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三唯下结显。三乘所证。虽渐顿徧圆有异。五法次第。从因至果。则大小不殊。此与外教对显。欲明佛法高妙。非天仙世人立教可比也。
引证中。正引佛宝。余二兼之。论即多论。言一切智五分法身者。正云一切智无学功德。彼以小乘断证。佛僧不异故。若据大乘。则云道种智一切种智。法中。彼云断欲无欲灭谛涅盘。有云灭理涅盘。理即谛理审实不虚故。僧中贤圣学无学功德者。学对上贤。无对上圣。功德即贤圣所证。以理体一故。僧即是法。法即是僧。自即自己。他乃他人。尽处即苦集道。三谛所无之处也。若初果人受归。即自他尽处。下凡所受。俱是他身所尽之处也。经即金刚般若经。转证尽处。即无为无漏也。
解名义中。初科言常住者。以不生不灭故。世法不陵慢者。以理体无为无漏故。问如来已证五分法身。为何八十唱灭。亦有所坏者。答如化相中说。所以称宝者。戒疏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远清二死。希世持达。可重名宝。宝性论喻分六义。备如疏引。
次科中。上二句举喻。次四句类显。下一句结示。
功答初科中。邪能害正。正能翻邪。若欲发无作功勋。不得杂事邪党。
次科引文中。经即涅盘清信士者。经文正作优婆塞。妄字经作更字。
简天中初一句征其归佛不归天也。以佛未出。唯天为尊故。此征之。以下三句明归三宝。言真则简伪。言常住则简生灭。以天帝生灭非真故。若约邪正以分。则释迦为正真。调达为邪伪。若四种三宝自简。则理宝为真。余三皆妄。以有坏灭不常故。一体虽常。在迷非净。如杂血乳。其义可知。性相常住者。性与理体一也。相即事分三种皆不可坏。故云常住。自下六句。简余人天。身心苦恼等者。如增一阿含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见(一衣染尘垢。二花鬘萎悴。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当生猪中。忧愁之声。闻於天帝。天帝闻之。唤来告曰。汝可受三归。即时如教便免生猪。佛说偈言。诸有归依佛。不坠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盘。三自归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无学果。又如法句经云。昔有天帝。自知命经生於驴中。愁忧不已。云救危者。唯佛世尊。便至佛所。稽首伏地。归依於佛。未起之间。其命便终。生於驴胎。鞚断破他。陶家坯器。器主打之。遂伤其胎。还入天帝身中。佛言殒命之际。归依三宝。罪对已毕。天帝闻之。得初果。惟下二句反显。言有力能持者。以归依三宝。免堕恶道是也。
归依初科。上一句标。次四句法喻对显。故下二句引缘为证。初句出涅盘经圣行品。彼云如金翅鸟能啖诸龙。唯不能啖受三归者。次句出消灾经。彼云。主人问於客云。吾所事神。畏子而走何也。客曰。我犯酒戒为亲所逐。尚余四戒。故为天神所见营护。於是邪神不敢当也。主人求戒於容。问佛所在。遂往舍卫见佛。经历一亭中。有一女端正。是啖人鬼妇也。托宿於此。女人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问言。用何等故。将有意乎。女人报言。吾以语卿。何用问为。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冤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已受三。自归五戒。何畏惧乎。遂自留宿。啖人鬼。见护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男子进路。见鬼啖人骨狼籍。衣毛为起等。夜叉此翻捷疾。即上啖人鬼也。
五下二句结示所归也。此宝即缘理也。以化相住持。依此而有故。
会异初科中。同相指缘理三宝也。所以得同相名者。谓尽十方通三世。无非皆是。故涅盘。云佛即是法。即是众等。
灭恶初科中。经即涅盘经也。次推释中。初句征起。以下释通。即闻熏修证。初二句闻。次四句熏。况下修。因下证也。所言法佛者。依楞伽中。佛有二种。一者法佛。二者化佛。法佛就理。化佛约事。又可。法佛乃二宝。略其僧尔。熏本识心者。识谓妄识。无始妄想。倒熏遂成。种种差别。今闻。三宝常住之语。不生不灭之义。复熏妄识。反妄归真。乃成净信根力。是为妄心之师范也。无陷没即经中不堕恶趣也。
生善引经中。言弥勒者。此翻慈氏。因中修慈三昧。故得是名。此菩萨补释迦处。三会说法。初成道时。先度释迦遗法弟子。故报恩经云。第一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经中三归人初会解脱者。若依下文引处胎经。佛告弥勒偈曰。汝所三会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归人。恐写五戒。作三归也。又可。五戒从三归得故。言三归也。
结难中此之一字。指理宝也。由归三宝。不奉异途。能渡苦海。故曰良津。津水际也。论语曰。子路问津。入佛法阶位者。约法则始自翻邪。终乎具戒。皆归三宝。约人。则始自凡夫。终至成佛。高下虽殊。归投无二。及成妙觉。转依法身。方为究竟常住之位也。又可阶者渐也。才始反流。便归三宝故曰也。此即阶渐之位矣。
诫慢中。上四句。明轻慢心。得法不久。是下显殷勤郑重心受。方得无作法生。心缘此者。即理体也。善神护者。归不失也。
指法僧中。云缘此生者。由佛能证此法。然后化僧。今但举能证教主。则所证所度可明。故此略也。如前。即前引多论等。灵府即藏识。能包纳善恶诸业。故称府焉。
化相由生中。初科文分五节。初至梵福来。正明化相由生也。二以化至依故来。兼显住持皆依法身。以明罪福也。三以法至斯矣来。示理体法僧也。四是知至常住来。惟核罪福田理体而生也。五结意。良以一体乃是本具。理体则因具修成。化相则证真利物。住持则流及无穷。如此即一体同於法身。理体类彼报身。化相犹如应身。三种佛宝。可同三身。佛佛皆尔。并具三身。法僧同佛。不言自显。住持流至未来。则功归三佛。若然则一体生理体。理体生化相。化相生住持。次第然也。言调达者。具言提婆达多。此翻天热。生时诸天心皆热恼。知其出世必破佛法。是佛堂弟阿难亲兄。有三十相。唯缺无见顶相。及千辐轮相。出家之后。从阿难学神通。不修圣道。诵六万像法聚十二韦陀。白佛欲求摄众。为佛所诃。遂结阇王杀父。自谋害佛。求后世名誉。於是俟佛过象头山。推山压佛。佛得不可杀法。左右五百金刚。以杵拟之。碎石逆来。伤佛脚足。出一滴血。故堕阿鼻。一劫受罪。耆域。又云耆婆时婆。或云时缚迦。此云能活。因活更活。又云活童子。生时一手持药囊。一手把针筒。善能医治。乃阿阇世王大臣。曾为如来针皆。出一滴血。以善心故。一劫生天也。化佛言光焰者。即无时忽有。有时忽无。事同光影阳焰。体无实故。住持言非情者。以泥塑雕刻而成故。二佛并推法身。以显罪福。望前罪福通感。故云还也。
法僧中。上句明法。次句显僧。无漏乃僧所证理也。立像者。僧与法皆立像以表故。化佛无兴亡者。从法身故。无生灭故。若以生灭心。则见王宫之生。双林之灭。若以不生不灭心见之。则王宫非实生。双林非实灭。如此则何兴何亡矣。
结意言极繁者。欲显事用故也。
次科乃明时数浇淳。佛法随之亦有兴废。初四句显时数。所下叙兴亡。
初中。浇谓浇漓。淳谓淳原正法则淳原。像末则浇漓。故言在数。倚仗赴机者。言三宝亦随之兴亡也。老子云。祸号福所倚。福号祸所仗。今借彼语。而意自别也。三法万载者。言三宝之法。虽随世浮沉。则万载不失矣。或将正像末三时为三法者。似不合文意。然其三宝历於三时。则万二千岁。今但举其大数尔。
次中。西竭东骛。即兴亡也。珍除兴显亦尔。皆数未尽故。使或存或亡。万载已后言浇风不追者。释迦法当灭也。合上浇字。由下弥勒教合兴故言淳源将发。合上淳字也。所言金河者。西域记云。阿恃多代底河。唐言无胜。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讹也。曲言咒。剌拏代底河。译曰有金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乃如来入灭处。故言西竭竭。尽也。玉关东骛者。乃教流此土。必经此关而来。即玉门关也。骛即驰也。代出八九者。据佛教东来。正当后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岁。摩腾竺法兰。赍四十二章经。来到此土。则佛教之权舆也。历於魏晋宋齐梁陈隋及唐拾九代矣。至制仪又。已及六百年也。三除还显者。良由释迦遗教。历数未尽矣。住法图赞云。初夏赫连勃勃。得三秦地。殊不信佛。绘像为衣而被之。令僧礼佛为礼我。后为天震而死。葬又震出之。其子昌袭位。破长安。灭佛法。逢僧斩戮有沙门昙始。被刃不伤。因尔改心(灭法经九年后。至宋元嘉四年。被后魏太武并之也)。次元魏太武。重道士寇谦。为立道坛。司徒崔皓谗於佛法。帝然之。以太平真君七年。遂灭佛法。遇僧枭斩。至十一年。昙始复谏。帝被疠疾。遂诛崔氏。灭法经六年。太武世祖皇帝崩也。其子文成。重兴佛法。如史述之。又次周武帝。纳道士张宾及前僧卫元嵩才。遂毁二教。安法师着二教论。以抗之。帝闻之。以存废理乖。遂双除屏。建德三年。除荡关内。六年除荡关东。自谓得志于天下也(灭法经五年。帝崩。天元皇帝立。改元大成。复兴焉。当陈大建十一年己亥)。此则三武诛除也。至唐武会昌五年乙丑。欲灭佛法。毁天下僧寺。四千六百所。兰若四万。复僧尼为民。三十六万五百人。灭法经二年。武帝崩。宣宗立。改元大中。复兴焉。此乃祖师之后。文中不言。万载后无传授者。若约正像末三时论之。则一万二千年。而无传授。如青龙解云。法住世时。总有三种。具有教行果证。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教在。无行果证。名为末法。若论尽灭。乃人寿增至六万岁时。诸罗汉化火。烧尽大千经卷。是时方无传授。今言万载。亦举大略尔。历数禄终。出论语尧曰篇。今借其语尔。慈氏运开。则弥勒下生也。俱舍云。子年倍父增八万。从是灭劫慈氏兴。旧云。至第十减劫人寿六万岁时。弥勒出世。有云七万岁时出。会真解云。释迦化法六万延年。支佛出世当七万延年。后弥勒方下等。缘生谓机熟有感也。道会谓圣无差。又可机缘既熟。宜会圣道矣。
结示中。前四句结前文。故下引文劝修理宝。道在心者。以心为能证。道为所证。唯在刚毅勇烈。岂论老少与中年也。言信心存者。岂独佛教。儒者亦云人无信不立也。镜明也。
化相释名中。释迦为佛。即王宫丈六身。灭谛为法。即演布谛教。以显灭理也。先智若尽为僧。约法显僧也。有言五俱轮等。此直就人谈。言化相者。则如来从兜率天。乘白象瑞降生。教化之相也。别相如前所辨。出体初科。体无常者。属有为故。四相即生老病死。旧云生住异灭也。过千载者。举其大数尔。若据制造此文。已过千六百年也。追远出论语。然佛法四时并当追远。谓降生。成道。转法轮入灭也。表心归向。故曰翘敬。已下诸科。并明追远翘敬。所以在世则说法度生。灭后则流形表化。无非推己利物。恩德不可逾也。
在世益中。言贤劫等者。以此住劫有二十增减。第九减劫。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年。减至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此贤劫中第一佛也。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至百岁时。释迦牟尼出兴。俱舍云。即此住时为贤劫。二十数中第九减。六四二万时三佛。拘留那含迦叶兴。百岁释迦牟尼出。问释迦如来寿极短促。复生五浊。不与诸佛同者。何耶。答曰。寿短促者。人寿百岁。机缘方熟故。居五浊者。酬宿业故。大方广总持经说。昔有一比丘名净命。住於正见。持华供养。又一比丘名法行。住於邪见。坐得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谤净命法。云非净命。所受诸华不供养。我出此一言。於六万岁。常无舌根。乃至成佛。而居五浊。彼何人耶。即释迦是也。
是以下明化相。能说教主。即第四释迦出世。说法化生。令度苦海也。克时而应。故曰膺期。羯磨序云。大教膺期是也。
开下二句明所说教藏。初句出偏渐教体。言八正者。体离邪故。又言八圣者。因此八法。而得成圣故。不出三学。离开为八。即正见。思惟。语。业。命。精进。正念。正定等。前二属慧。中三属戒。后三属定。开谓开示。令人悟入。此乃方便。次第修入矣。次句出圆顿教体。此是如来出世本意。故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楞严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又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净名曰。直心是道。皆此意也。近下显教用也。人天贤圣。即所度之机也。耽着五欲淤泥。则堕四恶趣也。大论云。世间浊欲。能系人心。如堕深泥。难可救济。贤圣津筏者。大则三贤十圣。小则七贤四圣。筏猈也。将下立教之意也。说理三宝。即化相佛所说者。令趣一直平等之道矣。真理常住。乃本证也。乘权御实。即降生也。若令文意。即御理体之实。乘化相之权。出现世间。说上诸法也。乘即御也。若据他文。九界属权。佛界是实。故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常住。是也。又复应知。权中有实。实中有权。权实不二。则理体化相。本无差别。
疎下二句。明众生见相。信是圣人无异归也。故曰疎解。又可形以戒捡。定慧清心。依教奉行。故曰疎解。疎谓疎理。解谓达解。三学既明。依佛之语。故称子焉。
受道下六句。谓人法尊胜。能修得益。澄无本净道体也。澄谓清净。无谓空寂。本净即所到处也。筌罤喻者。谓知诸法性空。则见解虚达。不滞教迹矣。事义即相状。神用即心智。光明即不暗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