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三者。恶口。谓粗恶骂詈人等。
【笺】粗恶骂詈者。其声甚於枭鸟。故善人所不忍闻。而岂忍出之口。当知缄默自全。谗毒之声自已。
维摩。常以软言。不恶口故。珠林。嗔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腑脏福慧之刀斧。
◎凡夫毒炽。恚火常然。逢缘起障。触境生瞋。所以发言一怒。冲口烧心。损害前人。痛於刀割。乖菩萨之善心。违如来之慈训。
四者。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等。
【笺】维摩注。眷属不离。善和争讼。不两舌报。两舌者。传宣彼此。无实语故。中间斗遘两家。师资恩丧。朋友义绝。乃至败国亡家之害也。
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
【笺】誉者。扬善之枢也。毁者。宣恶之机也。杨子渊蹇篇。妄誉。仁之贼也。妄毁义之贼也。贼仁近乡原。贼意近乡讪。意林。王孙子云。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好面誉人者。亦好背毁之也。
证入人罪。发宣人短。
【笺】闻人之过。如闻父名。但可闻之於耳。不可出之於口。
皆妄语之类也。
【笺】律摄。佛家之弟子。言常说实。不应为盟。自雪表他不信故。设被诬谤。亦不应作誓。修行道地经。其口言柔软。而心怀毒害。视人甚欢喜。相随如可亲口言而柔软。其心内含毒。如树花色鲜。其实苦若毒。
若凡夫自言证圣。
【笺】自言证圣者。如楞严譬如平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阿离野番圣。亦云出苦。言证圣。岂易称哉。昔商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与曰。丘博闻强记。非圣也。曰。三皇圣者与曰。三皇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曰。五帝圣者与。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太宰骇然曰。然则孰为圣乎。孔子有间。动容对曰。西方有圣者焉。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
如言已得须陀洹果。
【笺】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预入圣道法流。金刚云入流。或翻逆流。逆生死流。不受三途业债故。
斯陀含果。
【笺】此翻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
阿那含果。
【笺】此翻不来。谓此位断欲界后三品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
阿罗汉果。
【笺】此翻无学。谓此位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故。
名大妄语。其罪极重。
【笺】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悟道。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若工夫稍得力。不知法相。谓正果等。名增上慢。本无欺诳之心。故不失戒。然须请问明师先达。正出决择是非。殷勤悔过。舍其所有得心。精求真要。方免沉坠。若本欲妄语或说不了了未领。或中止不说。并犯方便中可悔罪。
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
【笺】昔有猎者逐兔。兔走避佛座下。少顷猎至佛所问。见兔否。佛曰。不见。猎乃去。后弟子问兔见在佛座下。云何见言不见。佛曰。为救兔故。世尊之言。曲中有直。故其言虽不直。而有济物之功。论语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子证父攘羊。其言虽直。直而无礼。故得不孝之罪。
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况学出世之道乎。
【笺】刘忠定公。问司马温公曰。尽心行己之要。终身行之者。可得闻乎。温曰。其诚乎。又问行之以何为始。温曰。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二公者。宋之鸿儒。详载金汤佛法。彼红尘之士。以道学为己任。尚论言行。出世之学岂得言行乖违耶。常闻先德有一生无不可行之言。亦无不可言之行。一日三复思之。宁不愧汗。自今以先德诚言为式。亦如婴儿学慈母之言。以自警云。箴。言者载道。器行者德之本。失言道即丧。失行德亦损。履言而践行。君子当思忖。母为鬼神呵。母为天地蠢。一句亘古今。一事成剑刃。言行未发时。慎之切须谨。宝训灵源曰。举措不可不审。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
经载(贤愚报恩二经也)。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
【笺】报恩经。犹恶言一句。五百世堕狗身。最后身为商人狗。因盗肉笞弃。悲号无从。舍利弗神通往济。命终生婆罗门家。七岁度为沙弥。名均提。复闻法要。获证无学。念报师恩。永为给侍 轻笑一言。而堕狗身者。果不昧因也。如当时沙弥。赞叹老比丘读经如佛声者。而此沙弥必定成佛。
故经云(法句言语经)。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噫。可不戒欤。
【笺】说苑谈丛。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难追。
◎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法苑高僧传。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己用之。言者。不并之物。不获己而陈之。
论。抟黍虽堪适口。不因兹以弃连城之珍。帝位纵可悦心。讵缘是以博断喉之痛。乃虚词以营利养。利养几何。而泥洹之望已绝。是无异持抟黍与千金之璧以示婴儿。婴儿取黍而捐璧也(吕氏春秋异宝篇详载)。饰说以猎名闻。名闻或幸致。而三途之衅已开。是无异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自刎其喉也若扇提萝。先世与五人互相称说以妄语故。历诸恶趣还充婢使而鞭挞交加。
【笺】未曾有因缘经。佛言过去无数劫裴扇阇国。女人名提韦。供养五比丘甚殷。而五比丘。欲求觅钱财。更相易代。游诸聚落。语人云。彼四比丘。证无漏业。诸人闻已。种种供养。后五比丘堕地狱。八千亿劫。受饿鬼形。八千劫受六畜形。八千世畜生罪毕。虽获人身。无男女根。八千世中。常以筋力报偿。提韦者。末利夫人是。五比丘者。今扇提罗等。四人担舆。一人宫中修治厕溷。夫人曰。汝五人自今永解随意东西。五人涕泪。不欲离去。佛言。扇提罗等。偿债未毕。因缘系缚。不能得去。偿因缘毕。自当得脱。
机梨奢。曩劫令弟子广言名喻。亦以妄语故。受诸苦毒。更堕盲聋。而虫蛇唼食。
【笺】大方等日藏经。时众中有盲聋。名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曰。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小蛇虾蟇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暂时乐。佛言。汝过去世时。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外现善相。广贪眷属弟子众多。彼诸弟子言我和尚得阿罗汉。以是因多得供养。己独受用。见持戒人。反。恶加说。彼人懊恼。如是念言。世世生中愿我所在。食汝身肉。恶业因缘。死堕龙中。得此盲报。住热水中。又於过去无量劫中。在融赤铜地狱。常为诸虫之所食啖。
当其诳惑愚俗。虚消檀施。岂不自意其祸烈若此哉。律云。宁啖烧石。吞饮洋铜。不以虚妄食人信施。(出五分)闻者莫不心駴。服膺明训乎。是故不欺遮道之虎。委身护戒理固应尔。
【笺】昔一比丘。四戒皆毁。二十戒神。皆已离去。惟妄语戒。坚持无犯。此五戒神。独不得去。化虎当道。以毁其戒。比丘语虎。我有期约。汝若啖我。令我负约。我戒便毁。汝放我去。寻当即还。姿汝啖食。我无虚妄。必不欺汝。虎放令去。到即辞归。来至虎所。解衣端坐。委身饲虎。虎忽不见。见五戒神。叹言善哉。具陈本意。誓不相离。比丘悔责。坚持五戒。二十戒神。还来守护。比丘精进修道。遂得果位。
至於澡盘之喻罗云见呵。
【笺】譬喻经。罗云未得道时。言少诚信。佛敕罗云。往贤提精舍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后佛往视。令罗云。取水洗足已。佛语罗云。此水本洁今受尘垢。不可复用。食饮澡漱。汝不念精进。摄心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又洁盘虽空。不可盛用食饮。汝虽为沙门。口无诚信。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中盛食。又此器贱价汝恋不惜汝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受。身死神去。轮转之途。受苦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亦如此盘。汝所不惜。佛告罗云。昔国王使象出兵象唯藏鼻。护不用斗。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唯当护口。如象护鼻。罗云感激自励。得罗汉果。
大宁之谩。灵源被咤。
【笺】宝训灵源。侍晦堂於章江寺。一日入城晚归。晦堂问。今日何往。曰。适往大宁来。时死心在傍。厉声诃曰。参禅欲脱生死。发言先要诚实。清兄何得妄语。灵源面热不敢对。自尔不入城郭。不发妄言。
皆惭愧惶惧。感励精勤。盖东隅虽逝。桑榆可收。不远而复反。则终吉也。今诸沙弥。爰称应法。岂乏师诲友规。慎勿袖如充耳。
【笺】诗经注。袖。多笑貌。充耳。塞耳也。耳聋之人恒多笑。
却非分之施。远溢美之誉。将避溺山头。犹虞其迫逃火井中。还怖其迩。岂不人人咸成法器欤。
五曰不饮酒
【笺】梵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萨遮尼乾子经偈。饮酒多放逸。现世常愚痴。忘失一切事。常被智者呵。来世常暗钝。多失诸功德。是故黠慧人。离诸饮酒失。
◎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法教。宁使身乾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犯戒。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决能定使差。我犹故不饮。况今不定知。为差为不差作是决定心。心生大欢喜。即获见真谛。所患即消除。
宗镜。五不饮酒。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酒。夫酒为不善。诸恶根本。饮酒招狂外道等。是即世间醉也。大经云。从昔已来。常为声色所醉。流转生死。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二乘无明酒未吐。如半疟人。大经引醉归之。世间无常乐。而言我净。如来实我净而言无常乐。如彼醉人。见日月转。此二乘醉也。菩萨无明未尽。不了。了见。夜睹画像。譬如醉人。朦胧见道。迦叶云。自此已前。我等悉名邪见人也。此是菩萨醉。圆人行如来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所可见者。更不复见。是则五住正习。一时无有余。酒法既除。何所可醉。圆人亦有饮酒法门。鸯崛云。持真空瓶。盛实相酒。变化五道。宣扬哮吼。波斯匿醉转更多恩末利后饮。佛言持戒。入於酒肆。自立其志。亦立他志。夫得其门者。逆顺俱当。失其柄者。操刀伤手。是知能以尘劳烦恼为佛事者。斯乃见一切法。皆实相矣。於一心实相中。不见有世间过患障碍之法。则何所舍。亦不见有出世殊胜尊妙之法。则何所取。但为未入实相门中。见有凡圣。种种差别。而生忻厌者遂乃徇彼机宜。随其所作。善巧方便。而化导之。皆令入此一际平等。无诤无失。自证法门。究竟常乐。如是开示不负前机。若解肘后之方似探囊中之宝。实为第一之说。括尽初终。开大施之门。复谁前后。得自己法身之髓。到一心智海之源。初阿已摄无边。过茶无字可说。
解曰。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酒。
【笺】酒非一种。故曰一切。下文正解一切也。谓酒能昏神智。明达之士。以酒为祸泉。故痛绝之。今为拔生死邪见。岂得饮此祸泉哉。
西域酒有多种。甘蔗蒲萄。及与百花。皆可造酒。
【笺】神仙服食经。采南烛草。煮汁为酒碧映五色之神通。
扶桑记。顿逊国有树似安居石榴。取其花汁贮盆内。数日成美酒洞冥记。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割之酿酒。饮一合三日不醒。饮甘溪水则醒。
南史。拘楼国有水仙树腹中有水。谓之仙浆。饮者七日醉。
古今注。乌孙国有青田核。得水如酒味醇。饮尽更生。名青田酒。
孚异物志。文华作酒味甚美人以金买不以为贵。
此方止有米造。俱不可饮。
【笺】上文西域多种。下及此方米造。总摄一俱字断之也。
珠林。第五饮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艹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尝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啖麴能醉人者。若啖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色。似酒香。似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病恼不觉知者。亦不犯。
除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无故一滴不可沾唇。
【笺】堤岸倾决。眇视涓滴。故曰。涓滴不除。终为江河。此言始而略沾一滴。终而巨觞不止。谕遮法之严。故七众俱制。而独开重病者。权宜也。谓非酒莫疗之病。急须用酒。即以酒为药。是药。非酒也。亦有非酒而能醉人者。有二种。一。无明酒。谓无明覆心。其言如醉故。二。般若酒。谓佛法知见。蕴滞不化。有佛法习气。亦如醉故。
珠林。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子。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
毗尼母经。尊者弥沙塞说曰。莎提比丘自小因酒长养身命。后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调。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不差者听用酒洗身。若复。不差。听用酒和面作饼食之。若复不差。听酒中自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