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次约乘劝中分三。初至赴感来。明先圣已证。我至下凡来。显后贤志求。一至末文来。思惟起行。初中上三句。明诸佛真身所证之理不别。下三句明应身利物之念无偏。此乘无权者。则知三乘乃权设尔。以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佛乘乃实法非权。以十方佛土。唯一乘法故。然而为宝故施权。权中有实。开权显实。实假权成。是则权实不二。故言此乘无也。樊笼乃狗束众生之具尔。木作曰樊。竹作曰笼。尔雅云。樊即笼也。倍宜作俯。恐传误。赴感即应身起同体大悲。以赴生灵所求。即恩德也。以佛一乘性显故能应。众生理具一乘故能感。二我之下二句。显生佛一如。彼下二句明佛先觉悟。我下二句难已沉沦。盘桓谓不能进德修业。周易屯赴云。初九盘桓。注云处屯之初。动则生疑。不可以进。故曰盘桓。
  三一思下明省觉须修。今若不修。后生无托。何据者。据犹托也。亦依也。
  三明所修法中。初总明三学。上二句明伏灭惑业。下二句谓淘汰三身。承谓承受遵谓依行。梵网喻圣人立教多门。鱼龙喻众生惑业深重。梵者净也。网者。林氏小说云。可以捕禽兽也。
  注中内字可作瞋。以对下欲贪也。鲸乃水族之大者。雌曰鲵。崔豹。古今注云。大者长千里。小者数丈。鼓浪成雪。水族惊畏。三身凭三学者。以戒揖法身。定显报身。慧明应身。且就文总对三学。若据下文。戒分三种。别对三身。次科初总叙。一下别配。约下结归自心。
  初中爰乃语词也。尔雅云。曰于爰曰也。三身本者。即依因之义也。律仪。言断恶者。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故曰也。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夷。菩萨戒疏云。摄律仪能令心住。
  注中显意。德现即见本法身矣。
  善法。言修诸善者。谓善无不摄。即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六度万行。助道等法。是智德因。修成报佛。璎珞经云。摄善法者。谓八万四千法门。戒疏云。摄善法。自成佛法。
  注中。止作二善。摄一切善。无不尽故。摄众生。言慈济有心者。谓生无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佛。璎珞经云。摄众生。谓慈悲喜舍。化及有情。令得安乐。戒疏云。摄众生。成就众生。
  注中。化佛无心者。以化作故。随感便应者。如水中月故。意用齐者。从法身生故。至真同观故。
  三结归中。初二句即说一为三。境下二句即说三为一。虽三一不同。无非一心。本有言境。非心外者。以三身之境。即行人自心。心外无法。一切诸法。悉自心生离心外求。去道转远。即六妙云。何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苦能如是。斯为正见。若心外求。名为邪见。清凉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又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等。百虑咸归者。周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大师借彼语尔。
  广陈中初科。上四句明道俗所修并先奉戒。功德本者即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又经云依因此戒。得生禅定等。道初者。未有出家人不先受戒。俗归者。即耶输父见佛。先为受三归。提谓长者是佛初受五戒人。故曰必先敬受。随下二句叙圆意。戒随境发。一一境中。并具三聚。举一即三。非前非后。如下约心显戒。圆融可知。
  次科约本迹。以显三佛。初正明约心奉戒。既三一不定。因戒感果。则三佛亦然。谓法身即报应。报应即法身等。若非圆解。因果不差。亦难究兹。三一不异故下引证不定三也。以生身即法身故。经即涅盘。彼第四云。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於爱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八胎。维摩经亦云。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是法身也。又维摩诘语阿难言。如来身。即法身是也。又下证不定一也。以生身异法身故。并为时机见异。随说不同尔。
  通指化意中。初二句。乃佛本为高山王机。说华严顿教。隔出声闻。独诸菩萨。获大法利。即华严第五十云。譬如日出於阎浮提。光照一切诸须弥山等。次句乃机缘非利故。寝大施小。渐次而说。即指鹿苑至鹤林一期教法也。所言下乘者。对上华严得名也。后席者。以先说华严平等法界。后说随机渐法故曰也。摩竭。或云摩竭提摩伽陀等。正云摩揭陀。此言善胜无恼害甘露处等。即如来始成正觉处。祇园。或云祇桓祇陀祇树逝多善多。并翻胜氏。即祇陀太子施树。给孤独长者舍园。是如来行化之处也。众说备之者。如陈朝真谛三藏。立二种教。统收众说。一渐二顿。言渐即约渐悟菩萨。大由小起。具有乘之名为渐教。即涅盘等经。若直顿机。大不由小起。唯菩萨乘。如华严等。如隋天台智者。则约五时五昧四教八教。种种不同。如唐圭峰禅师云。西域此方。古今诸德。立宗判教。离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开宗料拣。言不分者。此有五意。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二一音普应。一雨并滋故。三原佛本意。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故。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如后魏菩提流支姚秦罗什。立一音教。即此意也。其开宗料拣者。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二佛虽一音教随机异故。三本意未申。随他意语故。四言有通别。就义显说故。五由辨权实。不住枝流故。六王之密语。语同事别故。七不识佛意。以深为浅。告於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八诸佛菩萨。亦自分故。以斯等意。是故分之。若依贤首大师。统收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一乘顿教。五圆教。已上诸家。虽判教不同。并依经论分辨。意归一体之理也。镜者晓也。明也。
  辨性相中。初科上句结前。下句生后。次科彰益中。上六句指由缘中所说。修性因果。三戒三佛等。圆解圆修。欲使行者。因此言说。而心花开发。犹若灯明。然后诠一体三宝性相。使其行者。心无所着。故下结略。云舍筏可也。筏般筏也。又编木曰排。编竹曰筏。乃渡江河之具尔。金刚般若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也。又可。上四句叙其来意。下四句显其要旨尔。
  正显性相中。初科言知性本净名佛者。由能自觉故也。且心之为物。妙不可思。卓然独立。诸佛得此心曰菩提。且未尝谓净。众生迷此心曰生死。亦未尝有秽。然於无所觉中。而忽然有觉。强号为佛。佛既如是。法僧亦然。三宝一体。亦强分三。但知。无染为法。无壅为僧。可也。今下通示三宝。或可。别显正觉。然觉性常住。群生沉迷。故言不觉。因教解悟。故名始觉。所解未圆。名等觉。究竟真常。名妙觉。说有次第。理无次第。然性体圆融。无施不克。修性不二。生佛一如。一切诸法。全心发现。可谓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涅盘。见一切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菩提涅盘。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非内非外。不异不一。是谓一性妙体不可思议。学者思者。说者行者。诚能达此。则一体三宝。岂远乎哉。此之一法。人多不信。自沉己灵。如高僧传云。顺璟浪耶人。常览华严经。见始从发心便已成佛。乃生谤毁。当启手足。时扶掖下地地便徐裂。璟身俄坠。生陷地狱。至今有坑。号顺璟捺落迦也。真行道者。当信己灵。不须外觅矣。
  结劝中。初四句教令勤修。俗下引俗励道。初中上二句使依教修练。下二句俾无纵怠情。俗云者。尚书中诚时君也。彼注云。圣人无念善。则为狂人。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实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已。古人云。尧舜谔谔而昌。桀纣唯唯而壬。是也。
  问答蹑难中。此问因前心本净。悟解无邪名佛。故假设之。初二句责其无凭。次二句言下凡未能发智。后二句指其狂妄。初言卿者。犹今人称贤古无制约。例皆呼之。如汉孟喜父。时人以孟卿呼之。弥天诫众亦曰卿等。后代帝王。专其称下。无敢僭用矣。念念识心者。识谓妄识悟之成性。迷故称识。以善恶俱包故也。言非智者。非出世圣智也。一举腾九万。出庄子。彼云。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徒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谓凡夫不可即时成佛也。
  正答中二。初正答来问。二是知下劝开发解行。初中前二句以心道对论。为山下法譬合辨。故万下将世事与劫数校量。初中以佛法太高。实难穷尽。次句谓心实易求。但无自见之明。故多惑尔。先德有言。太近至易。无如自心。出死入生。了不知觉。次二句中。为山基一实者。箸取土笼也。论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诚人不可中道而废矣。此譬喻也。为佛起初念者。言其始也。三劫之功。言其终也。念念不停。乃可及尔。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无所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方。此法说也。
  校量中。言初步者。伯阳。云千里之行。始於发足。合抱之本。始於毫末。今言万里。乃趣举尔三劫。即三阿僧祇劫。此翻无数时分。所言三者。且据释迦修菩萨道。从古释迦至毗婆尸。值七万五千佛。名第一阿僧祇。从婆尸至然灯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从然灯至尸弃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故总言三劫也。
  次开解行中。此约法华开示悟入为言。常步此心者。即一体三宝也。开示即如来开显。悟入即前机获益也。不外来诚内起。互其言尔。若能了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即知心外无法。百虑咸归能礼所礼。但自心生。故南岳云。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亦不得。得亦不真。当知此心唯圣究尽。凡夫若觉。即是圣人。虽然如是论不云乎。智度大海。唯佛穷底也。
  引证中。经即观无量寿佛经具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等。智者大师云。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者。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舛天。影现百川。又云。得此观佛三昧。解入想应故。言入心想中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终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也。此证前心性本净悟解无邪名佛矣。
  结劝中。前四句以克明心性。念念不已。必至成就。言敛念者。遵奉开示也。清净者。悟入有归也。志下四句暗排凡外。不从正道。忘己他觅。背道求福也。甫犹言岂也。以外求之徒。岂可当於行道矣。或可语解。言世福者。如凡夫持五八戒。布施行仁。外道坐禅习定。虽权力能不达无我。终为世福。如郁头蓝等。故下四句对辨得失。身子即舍利弗母好身才是身之子。故云身子。或云鹙子。以母目如鹙鹭故。言不思者。如智论第十四云。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萨道。欲度布施河。时有乞人。求乞其眼。舍利弗言。此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并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瞋之嫌臭。唾而投地。便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脚踏。何恶之其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度早脱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萨道。退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等。难陀名难陀女。此云欢喜。言整虑拔神者。贤愚第十卷卷云。佛在舍卫有女名难陀。乞丐自活。见诸国王人民。供养佛僧。自心思惟。我之宿罪。生处贫贱。虽遇福田。无有种子。便行乞丐。以作微供。唯得一钱。持诣油家。具语所怀。油主怜慜。增倍与油。得已难喜。足作一灯。奉上世尊。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於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灯。除灭一切众生垢暗。作是誓已。礼佛而去。乃至竟夜。诸灯尽灭。唯此独然。是时目连次当直日。欲取灭之。即举手扇。复以衣扇。灯明不损。佛语目连。今此灯者。非汝声闻之所倾动。正使四大海水。以用灌之。毗岚风吹之。亦不能灭。此是发大心人所施。佛说是已。难陀女复来。头面作礼。佛即授记未来世过二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灯光。十号具足。是知身子违大之失。难陀顺理之得也。
  二缘理中。问曰。理有大小。教有偏圆。今此缘理。为大为小耶。答据下引证。则依多论以明断证。乃小乘理也。及至下文释宝合喻。云三乘归仰。则知。大师借小乘之语。正意在於大乘也。缘谓心缘。理即性理。谓依三学之言。称前一体修显。故曰缘理。又在迷谓之识。即一体也。悟故乃称理尔。
  明佛宝正出体中。初科分二。初三句指理体。且下分染净。初中上二句释名。次一句指体。望前一体。故云还是。
  分染净中。初明染。妄起无端曰无始。慧发妄除曰有终。但下二句说未终所以。今下显净由戒定慧。除去惑业。显本天真常住平等。何者为始。何者为终。缘理光显。自然性净。言缠结者。结即九结十使也。为结所缠。无由摆脱。故曰缠结。
  分相中三。初释名。就理立法。随境显相。故有五分之名矣。
  二谓下解开五相。初列相。前下七句显从因立前三。后下十句。释从果立后二。文出佛地论。正云前三是因后二是果。前三有学法。后二无学法。由慧能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等。定慧准此者。如云由定护助等。后以字误写。本作此字。故知智慧由心起。曰解脱。反照於自心。曰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