三覆。四骄。五悭。云何名謟。谓外实内虚。假庄声势。令人可敬。扇诱众心。令人供奉。引利获已。故名为謟。论云。为罔他故。施设异仪以曲为性。障正直心为业。属贪分中收。
  云何名诳。谓外现有德习修圣位。有似出言诚实引人信伏。种种供养。故名为诳。论云。为求利誉。现有己德欺诈为性。障诚实正念为业。属贪分中收。云何名覆。谓以自有过。恐他人知。失於利名。故藏己失。屡不忏悔。故名为覆。论云。於自作罪。不令人知恐失名利。故隐藏己非为性。能障不覆忏过为业属贪分。兼于痴。
  云何名憍。谓以自纵心。各事顺我为乐。倘有不顺我意。动口骂詈。淫杀盗妄。由此而增。故名为憍。论云。於自盛事。深生乐着。醉傲顺己为性。增长一切杂染等为业。属贪分中收。兼与痴。共。
  云何名悭。谓於己财。如割身肉。乃至父母师长眷等。尚不能舍。况外求耶。故名为悭。论云。耽着己财不能惠施为性。障止行舍为业。属贪分中收。
  云何名忿。内有财势。或自力强欺压可损。小不顺意。即刻面叱。如火爆流。故名为忿。论云。依对现境。不顺己事愤发为性。障慈恩不报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恨。谓他有势。及有财力。竟不能报。或孤寡贫贱等苦。受人欺压怀恼已久。故名曰恨。论云。因他忿欺。受冤难解为性。障不恼舍念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恼。谓以诸所求不遂。所借债率之不还。或父子兄眷等冤会不离。故名为恼。论云。触境不饶益事。暴戾为性。障止能忍。息诤为业。属嗔分中收。云何名害谓以无慈念心。顾己为事。由为他夺利夺名。故暗损他。伤他父子及于眷等。破他家产。或用官势。因事损他。故名曰害。论曰。於诸有情无悲愍心。损他为性。障止不害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嫉谓以见他获利名誉过胜。不来敬奉于我。故名曰嫉。论云。见彼有胜。失我名利生恼为性。障止不恼不妒为业。属嗔分中收。亦兼属贪分中耳。
  以上十心。俱属贪嗔。亦兼痴分中收。此之三根本。及十心所者。名不善性。在六识中业最为强也。三界内。恶道因果。皆此力成。可不痛哉。
  次论四不定心所者。一寻。二伺。三睡。四悔。由或成善。或变成恶。故名不定心也。
  云何名寻。云寻者。或触五尘境中。落于意识中。寻善寻恶等未定。以想心未准。故名不定。
  云何名伺。云伺者。由前寻想之境未定。复又推之。故用思力或成善。成恶不成思心。故名不定。故书云。再思可矣。始为定也。
  云何名睡。谓以欲善。诵经坐禅等事。倘遇神疲。故先养息。方可为善。或遇善境懈怠。不随众善。即名为恶。由善恶二境不定故名不定心耳。
  云何名悔。於先作善事。或遇恶友谤善成悔。或先造恶。遇善友诃责成悔。故名不定心耳。
  然寻伺二心所通六识。亦兼通五识及七识。不通第八识故言。以上十四个心所。属意识收者。论释已竟。
  善恶临时别配之
  问。善及恶心所。云何临时而配。答。所云配者。由无始所熏善种恶种。以七识收藏在黎耶识中。故今生触善境。而生善现行。触恶境而生恶现行。若生前未熏善恶种者。即今生遇善不生善。遇恶不生恶。名无记性也。故云善恶临境时以各别而配之也。信矣。又复次熏者。有二义。一者旧熏种。即前论。义。二者新熏种。又二义。一是新熏。增长种现。二是以作当来种现。云新熏。增长种现者。如人未饮酒味。而不愿多饮。故种子力。而未深也。以至彼人。劝之多饮。故熏习力大。每日不离饮酒心念现行。斯为种子力大。而熏增长饮酒现行。非别种也。而饮酒现行。复熏种子。故令种子增长。永世难断。如饮酒熏习。增长种子。及现行者。而一切烦恼。爱财爱色等现行种子。累世增长不断。诚可痛哉也。悲夫。若非如来大慈悲力。说此二十六个烦恼。现行种子。种种轮回痛苦。岂能知其过患也哉。如是故诸修道行人。必须要念念修戒定慧及三十七品助道法等。及诸六波罗蜜等。始能脱苦者也(噫)。若不寻常熏习戒定慧等行。成种力强。至临命终时。将何抵哉。所以云生死关前。半字难相救耳。总有孝顺子孙。亦不能替得者。
  性界受三恒转易
  论曰。性是善恶无记三性。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故。受是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受。又初来领受。去舍受。或云三受。或云五受耳。恒转易者。以善种引之。而往人天善道。以恶种引之。而堕三涂。故云恒转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