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园遗编

续藏经 芝园遗编
 宋 元照录 道询集

  芝苑遗编目录

上卷
  戒体章  持犯体章  持犯句法章  律宗要  大小乘论  始终戒要

中卷
  授大乘菩萨戒仪  剃发仪式  受戒方便  建明州开元寺戒坛誓文(并郑丞相跋)  诫沙弥文

下卷
  为蒋枢密开讲要义(请简诗附)  为高丽僧统义天开讲要义  上楂庵法师书  南山律宗祖承图录  南山律师撰长录(并跋)

  目录(终)

  

  芝苑遗编卷之上

    余航郡沙门 元照

  戒体章

  熙宁三年。后安居日。释元照於南山祖师羯磨疏录出戒体章。顾眄先贤后进。议论递作。得失互见故。直叙大略云。
  夫戒体者。律部之枢要。持犯之基本。返流之源始。发行之先导。但由诸教沈隐。道理渊邃。是以九代传教。间出英贤。虽各逞异途。而未闻旨决。逮于有唐。独我祖师。穷幽尽性。反覆前古。贬黜浮伪。剖判宗旨。斟酌义理。鼎示三宗。诚所谓会一化之教源。发群迷之慧日者也。然而圣师既往。文存理隐。故使任意私说殆六七家。各谓指南。宁知所适。既无是处。不益后来。例皆不引。此时子隆亦出章门。言依业疏三宗出体。尝考始末。得在破他。失於自解。今须破者。由名字相滥。诸宗义学。所惑当时故。略责四过。使是非区别。一大小混滥。二圆义偏乖。三妄分两体。四輙隐圣文。初.大小混滥者。彼谓四分假宗种子为体(增晖亦然。但取种子上功能为别)。且种子者。尚非经论权浅所谈。何况小乘律部耶。又。若谓假宗体是种子者。非色非心。又是何物耶。又。假宗既言种子。后立圆教。戒体何为耶。如此妄言。颠乱教旨。不可轻恕。二圆义偏乖者。圆者。融通贯摄。非异非偏义也。彼说圆教戒体。乃云。因作业种。熏本藏识。永为种子。此即戒体。不同假宗。外立种子也(假宗何曾言种子为体。又种子唯一。何言不同)。既曰不同。何名圆义。又云。自浅至深。三宗迭废。既容相废。可谓圆乎。今释圆义。与彼天别。如下可见。三妄分两体者。彼将圆教中文。自意强分作.无作二体。其妄又甚。且圆不分者。由融会假实。指破前二。即前之体是圆之体。故不可别分。彼不知此意。故多妄说。又自知不晓。乃云。然此戒体亦多议论。可以意通。不烦叙矣。用语验心。心亦可见。四輙隐圣文者。祖师疏文之立宗诠体。文义废立。靡不周备。而彼窃疏名目。少参自语。题为己立。匿圣之咎。何可胜言。其间妄说更多。且略提小耳。嗟呼。时变人浮。勤名惰学。欲其发晖教宗。规范来裔。百代无古者。吾不得见也。故使祖师遗训。戒体极谈。几于熄矣。犹赖垂文不坠。明若星日。贞如金玉。故幸得而闻也。是以专依疏本录出别行。犹痛未详故。略言其大要。初.多宗。作.无作体二。俱是名可知。二成宗。作戒色心为体。亦可知。无作以非色非心为体者。然非色非心止是摄法之聚名。实非体状。遂令历世妄说非一。今依疏文。即名考体。直是密谈善种。但以小宗未即径示。故外立名非色非心也。故疏云。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乃至云不知何目。强号非二。细详此文。未即言善种。而曰熏心有用。密谈之意。灼然可见。应知此即考出非色非心之体耳。子隆不知。便言四分种子为体。紊乱宗绪。深为不可。
  问。此既密谈。显在何处。
  答。如下圆教。岂非显也。
  问。有人言四分戒体探入大乘。其义何耶。
  答。教宗既曰分通谈体。何名探入。故知非也。三圆教者。略分四段。初.明圆义。谓融会前宗。的指实义。前宗两体。即善种子(揽本从末)。此善种子。即前二体(摄末归本)。是则约此圆谈。任名无在。故疏云。於此一法。三宗分别。故知分别有三。体实不二。余如下说。
  问。若言体唯是一。分别有三者。则前二宗中但有虚名。竟无实体耶。
  答。宗虽各计。体岂乖殊。由彼谓异。强构他名。应知多宗计种为色。成宗计种为非色心。但后圆教指出前二耳。故疏云。愚人谓异。就之起着等。更以喻陈。如世美玉。或人无知。谓玉为石。或名非石。未能显体。后人得实。指破前二。若无玉体。何有不识。喻今三宗相似法也。二正名者。已往诸师。或名思种。或名熏种。然思熏属作。种是无作。今召无作。何得相滥。或名种子者。种通善恶。是亦不然。今正此名。善种为体。故疏云。成善种子。此戒体也(言善则简恶。不言思熏则无滥也)。
  问。何因缘故名为善种。
  答。善则是法体。种是譬喻。谓尘沙戒法纳本藏识。续起随行。行能牵来果。犹如谷子投入田中。芽生苗长。结实成穗。相对无差。故得名也。三大小同异者。
  问。此与菩萨戒体为同.为异。
  答。体同缘异。言缘异者。大则三归.四弘.请师.问遮.三番羯磨.诸余法式。与今小宗两途逈别。言体同者。以缘为旁助。心是正因。缘疎因亲。体从因发。前既心发上品。故知今体即大乘。故涅盘中白四所受持。息世讥嫌。与性重无别。即同此意。
  若尔。经论所说菩萨戒。心性为体。此则善种。何言体同。
  答。彼经论中自分二体。一当体体。即是戒体。与今善种不殊。二所依体。如上所引。心性是也。然则心性但是戒体所依。实非戒体。故今不立也。
  问。体若同者。持犯立忏诸余行相。如何分别。
  答。体虽约圆。行必依受。既受从当教。故行相无差。如疏云。出家菩萨形位同诸声闻。又。释迦佛无菩萨僧。诸大菩萨入声闻僧。依夏次第。即其意也。
  若尔。持犯既依教限。出体何必约圆。
  答。体既多途。故须圆会。律仪不异。故得就宗。又。依教奉持。则受随相应。约圆开解。使域心於处。既开显大解。依小律仪即成大行。岂须弃舍。方曰大乎。故疏云。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等。深有意旨。不能繁述。
  问。此与天台圆教。为同为异。
  答。理同说异。何名理同。以下疏中。引法华文。用法华意。立此圆体。但彼教统摄。此局一事。将此入彼。即彼妙行之中戒圣行也。何名说异。今此为明戒体。直取佛意。融前二宗。自得此谈。非谓取彼。但名相滥。是故异也。四立圆教本意者。多.成谈体。并诸论师。各据教限。互计不同。考实求深。终非了义。然大圣示迹。专为一事。出家所怀。唯修出离。若不了斯戒体。纵令持护莹若明珠。不免轮回。还没生死。事既深大。是以吾祖大师。推佛本怀。穷出家意。跨入大乘位。立此圆教。直显实体。极接时机。欲使怀道者。识知本体。发起大行。不论凡小。径蹈大途。大慈深秘。於兹见矣。故下疏中。广有勉励。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戒。展转修显。果获三佛等。又云。今识前缘。终归大乘。故须域心於处矣。又云。何得不思。致亏发足。广如下说。上来括下大要。序冠于首。俾智者观序。则文无壅滞矣。存道同志。深须留意。诚谓出世要术。修行径道。平生大事。此何自轻。自非吾祖圣智。谁能显彰。而况祖师举唱之后。渐流于今。灭绝斯致。故使学戒律者。罔然无所适。甚可悲痛。是则隳摧昔妄。重扬圣言。实用益於后来。匪规名於当世。知吾祖之道者。或一二人。则其心有所寄也。深愿勇志研精。同谋荷赞。极深圣意。勿妄宣传。
  戒体章(终)

  持犯体章

  将说所持犯体。大分为二。初叙昔传。次伸格义。所以然者。南山云。若不叙昔非。则不叙后说。理固然也。就初分三。一增辉二教。二后悟无作。三会正万境。初中又二。一因破体状两分。二正论所持犯体。且初.增辉云。能持犯以心为体。身口是状。所持犯以制听二教为体。事法是状。是则体状各别。名义乖矣。夫体者。物本之通名。状者。即体之相貌。非状无以彰其体。是故体状两标。名相双显。所显之物。本实无异。即体是状。即状是体。譬如人身。四肢为体。虽知其名。不委四肢相状如何。故知必应以两肱.两股。骨.血.皮.肉是其相状。是知体状是一。不可离也。要而言之。谓此中所明持犯体之相状。何必攻异。輙自区分。颇乖圣意。不足依也。
  问。纵分体状。理有何失。
  答。有二失也。一暗文。二迷义。何谓暗文。如钞文云。身口是具。又云。所对事法。何尝有言。此谓体状。又戒疏中言。体则不言状。言状则不言体。既文互举。则知体状不殊。此暗文也。云何迷义。且如彼云。小乘单心。不犯罪也。然则律虽不制单心。而不形身口。结远方便。大钞则身口业思。戒疏则重缘向念。若言能持犯以心为体。身口是状者。则远方便罪。体犯而状非犯矣。以非身口故。又忏吉罗。故犯对首。悞犯责心。若言以心为体。身口是状者。则悞犯吉罗。状犯而体非犯矣。以非心故。是知体状互阙。持犯义乖。此迷义也。近世学流。相沿未省。都无悛革。封怀守株。何可穷也。二正论所持犯体者。增辉云。若不约教。持犯难明。故以心为能。以教为所。
  又自问曰。凡言所持犯境。一切皆是以受时起心徧於法界。受后森然万境。何事非持。今约二教为体。岂非局狭。
  答。对境虽多。不离二教。摄之皆尽。以行人随中所对之境。不简情与非情.善恶事法。若非制作制止境。即是听作听止境。是知持犯不能自分。约其制听。方知分齐。二教既收万境。故以制听二教为体也(文竟)今详上义。因而误解。亦有所由。以见钞云。所持犯体。对制.听二教以明。而不知此标能摄之教。失究以明二字。故有斯立。今破云。且能所二字。乃诠显文义。区分彼此。使其易明故也。若云。万境虽多。不离二教。摄之皆尽。是则境为所摄。教为能摄。明知二教全乖所义。如何立为所持犯体邪。或曰。持心对教。以分能所。借令此说。且二教所诠。通该心想。如诸戒末。并明境想。想即是心。如一杀戒。心亦多种。或想差.心阙.疑心.息心等。并教所明。又如掘.坏等戒。故心明犯。制教所摄。悞开不犯。听教所摄。二教既摄。持犯之心。则可以制.听二教。为所持犯体邪。如上所责。略知非相。不烦引也。二明后悟无作。就中又二。初.辨定。二正斥。且初。世有章文传云。增辉后悟。所持犯体。约文据理。谅非增辉真笔。盖后人出於自见。妄托增辉之名。欲诳后人信奉。世所谓狐假虎威之仪。诚其然也。二正斥。彼云。所持犯以四行无作为体。即是随中无作。与前无作戒体不别。亦属非色非心也(文竟)噫。吾祖去世将五百载。真味浇讹。有至斯甚者。固非先圣化缘不洽。盖后昆宿业所迷。竞规述作之名。罔着钓深之绩。致使寡知新学。取舍无从。或有滞理封文望风附势者。则曰。增辉僧录后悟。断无失矣。如斯颇众。何足与言。今略叙彼非。无宜固执。若如上引。以四行无作为体。与前戒体不别者。且四行之中。二持无作与受体无作俱是善法。纵汝所说。犹可为同。若两犯无作。体是不善。与彼受体。善恶历然。受体是善。两犯不善。云何妄云。四行无作。与受体无作不别邪。止用此求。不攻自破(会正云。后悟以四行为体。因有错破贵耳故也)。三会正万境者。此师立境为体。亦出增辉之义。故增辉云。万境虽多。不离二教。摄之皆尽。斯可知矣。
  问。万境为体。於理如何。
  答。万境为言。通及能所。如钞序云。持犯之境。境通内外。内谓行心之结业。外谓情事之顺违。内即能持。外即所持也。既云境通内外。是则能持亦得名境。故知境为所持犯体。名有滥於能持犯体也。又复钞文.戒疏明二种体都无万境之言。出自喉心。未足依据。更有诸滥。如下问答中对辨也。大科第二。伸格义。中分二。初.正明体状。二问答除疑。初中。今准祖师大钞.戒疏。始终详勘。定以二教所诠一切事法。为所持犯体。此正义也。言事.法者。各具善恶二种。一言善事者。即衣钵体量。善法者。即一切教行。良以凡情荡逸。不乐进修。是以大圣制令遵行。故令行者勤学奉持。名为顺教。即作持也。懈怠不为。是名违教。即止犯也。於此善事.善法。有顺.有违。故作持.止犯由之生也。二言恶事者。即淫.盗.杀.妄。言恶法者。即五邪.七非。良以凡心计着。障道之本。是故大圣制令不为。故令行者对治禁御。名为顺教。即止持也。恣情造境。是名违教。即作犯也。於此恶事.恶法。有顺.有违。故止持.作犯由之生也(此略举要。其余制听止作。钞.疏备矣)。今谓於上善恶事法。心起顺违。故有二持.两犯生焉。违顺之心。即能持犯体。善恶事法。即所持犯体。持犯既因事法而生。故今以一切事法为所持犯体。岂不然乎。然则世迷来久。信解难生。必凭圣言。可得依据。今试引之。戒疏.大钞皆约制.听二教。对明止作事法。为所持犯体。故钞云。所持犯者。对制.听二教以明。下云。所对事法。懈怠不学。既前云对二教以明。下云所对事法。是则约二教。对显一切事法。为所持犯体。断无惑矣。又钞序云。持犯之境。境通内外。内谓行心之结业(能持犯体)。外谓情事之顺违(所持犯体)。彼云情事。此云事法。文虽少异。理实大同。又戒疏云。持犯之生。皆从法起。违顺教相。故有犯持。据房为言。事法分二等。单言法者。文之略耳。故下接云。事法分二也。此诸明据。事法之体显矣。违顺之义彰矣。若谓不然。且持犯一篇七门诠解。何故独於体状门中。论止作事法邪。以此验诸。正义弥显。二问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