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口说嘿者。唱者先导。余者随唱。十佛者。具列经文及百录中。言父母者。方等总持具权实智。故经云。是陀罗尼乃可为父乃为母。十王子者。指诸菩萨。百录及南山仪中具列十二菩萨。即彼经初列菩萨众。百录者。山众共集大师百事故曰也。三业供养者。身翘跪。口宣唱。意运想。南山云。具如天台。则指法华忏中想六尘文。礼请者。礼仪必须双膝前诣。两肘续施。后方额扣。心想佛足。以手接之。陈悔者。陈。列也说也。别则忆先所犯。通则无始已来。不迟等者。行咒俱毕。思惟具如止观第五文去。第二时。谓第二周。
意止观中。先约理观。次更历事。例如大经。头如殿堂等。盘特扫帚等。摩诃者。正境也。非偏小故名之为大。一即一切名秘。一切即一名要。遮惑持智。显中名正。次经言下。观法也。与经小异。今借彼语。求者。谓求三昧之人。着。谓於三昧生着。实者。谓於行计我。来者。谓我能往来。问者语者。准例应知。
此与大品等者。一切是总。十八是别。是故云同。十八空至第五卷释之。大经下。引同。
以此下。历事修观。先约经名方便。次尊容道具事仪。心先求梦王。习观亦先成空假寄事。云先理无初后。只是先以空心修事仪假。由此必得入於袒持场。是所依故。表理境。世以治谷曰场。今治五住为处。亦是所严。能严非一。不出定慧。供具虽多。唯动不动究竟。戒香遍涂。实理观阴本空。免三惑子。无缘慈悲必遍法界。惑即法界。故云不离。灭香普熏。慧灯圆照。觉智之佛栖理境。空智从境立。故二十四如法华中。无明至老死为顺。老死至无明为逆。如阿含中。生灭各有二十四支。境虽寄昔。智必依圆。馔如法华中盐酢之属。被权今实。可以意推。忍衣称体。全翻曰新。七智除惑。能洗曰观。师亦所依。故同於谛。亦依所观立二十四属。对者义立。谓设法不差。缨络十种者。彼本业中观缘起。观十种不同。一我见不二。二心为。三无明。四相缘。五助成。六三业。七三世。八三苦。九性空。十缚生。彼经具释。但随观别以分十义。事理具如忏三道中文。云等者。引证事理。经中具有七众忏法。虽曰还生。无任小用。傥听在数。招伪来奸。况宝梁诚文不云是数。大小区别听制条分。眼等者。唯至六根方名相似。第七日见佛者。彼经日日各有相状。无明若破名烦恼净。三障去等者。婆沙云过二为根。现五为质。现三为华。当二为果。亦是五阴舍空等者。诸教既别。空亦宜殊。今且置余。唯存圆极。
次劝修中。三分宝者。理无优劣。随心自分。修虽名全。须分六即。具如经列。从地等者。经广校量。但能供养。得中分人其福无量。况上分耶。
次释法华。部属於圆。不通三教。与前三行圆意不殊。言口说嘿者。亦可兼意。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更加约象修观。初引二经证二行相故。知二行但成方便。
二经下。释妨。
南岳下。证不许偏。
特是下。明二不。同故未为正。
妙证下。判文元意。意在证真。真非彼二。则初住也。
今历文下。历事也。例如大品师子吼法门。亦如大经波利树等。於中象观最为次第。六通如下助道中明。八解如下禅境中说。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皆利人方名为摄。故云利物多端。多端之言须含四教。背者骨法相似也。除彼不似佛乘者也。
次释非行坐中。初得名。由成四句故。实通等者。据理实论。南岳别行。名随自意者是。彼问云。出何经。答。出首楞严。故下释中多引楞严。大师亦自有自觉意三昧。观法甚精。
虽复下。会通。名事虽不同。观法无别。
今依下。幸更依教。诸数下。问也。大小乘经。心所非一。何以三昧但名觉意。
穷诸下。答。不可具列。举一蔽诸。
对境下。释意名。若观心性。了无三昧。随心想计。故有三别。心性虽一。随俗立三。
如是等者。欲观其同。先略斥异。心想见倒者。婆沙云。无常谓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我乐净等亦复如是。今亦例然。计为常等名为不觉。觉了此例非一异相。唯观法性方乃名觉。
觉者下。立观。三名相望合为六句。出般舟经。故六句中。非有约性。非无约名。复不许计性一向为一。所以俱结非一非三。余合散等准例可知。
若知名下。更有六句复疎重释。并是双非。名性叵待。寄此复疎立三观者。非一假。非三空。双非中余五句例。若於单复了达心性。即不思议。
若观下。立观之意。意摄遍故。苦破下。例破余使。既是圆观则破无明。作是观者。识意无明。无明尚倾。诸惑安在。
故诸下。摄略。
随自意下。名异意同。初约诸经。先观音中。文通意别。例上可知。若准下文。意止观中二十五三昧仍通圆别。请字初领。反请义有三。具如经中。初托优波斯那是自请。月盖是为他请。四偈是护法请。又有三义。延请身。祈请口。愿请意。又五体身。四偈口。系念意。机既开三。应亦可尔。准观音疏方法。亦十行事须捡。准前亦应事理二释。百录具有事仪。设杨枝等者。是彼菩萨手执故也。若事表理。杨枝拂动以表定。五体者。准地持.阿含。并云肘膝及顶名为五体。若表理者。如彼经疏。若起。如五阴离萨婆。若投地。如五阴入萨婆若。起即五。表五阴。入即五。表五分系念。数息者。今依经但从一至十。彼经疏具明。因息起三乘行。称三宝名者。表除三障。委明行法在百录中及正行仪并彼本经。故云可寻经补益。百录行仪并不录四偈。故令寻经。洗浣发露者。发露如示人。事仪如灰汁。理观如清水。理体如净衣。岂藏罪垢令入恶道。午前等者。日夜俱取初分故也。余依常仪。定不可废。
经云下。修观。初观尘阴。空名尚通。犹在生灭。故更观幻及以实观。初空观中。地无坚者。先观色阴中之地大。先观事坚本从缘生而情执有。有即名坚。唯对身根名为事坚。寄事坚名而破情坚。故云有等。四并是坚。余之三大例之可见。彼因优波斯那问。身子答中。具成观法。优波因之得四大定。证罗汉果。故知在小。且如地中破初有句。即应得果。为防转计。故具明之。是故文中具性相空。唯火大中相空文略。色既如是余阴准知。问。推前三大并用有等。至推火大用自等。其义何耶。答。有二义故。一者依经。经云火大从因缘。宜作自等。二者义同名异。何失。有只是自。乃至双非。只是无因。经文存略。余阴不说。若欲比火。应云受无领纳。性不可得。若有领纳即名为有。乃至双非亦名领纳。乃至识是了别。亦复如是。具足应如第五破假。如是观者。但以小乘真谛而为如实。问。若尔。应云四谛。答。阴是苦。执是集。观是道。实是灭。欲知缘觉。执即无明乃至老死。得得真如实名。空观成观慧之本者。无观乃成无益苦行。故知四教但二如实。观则可知。今且从通至下六字三陀罗尼。方从别圆。况下观慧纯用圆融。次三陀罗尼云消伏者。消除调伏报障之毒。
次毗舍下。破障功能经中具列六障之相。经云。西方去此不远。疏云。西方极远。那云不远。答。凡圣见别。应约有无以论近远。次明破恶业陀罗尼。
破梵行下。功德能经云。破梵行人闻陀罗尼。还得清净。设有业障。诵陀罗尼。称菩萨名。障破见佛。
次释六字。言六字者。经具三文。今但用二。初治六道以六字。次六根净名为六字。大悲等名。大师义。立净於下功能二。初明破根本毒。即见佛道。六字下。正释能破六道。六道名义散在经论。今略名地狱者。地下之狱。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鬼者。自古贤良亦有着无鬼论者。感鬼现身吾即鬼也。梵云阇梨多。此云祖父。畜生者。今不论六。但通论之为傍生也。修罗。此云无天。亦云无端及无酒等。破人道中云天人者。从义立名。即从理名天。言丈夫者。指见佛性方名丈夫。具如涅盘。若准此义。天中亦有第一义天。亦可诸道皆有见性。且从便说故云人道。诸天大乐。下趣又苦。故人最易。标主得臣者。梵王为主。故王摄臣。
次广六下。约二十五三昧。如幻等四者。南如幻。东日光。西月光。北热炎。不动等十七者。欲六。色七。无色四。广如玄文。云在大经圣行品中。
此经等者。结观不同。今此通在别圆人也。破障通三。破有从二。自调者。从因立名。福厚者。百劫修故。以福助智。故使根利。若下。由起悲心。缘於实际。得念不退。即初住位。
七佛八菩萨等者。七佛者。依七佛神咒经。七佛各有陀罗尼忏法功能。次文即明八菩萨忏经中具列方法功能。下文复有八龙王忏。虚空藏八百日等者。虚空藏经云。未来世中善毗尼者。应教众生说治罪法。须者捡经。南山行仪亦同此意。今时律者不示忏仪。唯采人过。非为慈悲人师之德。
次历诸善中。先分别四运。运者动也。四心转现故名为动。常为九界四心所动故名为运。今推九人。佛仍观佛。运不出佛。运观此之正意也。此分门冠下作受。故预论之。又四运中已未二心亦令观者。良由世人谓此二心以为无生。故问世人云。观无生。为观已生。云无生。未生云无生。已生何用观。未生可观。故四心中二有二无皆悉有漏。又观已未者。如人防火为防正故。须防已未。况菩萨已未尚须观察。今入佛运。今此善心但是欲界人中五尘起灭。又此四运正对今文随自意中。从末从事。余必然。虽尔。余三三昧中。非无诸仪。故须本末一一捡校。故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万法唯心。二者实观。唯观真如。今文即是唯识历事。故云能了此者即入无相。仍了十乘方成一家入道之轨。故傅大士独自诗云。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着。巡捡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故知大士亦以此法而为心要。大士虽无十界之言。千端万绪足可该摄。言一相无相者。观九叵得名为一相。一相自无名为无相。
问下料简。已未问竟。答中先未次已。皆有法譬。初观未者。既非真无。何以不观。既非真灭。后起由兹。是故观之。令不起九。作字去声。作所作事名为作作。北方一向从入声者。此乡音耳。
次念已下。答待正为已。终非永无。诸意同前。
次问者。三世既无。那观已未。现尚不住。三世者何。次答中先总非之。若过去下。别答。先牒难次。云何下。正答。若不观者。云何圣人亦观三世。鬼神下。引劣况胜。问鬼何以知。答。具如婆沙。鬼知女人过未心也。当知汝全不识剎那三世。如何观心。龟毛兔角见者。汝三世无如彼二物。此取走菟水龟为喻。若飞菟陆龟。容有毛角。故大经云。如水龟毛。如走菟角。
当知下。结。若以三世心为境者。则离断常。何者。不常故不实。不断故可观。不以不实云不须观。以不实故所以可观。
若起下。结斥。若起断灭。万行都倾。是故须观已未二心。故汝引经不闲教旨。
行者下。劝进。识了诸运随起观之。观彼已起故云反照。
次历下。正明起观。初约十二事共论檀。受即领尘。作谓为作。问。嘿何名作。答。作嘿相者不出十界。若有等者。正辨观境。从强先观。有尘且舍。尘即财物。无者观作。於中先受。次作受中三观。初空观中先牒运境。反观下。修观。亦以四句推自他等成性相空。云内出不待因缘者。此逐语便。应云内出不待缘名空观成。问。净名云。所观等盲。今云何言能观如盲。答。净名以所显於能耳。彼是译者之巧。巧便释彼经。空明各各等者。眼见色时。五缘和合。谓空明根境识也。唯耳鼻舌身不假於明。余同於眼。今文随便。但略言之。故不云识。不同小乘根识互竞。
因缘下。次明假观。先牒空为境。能为十界而作通因。又以无间灭意为因。根尘空明以之为缘。和合生识。眼识因缘生意识者。依初剎那生眼意识。依意识生眼识者。只由意识无间灭。因成於意根。对余境时复生眼识。是故二识更互为因。
眼识能见等者。此依经部得云识见。如是次第生於十界。贪染等者。贪为惑本。毁戒堕狱。毁戒具如篇聚中明。实爱云不。故堕謟诳。计我等者。谁不患。独云在畜。语通意别。以眷属为所。能计为我。齐圣断者。此乃通方。他惠等者。他惠乃取。离不与取。下句显上。成他惠义。不惠不取。故云不与不取。以礼忘财名之为惠。若为父母夫主佛法之所遮者。为不与取。他惠仍离。非时处理及量及衒卖等。别论则尔。通意可知。自余色等一切皆尔。让。义也。贞。正也。动中规矩。礼也。明即是智。余名同旧。五常具五戒全。十善备。十恶息。但是欲界地居人天。余并略也。
观四运下。明二乘四运。初念处观。显声闻乘。无常故生灭。不净故不住。以苦故三受。无我故不自在。因缘一句自显支佛。
观己下。菩萨离三。初是六度。自愍伤己。愍彼观他。
所以下。释六度相。舍不能亡一句。寄斥藏兼凡。藏同凡故。
今观下。通观。言三事者。意云根尘受者为三。非施者等。引经不住。证不住尘。尘若不住。根受亦尔。余五亦然。见根尘空。即见施者等空。义兼两三。可以意得。
如人下。引譬也。住相如暗。眼则无用。不见无相。若有空眼及不住。曰见三事空。是无着慧。诸见皆空。故云种种。
直言下。重消经意。经被利根。相犹难解。今准中论以四句推。方名不住。故前文中无四相者。但离六十二为离我人。名为菩萨。非独初果破见而已。然此但是真谛无相。言六十二见者。大经云。因於五见。生六十二。即是三世二十身并根本二。故六十二。大论广释。今此未具恒沙佛法。复能利他。故是通教菩萨界也。问。若通教者。何故云趣。然但云趣。不云不过及不可得。故且属通。如玄文云。周行十方界。还是瓶处如。今一家文处处引此。一切法趣皆证圆教。但颂委知。言通义别。分别则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