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有一僧。山下卓庵。多年不剃头。畜一长柄杓。溪边舀水。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主曰。溪深杓柄长。师闻得乃曰。也甚奇怪。一日将剃刀同侍者去访。才相见。便举前话问。是庵主语否。主曰。是。师曰。若道得。即不剃你头。主便洗头胡跪师前。师。即与剃却。
  疾病服药。当先白师。
  【笺】视师疾病。已见上篇。此言自己有病。亦当禀白师命。不服药。得中医。至言也。谓药不可乱投。须知病之发起虚实之根。及药之冷暖之性。然后发药。非博究医书见识广大者不能。故必先白於师以医家之善不善啇之。若不白师乱投药石。反增药病故。
  作众僧事。当先白师。
  【笺】众僧事即常住事也。
  欲有私具纸笔之辈。当先白师。
  【笺】礼记。不私财。孝之至也。本律不捉金。亦孝之至也。所谓。儒释门庭虽异。立法乃同。
  若人以物惠施。当先白师已然后受。己物惠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
  【笺】人惠物。当知可受不可受。若可受而不受。则塞其施门绝其善道。若不可受而受。或至祸患。所关非小。至若己物惠施。有不可己者。自有师在故当先白。
  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己欲从人借物当先白师。师听得去 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笺】令行决断。惟师指挥纵有条陈。听固欣然。不听无。憾。而事师之道至矣。
  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笺】古人游方参请。访道住山不可枚举。略言如。石头之依青原。临济之参大愚。法常寄迹梅尉之乡。大梅印可即心之旨。莫不取法古人遵依师命。岂谓今之后生者才经剃染。便轻毁前哲。恣意妄行。不依师教。不择师学。去古远矣。悲夫。

  参方第二十五

  【笺】阿含经。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
  林间录。黄龙南曰。予昔同文悦游湖南。见衲子担笼行脚者。悦惊异蹙额。已而呵曰。自家闺阁中物。不肯放下。反累及他人担劵。无乃太劳乎。
  五灯。僧新到睦州。方礼拜。州喝曰。暗黎因甚偷常住果子吃。曰。学人才到。为甚么道偷果子。州云。赃物现在。
  ◎高庵曰。先师常言。行脚出关。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因思法眼参地藏。明教见神鼎。便不觉有烦恼也。
  ◎金陵清凉院。文益。常与悟空修山主行脚。至□州湖外。值天雨忽作。溪流瀑涨。兼雪阻地藏院。附炉次。深曰。上座何往。师曰。迤逦行脚。曰。行脚事作么生。师曰。不知。曰。不知最亲切。师豁然大悟。遂嗣其法。后创法眼宗。石树拈曰。既道不知。又豁然个甚么。颂曰。不知最亲切。亲切却不知。不知亲切处。无知无不知。
  ◎长庆上堂。撞着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毕。
  远行要假良朋。
  【笺】沩山警策。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於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於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普书卫玠传。与玠同游。炯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 良朋者。人品端方。言行事事可法。故日夕相对。俨然如石师畏友之导我前矣。
  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
  【笺】古人心地未通。诚哉带得求字。便脚头具眼。若求之不诚。虽千里奚为。
  附 年少戒浅。未许远行。如行。不得与不良之辈同行。
  【笺】少年血气方刚。戒浅全无定力。所以未许远行。然有不得不行之势。必择良友为伴。不良者。不修戒行之辈也。惟恐渐染其气。故当谢绝。
  大正句王经。譬如有猪。名大腹。引群猪入深山大野。忽逢狮子。狮子见猪。乃曰。我是兽王。汝速避路。大腹言。令我避路。事当不可。要斗者。且待披甲。必不相违。狮子言。汝何上族。敢索我相斗。时大腹往秽坑中。徧涂其身。还来狮前请斗。狮曰。我是众兽中王。常啖獐鹿等兽而为食。劣弱者。尚弃不食。况汝不净污秽之身。若与汝斗。则染污我身。狮子复为大腹说偈曰。汝本不净身。今复加臭秽。汝意求斗者。我即堕於汝。王之所见。犹如猪与狮子斗。我如狮子。先堕於汝。
  珠林。华氏国王。有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踏杀。时象廐火焚。移象近寺。闻僧诵法句经。偈云。为善生天。为恶入渊。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齅。舌舐而去。王见斯已。召诸大臣。臣白。此象近寺闻法。故尔。移近屠肆。则其残害更增。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是故智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
  春秋正义。譬如熏是香草。莸是臭草。熏莸等分。使之相和。虽积十年。尚犹有臭气。香气尽而臭气存。言善不能止恶。而恶能消善也。
  须为寻师访道。决择生死。不宜观山玩水。惟图游历广远夸示於人。
  【笺】大事未明。十二时中。如欠人重债相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忽然打破关头。瞠开只眼。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究竟前头看的不是。未必不是。后头看的是。未必是。有辈游州县。玩山水。一生被境所转。向外驰求。夸张行脚。及至问他行脚事。何曾梦见。
  五灯。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甚么处来。沙云。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蕖。
  ◎保福。长庆。游山次。福以手指云。只这里。便是妙高峰顶。庆云。是则是。可惜许。雪窦着语。今日共这汉游山。图个甚么。复云。百千年后不道无。则是少。后举似镜清。清云。若不是孙公。便见髑髅遍野。
  ◎仰山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庐山。山云。曾游五老峰么。僧云。不曾到。山云。阇黎不曾游山。云门云。此语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
  ◎汾阳昭。所止少留。不喜观览。或讥其不韵。叹曰。言何陋哉。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驱驰决择。非缘山水也。
  所到之处。歇放行李。不得径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进问讯。取常住进止。方可安顿行李入内。
  【笺】投宿口诀。未晚先投宿。入林听暮钟。到门须辨主。问讯必从容。随地可敷草。何天非转蓬。屋梁今夜月。聊以慰疎慵。

  衣钵名相第二十六

  【笺】僧秪。佛在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曰。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制作衣相。
  增辉记。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之慧命也。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笺】华严。着僧伽者。舍离三毒○袈裟贵不正色者。谓不住於色。住色即非正色。亦云染色。表色染於法。要无所染。方曰染。然二乘之染。非真染。必心染大乘。名真染。真染。即大仙道也。为於正法。除其结使。方为究竟寂灭。披此衣者。名出家。即解脱之服。
  五条衣。
  【笺】名义。无田相者。三衣俱通缦。佛法至此一百八十年。出家未识割截。秪着缦衣。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戒。佛制不听许披割截福田衣。令着礼忏衣。礼忏诵经。即缦衣也。在家二众。佛令自己随力供养三宝。不听受他人四事。既非众生福田。故不许着割截福田衣。纵是受出家菩萨戒。令住畜三衣。钵。锡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缺其衣具者。及年满欲受具者。乏其衣钵。随乞施彼。更造奉供。自身听着缦衣一顶。礼拜持诵。不听城邑聚落披着往来。若入寺。方着。所以在家离衣。若恒披。则犯制。出家不听离衣。若离衣。则犯制。
  百一羯磨。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又輙披五条者。深为罪滥。律沙弥披五条衣。律所未许。今受沙弥戒。必令具三衣。若力不能具。即不与受戒。是妄作制法。障人受戒。罪恶之大。孰过於此 律中三衣。有名有体。有色有量。乃至造法等微细事。惟愿担荷。禅律者。详阅。开导后学。不至斯法断灭也。
  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唵。悉陀耶娑婆诃
  【笺】善哉。赞美之辞。去粘曰解。去缚曰脱。言此衣为解粘去缚。无垢之服也。世间美服。多属蚕口。惟吾释衣。虽粗疎麻布。乃佛佛祖祖相传。出世证道之衣。天上人间。无有胜於此衣也。福田者。大意借田说法。如世间之田。生长苗稼。以养世人形命。而此福田之衣。能与沙门。生长智慧。滋培五分法身也。顶之於首曰顶。戴之於身曰戴。奉重之义也。西域五条衣。不离於体。若置则舍。若间则离。不置不间。故曰不舍。
  七条衣 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亦云入众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着此衣。
  搭衣偈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诃
  【笺】三句。义同上。第四句。但易常相二字者。以明披搭有时。不相混杂也。时者。谓礼佛等时也。既披置有时。当恒近左右。不使远离。故曰常得。
  二十五条衣 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杂碎衣。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着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中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
  【笺】石窟福田衣式。在无易之前。而预合有易之理。易曰。天数五。地数五。天数者。一三五七九也。地数者。二四六八十也。二十五者。天数之至也。谓出世之人。当会心於无极之先。故用奇。不用偶。有志之士。幸再辨之。
  搭衣偈 善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
  唵。摩诃迦波波咤悉帝娑婆诃
  【笺】无相福田者。实相无相也。谓如来之意。假世间之田而作衣式。实非田也。而能滋培道种。长养灵苗也。前二偈顶戴者。秪为自利。而此顶戴。专为利他。故曰广度。直下担荷佛祖之慧命也。言群迷者。自四圣已下。皆是执情蔽障。起诸烦乱。於是菩萨。随其颠倒。破其迷云。揭其障雾。使其直见如来慧日大光明也。
  着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笺】疏。前已辨袈裟。故此直云。僧伽黎者。义云和合。新者二重。故者四重。要以重成。故云和合。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 此衣表传法之信也。故妄与不得。妄受不得。会佛法者不得。不会佛法者不得。昔世尊以实相无相之宗。传於迦叶。即此衣也。以修多罗藏。传於阿难。亦此衣也。以摩诃律藏。传於优婆离。亦此衣也。虽三宗所付是一。而法脉条贯。传至今日。未常溷乱。信使然也。
  五灯。五祖付法能大师曰。昔达磨初至。人未至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於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祖辞南行。至大庾岭。僧慧明本将军。同数百人。欲夺衣钵。明先趁及。祖置衣钵於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明举衣钵不能动。乃曰。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祖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言下大悟 颂。大庾岭头提不起。秪为偷心未肯死。直饶善恶不思量。浑身卧在青田里。
  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俱应法故。体用铁瓦二物。色以药烟熏治。量则分上中下。
  【笺】名佛本行集经。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利富婆。二名跋利迦。奉世尊麨酪蜜。揣世尊。思惟往昔诸佛。悉皆受持钵器。我今当以何器受商主食。时四天王。共持四金钵奉上。世尊不受。以世家人不合蓄。四天王。复以银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玻璃钵[王*车]璖钵。奉上悉不受。时北方毗沙门天王。告三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诸天。将四石器来奉。我等可受用之。时别有一天子。名毗卢遮那。曰言仁等。慎勿以此石器受用。但供养如塔。当有如来。号释迦佛出世。宜将此四石钵。奉彼如来。时四天王共将四石钵奉佛。佛念四天王。以信净心奉我四钵。若我受於一人。余各有恨。我今总受四钵。持作一钵。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右手安下。合成一钵。外有四唇。而说偈曰。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悯清净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
  僧祗律。佛在孙婆白土村。时孙婆天神白佛言。过去诸佛。皆受用此处瓦钵。佛听诸比丘受瓦钵。因往法豫瓦师所。命作瓦钵。以药烟熏作三色。一。如孔雀咽。二。如迦陵伽鸟色。三。如鸽色。因比丘[病-丙+又]手随破。有云。比丘枕手钵堕破。故听用铁钵。有云。佛自作钵坏。以为法式。
  善见。瓦钵二熏堪用。铁钵五熏堪用。
  笔餐。明州育王山。怀琏大觉。持律严甚。仁庙尝赐之龙脑钵。师对使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仁庙益嘉叹。
  梵语键[金*咨]。母论译为浅钵。
  【笺】十诵。钵半大键。小键。
  四分。键[金*咨]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据键。四钵中之最小者也。今称鐼子。比丘多有不畜。盖此方瓷器既广。不畜无害。然古佛遗制。不可不知。往见老比丘乞食时。常佩用之。俨然如见古佛。
  梵尼尼师坛。此云坐具。亦云随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