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灯录。云门到江州。陈尚书请斋。才见便问。儒书中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师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师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师曰。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师曰。口欲言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书无语。师曰。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曰是。师曰。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书无语。师曰。尚书且莫草草。三经五论。师僧抛却。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柰何。尚书又争得。书礼拜曰。某甲罪过。
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
【笺】寄归传。西域出家。具有圣制。初受五戒。名邬波索迦。此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下裙。滤罗钵等。授十戒。名室罗末尼罗。方成应法。为五众摄。堪消施利。不则妄负求寂之名。既不合消常住信施。负债何疑。当依教而为济度。
清信士度人经。欲出家者。着本俗服。辞拜君亲。偈曰。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俗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次则登坛受具。
【笺】受具者。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三师七证。事事见前无不具足。故曰受具。
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
【笺】名为者。如法华名字比丘也。言既为沙弥。当成应法之器。若徒有其名。而无实行。非狂即愚矣。愚者资性顽钝。不能学戒。与法转疎。甘为下劣。狂者虽有小智。忽而不学。愚迷犹甚。或勉之学律。则曰。此不过为初学者说。禅宗何必有此。殊不知禅与律何物哉。六祖悟后。复受戒於智光。今之狂禅。岂有过於六祖者耶。余尝曰。禅师家有一个禅字在胸中。便碍塞杀人。若无个禅字在胸中。亦碍塞杀人。秖此律仪。可以辨验狂愚。未有不碍塞者也。
便拟躐等。
【笺】躐。无好步也。学者当循序渐修。不可躐等而进。
百句譬喻经。有富者子。愚痴。载沉香精且贵。买者希。一日见市中货炭最驶。即烧香作炭。希得应速。众见之共笑曰。卖虽迟。获直不少。今烧成炭。复何所得。
罔意高远。亦可慨矣。
【笺】空腹高心。法华所谓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者是。罔意者。谓听其言之狂放。虽圣贤犹有所不及。察其行之卑污。如群小不为。而敢为之。此其所以感慨长叹也。
因取十戒。略解数语。
【笺】即云栖於本经中。略其要而解也。
使蒙学知所向方。
【笺】易。童蒙吉。谓先天之气未凿。不知有善有恶。而以先入之言为是。故须仗明师开其蒙昧。发其道机也。向方。即禅戒之要路也。此不独为蒙学者说。其老於丛林者。亦不可不知向方也 向方。即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其在学者自悟也。
楞严。观方知彼去。去亦不知方。正好参取。
好心出家者。
【笺】好心者。无谄无曲。即正心诚意出家者也。若为急难。为安闲。为衣食财利。不为生死而求出家者。皆非好心。故不与出家。
切意遵行。慎勿违犯。
【笺】切。真切也。遵。谓遵佛戒。而行慎密。不敢违越也。
然后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
【笺】进比丘菩萨大戒。必从弥十戒根本始。未有越根本。而竟登大戒也。譬如古木荫森。枝叶茂郁。必因根而有本。因本而有枝。因枝而有华叶。又如登山自卑至高。自迩至远。进戒阶级。亦复如是。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笺】木叉戒源。如花之有实也。花为因实为果。因果同时。事理一贯。故沙弥律为发蕊初时。比丘戒为开花中时。菩萨戒为结果后时。戒基既立。定慧由之而生。此三学。自性本有。不因修而得。非惟诸佛菩萨具足。一切凡夫亦未曾欠少。当知自性无善恶。无持亦无犯。是自性戒。自性无静乱。无取亦无舍。是自性定。自性本无知。而无所不知。但诸佛菩萨知有。所得受用。一切凡夫不知有。故不得受用。知有不知有。似乎少异。戒定慧未常少异也。
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
【笺】法界次第。八圣道。亦名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 此八圣道。乃千圣共由之大道也。言之似易。行之实难。学者毋视其难而却步。亦毋视其易而忽诸。譬夫登万仞之山。自一步始。步步不间。到顶可期。故曰庶几。若徒言不行。是犹说美馔而无从知味。羡轻裘而终不及身。如斯操履。宁不自负。所以策发初地。奋志直前。则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弹指可证。
若乐广览。自当阅律藏全书。
【笺】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诸比丘白佛。佛言。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一。昙无德部。华言。法密。隐覆之义也。又云法藏。即四分律也。大集经。我涅盘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故隐覆法藏。是为昙无德部。二萨菩多部。华言一切有。即十诵律也。此部计三世实有之法。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复读诵外典。善能论议。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为萨菩多部。三。迦叶遗部。华言重空观。即解脱律也。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为迦叶遗部。四。弥沙塞部。华言不着有无观。即五分律也。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了。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不作地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为弥沙塞部。五。婆蹉富罗部。华言犊子。因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其部中。计我非即五蕴。亦不离五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此土。大集经。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皆说有我。不说空相。是为婆蹉富罗部。
一曰不杀生
【笺】华严经。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众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悲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於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楞严。阿难。又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堕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下品为地行罗剎。
大涅盘。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即堕恶道。
◎五阴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想。喻若石沙。可穿可坏。佛性者。喻若不可沮坏。以是义故。坏五阴者。名为杀生。
梵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贤愚经。戏笑杀他命。悲号入地狱。臭秽与洋铜。灌注连相续。奔刀赴火焰。劈裂碎楚毒。亿载苦万端。伤心不可录。
习报经。杀生入四趣。受苦三涂毕。得生人道中。短命多忧疾。疫病婴难苦。寿短长沉没。若有智黠人。杀心宁放逸。
八师经。杀者心不仁。强弱相伤残。杀生当过去。结积累结怨。受辜短命死。惊怛遭暴恶。我用畏是故。慈心伏魔宫。
维摩。人生长寿。得不杀报。
笔餐。佛言。一切众生。实本清净。因彼妄见。妄习遂生。因彼妄习。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纯想即飞生天上。情想均等。不飞不坠。复生人中。想明思聪。情幽斯钝。情想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类。今为异类。未必不前生曾受人身。今受人身。未必不前生曾为异类。是以诸佛菩萨常切教人。使知生死路头。昔密婆私诧阿罗汉。往世曾作猕猴。骄梵波提。往世曾受牛身。
宗镜。一不杀者。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法门解者。析法名理杀。体法名理不杀。若作意防护。如马着勒。如牧牛执杖者。报在人道。百二十年。惟得肉眼。若任运性成。如河注海者。报在六天。极长者九百二十六亿七千万岁。惟得天眼。若加修定戒。无常苦空。无我等慧者。报在变易。寿七百阿僧祇唯得慧眼。若加修常无常等慧。报在莲华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分得常寿。比佛犹是诸根不具。寿命损减。若圆教人。持事不杀戒。又持理不杀戒。不坏身因。常随一相。不断痴爱。起於明脱。体阴界入。无所伤毁。若子若果。不生不灭。成就智慧。居寂光土。常寿湛然。五眼具足。得根自在。得命自在。修短自在。是则名为究竟持戒。诸根具足。命不损减。圆人何但持是之戒。唯杀惟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如预仙大王。杀五百婆罗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又作法门杀者。析荡尘累。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树。不受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故楞伽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怀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法身。此逆即顺。鸯崛云。我誓断阴界入。不能持不杀戒。一切尘劳是如来经。断此种尽。乃名为佛。成就金刚微妙法身。湛然应一切。随形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度之。若佛子。无慈孝故肆意杀他物命。充我肥甘。乃不知而杀而食之物。爱命同於我之爱命也。梵网云。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痛为劝戒。云何不信。若此生不戒杀而肆杀业。如预置利刀。亦杀自己未来法身。非但故身及父母也。君不见。刀头血滴滴。从法身中流出。口里肉块块。向报体上割来。且道吃的是。不吃的是。
解曰。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
【笺】此梵网七逆之罪。不通忏悔也。诸佛。即十方诸佛。圣人。即菩萨罗汉等。师僧。乃法身父母。及生身父母。皆当终身奉事。孝顺无违。且不得逆於声色。岂忍加害。故不通忏悔。
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笺】蜎飞。空类化生。蠕动。湿类化生。昆虫。诸虫总名。言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故不可伤杀也。有曰昆虫。[民/虫]也。江南有吐蚊之鸟。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产蚊之木。一名白鸟。
尔雅。颠。蚊母鸟也。
或自杀或教他杀。或见杀随喜。广如律中。文繁不录。
【笺】自杀者。身心所造杀业也。教他者。自不行杀。使他行杀。即心口杀业也。赞叹者。谓彼不行杀。由我赞叹成杀业也。随喜者。谓见他行杀。即从顺以悦其意。即意地杀业也。
戒疏。杀心为因。助成为缘。造作为业。然其所杀。有亲有疎。治罪有轻有重。故犯上。则同七逆。千佛不通忏悔。犯下。微细等。或通忏悔。亦由世律。为主为从也。广如律者。谓杀业微细。而戒相千条。所以云栖尚未全录。总之杀机起於一念。寻常善自护持。
发隐。但有生气。且不忍杀。如结草护戒。折柳谏君。况有命者乎。
诸经集要。有富长者惟一子。娶方七日。堕树而死。长者问佛。佛言昔有一儿挟弓射雀。傍有三人。曰。汝若中雀。乃世间健儿。儿即射中雀堕树。三人欢喜而去。此儿乃射雀之人。今日父母妻。乃前世喜助射雀之人也。今世会集涕泣。以见杀助喜之报。
经载冬月生虱。取放竹筒中。暖以绵絮。养以腻物。恐其饥冻而死也。
【笺】涅盘。释迦昔为白虱。提婆达多为黑蚤。同处比丘裤中。比丘愍之。谓曰。吾入定时。勿啮我血肉。出定时随意食之。时比丘入定。白虱受教。黑虱不听。复啮之。比丘嗔发。将火焚裤。黑蚤跳去。白虱受殃。佛曰。我不独一生受提婆达多之害矣。
四分律。有老病比丘拾虱弃地。佛言不尔。应以器盛绵。拾着中。若虱走出。应作竹筒盛之。随其寒暑。加以腻物。而将养之。
正锋。虱之啮人。固不可忍。当於春暖之时。送之草树间。令彼谋活。然冬月寒冻。送之草间。即死。故佛置竹筒以安之。诸方讲至此。不过虚说余谨遵佛制。作虱筒式。要使学者佩之。序曰。虱者。本名俗呼半风。以美称之。字曰丹鸿。有夫有妇。子孙繁丛。春暖常游相须。而经御览。岁寒曾赴客剑。以报恩功。未能学查道。藏垢而不弃衣外。亦将访江泌。裹绵以置壁中。儒者尚然。释门安可不置斯筒。铭曰。古人扪虱。而谈天下。我独无扪。谈且不暇。嗟尔微形。生长变化。唼人血肉。不舍昼夜。血肉所生。父母遗爱。若专尔供。孝行不逮。尔家安甜。彼常不寐。人瘦尔肥。情理何在。以慈毁身。失杀犯戒。彼此无伤。别营世界。垢腻可餐。絮绵可佩。蠢蠢天地。逍遥无碍。
郑棨传记。无畏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律师不说。常令宿於户外。律师中夜。扪虱投床下。无畏即呼曰。扑杀佛子。律师异之。
。酉阳杂爼。取病者虱子。病人前可以卜病。虱行向病者则生。背则死。
国老闲谈。查道。性淳古。少寓狼山寺。躬办薪水。以给僧众。衲衣不洗濯虱。后仕至龙图阁侍制。魏生禁杀录。薛暠。性慈戒杀。即微虱亦不害之。一夕梦被上虱甚多。渐变寸许。虱谓暠曰。受君之贶。非一日。今君有难。正吾侪救命之秋。遂列行。被上有丝血痕。横广尺余。乃死虱也。暠惜久之。不知其故。盖是夜。有刺客来害暠。其人有利剑。见血立死是夜其人剑下见血。以为死。报其主欢甚。明日瞰之无恙。访得虱事。始知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