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园遗编

  流转三界中  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  真实报恩者
  偈讫即起。先望北拜国王(亦不须呼万岁)。次拜父母亲眷(律中但辞父母。今时先拜国王。义须依准)。拜已。即除巾冠.素服。着僧裙褊衫。再引入众。直至阇梨所。互跪。

  六.策导礼佛

  阇梨即为说出家功德。令生忻踊。应云。善男子谛听。六道之中。人身难得。人伦之中。出家者难。汝今生处人道。值佛出家。自非宿植所深。何由至此。当须建出家心。立丈夫志。誓勤学道。以求解脱。南山律师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故知一切众生。系属於四怨。恋着於三界。情缠於六亲。心耽於五欲。由是流转生死。经百千劫。舍身受身。无由解脱。汝当舍诸虚妄。回向真实。持戒修定习慧。行六度万行。学无量法门。於末世中。建立法幢。续佛寿命。令三宝不断。使众生获益。若能如是。是名真出家。可以为六道福田。作三乘因种。堪受信施。不负四恩。是以佛言。若人以四事供养四天下满中罗汉。尽於百年。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发心出家功德。又云。若人起七宝塔。高三十三天。亦不如出家功德最胜。广在大藏。不复繁引。既知己身如此尊胜。弥生珍敬。勿得自转(如是随机劝诱。临时自述。不必诵语)。即取香汤为彼灌顶(以指滴少许於顶上)。说偈赞云。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无常  舍俗趣泥洹  希有难思议
  (此偈阇梨直声自说。有令引请者说。或行者随和皆非)。
  偈讫。告云。汝当往佛前。礼拜十方佛。说归依偈。行者即起。引至佛前。教云。
  归依大世尊  能受三有苦  亦愿诸众生  普入无为乐(亦逐句随声说)

  七.落发披衣

  引请者复引至阇梨所。近前互跪。以净巾围肩顷。阇梨语云。剃除须发。为舍憍慢。着坏色衣。为除贪爱。少选之间。即与三乘贤仪相无别。当自忻庆。即为剃四边发。留顶上少许。正剃发时。引请人即诵出家呗云。
  毁形守志节  割爱无所亲  弃家弘圣道  愿度一切人(有令合众同诵亦得)
  又引至和尚所。如前互跪。和尚云。今为汝去顶发。行者答云。尔。便为剃之(或再诵出家呗亦得)。剃已除去净巾。和尚取袈裟授与行者。便顶戴受已。复还和尚。如是三反已。和尚亲为着之。说偈云。
  大哉解脱服  无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广度诸众生(此偈和尚自说。不须随和)

  八.授归教诫

  (律钞至披袈裟已。即令说偈礼散。今多为授翻邪三皈。随为出之)。
  复至阇梨所。告云。准毗尼母论。剃发着袈裟已。然后受三归。五戒.十戒各登坛时。当自受之。今且为受翻邪三归。翻无始邪心。归三宝正觉。应示三宝境界。创入道门。未谙法义。且示住持三宝。令寄心有所。应云。雕塑灵仪是佛宝。琅函玉轴是法宝。剃染禀戒为僧宝。汝当志诚归向。从今已后。尽此形命。誓依佛为师。誓学法藏。誓同僧海(如是种种。随机开导已。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已。又加三结。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已.归依法已.归依僧已。授三归已。告云。汝既出家。当依出家法。修出家行。不得懒惰懈怠。悠悠度日。从今已后。先须远离诸恶。且说六种。言六种者。一淫。二盗。三杀。四妄。五饮酒。六食肉。是六种恶。障道之源。轮回之本。深须远离。慎勿为之。当须咨白本师。置办三衣一钵。用拟受戒。此衣钵者。乃是三世诸佛正仪。贤圣沙门标志。九十六种外道尚不知名字。唯佛出世。示此未曾有法。若不自办。或临时假借。准律明判。定不得戒。由无戒故。一生虚受信施。将来堕坠恶道。长劫轮回。无由解脱。此非小事。宜切用心。又须预择明师。咨问受戒方便仪式。策发开导。令心明了。浊世凡夫。善根微弱。恐临受戒。魔障忽生。从今已去。即须除去杂务。日夜诵持。志诚祈祷。乞圣加被。及至受戒之后。或依师学律。或复听经。或参寻知识。或诵经课佛。或营事作福。荷护佛法。利益群生。不应作恶无懈。求名逐利。滥污僧伦。覆灭正法。翻种苦业。转增生死。是则出家无所利益。常记此语。以自策勤。无为空死。后致有悔(云云)。

  九.自庆礼谢

  复引至佛前。三礼互跪。教说自庆。偈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谁不喜  福愿与时会  我今获法利(逐句随说)
  说已。复礼大众及二师已。令有众僧下。坐受六亲拜贺。悦其道意(或恐事繁。且待众散拜贺亦得)。

  十.祝赞回向

  (律无此科。今时所行)。
  或和尚或阇梨或引请人或有寺院常用表白皆得。应执手炉。上香。维那打一下槌已。云。上来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真宰.土地灵聪。各轸威神。安神护法。今上皇帝。圣化无穷。文武官僚。长居禄位。师僧父母.善恶知识.十方信施.法界众生。承此善根。俱登彼岸。念释迦牟尼佛号。随位打槌。念诵讫。作处世界呗已。便散作贺等(或诵。尊常开请奉福上界天龙八部等文。此出智者法华忏仪。其可准用。今时亦多念对偶文章。全非回向祝赞之意。今并改正。莫同浮俗)。

  受戒方便

    沙门(元照)元丰三年为诸沙弥出
  萨婆多论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故知必须智解明白。方可进受。今为六位。次第明之。

  第一.明所受法体

  (标心期受。须识何法)。
  今欲受戒。为受何戒。戒作何相。谓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调伏心行。戒有多种。五戒.十戒先须受之。今此受者。即大比丘具足戒也。且约戒本则二百五十。略说则八万四千。广则无量无边。十方诸佛三乘贤圣并同修故。名为圣法。今者发心誓禀此法。然须实坛顶上十师座前作法而受。因缘和集。心境相冥。发生无作。领纳在心。名为戒体。得此法已。终身持奉。如护明珠。号良福田。是真僧宝。绍隆佛种。兴建法幢。故知受时弥须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轻。

  第二.明受者具缘

  (已知戒法。受必藉缘)。
  一是人道。诸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不受得故。二须诸根具足。颠狂.痖聋.身相不具。亦不得受。三须身器清净。曾破佛戒.造重恶业亦不得受。四出家相具。须剃发。着袈裟。若着外道俗服。不名受具。五得少分法。谓须先受沙弥十戒。又早办三衣一钵。不得假借。年岁满足。先请三师七证。然后从僧乞戒。一缘有缺。法则不成。

  第三.明发戒境量

  (诸缘虽具。须明境徧)。
  缘境虽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下至蚊.虻.[癸-天+虫].虱.微细蠢动。六趣之外。中阴众生。如是等类。皆徧十方。并通三世。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皆发得戒。二者。非情境。谓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艹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随其数量。亦皆发戒。至於空有二谛.灭理涅盘.圣教经卷.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要而言之。总大千界依正二报。无非戒境。所以者何。由未受前。随心造过。恶徧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徧法界。所纳戒体。亦复无边。如是知之。

  第四.明依境发心

  (律钞明三品心。中下二品得戒非胜。今须直求上品。故委示之)。
  既知境量。当知发心。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念无始时来。迷失本性。随尘动念。造众恶业。受生死苦。沈流长劫。无解脱期。赖有宿缘。生处人道。值佛出家。将受净戒。今者发心。以立三誓。我从今日。尽此报形。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为欲成就三聚戒故。为欲趣向三解脱门。正为求大涅盘无上佛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盘。令法久住(言略事广。下为略释)。
  解云。一切恶者。杀.盗.淫.妄。贪.嗔.邪见。身口动作一切非违。乃至三界烦恼无明结使等。一切善者。世间人天凡福行。及出世间三乘圣道佛果证行。一切众生者。未成道果。善趣恶趣。总说万断诸有情众。三聚戒者。菩萨法也(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三解脱门者。入道观智也(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涅盘果者。三身佛果也(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引导众生者。利他行也(上总列名。下别配释)。
  一者。律仪禁恶。由断恶故。即摄律仪戒。又观诸恶唯心所变。性相平等。无作无受。则能趣向无作解脱门。妄情既息。真心体显。名法身佛。成断德也。二者。以修善故。福智双运。即摄善法戒。又观诸善从众缘生。於中求实。皆不可得。则能趣向空解脱门。了法无相。历劫勤行。功德圆备。名报身佛。成智德也。三者。以度生故。慈悲摄物。即摄众生戒。又徧历尘剎。无数方便。教化众生。而了知化相如幻如梦。则能趣向无相解脱门。随缘赴感。拔苦与乐。如水中月。任机大小。名应身佛。成恩德也。上来三聚.三脱.三佛.三德。由前三誓而得成就。故知三誓。即三身因种。然此三身。即我心本。无始迷覆。妄动成业。故受轮转。不了诸业。元自我心。随缘流变。今知虚妄。回向真实。故受净戒。誓志坚持。即是求佛菩提。发足之始。此名上品胜心。决定感发上品戒也。故华严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又律偈云。如是诸佛子。勤求禁戒本。终不面邪流。没溺生死海。斯明证也。

  第五.明用心承仰

  (心境相应。纳体正要)。
  未至坛上。於佛像前。如上发心。及至登坛。倍生欣庆。不知宿何善本。遇此胜缘。心想于师同十方佛。我今此身。因他得度。清净戒法。从他得受。法身慧命。假他得成。正羯磨时冥心运想。徧缘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广故。心亦随徧。念念现前。不得浮散。当想己身总虚空界。容受法界尘沙戒法。当此之际深须用意。莫缘他事。差之毫微。则徒染法流。一生虚丧。可不慎哉。

  第六.问重难轻遮

  (律钞云。应沙弥时。教令列名。显数识相诵之。若不明识。受戒不成)。
  第一.汝不犯边罪否(答云。无。谓曾受佛戒已。犯於四重。即是佛海边收之人。从喻为名)。第二.汝不白衣时污净戒比丘尼否(答。无)。第三.汝不白衣.沙弥时。盗听他说戒.羯磨。诈作比丘否(答。无。谓白衣.沙弥时。盗听大僧说戒.羯磨法也)。第四.汝非曾作外道。来投受戒后还作外道。今复来否(答。无。谓先舍外道来受佛戒后。复归邪。令重来受也)。第五.汝非五种黄门否(答。无。一天生。二揵作。即刀去阴根者。三因见他淫。妬心淫起。四忽然变作。五半月能淫。半月不能淫)。第六.汝非杀父否(答。无。次至第十。即五逆也)。第七.汝非杀母否(答。无)。第八.汝非杀阿罗汉否(答。无)。第九.汝非破僧否(答。无。谓立邪三宝。破佛正法。令僧异见。不得道益)。第十.汝非恶心出佛身血否(答。无。上二难。佛世则有。末代所无)。第十一.汝非天子.阿修罗子。名为非人。变为人形。而来受戒否(答。无)。第十二.汝非诸龙畜等能变化者。变为人形。而来受戒否(答。无)。第十三.汝今身中不带佩男女二形否(答。无。谓身挟二根。僧尼不摄故)。
  上是十三难。次问十六遮(衣钵.父母各二。并五病。成十六。今合为十)。
  汝今名谁(称己名云。某甲)。和尚名谁(称坛上和尚两字名云。某甲)。年满二十否(答云。已满)。衣钵具足否(答云。具足)。父母听汝否(父母存。则答云。听。父母亡。则答云。无父母)。汝不负债否(答。无。准钞纵有。亦不遮受)。汝非他贱人。佛不许度。不是奴否(答。无)。汝非官人否(答。无)。汝是丈夫否(答云。是。谓年二十。能耐寒.热.饥.渴.风.雨.毒虫.能忍恶言.能一食.持戒等。是丈夫相)。丈夫有如是病。一癞。二痈疽。三白癞。四乾痟。五颠狂。汝无如此诸病否(答。无。钞云。上四应得。狂中若全不觉好恶。不得)。
  近见新受戒人。下坛已后多不诵戒。既迷戒相。遂多毁犯。若准诸律。五夏不诵。尽形不离依止。五百问云。十夏不诵。饮水食饭.坐卧床席。日日犯盗。故知为僧不可不诵。纵无音曲。但须直诵。纵不升座。亦常受持。佛言。我不灭度。半月一来。又云。若我在世。无异此也。愿遵圣制。无怠奉持。

  建明州开元寺戒坛誓文

  释迦遗法。比丘(元照)恭於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宋国明州开元寺。建筑戒坛。敬造护法神王。立於坛上。我闻神王有大弘誓。於末法中。护持塔像。住持佛法。利乐群生。我今建此坛场。直欲报答佛恩。令戒律兴隆.三宝住世。仰愿同轸威神。常来拥护。若有毁戒作恶之人。为求名利。妄居师首。秉实圣法。误彼来蒙。即请驱逐令退。勿使登坛。或将腥酒触污此处。即时诛罚令知畏敬。将有水.火.风.劫盗等难。愿同力捍护。不令毁坏。且使此坛在世久固。令无量人登上受戒。发大道心。行菩提行。展转授受。佛种不断。尽未来际兴佛事。
  绍圣五年二月十五日 沙门(元照)谨誓

  郑丞相跋

  佛.人.我。一性也。戒.定.慧。一法也。因法入性。三无差别。万法错陈。戒为枢户。是故佛祖由此门入。一切众生能持戒心.履戒行。渐次成就。不失本心。不堕恶道。由此精进。定慧现前。三明六通。何远之有。钝根劣想。始勤终懈。中道而尽。与不戒同。此末法之世。所以。大善知识以戒为大宝珠。一切众生以戒为菩萨道。简而易见。要而易守。不断佛种。入佛知见者。其唯戒乎。今观照律师作大誓愿。建立戒坛。其言深切。其意勤恳。示后学。劝来世者至矣。四明号为佛国而照公之真迹具存。可宝也已。湖心龙律师得之以示余。因书此纸以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