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乃至不得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饮人。
  【笺】嗅酒。止酒舍。虽不饮。有大患者二。一。令人疑谤。二。熏习成性。亦防微杜渐之法也。梵网。以酒饮人者。五百世无手。戒之甚严谓自破酒戒。不过罪及一身。与人饮。为害不止故。
  仪狄造酒。禹饮痛绝。
  【笺】人物考。仪狄。禹妃弟。善造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疎仪狄。而绝旨酒。
  晋中兴书。元帝性嗜酒。王道深以为诫。左右进觞覆之。
  晋书。凡民不得私酿酒沽。其有婚姻及疾者听之。余犯者罚金八两。
  枚乘七发。酒为腐肠之药。自古圣君贤臣。恐以累民。故禁之。
  纣作酒池国以灭亡。
  【笺】人物考。纣名辛。帝乙少子。兄弟三人。长曰。微子启。次曰。中衍。皆庶出。次曰。辛。嫡出即纣也。资辩捷疾。力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以肉为林。以酒为池。使男女裸逐其间。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汉书成帝。张屏风坐。画纣醉踞姐已作长夜之乐。班白谏曰。沈湎於酒。微子所以告去。式号式呼。大雅所以流连。诗书荒淫之戒。其源皆在於酒。
  僧而饮酒。可耻犹甚。
  【笺】僧者。德望威严。言行端密。为后学之标帜。法门之梁栋。若饮酒。则言多不根。过失无量。为态类狂象之无钩。似戏猿之在树。乃不知标帜折。梁栋摧。而法门自此危矣。
  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
  【笺】报恩经。昔有五戒优婆塞治田。因渴。误饮酒至醉。忽邻家有鸡来。即杀食之。邻女往索。又强与淫。讼之於官。复妄言不取。因此一饮。五戒俱丧。
  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笺】四分广律自不孝父母。轻慢师友不敬三宝。恶名流布。至暑月热亡寒天冻死矣。
  贪饮之人。死堕沸屎地狱。生生愚痴。失智慧种。迷魂狂药。烈於砒酖。
  【笺】言砒酖之毒。不过毁其所生之身。不能毁其智慧道种。饮酒之毒。不啻曰腐肠之药。而智慧道种。灭尽无余也。
  晋书。孙季舒。常与石崇饮。傲慢过度。欲奏之。裴楷曰。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
  故经云(本经)。宁饮洋铜慎无犯酒噫。可不戒欤。
  【笺】以上经论。及诸史书。种种言辞譬喻。总之劝免。离诸酒过也。谓天下毒之猛烈。无甚於砒酖洋铜。而酒之毒烈。又甚於此。故激切痛戒也 云居显曰。饮酒破戒。世人共知。近有烟酒。相习成风。竟有师僧。随流吞服者。最为可耻。手执管筒。口吐烟焰。既丧威仪。亦增恶臭且亲见颠仆。触火烧烂。形体者。饮酒多失。此为更甚。无论受戒与否。皆不可服此大非法。所当痛戒。
  论。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是名破戒。故唐玄鉴。掊系酒器。敢婴豪族之瞋。
  【笺】高僧传僧鉴。数兴造。工匠繁多。或送酒者。辄曰我所造。必令如法。宁使罢工。无容饮酒。时清化寺。修营佛殿。州豪孙义。致酒两镡。与鉴。鉴即破酒器。流溢地上。义大怒。明将加恼。夜梦人以刀拟之。既悟。躬诣忏悔。
  晋法遇宽。贷狂僧。甘伏荆条之辱。
  【笺】粱高僧传。遇在江陵长沙寺。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但罚不遣。师道安。以筒盛荆寄遇。遇向筒致敬伏地。令维那行杖。垂泪自责。
  盖其表率后昆驻延正法不能不尔佛又言。若消病苦。非先所断。是则此戒已於危疾听许暂开。曷为竹园比丘。病差怀惭。深陈过咎。
  【笺】舍利弗问经。迦兰陀竹园精舍一比丘疾笃。将死。优婆离问汝须何药。曰。须酒。实违毗尼。宁尽身命。无容犯酒。优波离言。若为病开。如来所许。於是服酒差病。比丘怀惭。犹谓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过。佛为说法。得罗汉道。
  远和尚。於诸耆宿。逆其诚恳。
  【笺】高僧传。晋庐山释慧远。困笃。诸耆宿皆稽颡请饮豉酒。弗许。又请饮米汁。弗许。再请以蜜和水为饮乃命律师披卷寻文敢饮。卷未半。迁化。
  白马芬。谓当垂尽。讵乖素心。
  【笺】高僧传。齐释慧芬。初住谷熟县。常山寺。及魏灭佛法。南归京师。止白马。病笃。人劝以酒服药。芬曰。积年持戒。宁以将死亏节耶。
  咸乃增加严峻。反更踰於训制。未常不疑其己甚。及观沙伽罗汉。能令恶龙向化。忽丧伏蛙之威。
  【笺】优婆塞五戒相经。支提国。有恶龙。名庵罗婆提陀。暴害人禽。破灭秋谷。莎伽陀罗汉。到其处树下敷座。龙发嗔恚。身出烟火。雨雹霹雳。蜈蚣蚰蜒等。莎伽陀。变作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恶龙所有势力。尽现皆不能胜。因受三归。更不作恶。有一贫女。信敬莎伽陀。办酥乳糜。似水色酒。持与莎伽陀。不看饮之。饮已便去。时酒势不觉倒地。佛语诸比丘。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否。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凡夫。今后凡我弟子不得饮酒。乃至如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新寺难公。爰从冥趣。栖迟竟阻遐升之庆。
  【笺】冥祥记。宋蒋小德。病死复苏云。至冥司放还。路由一处有弊陋小屋。於屋前逢新寺。难公云。自出家来。未尝饮酒。且就兰公。兰公苦劝。逼饮升许。被王召用。若不坐此当得生天。
  遡所由来。悚然战栗。安可旷怀疎节。自贻不追之悔乎。

  六曰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笺】颂如来威德无不备。依正庄严世所企。一切不求无乏少。凡所需者随时至。华鬘珠璎及涂看。空中天乐如云施。如来慈受乃。从权。若作受想贪爱使。未到雪山爱见除。万乘妻子多捐弃。夜半明星独晤时。奇哉从此忘尊贵 是人皆知如来依正庄严。世无能比。不知如来依。正从旷劫苦行得来。亦从断灭贪爱所感。今人苦行不修。贪爱不断。而欲彷佛如来依正。譬如贫人服帝王服。其祸速至。
  解曰。华鬘者。西域人贯华作鬘。以严其首。此土则缯绒金宝。制饰巾冠之类是也。
  【笺】鬘者。发髻之上以珠华杂宝而严饰。故曰。华鬘不但西域有之。此土男人严饰巾冠。女人严饰髻帨。以分人品贵贱也。
  香涂身者。西域贵人用名香为末。令青衣摩身。
  【笺】异香。惟西域多种。故贵人以香浴身及摩身。即此土以香肥皂浴之也。西域侍儿。皆着青衣。因名焉。如玄真子。命樵青竹里煎茶是也。
  此土则佩香熏香。脂粉之类是也。
  【笺】佩香。或囊或饼也。熏香。以筒以炉也。
  二仪录。臙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作脂。为桃花籹。燕国所出也。银粉。古今注三代铅为粉。
  出家之人。岂宜用此。
  【笺】道人当以智慧火。熏戒定香。庄严无相之身。直见无相之顶。独露本光。岂宜外饰。以上种种。皆王臣所为。道人弗用。若以异香。转供诸佛即成福智。
  佛制三衣(三衣。谓五条。七条二十五条也)。俱用粗疎麻布。兽毛蚕口害物伤慈非所应也。
  【笺】此南山圣师之文。谓慈悲之服。安用杀生皮毛为衣。又曰。纵得已成。斩坏涂埵。涂堵。垩墙也。谓兽毛蚕口。不及麻布安稳也。
  楞严。若谓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此土靴履裘毳。如是比丘。於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一/禾)+禾]。足不离地。
  马鸣大士记。马鸣。往世为毗舍离王。其国有一类人。马形无衣。王运神力。分身为蚕乃得衣故蚕成马死。马死成蚕。同一类也。后王复生中印度其马人当时感恋。悲鸣不已。故号马鸣。佛说服丝帛。尚当还债。不若戒之。向后无悔。
  除年及七十。衰颓之甚非绵不暖者。或可为之。余俱不可。
  【笺】人生七十。血气衰颓。力不胜。粗重布衣。故非绵不暖则知孟子七十已前。亦戒衣帛或可为者专为之病开方便也。
  夏禹恶衣。
  【笺】通鉴。伯禹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祖颛顼。父[鱼*纟]。孕岁有二月尧戊戌五十八载。六月六日。生於僰道之石。纽乡长於西羌。以土德王。正建寅百有六岁。崩於会稽一恶衣者。颂禹王之德也。禹王喜布素。而不尚[纟*鲁]纩。其爱民惜福如此。即此之心。宜乎。天下大治。
  公孙布被。王臣之贵。宜为不为。
  【笺】通鉴。商周之际。尚无被名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常曰。公孙丞相布被。人曰。诈。司马丞相。亦布被。人曰。俭布被。可能也。使人曰俭。不曰诈不可能也。
  后汉书。王良。为大司徒。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徒吏鲍恢。过其家。夫人布衣。曳柴从田中归。吏叹服。
  感应注。汉文。帝。所幸夫人。衣不曳地。唐文宗。尝出袖示群臣曰。此衣已三浣。晋文公。衣不重帛。子夏。衣若悬鹑。晏婴妾不衣帛。董威结残绳为衣。号曰。百结。祭彤衣无兼衣皆惜福。如此灯录南禅师。常云。我与翠岩悦在福昌时。适病寒服药出汗。悦从禅侣徧借被。不可得。有纸衾者。皆可数悦。太息曰。善公本色作家也。
  岂得道人反贪华饰。坏色为服。粪草蔽形。固其宜矣。
  【笺】坏色。青黑木兰色。以别缁素。表无常之意警惕后学也。粪扫者上世。死者之衣。及产子之衣。皆弃旷野粪壤间。比丘取其所弃。於溪涧浣濯七次。垢尽。编而为衲。聊以御寒。头陀行也。近世死者及产者。衣不弃。所以当世之学头陀者。较上世尤苦。
  乞丝头疏。余七岁出家。父母爱之。衣以轻暖。余性甘淡薄。顾丽服不忍着。常念一丝一缕。出自蚕口。自。尺至丈。生命不可计算。喜粗布为衣。奈余力不胜。乃以人之所弃破紬编而为衲。看山看水。日久月深。不觉损弊。欲向旷野粪壤间。拾残衣不可得也。戊子春。过广陵见诸公制衣华丽。其绫罗丝头。皆弃之余为乞之。向衲破处。密密缝缀浑成一片。雨打不湿。风吹不入。坐则为禅行则为戒。住则为帏。卧则为被。乱则为忍铠。静则为敛羽。施则为吹毛。快哉。一丝头上有如是之用乎。不但为余灭多生之贪想。且为诸公惜无穷之福云。
  古有高僧。三十年。着一緉鞋。
  【笺】惠林。布鞋百补千缀。遇软地。则赤脚行恐损信施。緉鞋。双履也。
  五灯。慧通禅师入太白山。不赍粮。饥食草果。渴食涧泉。依树而息。经五年有证。晚岁一裙一被。所着麻鞋。三十载。布衲重缝。冬夏不易。
  ◎玄泰上座。秪着布。瑞鹿本先不设卧具。不易茧。丝。卯斋终日。
  况凡辈乎。噫。可不戒欤。
  论。律摄谓三种心。当舍其一。则喜好玩饰心也。夫出家者。割截为服。粪扫蔽形。岂复染情华美。溺志芬芳。将无意其服佩珍异。光仪动众。衢路所接。咋舌称奇。不知秉道之流。惟觉其体污形秽。有识之士。且视同溷鼠厕虫矣。若优多罗比丘。度母拔危。
  【笺】优多罗母经。优多罗。尊佛乐法。酒不历口。过午不食。香花脂粉。未尝附身。母为饿鬼。优多罗以瓶盛水。杨枝着中法服覆上。饭比丘僧。举名咒愿。母免重咎。
  南天竺男子。闻法证圣。
  【笺】阿育王经。南天竺有一男子。於佛法中。出家少欲知足。不乐荣显。不以酥油摩身。不以汤水洗浴。不食酥油。不愿华饰。常畏生死。诣摩偷罗国礼敬优波笈多。一闻说法。精进思惟。得罗汉果。
  较其所得。与华鬘香油孰多。又如此土先德。或冬夏一衲。
  【笺】唐玄朗破衲重缝。冬夏不易。
  或用纸糊衣。
  【笺】唐静琳。平生衣破。以纸补之。
  更安有於华鬘或衣滓弗浣。
  【笺】梁慧开。衣服尘滓。未尝举意浣濯。
  或不思澡剃。
  【笺】元高峰。所住石洞上溜下淖。不澡身。不剃发。
  复奚暇於摩身。讵不华誉耀於千祀芳德袭於八弦乎。至於世尊。遥绳往制慎纳珠函。
  【笺】珠林。佛初踰城。树神以迦叶佛所遗绢僧伽梨。转付佛言。绢僧伽梨非我所用。我闻诸佛出世。不着蚕衣。及开珠函。见迦叶佛书言。此僧伽梨。经出大梵天王。纬出坚牢地神。丝是化生。非由缲茧。佛乃受之。
  全付杜渐将来。坚辞赐紫。
  【笺】宋高僧传。五代晋释全付。住清化禅院。钱忠宪王。遣使赐紫袈裟。付。上章力辞使再往。又辞曰。吾非饰让。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
  伤慈之虑。岂独廑於能仁。逞欲之防。反尽宽於末季。况兹四大。别在剎那。付彼一坏。旋成朽壤。行胔走骼。枉用庄严。蚁食乌餐。空劳珍重。乃罔念争雄超举。耻弗逮於姱修。徒思角胜沉沦。共相矜於炫俗。以马齿鸟迹为非分。咄哉。疎麻。以兽毛蚕口为当然。烂焉文绮。忆昔之辞亲割爱。本图修出世良因。似今之斗靡夸妍。将拟向何途驻足耶。悲夫。

  七曰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笺】佛在世时。大权菩萨。现天人身。常以梵呗歌赞於佛。或演无常苦空。无我之音。令诸众生感悟。能使水鸟树林。咸宣妙法。非同世间艳丽歌舞也。尝论耳目之於声色。极易惛人神智。亦能发人悟机。故仙人缘之。而神足顿失。楼子因之。而心地豁开。究其惛智之源。被声色流转也。故谓之顺流。亦曰下流。究其发悟之源。不被声色流转。故谓之逆流。亦曰。上流。今之博地凡夫。孰不为声色流转。故与道日远。是故初机者。当避声色如刀剑。其与道自近矣。
  解曰。歌者。口出歌曲。舞者。身为戏舞。
  【笺】歌舞者。歌有所不足。则舞以尽之。舞有所不足。则歌以尽之。歌之舞之。尽善尽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