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非爱断所忻者。爱是着有凡夫。断乃着空外道。此二皆於身生向背矣。又可。爱即着也。断即空也。此独就着空外道而论也。
言是异生所背者。异生即凡夫也。新婆沙论云。异生圣者谁有怖耶。有作是说。异生有怖(异生旧名凡夫)。圣者无怖。所以者何。圣者已离五怖等。意谓凡夫不能追想厌妄。故曰所背。有人以异执生常解之恐。不合文意。
引文证初科中。前虽立义知身心之有归。若非引文为据。则成胸臆之说。故斯叙引知非妄谓也。初二句明有凭也。上句发解。下句起行。纠谓纠正。征成也明也。
次二句明得益。上句在世益。下尘谓人道也。下句没后益。上趣即天堂也。并由归敬之功矣。无识谓识灭神往也。或可识即智识也。苟无智识。性若牛羊。如何儌幸。自生善道。言无此理也。
次科云小乘者。所出不一。故通指之。上句标。由下释。己卑境尊。宜怀惭耻而加敬也。敬有所成。则自己反尊。人将敬我矣。儒家所谓。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大云经云。惭愧者。即是众生善法衣服。大师云。有惭愧二法住世。则相尊敬。是故比丘各懃共学。大乘即摩诃衍论罗什译。信智二种。岂止於敬也。则一切功德。解脱涅盘皆从此二而得之。故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显示涅盘无上道。光明经云。以智慧刀。裂烦恼网。故南山事钞。初出家者。劝其先发二心云。信是道元功德母。智是出世解脱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等。结显二论可知。
引文广示初科中。本起经属阿含部。即小乘经。明世尊於鹿苑中。欲降伏魔外。故兴是事。可谓现优昙华。作师子吼。警动人天也。言佛初降诞者。古人推佛生时。远近异说。惰翻经学士费长房。以瑞应普曜本行等经。校雠鲁史。定知。佛以姬周第十六主庄王他十年。即春秋鲁庄公七年四月八日也。释迦方志云。第四主昭王瑕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四月八日生也。若灵感传。大师问天神则云。余夏桀时。已见如来化事。机见有殊。不可和会。周行十方者。身教化也。自言独尊者。语教化也。三界下。指器世界不安之相也。
前段注文。初指迷俗所尊。为下显邪归正。既下明须敬所以。言九十六部。按萨婆多论。外道有六师。曰富兰那迦叶等。每师有十五弟子。各各受行异见。六师各别有法。与弟子不同。共有十二见。自称大圣人天师仰也。余皆邪道者。如须达初欲建祇洹。六师闻之。欲与佛弟子争术。须达忧虑。舍利弗曰。正使六师满阎浮提。数如竹林。不能动吾足上一毛。欲争何事。自恣听之。又曰。草芥群生。从旷大劫。业识茫茫。难可开化等。与牢度叉等。各现神变种种。不如舍利弗。见其受屈。即与说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六师徒众三亿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学道。六师既尔。余众可知。故曰皆邪道也。信敬不成者。如净饭王闻独尊之语。便伸归敬之诚。五体敬而如泰山之崩。一心归而如至宝之重。自后布灌昌言含生。归向无二者。由兹始也。
次注中。上四句。正示三界皆苦。言三苦者。即苦苦行苦坏苦。经云。我等以三苦故等。故下二句。令厌离者。即苦谛。次二句思苦本者。即集谛。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观下二句。观达业惑。即是修道。属道谛。不下二句。得解脱者。即灭谛。故立此四。令审谛而得入道也。余下指外道也。经云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等。即如修鸡犬行。自饿。火烧。草衣。木食。以兹苦行。欲舍於苦。经百千劫。应不能离。以非舍苦之法。故曰长沦苦中。
正结中。上三句正结。理下劝依。以佛是归敬之本。故曰成。以三界皆苦之言。乃信守之宗。故曰定。始则畏威。归命圣容。后乃信承佛语。因之入道。故曰登高远之趣也。
转释中。初引论。即萨婆多也。论自问曰。何以所归名归依。佛答曰。归依者回转义。即归依一切智无学功德也。又问。为归依色身。为归依法身。答归依法身。不以色身为佛故。彼文释三宝名义。今引归佛中文也。
由下释义。先叙从邪。今下回心归正也。就理而言。人心本正。妙性湛然。所以邪者。由妄想故。背而从之。如来大圣。观诸众生。不能反本归正。故兴独尊之言。令舍邪法。归佛正道故曰也。法等差中。色等即翻邪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也。以佛化初开三归。亦发具戒。故背俗初即翻邪入道。极即具戒。若依行法经。菩萨戒亦有从三归受者。言心师者。多论云。我境即四念处。他境即五欲也。我教谓心师。他教谓师心也。彼论以四念处为心师。今文以三宝为心师。既称独尊。其极可知也。既除心惑。其大可知也。
诫劝中。上二句身心不敬。次二句复加谤毁。自下明招报。重下增烦惑。亦下加结业。下六句举喻诫劝。言覆器者。智论云。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否。说言不在。若不在时。说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云。澡盘洗足已。覆此澡盘。如勑即覆。语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否。答言不入。佛语罗云。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捕鼠者。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鸟鼠之用。其身臭秽。但乐暗冥。破戒比丘。亦复如是。彼以妄语为覆器。此以不敬三宝为覆器。彼以破戒为捕鼠。此以不归三宝为捕鼠。借喻可知。尘露言其多也。频繁言其乱也。
萠兆引经中。文分四节。初明念赴王请。王下王臣奉迎。未下不识礼法。皆下颇决众疑。初中伽耶山。亦名耆阇崛。又依沙崛等。方志云。伽耶山谓灵岳。亦云象头。乃如来住止之处也。度迦叶者。即三迦叶。瓶沙王即频婆娑罗王。此云摸实。亦云最坚。言先请者。四分律受戒揵度云。尔时世尊教化郁[鞥-合+(白-日+田)]罗迦叶及中弟那提迦叶次三弟伽耶迦叶千比丘已。便作是念。我先诺瓶沙王请。若我成佛。得一切智。先来至罗越城。(亦云罗阅祗伽罗。此云王舍城也)我今应往见瓶沙王。将大比丘一千人。皆是旧学。螺髻梵志从摩竭国游行。渐至杖林中尼拘律树下坐等。王迎中。云沙门者。乃修梵行之通称。即外道沙门尔。义翻净志。非正译也。远迎者。即出至尼拘树下也。律云。时王瓶沙。驾万二十乘车。将八万四千人。前后围绕。往杖林中。下车进入。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摩竭国人。或有礼足等。如文所列。四中皆疑者。以迦叶兄弟。佛未出时。自称大圣天人师等。今同佛至。故皆怀疑。迦叶知已者。乃决疑也。律云。时摩竭国人作是念。为大沙门瞿昙从郁[鞥-合+(白-日+田)]罗迦叶学梵行。为郁[鞥-合+(白-日+田)]罗迦叶并弟子众。从大沙门瞿昙学梵行耶。是世尊知已。告迦叶。沙起为吾扇背。答言尔。迦叶下。知佛之意。奉教行之也。
次科萠谓萠芽。兆谓朕兆。言其始也。
随释中。言文不足者。以但言手摩扪口鸣而已。若诸经律敬相。则多不独於此也。远下显意。自余下称名。如佛是我师等显相。如升空持扇等。但欲决疑。则非敬相也。
位列中。初科。智论龙树菩萨造。释般若经。罗什译。如什公云。余若藻笔制阿毗昙。不见。迦旃延子。祇如摩诃衍论。余若广译。千卷有余。为秦人识劣故。十分存一。盖从略也(见译成一百卷)。外道白衣。非内眷属。但以他法客法以分之。言外道者。俱舍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反内觉。称为外道。一切下约圣凡分。三果同凡。不听坐者。并谓尚有结贼烦恼尔。
乐意中位列敬相者。明道俗两位坐立敬相也。
斥劝中。初科。上四句责其不敬招过。如下比况。上二句以圣况凡。下二句己坐像立。不敬可知。比下以俗类道。故下显行时事。上二句教依行。下二句教避罪。行立行字。户扛切。
次科上五句劝其努力加功。言改革者。不复如前对像长慠也。不下令思忖也。苟能听言观行。如说而修。可谓供养佛者。
引证中有四阿含。一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长阿含。破邪显正。三中阿含。明真寂深义善恶业性。四杂阿含。明生死界系。所云阿含者。正言阿笈多。秦言法归。所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唯识论云。阿含者。谓诸如来所说之教也。初则将因验果。以下推果从因。以龙与蛇。多睡痴故。
致敬因本中。引经明佛修因克果。前明修因。由下辨感果。初中言过去者。近则三阿僧祇练行。远乃尘点劫前结缘。倾侧谓倾诚侧身。言其凡见有情。无不回避倾侧敬让。
次果中云山林等者。浴则尼连垂枝。灭则双林变白。行则凹处踊起。凸处平夷。至於人天龙鬼。无不恭敬。可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次科言敬本者。即经中倾侧等也。
举俗显中。初引曲礼中文证。上无不倾侧者。正如礼中毋不敬也。余则因而引之。俨若思。则心有所主也。安定词。乃口不妄言也。傲不可长。则身遵於法也。欲下二句。谓为士人之道。橾怀当然也。欲即嗜欲。志即立志。欲纵则招患。志满则倾溢。此圣人之深诫也。
五结示可知。
敬缘立式。初科中三。初如来垂问。此下弟子俾答。佛下不称圣怀也。初即四分律房舍犍度中。佛从王舍城。与诸比丘。人间游行。诣毗舍离。时六群先往取房舍。为和尚亲厚等。时舍利弗大目连后至。不得房。卧埵上。因集众呵诫已。汝谓谁当受第一房。第一水。第一食。比丘答佛不同。故曰各言其志。伸答中。云大姓者。即王种出家者。神智谓神解智能者。如舍利弗等。有谓神通智慧。属下圣果中收也。佛宗亲者。谓释种出家者圣果谓四向四果诸出家证圣者。
三中佛下责其所答之非。故言无可观者。应下教依次第奉行。三宝可得流世也。
次立仪中初总标。道下列相。自下结告。五众存亡者。存则布萨自恣并诸作礼。亡则礼敬舍利。皆依受戒先后也。二中守戒不礼犯戒者。如宝梁经云。若非梵行言梵行。破戒言持戒。受他持戒者恭敬礼拜。得八轻法。一作愚痴。二口喑痖。三颜貌丑陋。四其面侧戾。见者嗤笑。五转受女身。作贫穷婢使。六形体羸瘦。夭损寿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恶名。八不值佛世。此破戒者乃至大地无涕唾处。况来去屈伸。何以故。过去大王。施持戒有德之人。於中行道故。经文如此。当自揣摩。苟有所达。宜应悔露。然后受於受。礼可也。
引古事中。初三兽共评一林。律云。依一尼拘律树是也。言古事者。智论结三兽云。自古及今。化流万世是也。二象下各伸久近时节。见此树挽树头。皆尼拘律树也。远林者。律中鸟云我忆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树。我於彼食果来此便出是也。三即时下行敬事也。
上乃正明行敬。仍下说偈劝行。偈中初句乐行敬。次句明护法。三现世益。四后世益。偈说自利。於下乃利他也。缘出四分律中。鵽当刮切。尔雅云。大如鸽。亦言鸠。或言雀。结告中。赞美时宾。故云智人。语出法华经。借彼意也。有作偈云。鵽鸟猕获象。尚知相敬让。如何大沙门。不识下中上。斯言有旨。依智论中。此鸟乃法身菩萨化作。引经初科。即法华经出分别功德品。彼明持经兼修六度。功德难量。具云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即接文中恭敬等。上二句身恭敬。上敬佛塔庙。下同徒相敬。下二句心恭敬。有智慧者。则无贡高也。
次科遗教文也。结责中。即蹑遗教。而责其愚痴。下句出论语彼云。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武谥也)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今用其文。不用其意。
○释济时护法篇
信为归敬之本也。体教兴宝。乃济护之先。须陈蹊径故。次前篇以明斯位。篇名中。时谓时机。法即教法。
注中上句显意。下句明功。持字作时。则义显。
入文释中。初科以道俗对明。上二句假俗事类显。下二句明佛法常仪。初中如今国家立庙图。父祖形像以表如存也。
次中以立住持三宝。用诠理体也。指喻住持。月喻理宝。圆觉经云。修多罗藏。如标月指。今备而用之。或可。四句并就佛法。中论以如来说法常依二谛。立像二句明俗谛。寄指二句明真谛。或可。唯就一义消文。上二句法说。下二句显喻。已上虽说佛宝。法僧亦然。
叙情迷中。上四句正叙迷堕。是下引经喻显。初中妄想即烦恼道。固习是业道。下二句明随业受报。即苦道。以三道流转。若汲井轮。由不依凭三宝。故致如是。
喻显中经即涅盘。彼三十二云。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於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正道已得解脱。得解脱已能得涅盘。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乃至不得解脱常乐涅盘。如十方界所有土等。
指妄源中三。初句征起。二但下推究妄情。不出慢我。三背下明达背妄情。体顺佛意。问初句征何文耶。答推上经意也。或可。征究无思悛革等语也。次节上四句以义推劾我慢之过。次四句约经论。显我慢之失。器仰下明观慧之功也。俯视人物者。显慢相我人。坚执不受善法。故曰四蒙。既蒙且蔽。不知见爱所在。故曰包藏。[雨/复]器即前引智论文也。而言经者。论引佛语故彼以妄语[雨/复]心为[雨/复]器。今以慢山高举为[雨/复]器。即用文不用意也。怀着即上见爱。能令人我坚执。则善言不能八也。论显纳烟之义者。论即智论。彼第二卷云。放牛人问佛。几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谓知色。知相。知刮刷。知[雨/复]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等。彼次第解释。其第五言。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於无我实相空舍中。今借论中之义。意谓说法如烟。众生若纳说法烟。则引到无我实相空舍。既不怀着。则见爱蚊虻。逃遁藏隐矣。器仰喻纳善法。善法既入慢根必除也。无思不服。出毛诗。彼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室坏即无我舍空。结使蚊虻。为说法之烟熏散。然后智慧火明。照了诸妄。犹若太虚。见爱烦恼。不除自灭。故曰安形无地。又慢无受法。故喻覆器。我有怀着。故喻纳烟。背此乖斯一也。非凡是圣亦然。情事得。约自所行。适化然。约顺佛语也。此与斯并指慢我二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