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弘戒法仪
弘戒法仪
比丘犯此九十法。当堕。
善男子等。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一 无病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於中清净否。(答云)无。 二 比丘尼在食家。指示与某甲羹。与某甲饭。无比丘在(如前)。 三 无病自手受学家僧食(如前)。 四 阿兰若及疑怖处。不先语檀越。伽蓝外不受食。在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食(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应向众僧悔过。
善男子等。一百应当学法。
一 齐整着内衣。於中清净否。(答云)清净。 二 齐整着三衣(如前)。 三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如前)。 四 不得反抄衣白衣舍坐(如前)。 五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如前)。 六 不得衣缠颈白衣舍坐(如前)。 七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如前)。 八 不得覆头白衣舍坐(如前)。 九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如前)。 十 不得跳行白衣舍坐(如前)。 十一 不得蹲坐白衣舍内(如前)。 十二 不得叉腰入白衣舍(如前)。 十三 不得叉腰白衣舍坐(如前)。 十四 不得摇身入白衣舍(如前)。 十五 不得摇身白衣舍坐(如前)。 十六 不得掉臂入白衣舍(如前)。 十七 不得掉臂白衣舍坐(如前)。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如前)。 十九 好覆身白衣舍坐(如前)。 二十 不得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如前)。 二十一 不得左右顾视白衣舍坐(如前)。 二十二 静默入白衣舍(如前)。 二十三 静默白衣舍坐(如前)。 二十四 不得戏笑入白衣舍(如前)。 二十五 不得戏笑白衣舍坐(如前)。 二十六 正意受食(如前)。 二十七 平钵受食(如前)。 二十八 平钵受羹(如前)。 二十九 羹饭俱食(如前)。 三 十 以次食(如前)。 三十一 不得挑钵中央食(如前)。 三十二 无病不得为己索羹饭(如前)。 三十三 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如前)。 三十四 不得视比座钵中起嫌心(如前)。 三十五 当系钵想食(如前)。 三十六 不得大抟饭食(如前)。 三十七 不得张口待饭食(如前)。 三十八 不得含食语(如前)。 三十九 不得抟饭掷口中(如前)。 四 十 不得遗落饭食(如前)。 四十一 不得颊饭食(如前)。 四十二 不得嚼饭作声(如前)。 四十三 不得噏饭食(如前)。 四十四 不得舌舐食(如前)。 四十五 不得振手食(如前)。 四十六 不得手把散饭食(如前)。 四十七 不得污手捉食器(如前)。 四十八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如前)。 四十九 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如前)。 五 十 不得净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如前)。 五十一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如前)。 五十二 不得为反抄衣人说法。除病(如前)。 五十三 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如前)。 五十四 不得为覆头人说法。除病(如前)。 五十五 不得为裹头人说法。除病(如前)。 五十六 不得为叉腰人说法。除病(如前)。 五十七 不得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如前)。 五十八 不得为着木屐人说法。除病(如前)。 五十九 不得为骑乘人说法。除病(如前)。 六 十 不得佛塔内宿。除为守护故(如前)。 六十一 不得佛塔内藏宝物。除为坚牢故(如前)。 六十二 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如前)。 六十三 不得捉革屣入佛塔中(如前)。 六十四 不得着革屣绕佛塔行(如前)。 六十五 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如前)。 六十六 不得捉富罗入佛塔中(如前)。 六十七 不得塔下食留草及食污池(如前)。 六十八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如前)。 六十九 不得塔下埋死尸(如前)。 七 十 不得塔下烧死尸(如前)。 七十一 不得塔前烧死尸(如前)。 七十二 不得绕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如前)。 七十三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如前)。 七十四 不得塔下大小便(如前)。 七十五 不得向塔大小便(如前)。 七十六 不得绕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如前)。 七十七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如前)。 七十八 不得塔下嚼杨枝(如前)。 七十九 不得向塔嚼杨枝(如前)。 八 十 不得绕塔四边嚼杨枝(如前)。 八十一 不得塔下涕唾(如前)。 八十二 不得向塔涕唾(如前)。 八十三 不得绕塔四边涕唾(如前)。 八十四 不得向塔舒脚坐(如前)。 八十五 不得安佛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如前)。 八十六 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八十七 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八十八 人在坐。己在非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八十九 人在高坐。己在下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九 十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九十一 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九十二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九十三 不得携手在道行(如前)。 九十四 不得上树过人头。除时因缘(如前)。 九十五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行(如前)。 九十六 人持杖。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九十七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九十八 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九十九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一 百 人持盖。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为恶作。
善男子等。七灭诤法。
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於中清净否。(答云)清净。 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如前)。 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如前)。 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如前)。 五 应与多觅罪相。当与多觅罪相(如前)。 六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如前)。 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如前唱云)。
声闻戒真净。菩萨戒可登。舍离耽净心。扩充广利行。菩提心圆满。佛道定可成。幸勿念贫事。犹向草庵宿。佛法大宝藏。此去应受持。世世复生生。奉行心地法。我今赞大德。志诚趋大戒。大悲念众生。前途毋退屈(下座)。
将授菩萨大戒先於数日之前差阿阇黎为求戒者开导三自归令参心地法门第十四
(凡好心欲受菩萨大戒者。先於引请师所。一触礼。具香。引至方丈。引请云。善男子。且住一边。待伸作白。然后参承。求戒戒子侍立於傍。引请半展具。向和尚三拜。胡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彼(某)比丘(某)比丘尼。(某)优婆塞。(某)优婆夷。(某)国王(某)大臣宰官居士等。至心求授菩萨大戒。愿和尚佐助。释迦文佛为教授师。惟愿和尚不吝慈悲。布施大戒。鉴彼至心。默然许可。(起身一触礼。收具。招戒子云)善男子来。我已先容。汝当志诚恳到。对和尚前。作礼三拜。殷勤乞戒。(戒子礼毕。引请云)胡跪合掌。汝当至心作白。恐汝未能。代为宣举。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尼(某甲)优婆塞(某甲)优婆夷(某)国王(某)大臣宰官居士等。志心求授菩萨大戒。愿和尚佐助。释迦文佛为教授师。惟愿和尚不吝慈悲。布施大戒。鉴我至心。默然许可。(白已云)善男子。和尚默然。慈悲允可。汝当起身。作礼三拜。归堂俟候。至期授戒。(三礼毕。引出。和尚命侍者。差某阇黎。先为戒子开导三自归法。侍者将命。到监寺所。问讯语言)和尚差(某)阇黎。为戒子开导三自归法。惟监寺慈悲。致简奉请(监寺出简问讯。简以朱板。一方上书云。奉和尚命。端祈大德临堂开导三自归法。惟愿不吝慈悲。俯俞所请 监寺某和尚 侍者受简。付引请师。问讯。引请执简。答问讯毕。率诸戒子。至阇黎寮。命戒子三拜。引请呈简伸请毕。命起引出。行者於法堂。设平凡香花庄严。引请一人执香。一人执磬。率戒子。迎阇黎登座。引请傍坐。举赞)。
自迷本觉。业相无因。缘缘三细六粗轮。返妄愿归真。请示吾心。求证法王身。
十信地菩萨摩诃萨
善男子等。闻磬声。作礼三拜。胡跪合掌。
引请作白
舍恶修善。未知物即吾人。究己空人。愿见自原真佛。今则太心初发。胜法未闻。苟非开导之有师。曷使参求之不替。将求菩萨大戒。先当乞示自归。我今为诸善男子。迎请(某)阇黎。为汝等作开导自归阿阇黎。而况此师深明谛理。久证禅那。必有本分之工夫。广演诸人之妙性。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皆随我道。
引请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示菩萨三归自性法。愿大德为我作开导自归师。我依大德故。将来得授菩萨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抚尺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开导自归心地师。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善男子等。自归者。直提向上祖师禅也。以吾人一向迷自己佛。向心意意识处。只管理会。不知离却心意识参究自己。故我佛於人初入法门。便教渠知有自己本心之佛而归依之。若上根利器。一闻自归二字。直下返本还源。了彻心地。何等直截痛快。纵不能了彻自心。亦使渠念念参求而自归之。虽在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矣。是知一自归。便证戒体。戒体具则直超菩萨心地已。何有渐次阶级耶。故在家出家者。得归自己佛。已知我心。决非众生。归自己法。已知我心。本传心印。归自己僧。已知我心。未尝染污。无始至今。一向是佛。不曾移易一丝毫许。只缘缘心习染。流入杀盗淫妄愚痴贪嗔。以致迷却自己。譬如月本在水不曾失却。只为搅沙摇浊。不见全月致令泥底耕捞。转搅转失。如今令渠止却捞耕。勿投沙土。勿摇勿搅。圆月本在。故与之先说戒善。渐渐止恶。然后令渠善恶两绝。单单拈出向上大事因缘。便入菩萨位中。若果自归处。直见本心之信位。从因向果。其中有深有浅。梵网分四十心收之。所谓但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戒也。解者悟也。即信证之谓也。非谓销得文讲得过也。此该比丘比丘尼国王大臣黄门二根诸天鬼畜而言之者也。至若出家四众。重在比丘比丘尼。此虽自归为心地。而出家二众又乃人天出格之师。故先於比丘小乘戒中。选其平日无遮无难。身心原洁。戒体本大。戒器本正。选者得其主。证者得其人。便成大比丘。二众受戒之后。不犯二百五十等。戒相渐渐开扩广大心地。心地悟解。入出家菩萨位中。此菩萨者。为菩萨中之真正师范。非寻常人品比也。到此不过完得前来自归二字耳。非有加也。故曰自归便登佛位。嗟夫自归禅也。禅非在戒外也。三归是正禅也。戒非在禅外也。参禅是真戒也。禅正法也。古来禅律。相非政为。不知自归即禅即律。所以正法速灭也。汝等要知受菩萨戒。须参自归之禅。若受戒而不参禅者。受相戒而亡体也。参禅不受戒者。破戒相而破禅也。故受戒必参禅。参禅必持戒。而后为佛子也。不然。皆外道种性耳。何以故。以其不知心地之不可破戒相。而戒相之不可失心地故也。公等发无上心。求最上戒。登坛之日。和尚必先令汝归依自心三宝。诚恐临时不及细为开导。今差我为公等。平实商量。汝等各从今日开导之后。谛观谛审。毕竟以何为汝自己佛法僧宝。汝能参求。即得大戒。其或不然。戒熏未熟。汝等当各至诚预为体察。至授戒之日。和尚自当亲为指点。勿得轻心自生懈慢而放过也。汝等一齐道。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三说下座) (三应)。
将授菩萨大戒和尚差阿阇黎问难七遮法第十五
差简如前。中改问难七遮字。引请举赞。
真心无障。重业为遮。现身无逆器方嘉。审问莫教差。剖灵心华。实语道堪夸。
清净慧菩萨摩诃萨
引请作白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
白云。
戒心无择。心难当遮。苟非谛审於授戒之前。曷使真趣於成佛之地。敬迎上座。祈鉴往心。我今为请(某)大德。为汝作审问七遮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代为唱举。汝当至诚。皆随我道。
引请鸣盘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将求菩萨清净戒。愿大德为我作先问遮难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法。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鸣尺云。
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审问七遮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夫道心本孝。法性原慈。菩提岂逆害而可生。有情当随顺而自养。虽曰罪无自性。理具真常。当知事不毁心。道方合辙。故梵网经心地品云。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无根二果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此言一切众生咸具佛心。有心者皆得作佛。故不比小乘比丘之拣择也。既无拣择。我大乘中。汝等一切现在发心者。皆当受戒作佛。而佛又云。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否。七逆者。出佛身血。弒父。弒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又云。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以是观之。七遮之人是当拣择。不应与受戒也。
善男子。且起第一位。胡跪合掌。谛听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