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续藏经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清 戒显订阅 济岳汇笺

序言

  佛言乘戒俱急。即祖言解行相应。禅与戒。佛祖未尝画为二法也。去圣时遥。法门好诤。习禅者呵木叉为秕糠。而恣意莽荡。缚律者视参究如水火。而执相终身。大同法中。割裂殆尽。惟天山老人。遵 先佛遗勑。示禅以培佛命。弘律以选人根。双眼圆明。昭于日月矣。我石树岳兄。博洽多闻。识法怀惧。匿影万峰。较雠碧岩集。已经刊布。又慨律学荒芜。渐成浅陋。先取沙弥要略毗尼日用。搜刮义类。参合笺释。自琅函海藏。逮世间经史。内外典籍。无不搜罗。又每事逐句下。穿贯禅灯。引据公案。不惟初学童蒙开卷瞭然。知禅律同条。即老於参学者。欲得深细行持。亦必向此中潜讨。初祖言。皮肉骨髓。一以贯之矣。昔云栖莲翁。以弥陀经。演为疏钞。或谓经本显明。反成深晦。不知佛法本无浅深。粗言细语。皆第一义。正眼迷麻。虽栗棘金圈。亦是门头户口。智照洞明。即市语街谈。皆成金章玉句。何要略日用。不可神而明之也哉。愿读是集者。廓去樊篱。勿以大小精粗起见。庶乘戒俱急。行解相应。为末法大光明幢矣。乎是为序。
  灵隐晦山法弟戒显题并书

自序

  余时在黄山慈光寺。展阅龙藏。至沙弥诸经。函函如日月丽天。不觉合掌赞叹曰。此经乃佛佛祖祖之关键也。如法华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同时为沙弥。言教尚存。五灯赵州仰山。亦同时为沙弥。公案现在。未闻古人才出母胎。便续灯传也。既而较阅世本。惟云栖沙弥要略盛行。疑者谓。佛经反不及要略。或谓佛经文句。古奥难诵。赖我云栖莲翁。乃西方圣人再来。降迹武林。玩游庠序。而作沙门。言音与此方相契。学者便於读诵。故观其解十戒断法如春秋。解威仪章法如礼记。然读春秋者。不精研四传。无以知春秋之源流。读礼记者。不穷究诸史。不能达礼记之根本。况读沙弥诸经。不深入经藏。曷为得宗旨哉。今要略。兼通内外经史。宜乎盛行於世。但其间有不可解者。沙弥诸经。元无偈咒。要略以别经偈咒。编入威仪篇中。此众人不敢为。而独为之。乃见其识鉴力量。大有过人处。当时要略初行吴门。报国茂律师一见心服。乃曰。此末法中之光明幢也。惜乎偈咒未备。续刻毗尼日用补之。至今诸方说戒。皆宗尚此二本。余自蒙圣恩老和尚付授之后。兼命戒坛轨范。亦以此二本。为诸学者讲论。尝曰。天地之象。奇偶而已。吾人之身。顶天立地。亦奇偶而已。如顶首为一身之尊。不可偶也。偶则不可曰尊。故奇之。手足为一身之用。不可奇也。奇则不能成事。故偶之。要略之於日用。全体是波罗提木叉。故当宝之。如我身之顶首手足。不可暂离也。曷不裒成一集。以便学者顶戴乎。虽然。余何人耶。敢创斯论。盖承云栖报国志愿未完。重为编次。以极其备。非别有所加也。然恐学者不知云栖断章句法故。即於句下。引证经史。并汇笺之。俾其即知经史源委。不至朦朦。又恐学者触途滞句。不知格外之机。复拈五灯诸家语录。消其文字习气。使其觌露胸襟不须借借。由是合而参之。同而不混。参而合之。类而不齐。譬如目前万法。莫不於此大○相中。合则万法全归。参则万法全放。参之合之。神而明之。不妨於此经中。略拈一字。可以验尽诸方。是凡是圣。是正是邪。是如来禅。是祖师禅。阿谁能越此一字之关。余故曰。此经乃佛佛祖祖之关键也。合参者。岂非展如来藏之枢机。开祖师关之匙钥。得其法者。不费纤芥之劳。无须锁子。豁然自开。不得其法。虽有举鼎拔山之力。亦难启固闭。今则并匙钥之法具在。以待夫过关者当下验取。
  康熙辛亥春王灵岳石树道人书于吴门舟次

  凡例

  此合参。惟沙弥菩萨上上根器者。乃可参阅。非为小根小茎者说也。故参禅者。未得入头。不得先看语录。未受戒者。不得先阅律藏。所以起七参禅时。一切经书置之高阁。诵戒说戒时。严查未受戒者。必先遣出。可见初入禅律之门。古法尚在。凡今爱乐合参。须发心受戒。然后批阅。亦未为晚。如违得罪先圣。自取殃祸。  合参大旨所贵。即禅即戒。即戒即禅。禅戒并行。不相违背。故参禅到触背不得。处正见持犯不得处。持犯不得处。正见触背不得处。触背持犯。四路交加。如何回避。凡阅此者。须高着眼。  经律事原直截。理固幽深。不啻该大藏之文。亦乃贯别传之旨。故所注皆是圣贤经史。引证无非祖师机缘。自笑从先卤钝。闭户无闻。且图起后英灵开卷有益。恍然见千古於目前。悟一时於言下。乃不顾岁时老迈。笔力衰微。专为流通。草草成勒。但恐句章差舛。点画淆讹。宁不开罪先圣。抑将遗误后昆。仰质高明。诲人不倦。鉴我苦心。不妨指示。是即再世师恩。感佩无既。  木公裒述十戒论。字字[打-丁+(容-口+又)]阅律藏乃成。复引经律注论下。读者谓不应以经律注论下。殊不知论注经律也。读之者。宁不悚然警惕。从此征善去恶耶。因次第附於十戒篇后。  本律云。不习学外书子史治世典章。善戒经云。若为议论。破於邪见。若二分经。一分外书。不犯。由此观之。当辨其书之邪正可否。非漫言不习。此为初地学者。无暇习之。若为议论。破於邪见。则用治世正典。而为开导。即同如来所说正法。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岂妄言哉。今合参不但惯用六经之言。至於诗文谣谚。无不采摭。无非左羽佛法。俾诸后学爽然自识。若夫荒唐非僻邪语。痛禁绝之。  经书部帙虽同。事理前后各异。不复别标题目。以此◎别之。勿使紊乱脉络。泾渭自辨矣。  凡注上无经书题。及虚一字者。即余管见大意。为开发初机。非敢污尊宿耳目也。  翻译名义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古德云。陀罗尼藏皆不可解。余曰。诸佛祖师所说秘密之法。无不可翻者。亦无不可解者。咒之为用。绝诸渗漏。直下使人自解自悟耳。尝观有目不识丁者。笃信持咒。不惮寒暑。精进忘疲。一旦豁然。显密文字洞彻无碍。岂非不解中自解也。是故下经诸咒。遵佛祖遗训。不翻不解。惟在人自悟。  本部经偈字句。可以手纪。而其意义无穷。假使如鹙子之智慧。文殊之辨才。赞叹亦不能尽。况余管窥之见。所能揄扬其万一者耶。倘得博闻广见之士。於引证不到处。不妨拈出简示。即当附之卷尾。以供有志於合参者。重为补入。法施功德。宁有量哉。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

    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集
    云居山真如寺晦山沙门 戒显 订阅
    寓黄山慈光寺石树沙门 济岳 汇笺
  【笺】总论大文分三○初标明题目○次疏别十戒○后一诠次威仪○初标明题目分三○一叙剃度缘起○二解五德十数○三辨沙弥名义。
  未曾有经。佛敕阿难为罗睺罗剃头。及五十诸公王子悉令出家。
  【笺】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详载十二部经。梵语阿难。此云庆喜。多闻第一。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日月也。阿修罗蚀日时。名罗睺罗。其因往昔曾塞鼠穴六日。故感处胎六年。佛所障故。因以为名。声闻法中密行第一。
  罗云生缘记。菩萨出家之日。诸相师言。若今夜不出家。明日七宝自至。为转轮王。王四天下。即於其夜更增伎乐。以悦其心。於是菩萨欲心内发。罗睺罗即时处胎。耶输陀罗其夜有身。於是净居诸天相与悲叹。菩萨为欲所缠。众生可愍。谁当度者。即时变诸妓女。皆如死人。甚可怖畏。令菩萨心生厌离。即劝出家。车匿牵马。四天王接足踰城而出。到菩提树下思惟。苦行六年。初夜成佛。时罗睺罗乃生。生已。还佛乳母。乃言。悉达出家。六年。汝今何从有身。若六年怀妊。世所未闻。诸释闻之。相共议言。此甚不详。毁辱释门。必是私窃。拟以法杀之。耶输曰。愿见大王。尔乃就死。王於是隔幔传语。诘其所由。耶输如实陈是太子之胤。自太子出家。我常愁毒。寝卧冷地。故此儿之貌。与太子无异。王乃泣曰。实我孙也。尔时佛欲证明。化作梵志。来入王宫。乃儿问汝何名。答曰。名罗睺罗。梵志赞言。善哉善哉。汝以业因缘故。名称其实。罗云出家缘记。尔时佛告目犍连言。汝今往彼迦毗罗城。省觐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三叙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出家。修习圣道。目连受命。次第陈白。时耶输陀罗闻佛遣使取罗睺罗。忧悲苦恼。约敕监官。关闭阁道。悉令监牢。时大目连既到宫门。不能得入。即以神力。飞上高楼。耶输见目连来。即起礼拜。敕座请目连坐。问讯世尊。少病少恼。教化众生无疲劳耶。今遣上人。来何所为。目连曰。太子罗睺罗。年已九岁。应令出家。修学圣道。一切恩爱。不久变灭。业报至时。苦乐异处。子母虽亲。各不相代。若使学道。当还度母。乃至目连种种劝喻。耶输悲怨。坚执不化。目连辞退。告王。王命波阇波提。再三劝喻。犹固不从。於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时誓愿事否。我当尔时。行菩萨道。以五百金钱。从汝买得五茎莲花。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以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今何爱惜罗云。不令出家。学圣道也。耶输闻已。霍然明了宿业因缘。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乃请目连忏悔辞谢。捉罗云手付嘱目连。於时母子离别。涕泣悲咽。罗云长跪。白母莫愁。定省世尊。不久当还。与母相见。时净饭王即召国中豪族而告之曰。金轮王子。今当往舍提婆国。从佛出家。卿等当各遣一子。同为伴侣。时诸大臣。奉敕送五十王子。随从罗云。往到佛所。礼佛出家。
  敕舍利弗为其和尚。敕大目犍连作阿阇黎。时舍利弗受敕。乃为罗睺罗。说三归十戒。度为沙弥。
  【笺】梵语舍利。此云鹙子。舍利母名。弗子。连母为名也。舍利弗母舅拘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拘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剪爪。读十八种经。故称舍利智慧第一。大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神通第一。至今说戒阇黎作法。为尊佛敕故。
  征。佛能为一切众生说法。独不与罗睺罗说戒者何也。训。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戒有三义。一。为易子而教故。二。为断罗睺罗爱恋情故。三。为舍利弗与罗睺罗机缘相契故。是时舍利弗。承佛威光说此戒法。世尊虽不动舌。深为说之矣。
  诸德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
  【笺】谓发勇猛心。解脱凡俗。习佛菩提。怀佩道妙。
  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笺】谓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衣。应着法服。具佛威仪。与道相应。
  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笺】谓断割情爱。不相系恋。无有适心。归趋异姓。和合同居。无有莫心。
  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
  【笺】谓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
  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笺】谓长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
  是名五德。
  【笺】盖出家人。具此五净德。为世福田也。
  缁门警训。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众齐奉。不惟小众。终身行之。不惟初受。
  僧祇律。应为沙弥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因饮食而存。
  【笺】楞严。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言。一切众生皆因食住。檇李释曰。段食者。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触食者。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触对前境。而生喜乐故。思食者。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於可意境生希望故。识食者。识即第八执持之根。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六种故。
  二者。二谛。
  【笺】翻译名义。一真谛。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二俗谛。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引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
  三者。三受。
  【笺】杂阿含经。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一受。谓於六尘违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二乐受。谓於六尘顺情之境。而有适悦之乐。三不苦不乐受。谓於六尘不违不顺之境。所受非苦非乐。
  四者。四谛。
  【笺】法界次第。谛以审实为义。从闻生解。必须藉教。诠理不虚。故云审实。一。苦谛。苦以烦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恼。二。集谛。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能定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三。灭谛。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四。道谛。道以能通为义。道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盘。故名为道。
  五者。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