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
  右绕塔偈 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笺】疏。右者。顺义。
  普耀经。菩萨降神。趣右胁者。所存无逆故。无逆者。无左绕也。
  僧祇律。礼佛塔。应当右绕。如日月星绕须弥山。不得左转。
  灯录。世尊降生。周行七步。自南西也。
  裒述。入殿塔。当自南而西。而北而东。不得左转。
  华严合论。绕佛三匝者。顺佛正教。故绕佛皆是右绕。自南向东。向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匝。以为右绕。成法。今人反左行 右绕者。诚顺之至也。凡事诚顺。则一切智无不成。是故当於右绕处。而发是愿。令一切智自悟。自悟无他。惟行无逆。无逆之旨。佛佛承顺理故。经律绕佛塔。皆自南而西而北而东。为右绕。独枣柏以自南向东向北向西为右绕。二论相拄。造化若无其柄。然太极既分。东西左右已判。枣柏岂不解日月星之绕须弥为右绕也。乃欲别出手眼故。后人不知。不能无疑。余敢向枣柏肚里走过一遍。为之参曰。夫人之一身。小天地也。身外大天地也。此身无逆。天理亦顺。如右手向内曲则顺。向外曲则逆。故从右手向内旋为顺义。若从右手向外旋。为不顺义。则知右手。刻刻奉侍左手之权衡。犹坤仪。时时承顺乾道之命令也。总之经律右绕。法乎天象。枣栢右绕。本於人身。究竟皆遵右绕。无左绕也。
  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须知徧数。
  【笺】禅观经。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数息观。知遍数者。与数息相类。谓旋塔时。当忆佛念佛。不落无记妄想二边。即得一心不乱之旨。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笺】瞻仰佛德。赞叹不尽。而怀慕之。怀慕不已。故又从而绕之也。梵语三。华云正。亦云数。佛道者。如来历劫所行之道。皆当履践。故曰勤求。无歇也。
  征。绕塔既止於三。勤求之心。歇即菩提。若心无歇。云何止三。
  训。如来五时说法。尝以三为喻。不独文殊也。然文殊之三。又异乎诸经之三者。以其只字兼解华梵之音。一音包括圆顿之义。然非下文。无以见三之妙用。若非此征。亦无以见格外之玄论。若作正句看。即奢摩它句。即三摩钵提句。即禅那句。即佛句。即心句。若离之。即正句非句。何况余句。若作数句看。即一句。即不可说句。即优波尼沙它分句。若离之。即数句非句。何况余句。故有时即三求之亦可。离三求之亦可。有时离即俱非。双非并遣。忽见尽十方世界。一切宝塔。枞然现前。不知此心在於塔之内。及塔之外。又安知此身在三匝内。及三匝外。如是勤求。日三夜三。乃至年劫有尽。我此旋绕之心。永不疲倦。故曰心无懈歇。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笺】宝梁经。五百问经。有一比丘。具大福相。入殿礼佛出。福相顿改。审其故。乃壁端有画佛像。比丘以杖头。倚触佛面故也。
  五灯。阇夜多。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惟尚辩论。首者徧行。一日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祖谓彼学者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於尘劫。皆虚妄之本也。学者曰。尊者蕴何德行。讥我师耶。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常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徧行闻已。发无漏智。祖复告徧行曰。吾适对众挫抑。仁者得无恼乎。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因师於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咤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闻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偈曰。言下合无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殿壁无情之物。本无罪福。於人。然一经画佛。殿壁即无佛在。所以礼之为福。触之为罪。韩昌黎题木偶诗云。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昌黎所见虽小。而木偶之与佛壁均等。究竟木偶佛壁。何罪福之有。人自为罪福耳。至若无情说法。木偶未出世。佛壁未现前。触之不得。背之不得。古德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言此心坚於墙壁方可入道。非同墙壁无知而已。须知墙壁炽然说法始得。且道墙壁炽然。说甚么法。若知墙壁燃然说者。不妨拈起拄杖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触着帝释鼻孔。放下拄杖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或不然。拈起也不是。放下也不是。未免伤锋犯手。如贤者倾亡帝王之尊。阇夜顿失二果之位。此二则可谓墙壁炽然说者下个注脚。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中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下

    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集
    云居山真如寺晦山沙门 戒显 订阅
    寓黄山慈光寺石树沙门 济岳 汇笺

  执作第十一

  【笺】云峰悦禅师小参。今时后生。才入众来。便乃端然拱手。受人供养。到处菜不择一茎。柴不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虽则一期快乐。争奈三途累身。
  梵网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不受信心人食。若恁么者。直饶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供养上座。不为分外。若不恁么去。滴水寸丝。便须披毛带角。牵犂拽钯。偿他始得 无作之法。当於作处见无作。非徒然无作。若徒然无作。便是落空亡底外道。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天地运行於四时。风以动之。雷以成之。乃至两露恩泽。莫不各有所司。而生物焉。例而推之。即三贤十圣。亦皆为而无为。作而无作。我何人斯。敢无作。而坐食於天地间哉。
  当惜众僧物(详见下文)。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
  【笺】征。教令出自师长父母之口。无不从命。知事教令。衲子安得克服。
  训。丛林事出浩繁。故请知事以司其柄。教令。乃奉大众之命令也。得罪知事。即得罪大众。然知事所司。亦当柔和调顺。若逞粗犷之性。权挟衲子。使彼难忍去之。则有负所任。不得无过。
  凡洗菜。当三易水。
  【笺】本律。三易水者。谓初次。但去粗垢。二次。细垢未尽。三次。乃得清净。今丛林腌菜不洗。谓菜有味。举目皆噇粪之人。执事略不为怪。可笑。
  灯录。赵州问菜头。今日吃熟菜。吃生菜。头拈起菜呈之。师曰。知恩者少。负恩者多。
  凡汲水。先净手。
  【笺】至水边。另舀水先净手。即以洗手水。弃之僻地。
  见水偈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笺】流水者。源头活水也。然其性相不二。动静一源。若无源之水不流。即是死水。流得其源。则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而能旋香海载须弥。恩配三有。泽及群灵。而不自伐为功。故三贤十圣。赞之不及。凡夫肉眼。孰能窥其大用哉。今此偈。全在发明见字。若见不彻。云何为彼当愿。云何为彼涤惑耶。若见者。谓所见之水。情状不一故。如人见之。清凉可悦。饿鬼见之。流变为血。鱼龙见之。谓宫殿。沉溺者见之。谓死窟。究竟水尚强名。何况有如上等见。皆是众生业惑所感也。若夫大解脱人见之。不曰流水。非流水。直下为彼颠倒众生。拔其见刺。出其眼屑也。意欲者。非情欲之欲。若情欲。即是惑垢。当作愿字看。正愿清涤无始情欲之惑垢也。
  征。上文既有当愿。云何欲字。又作愿字看。
  训。上文是菩萨当愿。下文意欲。是众生当愿。其犹啐啄同时也。若菩萨发愿度众生。众生不发愿出离。菩萨虽有愿。亦无如之何也已。
  附 勿令秽水入井。
  【笺】天下井水。味有多种。详水经注。
  周易正义。虽汲水以至井上。然绠出。犹未离井口。而钩羸其缾而覆之也。弃其方成之功。虽有出井之劳。而与未汲不异。喻人行常德。须善令终。若有初无终。则必致凶咎。
  笔餐。吴湛为县吏。所居临荆溪。溪有清泉。众皆赖之。湛为筑篱遮护。不令秽入。忽於泉侧。得一田螺。置瓮中。每外归。则厨中饮食已办大异之。一日潜窥。乃一女子。自螺出。手自操刀。湛急趋之。不容归壳。女大窘。实告湛曰。我泉神也。上帝以君敬护泉源。且知君鳏居。命吾为君操馔。君食吾馔。当得道矣。言讫不见。
  ◎李鄠为河山令。县有河山岩。岩半有一脉清泉。次第淋注。逐处各有一岩斛。承之。如镌出状。鄠一日携家出游。无何雪儿就斛浣申。立为震霆所击。视之其斛已碎。别安一斛於流下矣。是知井泉不可触秽。
  酉阳杂爼。临井勿窥。
  ◎古井不可唾。唾与窥且不可而可越哉。
  汲井偈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笺】华严疏。汲取也。辩才演法。犹绠汲水。
  五灯。赵州。在井上打水次。见南泉过。便抱柱。悬却脚曰。相救相救。泉上胡梯一二三四五。师少顷。却去礼谢曰。适来谢相救。
  ◎蓝田真。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师曰。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么碍。僧无答。师代曰。被眼碍。
  ◎天衣怀。世渔。母梦星陨於屋。怀娠儿时。坐船尾。得鱼辄放。父笞之。不为意。参翠峰觉。觉问汝名甚么。曰义怀。曰。何不名怀义。曰。此当时致得。曰。谁为汝立名。曰。受戒十年矣。曰。汝行脚费许多草鞋。曰。和尚莫谩人好。曰。我也没量罪过。汝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师无语。觉打曰。脱空谩语汉。出去。入室次。觉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师拟议。觉又打出。如是数四。寻时翠峰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作投机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取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觉闻拊几称善。
  观水偈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诵此咒。如食众生肉。
  唵缚悉波啰摩尼莎诃
  【笺】水中生灵甚微。人之粗障覆故。不能观察。唯佛五眼明净。能见微细。以慈悲故。说此偈咒。大旨为水罗兼说也。
  凡用水。须谛视有虫无虫。以密罗滤过方用。
  【笺】会正记。用白[迭*毛]。东上用密绢。恐小虫直下。取熟绢为之。此护生之法也。
  若严冬。不得蚤滤水。须待日出。
  【笺】严冬水寒。蚤滤则伤生。日出水得阳气。则不伤生。
  漉水囊赋。吾有漉囊。制造有方。致练作底。熟铁为匡。其用滤兮深须谛视。其还放兮切忌损伤。宜知我佛仁慈。尚不遗於微物。将使吾曹饮用。得幸免於余殃。一化境中。上下皆制。半由旬内。往返须将。世多轻略。孰究不藏。或闻而不制。则嗤为外道。或制而不用。但悬於草堂。斯由内无慈愍。外恣疎狂。塞来蒙之津径。害我教之纪纲。汝当存诚持守。竭力恢张。岂止四生有赖。抑使三宝增光。
  凡烧灶。不得燃腐薪。
  【笺】本律。炊灶有五事。一。不得蹲炊火。二。不得燃生薪。三。不得倒燃湿薪。四。不得燃腐薪。五。不得以热汤浇火灭 凡腐薪中有虫。若燃之。如毁其家。杀其身。故制。昔曾子不逆薪而爨。知其不为暴也。
  礼记。荀勖在帝座。适膳夫进饮。勖云。此必劳薪所炊。帝不信。召膳夫问之。果以一故车脚供薪。
  抱朴子。孟夏所以祀灶。灶神每月晦日。上天言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纪三百日。算一百日。
  ◎井与门户灶中溜为五祀。又五财之一。利济广博。有神主之。名曰观。状如美女。井鬼名琼。
  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
  【笺】寄归传。营供。必洗手。敕口。净器。不者所作祈请。并无效验。从陈飨祭。神祇不受。况奉三宝。若大小便。不洗手。皆不合作食。
  谚。清斋方释奠。剪爪宣侵肌。
  感应篇注。嘉栋曰。作食不洁喂人。人必嗔之。神亦恶之。秽食委弃。均於暴殄。浪费水浆。委诸沟厕。殊为造业。有老秋婆。病死复苏。言至一处。有两船遗弃秽食。一鬼笞之曰。汝平生所耗者。岂容不食。婆强呷数口。便觉腹满惊苏。言讫随死。
  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 附。不得热汤泼地上。
  【笺】恶水高扬。热汤泼地。微细昆虫。何处回避。水火毒身。如入鼎沸。以此剧刑。横加无谓。我福无增。彼恶永记。故云徐徐。清凉如意。
  凡扫地。不得逆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
  【笺】逆风扫。风尘[土*孛]面。非但不善爱人。亦非自爱。扫地聚灰门扇后。其人有始无终。后来结果。亦可想见。故须扫除尽净。置之僻处也。
  根本部。给孤长者。每晨朝往逝多林。礼佛已。扫寺地。一日长者。他缘。不遑入寺。佛经行。见地不净。即自执篲而扫。时舍利子等。悉皆执篲。共扫园林。佛及弟子。徧扫除已。地皆严净。入食堂中坐。与诸苾刍。说扫地得五种功德。一。自心清净。亦名自除心垢。若人扫於寺地。因地净故。心得清净。是名自心清净。二。令他心净。亦名除他心垢。若人扫於寺地。因地净故。他人见无尘垢。心得清净。是名令他心清净。三。诸天欢喜。亦名去憍慢。若人扫於寺地。即是去其憍慢尘垢。诸天观见地净无尘。生欢喜心。四。植端正业。亦名调伏其心。若人净扫寺地。即是调伏自心。植端正福业。五。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亦名增长功德。若人净扫寺地。因净地故。功德增长。命终当生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