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缁门警训。不工书。无以传。书者。如也。叙事知人之意。防现生之忘失。须缮写而编录。欲后代以流传。宜躬书以成集。则使教风不坠。道久弥芳。故释氏经律。结集贝多。孔子删诗。但益时机。自非章安秉笔之力。岂留今日。故罽宾高德。盘头达多。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口诵千偈。但当遵佛。能写名字。慎勿效世。精草隶焉。
  不得污手执持经。
  【笺】溪堂杂录。元佑中蜀僧智超。常讽华严三十年。一童子手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曰。何远至此。曰。少事相闻。吾师诵经固嘉。但失在登厕。洗净。触水。淋手背。未尝用灰泥洗之。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三度。触尚现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愧改过。识者曰。此乃文殊化现。有警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
  因果经。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
  对经典如对佛。不得戏笑。
  【笺】涅盘经。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故。
  水忏。眠地听经。仰卧读诵。高声语笑。乱他听法。皆得罪也。清规。不得背靠板头看经。不得常展经。不得手托经寮中行。
  不得案上狼籍卷帙。
  【笺】济阳江录。读诗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起。故无损坏。人不厌其求假。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婢玷污。风雨虫鼠毁伤。实为累德。我每读圣人书。尚肃敬对之。故纸中有五经词义。及圣贤姓字。不敢他用。
  不得高声动众。
  【笺】读经宜澄静思惟。深入其义。况在众中。更宜默识。若高声。则取众怨。
  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笺】李济翁曰。借书有四痴。一。借书。二。与书。三。索书。四。还书○圣贤经史。专为流通。令人征善去恶者也。若济翁论。则斯文永绝。因别着四则。庶几斯文斯在。一。是读书人。借书。不与者痴。二。不读书人。借书。与者痴。三但爱惜书。不读亦不借者痴。四。借书不加爱重。及不还者痴。
  四分律。时有人盗他经卷。佛言。佛语无价。计纸墨犯重罪。
  十诵。借他经拒逆不还。令主生疑者。犯方便罪。由心未决。若绝犯重。
  正法念经。若盗他方者。犯重罪。
  唯识并决论。暗取他经论读。乃至一句。皆犯盗窃文句罪。
  赵松雪序。读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唾揭书。勿以爪侵字。勿以作枕。勿以挟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之书。并奉赠此法。

  入寺院第十

  【笺】寺。本司名。西僧初来。权止鸿胪寺。后移别居。不忘止本。还标寺号。鸿胪。本礼四夷远国之邸舍也。
  涅盘经。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入寺。舍刀杖者。去瞋恚。三宝心也。舍杂物者。去从三宝乞求心也 凡入寺。无论知识及学者。先礼佛必次第寻寮。犹存西国寺图之法。所以尊重主道。即自重也。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
  【笺】南海寄归传。向右边为右绕。向左边为左绕。斯为正论。勿致疑惑 礼佛篇。不占中央。义同。
  颂。未入寺门。宾主历然。左绕右绕。脚后脚前。曹洞五位。临济三玄。东西十万。南北八千。
  入寺偈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笺】疏。僧伽蓝。此云众园。众有六和法。则事理一味。故无诤也 僧集既众。其性不一。故说法亦不一。如应声闻人。即说声闻法。应菩萨人。即说菩萨法。应佛乘者。即说佛乘法。乃至应以一切法人。即说一切法。故曰种种。然说法虽有种种。毕竟无二。无二之旨。永绝乖诤。纯一和合。此乃入僧伽蓝第一法要也。
  灯录。法华全举。谒公安远云。作么生是伽蓝。师曰。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师云。青松盖不匝。黄叶岂能遮。曰。道甚么。师云。少年玩尽天边月。老倒扶桑没日头。曰。一句两句。云开月露。作么生。师云。照破祖师关。
  笔餐。释慧净。尝与道士蔡晃谈义。晃屡被折。国子祭酒孔颕达。心存道党。谓净曰。佛家无诤法。师何以屡构斯难。净曰。佛破外道不通。通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是不平。何谓平等。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矣。顾今亦尔。以净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即诤无诤也。
  附 诸经造塔缘起。
  【笺】僧祇律。作塔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不侵佛地增地。
  增一。西梵正音。为窣堵波。此翻灭恶生善处。亦曰灵广。曰支提。曰方坟。
  ◎安塔有三义。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报恩。
  笔餐。谢康乐云。封殖法身。谓之塔。树象虚堂。谓之庙。
  譬喻经。祇陀太子。於毗婆佛时。施一奴一婢。给扫寺庙。世世常得七宝宫宅。种种如意。
  无垢净光陀罗尼经。有大婆罗门。名劫比罗战茶外道。不信佛法。有相师。谓彼曰汝七日当命终。时婆罗门念佛。称一切智。即往白佛。佛言。迦毗罗城。三岐道处。有古佛塔。现有舍利。其塔崩坏。应往修理。及造相轮橖。写陀罗尼经於其上。兴大供养。命还复增。又云。四众人等。多病短命。应修故塔。或造小塔。依法书咒。作坛。由此福故。更增寿命。凡有塔处。当广刻此经。流通供养。灭罪生福。
  法苑珠林。四处起塔。一。生处塔。诸佛降生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於其处立塔也。二。得道塔。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於其处立塔。三。如来转法轮塔。或在寂场。鹿苑。天上等。即於其处立塔。四。涅盘塔。华言灭度。如来在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即於其处立塔也。
  佛成道记。本行集云。天上有四塔。一。箭塔。太子年方十五。与诸释种角艺。太子一箭穿过七金鼓。又一箭彻过七铁猪肠。入土泉迸。遂名箭井。时帝释遂取其箭於忉利天。建塔供养。二。发塔。太子初出家时。自持宝刀。而发愿言。我今截落此发。誓与众人断除烦恼习障。寻以发掷空中。时帝释接向天上。建塔供养。三。钵塔。菩萨将诣道树。成等正觉。时有天人。告善生村主。二语难陀婆罗曰。汝可最初施食。於是二女以乳烹麋。用钵盛献。菩萨食已钵掷尼连河中。时帝释。收归天上建塔供养。四。佛牙塔。佛阇维时。天帝释持七宝瓶来请佛牙。上建塔供养。
  翻译名义。八种人起塔。一。如来塔。如来有三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恩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三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二。菩萨塔。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谓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悯物情重。随类现身。度脱无量。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三。缘觉塔。谓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以其三界生死已尽。能为人天而作福田。应当起塔供养。四。阿罗汉塔。华言无生。又曰无学。亦云应供。三界生死已断。故名无生。烦恼已尽。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当起塔供养。五。阿那含塔。华言不来。谓断欲界惑。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六。斯陀含塔。华言一来。谓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已断。后三品尚在。更须欲一番受生。故名一来。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灭后当起塔供养。七。须陀洹塔。华言预流。断三界见惑。预入圣流。故名预流。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当起塔供养。八转轮王塔。轮王虽未断惑。未出三界。然以福德之力。治四天下。以十善化育群生。为世所尊。故当起塔供养。
  佛祖统载。会稽育王塔缘起。刘萨诃。病死入冥。见梵僧指往会稽育王塔处忏悔。免苏出家。名惠达。及至会稽。徧求不见。偶一夜闻地下钟声。倍加诚恳。经三日忽从地涌出宝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佛像悉具。达既见塔。精勤礼忏。瑞应甚多。明州塔。此其始也 北寺宝塔功成。暨合郡护法善信耆宿等。恭请圣恩老和尚升座。师挥拂子云。昔释迦世尊。下兜率。降皇宫。处胎诞生。出家苦行。降伏众魔。成无上觉。转妙法轮。最后入般涅盘。阇维舍利。不可胜数。一分帝释天王请归供养。一分诸大龙王请归供养。一分八国王请归供养。惟阿育王。有大威力。得八万四千舍利。以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此是西域国王造塔之因缘也。至此方汉帝时。有摩腾竺法兰。持贝多佛像。释迦舍利。来至中国。汉帝敬信。馆於鸿胪。建立塔寺。始有三宝之名。此是东土国王造立塔寺之因缘也。至三国赤乌年。有康僧会。入吴。时大帝召会问曰。汝有何能。会曰。我能求佛舍利。帝曰。限汝三七日。若有舍利。当为造塔。会精诚祈祷。三七日后。果有舍利三颗。现於金瓶。铿然作声。光明晃耀。帝惊异曰。此希有之瑞也。又问舍利有何功能。会曰。铁锤击之不伤。猛火锻之不坏。帝使力士击之。锻之。毫无所损。其光愈盛。帝遂敬信。即以舍利起塔庙。额曰建初。名其地曰佛陀里。即今之金陵报恩寺也。复以一颗於吴郡瑞光建塔。一颗於北寺建塔。为报母陈氏恩故。亦名报恩塔。此是江南吴大帝建立塔寺之因缘也。世人但知砖石宝塔。而不知无缝宝塔。山僧今日令在会诸贤。於砖石塔处。悟无缝塔因缘。於诸相上。见无相佛境界。即事即理。即性即相。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是为天人中第一福田之宝塔也。竖拂子曰。会么。秪这宝塔。非相非形。或隐或显。常放光明。卓立空界。耀古腾今。撑天拄地。堂堂显现。应物随情。谛观者。悟文殊之三昧。称赞者。入普贤之愿门。风响铃鸣。尽是观音境界。然灯点烛。无非定光降生。旋绕经行。象王回顾。散花梵呗。狮子频申。或见舍利於东北西南。露盘轮际。或见光明於四周檐角。上下九层。或现观音於塔顶之上。若坐若立。或现弥陀於栏楯之间。全身半身。是诸瑞应似优昙华现。难见难闻。此皆宰官长者护持之力。诸檀善信乐施之诚。惟冀。人人返源达本。个个见性明心。顿证体中万行。自然佛果圆成。即今宝塔功圆。作么生道。八方宁诤归皇化。四海讴歌乐太平。
  五灯。肃宗皇帝。问忠国师。百年后所须何物。师云。与老僧作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师良久云。会么。帝曰。不会。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召问之。师迁化后。帝召耽源。问此意如何。源颂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雪窦显颂。无缝塔。见还难。澄潭不许苍龙蟠。层落落。影团团。千古万古与人看。石树拈颂。现成无缝塔。用造作么。肃宗便请塔样。也好一拶。不是国师。大难酬对。既然与他样子便了。说甚耽源却谙此事。以至后来穿凿得八面玲珑。有眼者。又道不见。看看。浮图高出梵王天。顶上明珠光灿然。万古圣贤同坐卧。至今未见塔门前○玄沙侍雪峰游山次。峰指面前地曰。这一片地。好造个无缝塔。沙曰。高多少。峰乃顾视上下。沙曰。人天福报即不无。和尚。若是灵山授记。未梦见在。峰曰。你又作么生。沙曰。七尺八尺。雪峰曰。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
  小未曾有经。佛般涅盘后。若有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庵摩勒果。其剎如针。上施盘盖如酸枣叶。若佛形像如[麸-夫+广]麦大。胜前功德。满足百倍。
  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不得无故登塔○不得殿塔涕唾。
  【笺】登殿塔。惟烧香。散花。礼佛。作法。余皆不可。若塔殿中游行。杂语戏笑。作不法事。乃至涕唾。污秽佛地。得罪弥重。
  灯录。有行者。随法师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者云。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师无语。沩山云。仁者却不仁者。不仁者却仁者。仰山代法师云。但唾行者。又云。行者若有语。即向伊道。还我无行者来。
  见塔偈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笺】佛塔者。一切诸佛舍利之塔也。凡见诸佛舍利之塔。固当尊重。不知一切众生。亦具有舍利。同於诸佛。亦宜尊重。云何众生不自见者。秪为不重己灵。被诸烦恼障蔽。若能尊重佛塔。即是尊重己灵。即是不被烦恼障蔽处。即是自己舍利放光处。即是同於诸佛舍利。无所增减处。故曰。受人天供。此句但在如字上看。则受供非分外也。
  征。诸佛万德庄严。众生德薄垢重。云何众生。同於诸佛耶。
  训。言事。则有生有佛。言理。则无佛无生。生佛之迹双泯。全体是一大塔。
  敬塔偈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笺】宝塔之所在。即诸佛法身之所在。故瞻观之时。应起敬心。念诸佛德。高出霄汉。无有过於塔者。所以诸天及人。无不瞻仰也。
  礼塔偈 顶礼於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笺】塔名高图。亦名高显。谓显扬如来功德之标帜也。
  征。宝塔固是如来之标帜。其始建也。出於匠手。高下宽广可以手纪。云何无有能见顶者。
  训。若以匠者丈尺。欲见佛塔之顶。其犹蚊蚋住须弥之隈。拔一茎眉。而欲量虚空高下。纵经尘劫。无有是处。殊不知佛之塔。非高非下。非广非狭。不堕诸数。匠手又乌乎知之。然则如何得见塔之顶耶。请高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