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优婆塞戒经。善男子。天下之人。谁现穷无其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执役栖扫。亦得福报。
成实论。扫一阎浮僧地。不如扫一掌佛地。
五灯。世尊在日。有一比丘根钝。无多闻性。佛令诵苕帚二字。日夕诵之。言苕则已忘帚。言帚则已忘苕。每日克责。意念不休。忽能言苕帚。於此大悟。得无碍辨才。
◎曹山寂。问僧作甚么。曰扫地。山曰。佛前扫。佛后扫。曰。前后一时扫。山曰。与曹山过鞋靸来。
◎雁山罗汉寺。证首座。目瞽。见道明白。每朝以扫地为佛事。有僧问。这片地扫得乾净也未。证竖起苕帚示之又僧问。真净界中。本无一尘。扫作么。证亦竖帚示之。
◎拾得。一日扫地次。寺主问。汝名拾得。因丰干拾得汝归。汝毕竟姓个甚么。拾得放下苕帚。叉手而立。寺主再问。拾得拈帚扫地竟去。寺主罔测。寒山捶胸云。苍天苍天。拾得却问。汝作甚么。山曰。不见东家人死。西家助哀。二人作舞。哭笑而去。
◎赵州。扫地次。僧问。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师曰。尘从外来。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又一点也。
◎赵州行脚时。问大慈。般若以何为体。慈曰。般若以何为体。师便呵呵大笑而出。大慈来日见州扫地次。问般若以何为体。州放下扫帚。呵呵大笑而去。大慈便归方丈。
◎仰山。扫地次。沩山问。尘非扫得。空不自生。如何是尘非扫得。仰扫地一下。沩曰。如何是空不自生。仰指自身。又指沩。沩曰。尘非扫得。空不自生。离此二途。又作么生。仰又扫地一下。又指自身。并指沩。
◎云岩昙晟禅师。扫地次。道吾曰。大区区生。昙曰。须知有不区区者。吾曰。恁么则有第二月也。昙竖起扫帚曰。是第几月。吾便行。
◎大慧问僧。道不用修。但莫染污。如何是不染的道。曰。某甲不敢道。师曰。你为甚么不敢道。曰。怕染污。师应声曰。行者将粪箕苕帚来。僧忙然。师便打出。
◎衲僧家拈起扫帚。不但扫除一室尘垢。当使天上天下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尘垢。祇消者把扫帚。一扫而尽目前。脱有不顾危亡底汉。道天上天下者许多尘垢。毕竟扫置何处。我便劈口与他一扫。令他向扫帚下瞥地去。
世说。郭林宗。常行宿逆旅。辄躬自执扫。及明去后。人至则曰必郭有道昨宿处也。
洗内衣。须拾去虮虱方洗。
【笺】五灯。仰山慧寂。智浣衲次。耽源曰。正恁么时作么生。仰曰。正恁时。向甚么处见。
◎定由神英。见首座洗衣。遂问。作甚么。座提起衣示之。师曰。洗的是甚衣。座曰。关中使铁钱。师唤维那。移下座挂搭着。
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若仰即虫生。
【笺】譬如空盆虽仰。虫无从而生。谓虫生於水。若水净。虫亦不生。谓虫生於垢。若垢非水。虫亦不生。然则虫毕竟从何而生。当知虫之生也。三因和合而生。若一因不到。则虫无缘而生。然则虫之生灭。其在盆之覆仰而已也。
附 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籍。须加爱惜。
【笺】谚。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谓食物自有司库出纳。器具有蓝收司执。然或见散漫无绪。即宜爱惜。置归屏处。勿至狼籍暴殄也。
宝训。混源。为紫[竺-二+铎]库司壁记。复题其后云。滴水粒米。尽属众僧。务悦人情。理难支破。当思披毛带角。岁月久长。明因果人。幸宜知悉。遗墨岁久。漫灭殆尽。后一山和尚踵其席。粉壁亲为书之。
感应篇注。天仓五谷。在二十八宿。乃危星主之。人以食为天。故圣人务农重谷。天子亲耕劝农。春夏祈谷於上帝。岂五谷可散弃者。世人不知天地育养之恩。弃五谷。厌舍丝麻。使农夫织妇。日勤而不得饱。力竭而不得御寒。又不恤其劳。曾无爱惜。所以为天地所厌。神明所责也。
续神仙传。三川饥。有青衣童子语人曰。世人厌弃五谷。地司已收。五谷之神。可相率祈谷父蚕母。当致穰也。
◎陈僖敏公镒父孟玉。登厕见铛底饭一块。在厕傍。净涤食之。夜梦神告曰。翁好善。当福报。吾梓潼神。今将降生汝家。后果生僖敏公。仕至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累赠翁如其官。母一品夫人。
入厕第十二
【笺】优钵祗王经。伽蓝地。漫大小行者。五百世身堕拔波地狱。经二十小劫。常遗肘手抱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
毗尼母经。诸比丘住处房前开处。小便污地臭气。皆不可行。佛问之曰。从今不听僧伽蓝处小行。当聚屏猥处。若瓦瓶。木桶。埋地中。小行已。以物盖之。勿令有臭气。若登厕不洗净。不得入大僧类。不得坐禅床。不得登佛殿。
虚空藏经。若有毁重禁戒者。治圊百日。莫令人知。涂圊已。澡浴礼三十五佛。称虚空藏菩萨。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陈说过恶。如是忏悔。经三七日。苦行力故。罪报永除。不障三种菩提业。
寄归传。凡僧坊。先须净治厕处。若自无力。教化为之。供十方僧。理通凡圣。无多所费。斯其要焉。
锱门警训。登厕之法。律制委明。盖欲洁严身器。亲近圣贤。洗净洗手。各有轨度。傥未尽谙。则反污其手。礼诵烧香。合掌执捉。动辄得咎。可不慎欤。
五灯。僧问赵州。急切处请师道。州云。尿是小事。须是老僧自去。始得。
◎赵州上东司。召文远。远应诺。州云。东司上不可与你说佛法。
◎有老宿垂语云。十市街头。起一间茅厮。祗是不许人屙。僧举似南堂静。静曰。是你先屙了。更教甚么人屙。宿闻之。焚香遥望大随拜谢。
◎莫将尚书谒南堂。咨决心要。堂使其。好处提撕莫适如厕。闻秽气。急以手掩鼻。遂有省。急呈偈曰。从来姿韵爱风流。绝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原在鼻尖头。堂答曰。一法才通万法周。纵横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君伏。碧眼胡僧笑点头。
◎钱弋郎中。访真净文。谭久如厕。师令侍者引从西边去。钱遽云。既是东司。为甚向西去。真曰。多少人向东边计。
◎大慧侍湛堂次。堂视师指爪曰。想东司头筹子。不是汝洗的。师承训。即代黄龙忠作圊头。后普说云。某自闻老和尚说。终身不养爪甲。才长一菽。湛和尚便於手指上出现。
◎湛堂准。自浙回[泳-永+勒]潭谒深公。省诣方丈。寻命分座。闻有悟侍者见所掷爨余有省。呈解。深喝出。因丧志经於延寿堂。厕后出没无时。众惮之。师故於半夜登溷。悟即提挈水至。未几供筹子。湛涤净已。召接净桶去。悟才接。湛执其手。问曰。汝是悟侍者那。曰。诺。湛曰。汝当时在知客寮。见掉火柴头。有个悟处的么。参禅学道。秪要知个本命元辰下落。汝刬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岂不是汝当时悟得的。又在知客寮移枕子。岂不是汝当时悟得的。汝每夜在此移木度筹。岂不是汝当时悟得的。因甚么不知下落。却在这里恼乱大众。湛猛推之。索然有声。由是绝迹。
若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 於竹竿上挂直裰。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恐堕地。
【笺】直裰。详注着衣偈下。
若脱换鞋脚。不可净鞋入厕。
【笺】着鞋。当分净秽。谓。净鞋入佛殿。触鞋入厕。若触鞋入厕。则污秽佛地。净鞋入厕。则暴殄天物。
至当三弹指。使内人知 不得迫促内人使出 已上复当三弹指。
【笺】前后弹指俱三。用处甄别。谓前三弹。使内人知。后三弹。恐伤在秽之鬼。故先警之也。不唾痰。阴德具载藏经。
譬喻经。有沙门不弹指来大小便。漈圊中厉鬼大恚。欲杀沙门。沙门持戒。厉鬼随逐。伺觅其短。不能得便。故知大小便时。必先弹指。利益有在。
登厕偈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唵狠噜陀耶莎诃
【笺】夫人饮食滋味。入於肠胃。轻清上升。重浊下坠。可见人之一身。兼净秽世界也。净世界。即戒定慧之福业也。秽世界。即贪嗔痴之罪法也。悟此净秽本源。则可以悟大千世界。不在心外。从此垢净心尽。不知吾身之为法界。法界之为我身。我身法界。非一非二。
不得低头视下。
【笺】护清净眼故。
不得持草画地。
【笺】愚夫不知。厕上画地画壁。遂成大过。譬如一点一画。同於爻象。不忍狼籍秽地。当置净处。或付水火。尊敬字画故。若於厕上板壁作字。则为造物所呵。
笔餐。明湖州潘道士。道法高妙。一日於厕上画符。天将忽至。问。所召何事。士无以应。支曰。门前树为我移种屋后。将曰。小事何轻意召我。遂以火笔点头而去。士后头上脓水不乾。凡有患疮疖。乞士脓水抹之。无不效。
不得努气作声。
【笺】除粪。极粗行。努力则丧气。殊不雅。下文详言之。
不得隔壁共人说话。不得唾壁。
【笺】文殊经。大小便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声。护持清净身口故。
相经。厕上共人语。最下贱相。
固齿方。大小便时。目上瞬。齿咬定。永无牙痛。兼辟臭气。正气内固。若唾壁。共人语。秽气乘虚而入。胃家受病。医书。相经。皆暗合文殊经旨。览者幸留意焉。
例异传。南阳宋经伯。夜行逢鬼。问云鬼悉何所忌。答言。惟不喜人唾。
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
【笺】厕上亵衣故不作礼。
不得沿路行系衣带。
【笺】秽处。固不可久停。然衣裤必须严整。然后徐步。若行系衣带。仓皇之状。失威仪故。
便毕。当净澡手。未澡。不得持物。
【笺】医书。热水洗净。生肠风等病。当用冷水。净物。宜净手持。秽手触物。物即成秽。
杂事。舍利弗。洗净法。携军持。可受三升。向便处。次於一边。置土末七聚。以为一行。各如半挑。复於此边更行七聚。又於一畔别安一聚。持一筹片。并土三块。入厕室中。便利毕。先以筹拭秽。次土块洗大小便处。次洗两手两足。次以土洗瓶毕。然后着法服。次至房中取净瓶水。三漱口。方任情作务。有婆罗门。见舍利子行是事。渴心归向出家。
西域。释子。洗净之法。九十六种外道所不知。事传东土。行者亦寡。强效者。不能如法。是欲洁而反秽。但上古用筹。今用草纸。殊为省便。丛林有熏修大悲华严等忏。而此洗净之法。不可不知也。
净手偈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贺囊密哩帝莎诃
【笺】此当愿者。非同世间之愿。及世间之法也。当为众生发出世之愿。说出世之法也。速疾往者。言五浊恶世。所见所闻。无非烦恼恶业。亦如秽厕。不可久停。故当速离浊恶之行。而行清净之法也。经律。入厕洗净。若不默持诸咒。纵用七恒河水洗之。不得清净。何以故。种子不净。
溪堂杂录。僧智超诵华严经三十年。忽见童子云。从五台来。告超曰。师诵经固善。但登厕洗净。触污手背。律制洗手用灰泥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乃悔过。识者曰。此文殊化现。有警於超也。
若小解。亦要收起衣服。又不可着褊衫小解。
【笺】说原。僧伽支。此云覆膊。亦名褊衫。亦名随衣。竺道祖云。魏时请僧於内自恣。宫人见僧偏袒不雅。故当覆膞。小解。不言长衣专举衣袖者。谓衣袖常勤佛法。更宜细行 小解虽秽亵事。有至道焉。其义出自礼记。记云。手容恭君子起居。常自恭敬。不敢散手掉臂。惟至屙尿放屎之时。不得不暂解也。
盥掌偈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
【笺】手是总名。若无掌。不可名手。无指亦不可名手。有掌有指。方名曰手。两手。太阳之精也。字魂阴。
掌图法天指法五行。大指曰拇指。第二曰食指。中指曰将指。第四曰无名指。第五曰小指。第六曰枝指 水性至柔。离垢去染为用。盥者。两手拾盆之象。
汤铭。日新又新。澡其德也。当诵偈咒之时。一浣而再浣。再浣至七浣。而佛法现前。究竟我手。佛手。众生之手。同於清净。同於受持。是名清净佛法之手。受佛法也。
华严感应。三藏梵僧。至京时。有三藏童子。顶礼三藏。请受菩萨戒。众谓三藏梵僧曰。此童子。能诵华严。兼解其意。三藏梵僧惊叹曰。华严一乘。是诸秘藏。尚难遭遇。况通其义。若人诵净行一品。以得菩萨戒具足。
西域传记。有人转华严经。以洗手水滴蚁身。命终生天。况能受持通意。此子后必广大。饶益众生 大小三藏。互相阐扬净行之法。力行净行之行。为世作则。岂非华严果会中再来耶。今人能於净行诸偈潜行密用。即是亲证毗卢妙体。亦无霟於大小三藏哉。
入浴第十三
【笺】温室洗浴众僧经。有耆域医王。愿请佛及菩萨僧人温室澡浴。佛赞善哉。佛云。耆域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一。燃火。二。净衣。三。澡豆。四。酥。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何谓除七病。一。四大安稳。二。除风。三。除湿瘴。四除寒。五。除热。六。除垢。七身轻明目。何谓七福。一。四大不和。而得调和。二。除风。所生清净。三。除湿。身体常香。四。除寒。体润威光。五。除热。清凉自在。六。除垢。宿命皆通。七。身轻。见者钦敬。
福田经。有比丘名阿难。白佛。我念宿命。生罗阅祗国。为庶民时。生恶疮。治之不瘥。有曰。当浴众僧。其水洗疮可愈。我即到寺。设浴供僧。如法洗疮。乃愈从此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九十一劫。常得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