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上明知解。群下二句。明依此奉行。则有悟入。能尽生灭。即起行也。
  告终益中三。初二句明八十唱灭时。即经云。吾於今日中夜。当般涅盘等。此则忍土缘尽。化事已终。宜当示灭。隆犹毕也。次非下四句没后益。上二句欲明法身本无色相。而能於涅盘会上。重现相者。要知法身不忘尔。无下正显没后益也。所言化迹无泯者。乃流及未来万二斯年。遗风莫替尔。泯绝也。
  三所以下别示化迹。碎身生信。如八斛四斗舍利是也。全眼神功如肉室利罗。即眼睛牙齿发爪等是也。唯眼最要。故持举之。然佛降生示灭。利济功熏。难思难议。言非谢者。恩德深重。不入四恩之数。既难酬答。将何以谢之矣。
  结劝中。故当者因上生下也。先备此心。即信根也。若行之不已。则得信力。若具根力。何事弗成。由谓因由。委即委诣委悉。亦谙委也。
  任持叙意中。初四句以人法互显。上二句推人。次二句究法。虽言语向皆不别。而上下执据自殊。万载约时说。三法就法门。言开位乃开三法之位。即三宝也。或约正像末三时论者。此滥下代代之语也。遂下推功归僧矣。代代约时节。处处约方土。匪僧则佛法潜没者。明住持三宝。僧宝为先也。
  示相初科中。上二句明有佛。下二句言无僧。汉武即前汉第六主武宗。威震四海。万邦来朝。故曰崇盛。闻佛名者。即元狩之初年。命霍去病。北伐匈奴。过居延。摛休屠(音除)王。获金人(即是佛也)。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陈香火而礼事之。三年凿昆明池。得黑灰。问东方朔。朔曰。此非臣能知。陛下可问西域胡道人(即闻佛名)。是时若有僧传。则已有三宝流世。缘为无僧。则莫能开其端绪。故曰竭也。
  弘相中。初二句明时运合行。王臣远慕。致下明此方三宝创行之相也。初中言显宗开法者。即后汉第二主明帝。谥曰显宗。乃光武第四子。以永平三年庚申之岁。梦金人等。传毅奏曰。臣看周书异记。知西方有圣人生。一千年后。教流此土。陛下所梦。其必是欤。至七年甲子。遣蔡愔秦景前迎佛法。蔡愔将命求之。至大月氏(音支)国。与迦叶摩腾竺法兰遇焉。十年丁卯。汉使还。大兴佛法等。故曰开法。华胥即指天竺。黄帝梦游华胥。应劭等言即天竺也。
  二三宝创行中。迦竺来仪者。即摩腾等。随汉使入洛。白马驼释迦白[迭*毛]画像并四十二章经。以献明帝等。开俗务者。即摩腾现通。与褚善信等。角法既胜。遂开拓俗心。成佛法事务也。发信归心者。即法兰说法。令五岳道士等。舍去冠簪。求出家焉。实假下推住持三宝。以僧宝居先矣。所下明法宝。名谓名言。句谓句义。此属能表。理谓真空。即所表也。名句文言名教。变其语尔。以理本绝言。非言莫显其理。苟无表示。悟解何从。即经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是也。此下辨佛宝影僧。即泥龛塑像。是住持佛也。
  结示中。上明不遇化相佛。薄下明幸睹住持佛也。宝体初科。先示住持无功。上二句明佛法属有为。具下一句明僧宝属漏染。后一句通结无功。然下显从本为胜。以理宝为本。住持为末。摄末归本。出有义也。
  举俗中。初四句义说。下引经证。初形征者。征求也。验也。虽使者不及王尊。然为王使。不可以形卑征验。而不加敬也。或可作征恐字误。经即月藏经。出第九分布阎浮提品。彼云。於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施主。舍施供养。护持养育。我说是人。犹得无量阿僧祇大功德聚。何以故。犹能饶益多众生故。何况我今现在於世。譬如真金为无价宝。若无真金。银为无价。若无银者。鍮石为无价。若无鍮石。伪宝为无价。若无伪宝。赤白铜铁。白镴铅锡。为无价宝。如是一切诸世界中。佛宝为无上。若无佛宝。缘觉为无上。乃至若无缘觉。罗汉余圣。得定人。持戒人。污戒人。剃发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应受世供。以为福田。何以故。能示众生可悦畏故。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故下法合可知。
  敬意中。上四句明不敬之损。所即处所。寄谓附寄。故下明形心存敬之益。形乃俗谛属事。心则真谛属理。真俗并运。理事齐驱。则形心有归。缘化不爽。故曰义极於斯也。
  引文中。经即无上依经。如第九篇具引。又如造像功德经云。造像有十一种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玩。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麸-夫+广]。能除三世八千亿劫生死之罪。法身器者。以法身周徧。无所不存。论即智论。非情属事。表显属理。
  行事敬初科中。上四句因上生起也。谓土石作像。敬毁则罪福随生。若有请加。自然感格。涕泣谓哀感之极也。但下二句嗟不睹化相也。遗踪即住持三宝。如下四句引例。清庙即国家宗庙也。诗注云。清庙祭有明德者之宫。庙貌也。图祖先之容貌。如在者。论语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也。今下八句合例。上二句云化相已往。唯下一句云住持犹存。遵下明佛设方便。故当顺行。今下反质。见者对上真仪。闻者对上说法。心由无信者。心字误。可作止字。止犹只也。或是写倒。心字在下则顺。
  何下一句征其所以。次二句例显。谓三界唯心所造。拟用即成。故原人论云。众生三毒三业。造成器世。是也。
  岂下二句法说。顽痴旧作烦痴解。谓心惑烦痴。境则不动等。写本作顽碍。意谓三界之广。心拟尚成一堂之小。金石土木所成。岂为顽碍不能动变也。又可顽痴乃召能敬之人。谓自己顽痴。不动圣容尔。
  结损中。大论即智论。对面不见。如经云。我浊恶眼障。故不见等。是下谓随事标立。皆可归心也。放光证上如对真仪。说法证上为我说法。是须者。须犹知也。
  遵下二句显要修。
  理观正明中。谓就前事敬。所见诸色。若用智明。并归理观。以见色即心。心外无法。一切诸尘悉不可得。即真谛也。真如无体。诸相皆空。故曰真观。实唯识有者。谓所修之观。正与前同。但犹心相尚存。故名俗观。亦如他宗以真如为理观。唯识乃事观。以历事而修故也。若此以言。则真观是理。俗观属事。苟能真俗并观。则无施不可悉归理观。即下文云。知尘无所有。通达真如。唯有识通达俗等。
  次科上四句明上修观。岁深日久。念念增明。心心相继。温习弗忘。心智明利。常在其中。故曰逾增。观下辨入位。缘假即圣像等缘。假托而立。知唯心造。故曰不迷。以修明故。渐入圣道。愿乐下此有四位。即加行。见道。修道。无觉道也。愿乐即加行。亦名方便。准摄论中。此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行人。修道即二地至七地。文中虽不明见道与无学道。但修前曰见。修后曰无学。道下释名。以出家修出世法者。本称道人。亦名道士。后李张之徒僭称。故释耻同还从梵号。乃曰比丘尔。行者亦目修行之者。
  结诰中。上二句捐愚自述。谓懈怠不信之徒。嫌如是告。岂以嫌故而不说耶。故言诚当实录。诚真也。当犹对也。魏志云。王肃谓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杨雄。服其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又不入游词。谓之实录。自下劝其舍愚就道。老子曰。为道日损。诚慎也。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卷上

  宽文九 九月中四於心王院东寮书写毕宗觉
  (一本云)时享保二年岁次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以东山泉涌寺云林院所藏本胆写之毕并以大鸟山传录本校雠订正犹有未尽处俟后来善本出而补之伏愿由此微功三宝先显群生蒙益。
  金峰沙门慈元高淳拜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