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笺】律云。尼师但娜即敷具。或云随坐衣。佛言。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畜之。
十诵。新者重。故者四重。不应受单者。离宿突吉罗。
四分。佛在僧伽蓝。徧行诸房。见故坐具狼籍。因教诸比丘。当取故者纵广一搩手。贴新者上。用坏色故。不则犯舍堕。
开具偈咒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行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娑婆诃
【笺】第一句。华梵双彰。显密互用。即此一句。可见全体之用。下三句乃见全用之体。究竟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也。心苗者。菩提种子发生之苗也。展开者。如布种之法也。展开之时。如种子之得地。圣地者。千圣共游之地。即尼师坛之别名也。言一切凡夫不登此地。何由得证圣位。一切种子不布此地。何由长养心苗。如者。法身之理也。来者。应身之用也。法化冥一。故曰如来。奉行者。遵佛之制。而行无持无犯之法也。无持无犯之法。即是培植心苗之法也。培植心苗之法。即是奉行如来慧命也。
六祖檀经。祖谓陈亚仙曰。贫道乞檀越一坐具地亚仙许之。祖开具一展不知其几许里。亚仙欣然惠施。便成曹溪法席。后人凡称佛地。为一坐具地。
五灯。大觉。参临济。济举起拂子。觉敷坐具。济掷下拂子。觉收坐具。参堂去。僧众曰。此僧莫是和尚亲。不礼拜。又不吃棒。济闻。令唤觉至。济曰。大众道汝不礼拜。又不吃棒。莫是长老亲故。觉乃珍重下去。
锡杖偈咒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唵那喍[口*替]那栗咤钵底那[口*栗]帝娜钵儜吽癹咤
【笺】梵语隙弃罗。此云锡杖。由振时锡锡作声故。十诵。名声杖。锡杖经。名智杖。亦名德杖。彰智行功德故。乃圣人之标帜。贤士之明记也。律中论持锡有多事。谓能作声惊恶兽毒虫等。二钴六镮。是迦叶佛制。四钴十二镮。是释迦佛制。若名若义。广如锡杖经。并持锡杖法中。与杂事异 执字。当作举字看。亦作运义。若执之终日。略不展舒。反为窒碍。若放之经年。竟勿顾拭。尘[土*孛]积滞。不堪拈出。故锡之为用。出与入对。震与静对。行与住对。苟能於十二时中。以此四句迭作一句。看得执字透彻。便是活祖师禅。行愿无不具足。当体即是道场。随处示真实道也。
五灯。麻谷。持锡杖到章敬。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谷又到南泉。亦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泉云。不是不是。谷云。章敬道是。和尚为甚么道不是。泉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
雪窦颂。此错彼错。切忌拈却。四海浪平。百川潮落。古策风高十二时。门门有路空萧索。非萧索。作者好求无病点。据法昌公断章敬道是。是个甚么。恰恰有头无尾。南泉道不是。不是个甚么。恰恰有尾无头。殊不知头尾。总在麻谷手里。秪为他用处不换机。犹遭雪窦简药。下者两错。善则尽善。犹未尽美。法昌忍俊不禁。乃於雪窦两错下。更添一错。要使来者。与这一队祖师相见。
颂。标帜巍巍振古今。飞声锡锡影沉沉。风高十二琼楼现。一一琼楼观世音。
五灯。华林善觉。常持锡杖。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圣号。夹山问。远闻和尚念观音是否。师曰。然。山曰。骑却头时如何。师曰。出头。即从汝骑。不出头。骑甚么。山无对。
净瓶偈咒 手执净瓶。当愿众生。内外无垢。悉令光洁。
唵势伽噜。迦叱[羊*含]叱莎诃 唵嚩则啰施伽卢叱漫叱莎诃
【笺】西域记。裙稚迦。即澡瓶也。寄归传。军持有二。瓷者。净用。铜铁者。触用。佛制比丘。不净洗漱。不得礼拜诵经。故净瓶漱口。触瓶洗秽。令则洗漱不行。二瓶失制。虽复礼诵。恶得无罪。
五灯。司马头陀。见百丈。谈沩山之胜。宜结集法侣。为大道场。丈因语众。曰。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住持。即指净瓶问曰。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时华林觉。为首座。师为典座。林曰。不可唤作木揬也。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轮却山子也。
疎山示众。老僧咸通年已前。会得法身边事。咸通年已后。会得法身向上事。云门问。承闻和尚。咸通年已前。会得法身边事。咸通年已后。会得法身向上事。是否。山云是。门云。如何是法身边事。山云。枯桩。门云。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山云。非枯桩。门云。还许学人说道理也无。山云。许你说。门云。枯桩岂不是明法身边事。非枯桩岂不是明法身向二事。山云。是。门云。法身还该一切否。山云。作么生不该。门指净瓶云。法身还该遮固么。山云。阇黎莫向净瓶边会。门便礼拜 尽十方世界是个净瓶。此净瓶不异十方世界。若是作家禅者。才见拈出。便见法身非法身之作用。虽然。不得道此净瓶。即是法身也。殊不知法身之量。同於虚空。秪这净瓶。能容得多少虚空。多少法身。直饶容尽百亿须弥。百亿香水海。究竟容不尽。虚空法身。设有人道香海等。已能容尽。何难容尽虚空法身。我也赏他胆大。且道容尽虚空。法身外底是甚么。
颂。法身非法身。总是法中尘。枯桩非枯桩。系杀多少人。直须趯倒净瓶子。涌出曹源意句新。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下(终)
补刊沙弥律仪合参跋
华严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良以万法唯心。尽山河大地。形形色色。无非显吾心也。皆心之注脚也。七千余卷之大藏。千七百则之公案。无非明吾心也。亦心之注脚也。然则能悟心者。梵网诸经尚为赘语。何论乎沙弥律。传镫诸录。尚属陈言。更何待以合参。为沙弥律之注脚也哉。然而六祖悟后。犹受戒於智光。况在未悟。况非六祖。迨至华开五叶。镫续千光。而於三业六根。无明积习。要皆炼磨又炼磨。逼拶又逼拶。经数年或数十年。身如槁木。心似死灰。方为真参。方能实悟。此则不戒而戒。不持而持。其光明严净。有较胜於专持戒律。百千万倍者也。假令空论唯心。而不知戒律。漫言悟心。而不净毗尼。上者堕豁达空。狂禅招祸。下者堕大妄语。借法售奸。变醍醐为毒药。失敬信於人天。流弊无穷。佛法之坏。悉由於此。谤法之多。亦悉由於此。非所谓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者耶。故我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后遗教。犹谆谆切嘱曰。识自心源。解无为法。忆念吾戒。必得道果。不顺吾戒。终不得道。盖心地戒品。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而沙弥律仪。尤为一切比邱戒菩萨戒之根本。且为一切参话头。破无明之根本。云栖辑为要略。至简至精。石树复为汇笺。条分缕析。博采旁搜。发明律仪日用之妙义。即以发明。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之一心。诚为法门中至宝也。天培开士拟刊此书。以惠同学。而难其费。走数百里。谒邓尉贯彻通公。出旧板重修之。用力少而成功多。非小缘也。刻既竣。属余一言。余读原序及凡例。已详且尽。安用赘词。第恐读是书者。或羡注中奇特元妙之谈。而反忽於正文。买椟遗珠。所失非细。爰以数十年来。学禅学戒。亲历之甘苦。深知之利弊。述其大略云。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普门示现日传天台教四十世法嗣敏曦和南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