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续藏经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宋 彦起撰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并序)

    永嘉常宁寺沙门释 彦起 述
  观夫。南山律祖之明归敬也。犹东鲁宣尼之定礼制焉。归敬明则三宝可兴。礼制定则典刑不坠。但以时当浇季。法道下衰。目睐圣容。而輙生轻慢者有之矣。形参缁侣。而一敬不修者亦有之矣。意傥於事行之有缺。则於心观而不明。吾祖圣师。矜兹下愚。不能思齐上智。故於律钞僧像致敬之外。别出一卷仪文。统明归敬之法。俾乎事理双运。真俗并驰。大小该明。定慧齐驾。先贤晚锐。出处有凭。上可以克报君亲。次可以护教法。但为文高义远。探赜者难究渊源。日久岁深。崇文者未闻伸释。宣和间虽有梵琦律师创开科节。而大义未周。既缺依承。则诲通盖寡。每慨吾宗觉者。专门律范。观慧未融。苟舍斯文。将何以为住心之本也。一日讲次。有好事者。愿辟斯文。自顾不才难沾翰墨。祈请不已。輙事斐然。第为记事稍繁。是故勒成三卷。其如有所未安。以族后来作记者云尔。
  时绍兴二十年岁次庚午夏安居竟序
  粤以。一性元明。本无昏散。真心平等。岂慢恭生佛。尚且假名事理。讵分彼此。但为迷生去本。竖慢幢於法性山中。大觉乘时。秉智炬於昏迷路畔。故得无说示说。广谈真俗之法门。无身现身。备显小大之身土。骇群生而令信仰。警众蛰而致蠢萠。欲使因敬他佛。而显自心。能返长迷。而归正路。夫何愚障重不解回心。至圣悲深。渐施方便。俾归真境。克剪妄心。能使异途同归一道。吾祖南山本佛深旨。愍众未明。故於大乘小乘教中。权法实法典内。研究几微。采掇枢要。奋董狐之史笔。成归敬之仪文。始自敬本兴怀。终乎程器陈迹。并以信守静见为宗。佛道摄生为务。若然则其利博矣。其旨深矣。览斯文者。其犹入宝渚得艛橹。伐椿檴获利刃者哉。自古解文。无问丰约。例有三分。今此仪文。元有前序。蠧损不全。故使开板印行。例皆削去。然今据文伸释。三分缺略。学者宜知。
  题中五字。通别分析。凡有二重。一释门是通。通诸文故。如净厨诰章服仪等。皆称释门也。归敬是别。局今文故。二道俗分之。归敬乃通。通俗礼故。释门乃别。别在佛教。非别不能显其通非通无以贯其别。一题所举。通别齐收。仪之一字。文通义别。所言释门者。释是佛之姓氏。以氏族而名其教也。具云释迦。此翻能仁。长阿含云。过去有王。名懿摩(即第十轮王亦名鼓摩郁摩)。摈斥四子(日照日联日调伏象第四日尼楼华言庄严。即净饭所承也)。令远出国。到北雪山住直林中。顿驾数年。归德如市。郁为强国。父思往召。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瑞应经云。定光佛记儒童菩萨云。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成佛。字释迦文。释迦为能。文为仁也。准此。定光授记。表号释迦。玄符冥契。故诧释种。门者限其内外。举物以喻其宗也。归是归依趣向义。敬是肃恭虔恪义。仪者法也。下十篇规模。三业宪章。真俗各有所归。毫厘不乱。故曰法也。又解。释门是所敬。乃属佛也。以佛姓释故。举佛则法僧总包。亦犹举化主。必包徒众之谓也。归敬两字。乃属能敬。虽通两释。前义为优。
  撰号中。沙门释。如常所解。道宣者。大师名讳也。字法徧。大师行业功勋。备在李邕行状。并宋高僧传中。大唐者。河东晋阳。是唐虞之旧封也。至李氏高祖神尧。初受周封。为唐国公。至隋进爵为唐王。入隋受恭帝禅位。始号唐国。臣庶尊之。乃加大字。龙朔。即唐第三帝高宗之年号也。京师者即长安。是大唐所都之地。公羊传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大也。师众也。天子之居。必以大众之辞言之。白虎通云。夏为夏邑。殷为殷邑。周为京师。若然。至周始称京师。言西明者。长安两街有八寺。其一曰西明。显庆元年。高宗为皇太子建也。二年勑授西明寺上座。大师恳辞不受。勑遣鸿胪卿刘审。躬往终南。礼拜迎请。送上此寺。制述仪文。在此寺故。记其处尔。高宗贞观二十三年即位。次年改元永微得六年。改显庆得五年。改龙朔得三年。改乾封得二年。大师於二年二月八日。就净业寺建戒坛。正年七十二。十月初三日物故。述者刘勰公作者曰圣。述者曰明。仲尼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真谛云。佛说经曰撰。菩萨造论直伸佛意曰述。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也。又尔雅云。律遹。述也。注序述。方俗语尔。谓亦可呼律遹皆叙述事也。
  列篇目中。前后注文有不同者。意以前乃统一篇之大纲。故得详悉。后则释当篇之别目。是故略言。然大槩如此。要预知前后之立意。故究寻而省力矣。
  第一注。谓下明敬本。所下显教兴。乘时者。谓圣人因乘时机而立教也。谒请也。敬恭也。喻即譬喻。下文所引名言教相。皆喻也。亦可上四句正明敬本教兴。所下明文中引用教喻显明必信为本也。若据下文自云。信智与惭敬之本也。旧记将谓下作叙显机教。所下明立篇来意。学者择而从之。
  第二注。上四句明济时。下四句显护法。综交也。惟远则长修敬法也。谓交相训习使不绝矣。相从奔竟者。急於修敬也。上下相遵者。上行下敩也。又可上或失於敬。亦当取法於下。故曰相遵。
  第三注。上二句叙时机。下六句叙立教。二句总标。四句分释。时机中。言浇淳者。诸说不同。通而言之。五浊恶世。皆属浇漓。何淳之有。就别而辨。则前机当淳和之遵者则利。禀浇滓之气者则钝。钝者令修事福。教以净土系心。利者俾体道源。不离当处开悟。有谓释迦居忍土。人寿百岁为浇。望前佛四方。六万等为淳。有谓祖师当像法之末为浇。已前正法为淳。然教通余论。各有指归。今谓如来观灭后。时淳则机情利故。令自悟心源。可修理观。时浇则机情钝故。指净方归佛。以事引心。虽立教在於佛世。实乃意存灭后。二业即事理也。
  第四中。心谓行心。事指六尘。乘犹因也。谓因此行心。行於六尘之境。於尘起染为罪。於尘离着为道。下篇注云。识心颠倒。三毒常缠。亦可比知也。课录也。
  第五注中以真俗为缘。而立斯名教。故曰也。双筌。筌取鱼之具。指欲见月。见月指忘。岂独指忘。月亦应遣。故曰双筌也。
  第六注中。云多封性习者。如今世中。一有般学大乘语人。封着性理。排斥事用。斯皆不识分量。文过饰非。不知己是何位人也。若能事理并运。大小融通。则无偏计矣。
  第七注中。上四句正释篇名。立法捡心。翻释上句。分时策行。翻释次句。下四句引儒典劝修。尚书第二十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第八注中。心道冥昧。托形显彰。故形恭则心敬。形慠则心欺。上四句准教立仪。以显心敬。下四句附儒辨道。不乱外仪也。容止。出孝经。彼云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若下六字。出曲礼。彼云俨若思。安定词。俨即容止可观。相就成文也。手足无措。出论语。彼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是也。
  第九中言功用。即下正文中。十种见佛善根也。言感通者。下正文云显迹。即是感通也。十种之后。广引经文。以显感通之迹矣。注中业假行成一句。蹑前第七中分时策行等文也。功由心显等三句。正显今篇功用感通也。此由下。叙引经律因缘果报之意也。想见约惑说。即三惑未除也。善恶约行说。即三性互起也第十中。听言观行者。以论语中因宰予昼寝。孔子责之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此中借语叙怀。不可以文害意也。立修例即裎器。清心路即陈迹也。

  ○释敬本教兴篇

  初解篇名中。儒教务修。以孝为本。释门归敬。以信为宗。苟不预明。余篇难显。故立此法。以冠其初。所言敬本者。敬恭也。肃也。能敬在於行人。所敬在於三宝。本之一字属信也。当知敬以信为本也。教兴者。通而言之。一代时教。并有兴致。别就今文。唯在归岂。三宝也。篇者。戒疏云。篇类均等。与诸章品。义齐一也。论语疏云。篇者积章而成篇。篇徧也。言其出情铺事明而徧者也。第次也。汉书注云。有甲乙次第也。僧传云。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此既居先。故称第一。下篇所释。意与此同。注中兴之一字。即教兴也。余文明信为敬本矣。
  依篇释初科。上二句。通明出世本意。故下引论证成。初中。言序者叙也。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景纯云。四者又为端绪也。法王指佛。经云。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利见者。出世他物也。羯磨序云。大雄御宇。其义一也。利见出周易乾卦。彼云。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辅嗣注云。出潜离隐曰见。龙处於地上曰在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若据小教。以世尊道果既圆。机缘已熟。乘白象瑞。降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踰城苦行。功德顿成。降伏天魔。制诸外道。神通应变。出没自在。群生利见。不亦宜乎。若约大乘。始终无变。静见者。出世之心也。见者。身边等五。及六十二见。乃凡夫外道之所计着也。静者。灭除之谓也。论即中论。出观邪见品。偈云。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於何时。谁起是诸见。次偈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智论亦云。断如是诸见。生种种智门。
  教意中。初科上二句明众生着见弥久静断卒难矣。言习熏者。大师云。良由无始妄业熏积。识种尤深。楞伽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等。事下明立法开导显化成功。上二句。推敬以信为本。下二句。乃附众生妄情。约归敬之相。成教化之功。若然则假兹归敬。善习熏积。使旋本净。无复诸见。不亦利乎。
  次科。显二宝中。初四句明佛宝。下二句明法宝。初中上二句能敬尽情。言肝胆涂地者。对佛尽惊情之心也。汉书云刘项分争。使人肝胆涂地流离中野。又云披心腹墯肝胆。今借彼语也。形骸摧折者。於己身无顾情之念。可谓归命於佛矣。
  下二句所敬尊大。法苑引经。明释迦因地。说偈赞弗沙佛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言宇宙。郭象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天属乃父也。
  注中。初谓父母恩浅。佛下明世尊恩深。或下明恩深所以。谓功德高深。非世间有为物可赏可谢也。是故佛不入四恩者。其在此矣。故经云。假使经於百千劫。身为床座徧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不得名为报恩者。慧深者。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故。益厚者。经云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於佛道。又可。或下举世法功高德深。则难赏难谢。慧下类佛慈亦尔也。难赏之语。出汉书蒯通说。乾信云。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又云功盖天下者为不赏也。
  法宝中。明佛教远大。过於世间之法也。
  注中上明世法常迷。八下显佛教超越。七略者辑略(辑与集同。谓诸书总要)。兵书略。六艺略(即礼乐射御书数也)。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斯皆立身扬名之智谋。并非出有之良术也。八藏者。通诸教门。皆云经律论三藏。并一杂藏。大小各四。故有八也。若菩萨处胎经云。八藏者。一胎化藏。二中阴藏。三摩诃衍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萨藏。六杂藏。七金刚藏。八佛藏。此亦不离前八。但所出不同尔。兹并超生出世之法门也。
  观智初科中。观期者。因上生下之词也。意谓既知佛尊教远。必当设敬归依。设敬之法。不出形心事理。故教令先识尔。上三句通标。形属於事。心归於理。轨车辙也。两途双轨。文异意同。
  形下别释。先叙形事。心下次辨心理。初中言苦阴者。以形是五阴之色阴。此属苦果身。故言苦除。为俗习所缠。则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故常生我慢。轻陵於人。上乃所观境。故令折挫形骸。剖析色阴。四相求之。不见有我。得无我理。慢惑则除。功由敬佛。若欲剖析者。如请观音经云。当观自身。从头至足一一节间。皆令系念。停住不散。谛观众节。如芭蕉树。内外俱空等。此能观智也。
  次心理中。云迷倒者。迷谓无明不觉。倒谓颠倒无知。则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生常与前俗习意同。此乃所观境也。镜生灭者。镜是晓达之谓也。以此妄心念念生灭。经云。而此识贼如猿猴。走游戏六根。徧缘诸法。云何摄住等。若不惩诫推劾。则何以知其妄着也。功由晓达教理。此能观智也。身竖慢幢。非剖折而莫达其源。心猿倒念。非追想而孰知其底。二皆重言者。勉励之切也。
  次科言切身者。即前形事也。以身中有生住异灭。念念迁变。自非着意推捡。而莫能知觉。所以下文推功於剖析观慢矣。言节心者。即前心理也。以心中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如山流水。前念既灭。后念复生。新新不已。故下文推功於追想知妄也。四山。即生老病死。涅盘经云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事。无逃避处。乃至我说。即是生老病死。常来切人等。又有经云。行者见无常至。如四山临无逃避处。此独就死说也。八倒者。如来四德。谓常乐我净。众生四倒。谓苦空无常无我。并以迷故。不常计常。常计不常。乃至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共成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