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笺】大乘广蕴论。阴。即盖覆。亦名五蕴。蕴即积聚。一。色阴。色即质碍。谓眼耳鼻舌身诸根。二。受阴。受即领纳。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三。想阴。想即思想。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四。行阴。行即迁流造作。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五。识阴。识即不别。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於诸尘境上照了分别。此五者。皆和合集聚。覆盖本性。故名为阴。
六者。六入。
【笺】法界次第。入。趣入也。谓六根为六识所依。能六尘。故名六。
七者。七觉分。
【笺】法界次第。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一。择法觉分。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常能专心於一。无有间歇。三。喜觉分。於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四。除觉分。谓断除见诸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六。定觉分。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七。念觉分。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思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於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
八者。八圣道。
【笺】法界次第。即八正道。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止涅盘。故名为道。一。正见。谓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也。二。正思惟。谓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也。三。正语。谓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也。四。正业。谓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於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也。五。正命。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六。正精进。谓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念专精。无有间歇也。七。正念。谓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盘也。八。正定。谓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也。
九者。九众生居。
【笺】阿毗昙论。谓欲界中四恶趣苦逼迫故。色界中五净居天。疾乐涅盘故。四禅中无云福生广果二天。其亦不定。或求无色。或求净居。或求无想。故众生皆不乐住也。惟於欲界取天人善趣为一。又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并四禅中无想天。乃及无色界四天。皆众生爱乐住者。其为九众生居。
十者。十一切入。
【笺】一名十徧处定。
智度论。八背舍。为初门。八圣处。为中行。徧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徧一切处。从所观境徧满得名也。一。青徧一切处定。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徧一切处定。前四。谓於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徧一切处皆青。余三定亦尔。后六谓於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徧。余五定亦尔。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二。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出法界次第。
是名十数。
【笺】此之十数。出沙弥本律。余部所列。与此小异。
梵语沙弥。
【笺】梵语者。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为胡国。唐彦琮法师曰。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梵语。即梵音也。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为人祖。宣流梵音。有四十七言。沙弥之名。本云室利摩拏路迦天。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罗。沙弥二字。古略也。流传既久。未易改正诸律。惟根本直云求寂。余部皆言沙弥。今从众。复仍旧称。又沙弥名有三。一驱乌。谓年少不能作务。使之驱乌。二应法。谓虽剃发不为出家。受十戒已。乃为出家。能行沙弥之法。十四岁至十九。皆名应法。三形同。谓师与剃发已。名形同。形同即名字。谓沙弥不受十戒者。皆名形同。
此云息慈。
【笺】此云者。翻译。以东土之音而释西天之语也。此下明息慈义。
谓息恶行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
【笺】南山别行篇。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上文由此来也。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粗恶之性。复慈悲之心也。
释氏要览。息慈。安息慈悲之地也。
征。一切诸佛皆以慈济为本。今言息慈。不以慈而济乎。
训。言息则无一不息。言慈则无一不慈。当知。息处即慈。慈处即息。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名息慈。
亦云勤策。
【笺】谓离四性六遮之罪。勤自策励故。又谓勤修众善。策进心行故。策者。鞭策也。勉力策进工夫之谓。如野牛之有鞭。如良马之有策。如学者之有师。永嘉云。日夜精勤。恐缘错过。工夫至此。自然到家。
亦云求寂。
【笺】寄归传。寂即涅盘也。言人出烦恼家。求趣涅盘故。然而求则不寂。寂安用求。谓初学道者。必须求之。求之不已。而寂自至。所寂既至。而求亦忘。求寂都忘。是名真寂。
藕益录。今但约所翻三义释之。初息慈者。息见思恶。修生缘慈。藏教沙弥。息见思恶。修法缘慈。通教沙弥。次第息三惑。修三慈。别教沙弥。一心圆息三惑。圆修三慈。圆教沙弥。
次勤策者。精勤策励出分段生死。藏通沙弥。精勤策励出变易生死。别圆沙弥。
三求寂者。求偏真涅盘。藏通沙弥。求大般涅盘。别圆沙弥。
又卢舍那。翻净满。恶无不息故净。慈无不行故满。是沙弥戒。即卢舍那真因也。又涅盘以不放逸为食。勤策即不放逸义。是沙弥戒。即大涅盘法食也。又寂。即本觉之理。求。即始觉之智。始本合一。名究竟觉。是沙弥戒。即究竟觉之通衢也。又恶本性空。慈本性具。心性本无懈废。本性空寂。理即沙弥。达理受戒。名字沙弥。圆伏五住。观行沙弥。六根清净。相似沙弥。惑破理显。分证沙弥。卢舍那名净满。大般涅盘永离放逸。始觉本觉冥合不二。究竟沙弥。如大通佛时十六王子。即是沙弥真实标榜。
法华合论。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随父出家。因妙光菩萨教化。皆得成佛。而其成佛有速有迟。以示八识转成四智。若以知见力观。六七识则因中成佛之速者也。若五八识。则必果中所转成佛之迟者也。然义未尽故。今言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因父成道。随往供养。寻复出家。诸母泣送。其祖及诸眷属。共诣亲近。见其成道。盖增所示八种识名相为十六种。以随顺亲近之。而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诸妙功德。长养成就。故十六王子之成佛。不言先后也。日月灯明佛之八王子成佛。但是妙光文殊然灯弥勒者。但见报身转依之义。未见器界转依之意。故今以十六王子当成佛道。随方得名。以示器界。亦转依随方成佛也。
阿育王经。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复还来出。而语王言。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云致雨。雷电霹雳。感其所小。而不可轻也。
五灯。赵州为沙弥时。参南泉。泉卧次。见师来参便问。汝近离甚处来。师曰瑞像。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秖见卧如来。泉便起身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沙弥。泉曰。那个是你主。师近前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起居万福。泉器之。许其入室。
◎仰山慧寂智参沩山。沩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主在甚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异之。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於言下顿悟。自此执持前后。盘桓十五载○澧州高沙弥。初参药山。山问甚处来。师曰南岳来。山云。何处去。师曰江陵受戒去。山云受戒图甚么。师云图免生死。山云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可免。汝还知否。师云恁么则佛戒何用。山云。这沙弥犹挂唇齿在。师礼拜而退。道吾来侍立。山云。适来有个跛脚沙弥。却有些子气息。吾云未可全信。更须勘过始得。至晚山上堂召云。早来沙弥在什么处。师出众立。山问。吾闻长安甚闹。汝还知否。师云。我国晏然。山曰。汝从看经得。从请益得。师云。不从看经得。不从请益得。山曰。大有人不看经。不请益。为甚不得。师曰。不道他不得。秖是他不肯承当。山顾道吾云岩曰不信道。
◎石室善道作沙弥时。长髭遣令受戒谓之曰。汝回日。须到石头和尚处礼拜。师受戒后。乃参石头。一日随头游山次。头曰。汝与我斫却面前树子。免碍我。师曰。何不将刀来。头乃抽刀倒与。师曰。何不过那头来。头曰。你用那头作甚么。师即大悟。便归长髭。髭问。汝到石头否。师曰。到即到。秖是不通号。髭曰。从谁受戒。师曰。不依他。髭曰。在彼即恁么来。我这里作么生。师曰。不违背。髭曰。大忉忉生。师曰。舌头未曾点着在。髭喝曰。出去。师便出。髭曰。争得不遇於人。
律仪者。十戒律诸威仪也。
【笺】律有三品。一毗尼。华言善治。又言调伏。二尸罗。华言止得。止恶行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三波罗提木叉。华言解脱。远离惑业系缚。而得自在也○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二摄善法戒。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报身。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然律仪一句。体用全彰。曰体曰用。云何一句。若体是一。用即成二。用若成二。体亦二体。二二非二。体用俱非。非之亦非。一亦不立。当斯时也。仁风和畅。慈月清凉。性相未形。罪福无位。恰恰无持。恰恰无犯。恰拾是律仪真实处。虽然一毛头上。大须着眼。否则不为律仪所缚。则为善恶流转。譬如这边是火坑地狱。那边是青莲华池。若起一念渐染。则与无脱法中相应。
戒律门
【笺】沙弥经。有戒律威仪之文。故云栖亦分上下二门。正显戒律非威仪。无以见戒律之体。威仪非戒律。无以成威仪之用。门虽有二。究竟归一。要而言之。戒律以制心为本。威仪以严身为重也。
佛制出家者。
【笺】文载十诵。佛制出家者。犹圣王之制度。谓在家尘劳汩汩。如奔马无缰。纵有出尘进道之想。安可得乎。故制出家之法。俾专精入道故。华严贤首品偈。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於诸欲乐无所受。
功德经。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无边。譬如四天下满众罗汉。百千供养。不如有人为涅盘故。於一日夜出家受戒。
五分律。若度人时应先问。汝为何等出家。若言为饮食故。不应度。若言为求善法。厌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者。此应度。
根本杂事。凡欲与他为出家者。先当与办所须六物。三衣敷具钵及水罗。
优婆塞戒经。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恶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齐自身。畜恶弟子不能教诲。乃令无量众生作恶。能谤无量善妙之法。坏和合僧。令多众生。罪业无间。是故剧於恶律仪罪。
马鸣大士偈。彼师及弟子。当互审其器。若不先观察。同得越法罪。
灯录。崔赵公问径山。弟子出家得否。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於是有省。
宗镜。不了一体三宝常住。不听出家者。若不解此。戒不具足。若约观心者。一剎那起名。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尽三灾。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以不思议止观。观此三毒。一念贪心无有起处。即是一唾劫火而灭。了念成智。即一吹世界而成。乃至一切不思议希有之事。但达一念无明心。成诸佛智。无有不洞晓之者。若不解此。非唯不听出家。一切万善皆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
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
【笺】五夏者。谓数始於一。终於十。而五居其中。如春之於夏也。夏乃生长万物之时也。言持戒操履至五夏。戒力坚固。不为境风摇夺。亦犹树木培植五夏。根干茂郁。不为秋霜所杀也。戒者。万行之首。如拮居之有地。御船之有水。居无地无以立。船无水无以行。所以戒乃成佛作祖之实地。超生脱死之法船也。教者。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谓之教。禅者。教外别传。谓之禅。天山老人曰。教乃禅之阶梯。禅乃教之骨髓。然则禅之与教是一是二。分亦不得。不分亦不得。昔净因一喝分五教。五教可分。而五宗独不可分耶。古德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答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繇此观之。五宗之旨可以分。可以不分。毕竟分底是。不分底是。惟具眼者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