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芝园遗编
芝园遗编
第九.说相示诫
诸佛子。已为汝授戒竟。次当说相。菩萨戒相。有境皆是。且依梵网经说十波罗夷。其余四十八轻垢.八万威仪等。当依师学。识达相貌则无毁犯。
第一.不得杀。下至有命者。不得故杀。凡为菩萨。当起慈悲心。方便救护。而快意杀生。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二.不得盗。下至一针一艹。不得故盗。凡为菩萨。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物。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三.不得淫。若男.若女。乃至非人.畜生。不得故淫。凡为菩萨。当救度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四.不得妄语。欺诳於人。下至身心妄语。凡为菩萨。应常生正语。而反生众生邪语邪见业。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五.不得酤酒。一切酒不得酤。凡为菩萨。应生众生明达之慧。而反生众生颠倒心。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六.不得说在家出家人罪过。凡为菩萨。常生悲心。教化一切人。令生大乘善信。而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七.不得口自赞毁他。凡为菩萨。应代一切人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八.不得悭财悭法。凡为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当须给与。有求法者当为说法。若不尔者。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九.不得起嗔心。凡为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而反生嗔恨。恶口骂辱。手打刀杖。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十.不得谤三宝。凡为菩萨。见外道恶人。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得波罗夷罪。汝能持否(答。能)。已说十波罗夷竟。四十八轻中略说三戒。
第一.不得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故自饮.教人饮。犯轻垢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二.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三.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韮葱.兰葱.兴渠。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汝能持否(答。能)。自余不复一一别问。当寻戒本读诵受持。识相守护。勿令有犯。
经云。是十波罗提木叉。於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见身发菩提心。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等。故知受已。当护如命。如带浮囊。欲渡大海。若有犯者。当须忏悔。今依梵网出忏悔法。经云。若犯十戒者。在佛菩萨像前。日日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便得罪灭。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若犯四十八轻者。对首忏悔。不同七遮。言对首者。二人相对。口陈纷犯。即得罪灭。
第十.叹德发愿
诸佛子。受菩萨戒者。功德难量。高於须弥。深於巨海。诸佛称赞。徧在诸经。略说八种殊胜功德。第一.趣道胜。受菩萨戒。如大鹏鸟一举翅。能至十万九千余里。菩萨趣道。亦复如是。法华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又华严经云。以少方便。疾至菩提。是此谓也。第二.发心胜。受菩萨戒。直是发菩提心。当念成佛。因果同时。如好坚树。才出地面。已高群木。如频伽鸟。[谷-禾+卵]里出声。能胜余音。所以。菩萨在凡夫无明内烦恼[谷-禾+卵]中。能发此心。已超声闻之极果。第三.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阿罗汉僧。不如供养一大鹏鸟。所以者何。由此鸟先曾受菩萨戒故。第四.功德胜。受菩萨戒。喻如日光。受声闻戒。犹如萤火。第五.灭罪胜。受菩萨戒。出家犯四重诸篇。在家犯十恶五逆。准行法经罪皆除灭。纵堕恶道受苦轻微。以戒力故。一切所生之处。皆得为王。第六.处胎胜。受菩萨戒。人处胎时。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守护。不令侵损。第七.神通胜。大乘菩萨能变大地为七宝.变大海为酥酪。能超百佛世界。能日度百千众生。小乘罗汉祇具三明.六通.八解脱耳。第八.果报胜。菩萨果报万善周圆。湛然常住。终无迁灭。念念趣入萨婆若海。一一成就无上菩提。小乘声闻但破见思。成无学果。未为究竟。即法华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而实未得一切解脱。汝等既得戒已。当须常发大乘度生誓愿。行大乘六念。应云。我某甲。今於佛菩萨前发四弘誓愿。
烦恼无数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众生无边誓愿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国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生会咸净 我时於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念佛救世大慈父 念法出离解脱门 念僧诸有良福田 念戒无上菩提本 念施具足波罗蜜 念天护法利群生
上来受戒所有功德。祝献护法诸天。报答四恩三有。利乐法界众生。忏涤罪根。庄严净报。仰愿诸天八部。增长威神。常来护持。我此国土。风祥雨顺。谷果丰成。圣帝仁王。慈临无际。群臣官属。常守尊荣。万姓四民。永安富乐。佛法檀越.父母师僧.历世冤亲.法界含识。咸生正信。发菩提心。六度齐修。二严等备。伏愿我等。众圣冥加。常值大乘。及善知识。开我佛慧。愿行现前。荷负流通三世佛法。诱化一切。然无尽灯。普会众生。同归秘藏。
授大乘菩萨戒仪
大宋政和元年岁在辛卯安居中为众僧录出
忏违逆父母
(如为出家五众受戒。当用此文)。
现前一众诸比丘僧。无量劫来皆是父母生育此身。受大苦恼。今生父母自小爱怜。舍我出家。令我学道。脱离遮俗。削发毁容。为佛弟子。四事成现。学法修行。一生闲旷。皆是父母。舍我之恩。碎身粉骨。云何可报。而我等辈。内无高志。外逐世缘。懒惰懈怠。於佛法中。不勤修习。或因学法。出外游方。父母在堂阙於侍养。悬悬忆念。日夜忧煎。或成疾病。或致死亡。不归省觐。或有亡过堕在恶趣。受诸苦恼。必望我等。功德拔济。而我忘恩。偷安自处。不思救度。当知即是五逆罪人。天地不容。多遭横逆。如是重罪。不通忏悔。今将父母骨肉之身。受菩萨戒。毕世坚持。随力修行。救拔父母。速脱轮回。早生净土。尽未来时。修菩提道。直至成佛。誓效如来。先度二亲。誓效目连。先救亡母。从今已往。等视众生。皆同父母。不起憎爱。无有亲疎。起孝顺心。起慈悲心。常行敬顺。无有违逆。诸佛会中。常相值遇。修菩提道。同成正觉。
忏违逆师长
现前一众诸比丘僧。少小出家。长大入道。莫不皆有受度和尚.三师.七证.依止阇梨.诸善知识。慈悲摄诱。善巧提携。罔极深恩。碎身难报。教法开解。衣食供须。软语教诏。苦言调伏。生我慧命。育我法身。父母七生。师僧累劫。究竟度脱。直至菩提。而我愚痴。不思恩德。反生轻慢。多端诽毁。传经授法。曾不遵依。法语善言。但多违逆。忘恩背义。窃法谤师。当知即是五逆罪人。故於现生多遭恶疾.夭寿.横死。沈溺苦海。无有休息。今始觉知。深生惭耻。不敢覆藏。仰对三宝弥陀世尊。发露罪根。求哀忏悔。从今改过。尽未来时。在在处处。与师俱生。诸佛会中。互为主伴。徧微尘剎。教化众生。尽出轮回。同生净土。
忏身计
(依金光明经.净名经录出)。
又复我等无始劫来。背舍本性。真实法身。随虚妄缘。起虚妄念。造虚妄业。受虚妄苦。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知此身。四大假合。从本不实。和合而有。无明罗剎。止住其中。从昔已来。受生死苦。常弃是身。都无所为。亦常爱护。处之屋宅。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令无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复不免无常败坏。是身不坚。无所利益。可恶如贼。犹若行厕。我於今月。当使此身。作无上业。於生死海作大桥梁。若舍此身。则舍无量[病-丙+维]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坚如水上沫。是身不净多诸虫户。是身可恶筋缠血涂。皮骨髓脑。共相连持。是故。我今应当舍离。以求寂灭无上涅盘。永离忧患.无常变异。生死休息。无诸尘累。无量禅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庄严。诸佛所赞。证成如是无上法身。与诸众生无量法乐。
又复思念。是身无常。速朽之法。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身如聚沫。不可撮摩。身如芭蕉。中无坚实。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是身如响。属诸因缘。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如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艹木石。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虚伪。必归磨灭。当知有身。犹如毒蛇。亦如恶贼。亦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是可厌患。当乐佛身。当知佛身即是法身。从於无量功德智慧之所出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慈.悲.喜.舍。布施.持戒.忍辱.柔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诸波罗蜜之所出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道品生。从止观生。从於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功德生。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之身。欲得佛身。断众生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剃发仪式
(次第十科。其间策导教诫引用因缘。当随机利钝开解为先。至於临事不必一定。今且作一途出法)。
一.选处设座
律令於露地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旛。今时多在大殿。或在别堂。事无不可。若在大殿。二师之座。当须相对。或面向佛。今多背像。大乖尊敬。世王为况。其过可知。若在法堂.众堂。当须设像於中。自余花.旛.香.烛.严饰随时。众僧床座随处铺设。其行者应令洗浴。内着净衣。顶鬓留少发。
二.集僧作梵
令净人打钟集僧。坐讫。二师烧香。即登二座。其出家者安置近处已。令维那鸣一下槌声。德者作优波离梵。梵声绝。便打槌一下。同声说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徧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熏证寂灭
(有至梵音义字即诵。非也。梵音本为止息喧乱故)。
三.白众召入
(凡白众之语。直述其事。今时四六偶对。或祝赞皇风。或褒扬王道。有同伶伦俳说无异。致令听者。都无所晓。弊风久矣。宜须革之)。
良久。阇梨云。敬白大众。今有某寺院行者某甲(当处即云当寺.当院)。厌世出家。归心三宝。昨因选试。获中科名(进纳应云。克勤给侍。悦可众心)。今奉帝恩。许容披剃。将从和尚乞求剃发。若准律文。必须单白羯磨和告众僧。或复循房语令知委。然此行者出家日久。众所同闻。羯磨之辞。不烦宣秉。直令教授座主引入道场。与其披剃某甲。谨白(若准律中例须单白。今时乍投出家。或有作者。故为出之。当如上叙白。至乞求剃发已。接云)。准律文。因诸比丘輙度人。故为俗讥诃。由是佛制。凡伽蓝中有剃发者。必须单白和僧。意令合界通委。内无专辄。外绝讥诃。故当禀律科仪。先作羯磨。僧集否(答云。僧已集)。和合否(答云。和合)。未受具戒者出(答云。此众无未受具戒者)。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答云。此无说欲及清净者)。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剃发和僧单白羯磨。白云)。
大德僧听。彼某甲(牒行者名)欲求某甲比丘剃发(牒和尚名)。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剃发。白如是(问云)。作法成否(答。成)。作法既成。请教授座主引入道场。云云如上(教授座主。今时谓之引请人。即从座起。至众前合掌揖僧竟。即出众去)。
四.入众请师
引请师前引。行者后随。直至佛前。教礼三宝已。引至和尚前设礼已。互跪(引请者云)。
夫以儒敦事父。唯重於成身。释制依师。务存於学道。庶使四仪轨度藉此以琢磨。五分三身因兹而成立。理须竭诚事奉。克志陈词。恐汝未能。我今教汝(请词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发出家。慈愍故(连唱三徧。亦不须云再请。殷勤三请等。出自流俗)。和尚告云。可为汝作剃发和尚。次又引至阇梨所。如上作礼。互跪讫(引请者云)。
夫以厌处凡流。忻参宝位。将欲剪除於俗态。理宜警策於蒙心。矧在中人。必由名匠。今为汝请某人为汝作剃发阿阇梨。而况此师诲人无倦。接物有方。故须专秉一心。恭陈三请(词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剃发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剃发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剃发出家。慈愍故(三请)阇梨云。汝既陈请我为汝作剃发阇梨。所有教示。当须谛听。
五.辞亲脱素
阇梨云。出家之人。高超俗表。为世福田。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应受人天恭敬供养。是故剃发着袈裟已。至於君父尚无设礼之义。况余人乎。然父母生汝。养育恩深。国王度汝。其恩亦大。当往显处。拜辞国王大臣及父母生缘竟。却入道场。为汝落发。言讫即起。引请者引出阶庭之下。烧香互跪。说辞亲偈(引请者教行者逐句随声唱之。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