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问者。问向对诸位是皆悉伏前断后。此中何故断前伏后。答中意者。已断者断。未尽者伏。普贤尚名众伏之须。
次例如下。举小乘例。是竖会也。
次又从下。即横会也。位位具五。故名为横。故引地论位位具足。次问者。六既约位亦兼别耶。答中意者。前教义立。理必在圆。如者教中生死即涅盘之流。不判六即安免上慢。若不然者。何能异三。三教强立有何不可。则教教约位。义自分明。
次上来下。结束显示。前简中十非。望苦虽有缚脱。而皆名非。四谛则约智简之。四弘则约愿简之。
故知下。以譬结束。则大论文也。言九重者。阳数之极。故暂借理之最极。骊。黑马也。今借名龙颔头骨也。论云。珠在龙颔。福者得之。如地狱具。罪者得之。如此显是。非无缘者而能得之。有志有德者。志如愿。德如行。行愿具足方乃得之。竞执等者。重举大经。斥三修喻。以况即也。今以三教通例三修。并如入池。各各谓是。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二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
次释大行中初来意。标中云入位者。无期极果尚不为入位。若不为入位则唐丧其功。譬中意者。酪须钻成。苏假摇熟。成二苏已醍醐可获。住前如钻摇。名字观行同譬於乳。六根如酪及生熟苏。初住已去名得醍醐。善调三昧。初住可获。行法下。以略摄广。
通摄下。释通名。大论云。秦言正心行处。是心常曲。得行则直。
法界下。解释论文。四行通依法界一处。又常坐等。约身仪立名。若约法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华。非行非坐名随自意等。
一常坐下。从所依教以立行名。又一行者。亦从剪略身仪得名。非所缘理。若所缘理。四行通然。身开遮中云或可等者。即众集禅堂独处最胜。故云弥善。结跏者。先左后右。脚齐两[月*坒]。大论问有多坐法。何故专结跏耶。答最安稳故。摄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大动曰动。小动曰摇。垂熟曰萎。附物曰倚。邀期见理。无暂胁卧。况复尸耶。仰为尸卧。亦曰淫女卧。覆名修罗卧。除经行等者。除谓开许。为睡为病佛开经行。直行避虫。不迟不疾。三千威仪。有五处闲处。户前堂前塔下阁下。四分律。五益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得定久住。食等并开。不得因托。随一佛方面者。言通意别。应专西方。障起念佛。所向便故。况教多赞。人多行之。时克等者。时克须臾。通举促时。何必漏克及三十须臾中一耶。尚不得令剎那有间。故云通耳。
不欺佛等者。大论云。菩萨求道不惜身命。而诸佛护念。懈怠贪利不专勤求。是为自欺亦欺诸佛。不负心者。负者不克也。后不遂初名为不克。令他悞解故曰欺他。亦欺众生。口说嘿中顺行须嘿。有缘须说。小倦曰疲。大困曰极。内外障者。烦恼见慢等为内恶友。魔等为外。不惜身命誓成三昧故也。与称等者。释疑。恐疑不应。专称一佛。
所以下。引譬。如极忧大喜。歌哭则畅。郁者。多貌。怫者。意不泄也。
行人下。合譬。论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离-蹂+月]。是中语言生。初五句身业。第六句口业。此二助意。方成机也。
若於法门不了等者。彼在般若故令顺大。通及一切大乘行轨。诵经等者。此事尚废。勿以此语例余三昧。开诵通余。遮语兼四。意止观者。此去四行文中。并粗依本经略示观相。始末并须依。今止观此中。纵有似十乘语。而又约略。悉不具足。文中并依彼两般若经意。语简意远。不可谬判。故今四行且在事仪。下文委明。不暇傍述。且依今文略点十观。法界等。境也。化生。发心也。系念。止观也。烦恼。道破遍也。历法。通塞也。修道。道品也。观於业苦。助道也。识观不滥。次位也。於次位中义兼后二。下去准知。端坐等者。通用止观立身心相。
蠲除下。明修观法。从初至乱想止。所治也。莫杂至相貌观。所治也。从但专下。正明能观。须信下。劝进须信。法界非三摄故。内证为知。利他为说。法界非边。故非有无。从胜而说。故且云离。中边相即。故住无住。心宜法界。故云安处。闻此下。闻於凡夫住处。劝令勿怪。
能如是下。令观法身。即举境劝结。前境法以具十号故。作是观十号。观十号在应。应即法故。即法身号。亦须更约境智释号。则法应体一。二号无殊。又复十号诸教不同。译者见异。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号。乃至世尊为第十。璎珞则离为二号。乃至佛为第十。
观如来下。明境智不二。初牒法身为境。知境由智。故先立云不谓等也。不谓即智。
无有下。明境无相。亦无下。明智无相。如来下。明境智不二。一故无二。遍故无动。本有故不作。遍而无相名不在方。无相而遍名不离方。世即非世。故云非世非不世。双非名非二。双照名非不二。非智名非垢净。
观此下。结叹。境智不共故希有。遍亡故若空。无上诸过任运增长。
观佛下。观成见佛。虽非本期。观力令尔。即是住法界处。见佛色身亦闻佛说。不乖本期。
为众生下。述本誓愿。大悲故见佛。大智故不取。庄严亦尔。只是悲智福慧庄严。
佛不证得下。引佛为例。佛无所得。故我无证。取果为证。着法为得。
次观三道众生即苦道三德。理等故生如佛。言量等者。生数与佛数无差故等。皆云不思议者。复释向文。前云生如佛。今云佛如生。亦是叹前相如之理。次众生界住下。明观生佛相如之意。意令观生如佛故也。虽空而观。故云以无住法住般若中。不取不舍亦由如故。下去皆然。
次观烦恼道者有二番。初约三谛辨行。寂静真行。无动俗行。双非中行。
次不舍下。观契於理。不舍诸见假也。不舍无为真也。而修佛道中也。向云不舍。即是双照。今云非修等。即是双非。
次观业道者。极重业为境。则轻者准知。五逆者。煞父.母.罗汉。破僧并出血。三煞一妄语。一煞生加行。对境名觉。内了名知。知觉体一。於中无宰。名无分别者。皆约五逆而修观也。
一切下。以轻例重。不求不去。明逆无生灭。非因果故。名无始终。
法界印下。复以四魔释成五逆。随顺三道故魔得便。观为法界故不能坏。魔即印者。苦即实相。阴死二魔即法界印。烦恼即实相。烦恼魔即法界印。业即实相。天子魔即法界印。是故印不坏。
譬如下。举宿种。如有珠中。忘如失珠。闻信如还得。当知至见佛者。昔从佛闻。今复重闻。义同见佛。从文殊下。佛亦曾从文殊闻故。
身子下。即是彼经三人领解。今文借彼以判行人。以菩萨能了故。了者得名菩萨摩诃萨。近佛座者。以事表理。座谓所依。闻此法者得所依理。即如近座。若约事释。亦是近座方得闻故。
佛言下。述成。若得初住。见佛法身为念不退。六根似见为行位不退。此三不退。具足一切诸波罗蜜。若以述成。后世行者即义既通。故得通述。
若人下。正劝修。从初至得入者。具如般若劝学品明。以此三昧是种智故。
如得摩尼下。引譬。彼经云。如得摩尼珠。令珠师治故。华严云。加治令妙。然后雨宝。菩萨能知等者。三教菩萨望圆名迟。闻此一行方乃速得。如闻法华方名善行。比丘等者。此二未闻。尚非出家。如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次释常行中。彼经因跋陀婆罗菩萨说之。即在家菩萨也。三力者。不可偏辨。彼经云。随何方佛。欲见即见者。以三力故。是故此经亦名见佛在前立定经。部属方等。机通四人。二乘非正。在四菩萨。偈中云住处者。三时相应不等故也。或与有觉有观等三法相应。或喜乐等五受相应。或与诸地诸支相应。或说界系等。此是助发三昧之法。是故不等。文释经意。故从总说。然名虽与根本等同。以念佛故定乐倍异。避痴人等者。与恶知识往来俦旧。以能生人不善根故。如宝积经四法应远离。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多笑多嗔多斗。
不得至别请者。尚非常仪所许。况三昧者。婆沙乞食有十利。诸律论文皆不许一处令足。乃至七家顺少欲法。不损施主。不受别请。普使同活。僧中食者。生诸漏缘世共亲睹而不为诫。肴者。亦作肴。菜也。非谷而食曰肴。亦豆也。盥沐等者。洗手曰盥。洗足曰洗(洗字铣音)。左右等者。左出右入。顺行道故。内外律者制身口为外。制意地为内。亦可大小两乘远防意地。及十善后三。世云小制身口。大制意地。不必全然。故谙大小方为人师。於所闻三昧等者。亦在彼经。大论亦云因师得菩提。岂有不敬。论问善师可敬。恶师如何。答勿顺世法能生我智则咸敬之。不以囊臭而弃其金。如夜行以恶人执烛。我求其法不求其恶。如泥木等岂有功德。敬之福生。众生如佛何况师耶。师重过尚掩。何况轻耶。然凡师未能尽善。故诫行者。当割等者。举重况轻。须外护等者。不饥不饱。如亦爱亦策。涉险者。失一则俱丧。同行当如之。须要期者。立限勿破故也。起大信等者。无非佛法。故不可动。依此起行名大精进。无染曰精。无间曰进。以种智导。故不可及。常与善师等者。求必从善。事必忘过。自护三昧。岂专忘他。又言善者。以善解故。卧出者。经但云睡。今意不许无缘暂出。若有缘出不许暂卧。
次口说嘿者。九十日下。教用三业。次或唱下。教用心念。既许先后。意令无阙。步步是身。声声是口。念念是意。三业具足也。
次辨意止观中意者。相好为境。是故先念。佛剎者。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三月常念者。今文云。云何念佛等者。即是经中菩萨於三昧中见佛问文。
从三十二相下。是三昧中佛答文。令我亦逮是相者。尔时应除余想。谓山林等唯佛身相。
次又念下。於境起观。初两句。正推从佛。不用下。推已叵得。此列四句。佛不用心得者。不用我心得佛心也。不用身得者。不用我身得佛身也。二交[牙-(必-心)+?]句。但略我字。意可比知。
何以故下。释也。能观所观。无相无得。身口是色。智慧是心。色心有者。良由有我。求我叵得。称法本无。破本无故云坏本。亦绝此坏故云绝本。(其一)空观也。次假观中。文引六喻三梦。一宝一骨一像。其意大同。若欲合譬。应知初梦。心性如境。观如缘想。观成如梦。此纯约行人合也。又法身如境。报身如想。应佛如梦。此纯约佛合也。又彼佛如境。行人如想。见佛如梦。此约感应合论也。三梦皆尔。凡心想法。所见皆然。三虽大同。亦有少别。初后二梦明见而不可得。中间一梦明不得而见。并约见边。即当假观。
次中观中。初文是彼经菩萨得三昧已思惟文。今文准经稍似存略。是得修观。今略释之。所见佛者。准前梦文。梦即法性。亦应可见。然顺中观。从心见便。故云心作。佛既心作。见即见心。故见自心是见佛心。若见佛心是见自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即见佛心即是我心。是佛心至见佛者。佛是心故心不自知。心至见心者。所见能缘不可得故。是则一切无非法性。不假更着双非之言。
次心有想下。释叵得。心不可示者。明非所说。皆念等者。明真离念。假使有念。亦了皆空。
次偈文颂前次七言偈。转释五言。初句者。由观心佛不二不异故得成佛。次句观心佛无垢。次句观五道本净如氷水喻。喻意可知。次句结意。佛印者。明前所观即实相印。
无所贪下。释出观相。不贪有。不着空。不求中。无三相故所欲皆尽。有谓观境欲是观智。能所皆忘故无从生亦无所灭。被坏名灭。自灭名坏。体其本无。名为无灭。灭本自无名无坏败。道中之上故云要。众行依之故云本。是印等者。挫小。况迷小乘断惑名为坏印。二乘尚不能坏生死。岂能坏印。
婆沙下。引论校量。论纯大乘。系借小辨。如大经中师子吼问。佛广答。相因各各不同。大论报恩亦具明之。相是观境。故先明之。已如前说。大经性品云。如是佛性不可思议。三十二相亦不可思议。婆沙明相。意亦如之。
次明四十不共法中。应云报佛。言法佛者。指不共法名之为法。次实相身方是法身。四十法名。大论广释。又大论文以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四无碍.大悲.三念处为四十法。今是婆沙文也。
次劝修中。实智为佛母。见中为佛眼。善权方便父。无缘大悲母。若尔。何以两母。答。智为所生。悲为所养。悲智不具。真子不成。如构等者。以一采顷名为一构。构字应作[(谷-禾)/牛]。若闻三昧等者。与论交互。不能具序。今略对之。即是随喜。四番胜果报四番随喜。四者。三佛为三番。三世菩萨为一番。彼佛菩萨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果报四者。一不惊。二信受。三定心修。四能成就。若不修等者。重宝三昧也。有修行者。悲彼不修失大利故。如[邕*鼻]人等者。譬不行法人。经卷如栴檀。遇经如手把。无信如[邕*鼻]。不肯修行犹如不[咱/死]。如田家子。譬不识法人。行法如摩尼。无识如农夫。反行贪欲。如珠博牛。
次半行半坐中先释方等。彼经通四。今为成圆。依此修行事仪未足。故下文中指於百录聊略也。求梦王等者。法华疏中引五种梦因。疑心.分别.数习并现事.非人来相语。因此五事梦。今是非人来相语梦。佛告华聚。勿妄宣传。当以神明为证。有十二梦王。若见一王乃可为说。彼经云。魔被调已。白佛发誓。我等十二大王。常受持此陀罗尼典。华聚问。魔何名。十二经中具列。若不见者。虽行无益。应竭力等者。世多直行。应未称教。於闲静等者。僧蓝兰若。亦可俗舍。以通俗故。经云。父母许者可往修习。若不许者。当於宅内嘿自思惟。诵此经典。道场亦如僧中行事。若能如是。於七日中。见观世音为其说法。若散乱心。反增三途。三途出已仍为下贱。及室内外等者。俱须香涂。圆坛等者。作莲华形。五色幡者。不须作诸形像。海岸香者。只是旃檀。请二十四像者。凡建道场。应先严净。然后请像。云拟灭障反招慢殃。道场未严先令秽竖。云将像来把来取来。可悲之甚。后分云。灭后供像与佛世无别。鞋屩者。道场内外各别置之。言长齐者。以通俗故。三时洗者。有缘则过。终不可灭。初日供养者。虽三业精诚。须假以福助。日日弥善。不办从初。灭己悭贪无由击动。须请善内外律者。受二十四戒者。为顺菩萨律仪。故二十四皆名为重。须有师承。不得輙授不受亦得。经又云。应受六重。如优婆塞法。既云如优婆塞。则七众通受。经中又问不受六重得行已不。佛言随意。故今行事多不受之。佛言唯除二人。谓谤方等及用僧鬘乃至比丘物。言及陀罗尼者。经有四番。应须皆诵。对师说罪者。若不谙内外。何以当之。月十五者。黑白两月各有二日。多用白月表生善故。法华忏中低取齐日。言七日者。意举极少。故南岳七载。十人已还者。经云十人不得过。南山云。余见京邑行方等者。或百或半。喧杂难论。更增罪累。今谓忽若多人。别施何爽。俗人亦许者。已如前说。但须具三衣坐具。若出道场。还着俗服。经云。若离二丈。得罪无量。阿难言。须剃头不。佛言不须。今剃顶者。谬也。缝字平声。不须却刺。理须别造。不可借旧。此非出家受用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