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续藏经 止观辅行搜要记
 唐 湛然述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
  释典大体。进行为先。一家教门。修习为本。况兹一部。偏申上乘。师资所传。宣述而已。自蒙慈诲。无遣见闻。皆系之於心。并形之於墨。十章十观屡考其根源。十境十乘频研其出没。兼括诸论以润色。傍遮异执以显宗。搜求渐顿以融通。片夺儒道以隔弊。唯私备之。谁敢传之。属海孽东残。脱身西下。唯持记本间行而出之。退而省之。进而思之。岂惭辞陋而拥异无闻。却还毗坛方露槁本。但自行利物广略异。宜自他安心。即其例也。若具存缘本法相。今古传弘仅足辅行有余。意谓存广则俱美二途。唯略乃有所不逮。既非天鼓一音遍被。为好略者弊广何疑。尝谓余曰。有尚省要专理观者。如何常思应之。取遂难克。因旋佛垄。扫拭坟堂。瞻觐之余。洮汰行要。除扶观道及腾文势。诸缘本等一切不书。余咸依大文。时攒广令略。任彼所好。去取非余。冀诸同徒赴物双利云尔。问何因缘故略彼广文。答。因缘有十。为上根故。为下根故。为好略故。为法行故。为方上逗下众故。效圣化故。易寻讨故。顺求者故。遍下种故。更有余缘。还同广记。则此有彼十。彼无此十。广通略别故也。此文前后总有三本。此即第三再治定本。是今所承。不须云略。即初文云止观明静者。是诸有法相。因缘破立不更述。直示开节观道次第。虽不逮於弘通演说。足可探讨行仪骨目。准释经论皆分三段。今文正说尚自未周。信无第三流通明矣。於开章前。章安着序可为序段。开章已去为正说段。若於正说义开三段。则初六章以为序段。七八为正。第九流通。第十旨归。非三所摄。义似流通。於初章安序文之中。望初二本。加序所闻时处等事。义当通序。从祖承去即是别序。再治述己义。当传持泥例。结集能闻人故。下文虽即自有释名略知。
  题中云摩诃者。有二义故。一为对俗况出小止观。二为存梵音兼含之富。故大论云。摩诃三义。谓大多胜。此三亦可义通四教。今即圆顿止观之摩诃也。故知始自大意。终于旨归。咸是止观。无非摩诃。是则释名为总。十章为别。於十章中自有总别。具如下列。
  初释通序。虽例集经。阙同闻众。虽有共闻。非证信故。五义但四。初之四字述所闻体。止观二字正示文体。明静二字叹体德也。止体静。观体明。故一部文体。咸明静如妙法经。则一部之内无非开显之妙法也。
  前代未闻四字。例能闻人。述己兼他。故云前代未闻。世立三十年为一代。今以世代相传弘法不绝意耳。自汉明夜梦。泪乎陈朝。凡诸着述。当代盛行者溢目。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岂有不闻止观二字。况此二名遍於释典。但未若今文定慧双美。义观兼弘。探众教文心。攒法华大旨。成十乘十境寂照之行。示闻前证后之轨仪。引大小教而为冯准。故南山叹云。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岂律范谄附而虚授邪。
  智者二字。例教主也。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瑞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静也。即师为立号。从德立称。后为晋王受菩萨戒。师云。大王纡尊圣禁。可号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名为智者。故国内王民同称斯号。
  大隋已去。例说教时。诸经既多。乃通云一时。今唯一部。故别指大隋。隋受周禅。本弘农华阴人。姓杨氏。初从周太祖起义关西。位至太司空。卦隋国公。后即帝位。因称隋国。开皇者。年号也。皇。大也极也。
  荆州等者。例说处也。至开皇十一年。旋荆置寺。初名一音。改为玉泉。其处有泉。色白如玉故也。至十四年。於彼说止观福慧二事。以答地恩。
  慈注者。若以生法二缘说则有穷。以无缘慈恣乐说辨。故曰不穷。即观行之无缘慈也。故大论评四法师偈云。多闻广智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如云。慈行如雨。大师具三。即上上法师也。
  虽乐不穷者。辨有四种。谓义.法.辞.乐说。虽有前三。必须乐说。虽是不尽之辞。亦助语也。虽纵乐说。夏终告息。
  才至等者。才者。仅得也。仅讫见境。余文息唱。即十大章至第七章开为十境。至第七见境。余不复宣。余三大章。准五略中后三可识。后之三境比前可知。增上慢境。如禅境中云。无所知人得欲界未到定。谓为无生忍。四禅比丘谓得四果等。二乘境。如藏通二乘。菩萨境。如藏通别三菩萨。具出体相摄法。偏圆章中及诸境中可思议内。弗者。不也。
  然挹流寻源下。列别序也。前云通者。义通而文别。别语止观明静等故。今言别者。意别而存通。通序二十三师故也。虽通别不同。只是师资人法。通中止观。只是所闻所说之法。次举能闻能说之人及以时处。故今举前所闻之法如香如流。令知大觉如根如源。亦可别者。对於渐等及所承异。於中先明祖承付法之由。若不先指如来大圣。无由列於二十三师。若不列於二十三师。无由指於第十三祖。若不出於第十三祖。无由显於衡岳台崖。故举譬云挹流等也。今之止观居于像季。如香如流。金口梵声。圆音所演。如根如源。挹者。斟酌也。酌其流须寻其滥觞。知其香必讨其根本。若迷於根本则增上滥乎真证。若失於香流则邪说混乎大乘。一家师受。良可信矣。
  论曰至次良者。欲明付法。泛引教证。有师无师。言无师者。指所证法。大论第二云。我行无师保。言有师者。指所传授莂者。谓分派也。字书多分单作别耳。瑞应云。至于昔者定光佛兴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等。既引经论以证有无。次引俗典双成二义生知。如无师学成。如记莂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良。善也。亦长也。俗教不论隔世因果。引相似言於理何失。读者须至良字为句。然有无从事。约理何别。但在因须辨师承。至果称为独悟。故至极果可曰无师。是故须辨师资人法。
  法门浩妙至蓝而青者。举喻问也。问上二途人分事理法亦然耶。浩。水大貌。法既大妙。事亦然耶。天真问无师法。从蓝问师资法。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证智圆明故称独朗。由师染习故曰从蓝。学毕功遂名为而青。书云。青出於蓝而青於蓝。染使然也。今引染义。非引胜边。
  行人若闻至宗元者。总答也。宗。尊也。元。长也。若寻所传法则晓。能传人乃信。今师祖乎龙树。
  大觉至降魔者。别答也。先双酬两问。大觉若天真。行满犹记莂。人法咸尔。师资义成。觉者。大明也。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三惑顿尽。大夜斯晓。又觉满等。四教不同。觉义亦异。今寄渐始。略而言之。行满亦尔。故大小乘明行各别。
  涉六年以伏见至降魔者。调彼外道故云伏见。挫其欲主故曰降魔。故六年苦行。树王现威。广如诸经及瑞应等。降魔之时而语魔言。我三祇修行乃得菩提。汝设一无遮获兹天报。优劣天隔。何不自惭。天曰。以何为证。佛以手指地云。是知我当时地神。告空神。传乃至梵世。故云举一指等。
  始鹿菀等者。既成道已。说必托处。略举此三以显法实。鹿菀者。昔波罗奈王於此处獦。见二鹿群。故云鹿菀。鹫头者。亦云灵鹫山。形似鹫故从山。多鹫所居故从鸟。众圣所止故云灵。鹤林者。在拘尸城。阿夷罗跋提河边。佛涅盘时。其林变白。犹如白鹤。故云也。众树名林既有四双八只。故名为林。於前二义中。自然非今正意付法。今之所宗。即灭后付法之事也。於中二义明金口所授。次辨今师相承。金口则人法兼明。今师乃总别重出。金口具在付法藏中。过七十纸。欲寻往看。传中亦有无事直书名者。
  迦叶八分舍利者。分舍利事。广在阿含.婆娑文中。言八分者。长阿含云。迦叶从毕钵罗窟出赴阇维所。佛从金棺为现双足。迦叶礼足讫阇维。舍利。付法传中先分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自分为八。拘尸即其一也。经中具列。乃至诸国皆欲兴兵。因香姓婆罗门为性均平。广说劝喻。因为分之。各还本国。起塔供养。
  集三藏者。迦叶分舍利讫。使阿难出修多罗。使优波离出毗奈耶。自出毗昙。
  次法付阿难。因闻比丘错诵佛偈。改之不从。乃诣阇王别。门人云王睡。即度恒河往离车界。王觉闻已。遂至河半。方及。请於我国而般涅盘。即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二国上天下地。
  法付商那和修者。欲付法往鞠多所。因坐其床。其弟子不识。乃举手空中而雨甘露及五百法门。多皆不识。弟子闻法悉得罗汉法。
  付鞠多者。在俗时已得初果。见淫女犯罪被屠。因得三果。初受戒时即得罗汉。次二尊者。传中亦无。自余行状。多因论义。王伏从受三归。有婆罗门善笇。轻忽於多。多乃蜜以笇加之。令其知生天堕狱等法。
  付胁比丘。在胎六十年。生而发白。誓不尸卧。故名胁也。每在暗中手光取物。
  法付富那奢。奢共马鸣论义。鸣执有我。奢云世谛有真谛无。鸣欲刎首谢。奢令剃发为弟子。法付马鸣。鸣造伎。伎演法音。令五百王子厌世出家。王恐民尽。禁伎不行。
  法付毗罗。罗所造论。论所至处邪见消灭。
  法付龙树。树轻佛经。乃自制法。表我无师。龙接入宫。一夏只诵七佛经目。因知佛法。妙修得法。身初在树下生。生身时龙浴其身。
  法付提婆。婆因入大自在天庙。天像金作。瑠璃为眼。见婆乃怒目动精。婆曰。何不以精灵训物而动目。便登梯凿神眼。神知我心亦无屈辱。夜营厚祭明日供神。神现肉身而无左眼。神曰。供施甚丰。何不惠眼。婆乃自剜己眼施之。随出至万。神曰。欲求何愿。婆曰。我辞不假他。但人未信受。神曰。如愿。由是广破一切异论。
  法付罗睺罗。有一外道造鬼名书。隐密难解。罗睺闻之皆解。外道叹伏。
  法付僧佉难提。提为罗汉说一偈云。转轮种中生。而能入涅盘。非佛非罗汉。亦非辟支佛。罗汉不识。便入三昧以问弥勒。弥勒语曰。此是瓷器。破已非是。如上诸圣出定说之。提已知之。
  法付僧佉耶奢。奢游海畔乞食。而说偈云。行为第一苦。饥为第一病。若能见法实。则得涅盘道。城主引进。见二鬼缚着床脚。城主勿与食。城主去后。奢乃与食。便吐脓血。由昔悭贪。城主誓云。见汝受苦。
  法付鸠摩罗驮。驮为童子。时能断事。一揽万骑。人名衣服马色皆记。
  法付阇夜多。多为送食与嫂犯重。比丘作火坑忏。罪灭得第四果。独为清净律师。
  法付婆修盘驮。驮付摩奴罗。罗与三藏分地而化恒河已南二天竺人。人多邪见。付於奴罗。河北三天人正信易化。付与三藏。师子者。值於恶王。破塔坏寺。煞害众僧。被王剑斩。血变为乳。
  诸师皆金口所记者。诸人并是黄金色身口业所记。此诸尊者既并云圣。多是第四依人。亦可通第二第三依也。
  昔王不立等者。传引此二明付法益。廐者。说文云。马舍象舍。二义俱通。传列付法人竟。云亲近贤善。能闻正法。远益来世。如象系寺测。闻比丘法言。便不肯煞私近屠坊依前煞害畜生尚尔。况复人乎。货髑髅者。有婆罗门多将来货。有居士简之。彼问其故。居士答云。孔达者。往曾听法。供养生天。闻法之骨尚然。况复亲听者耶。为是义故。应须付法。
  从此之止观下。今师相传。於中先总次别。言说己心中等者。即章安密意。述己所传。若传而不行。有言无行。故云所行。故知一部并是所传所行之法。故大师遗书中云。止观不须传授。私记时为人说面授。恐意不周。私记文旨全备。即指章安记此十卷故。大师在世随机之化。非可传故。
  次智者下。别明人法。金口祖承。从前向后。今师祖承。从后向前者。为取闻师承龙树便故。初序智者。先明师德。生时室明。暖于邻里。目有重瞳。人皆知之。玉篇云。瞳者。目珠子也。即黑精中小珠子也。习律藏已。诣大贤山。持法华经。宿缘所熏。常好禅悦。因往大苏。诣思大师。大师见已。笑曰。昔灵山听法华经。今复来矣。因示普贤道场。至第二七日。豁然入定。洞了法华。师曰。此初旋陀罗尼。具如别传。
  代受法师等者。即指南岳为受法师。南岳造金字大品竟。命令代讲。唯三三昧.三观智更有谘审。余并自裁。师曰。可谓法付臣。法王无事也。
  陈隋二国等者。此因姓号国。此是武帝。霸先受梁禅。次至少主叔保。入隋后。奉南岳严诲。令往陈国。於是乃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初入陈都。
  安禅而化等者。此出临终行位也。於石城寺大石像前如入禅定。时有智朗请云。伏愿慈悲。赐释余疑。不审何位。没此何生。报曰。汝懒种善根。问乳何益。虽然。亦为汝等破除疑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但五品位耳。生何处者。吾诸师友并从观音而来迎我。并如别传。言已加趺。唱三宝名。如入禅定。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端坐入灭。然大师生存。常愿生兜率。临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宜。皆可往生。
  故经云下。引证五品位也。明其位虽下。功过无学。次引法师品者。证五品化也。颁宣佛旨故名为使。述佛因果名如来事。次引大经。亦证位也。初依位兼六根。五品未破无明名具烦恼。大师即观行知秘藏也。
  次智者下。明智者所承即南岳是。南岳去。彰南岳位行。俗姓李。项城人也。儿童时因见朋类诵法华经。情深乐重。因从他借。於空冢中独自看之。无人教授日夜悲泣。梦普贤摩顶而去。所摩之处状如肉髻。昔未识文自能解了。十年之中诵声不辍。传中不云七载方等。恐集传者所闻不同。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得道者众。我今空过。法岁虚受。内愧深重。放身倚壁。未至壁间。朗然自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通明背舍并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