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南岳事慧闻等者。明南岳所承及闻师行德。未见本传。国称齐。姓高氏。勃海人高奚之后。讳祥。次欢并都湘州。无竞化者故云独步。河北淮南无与等故。所证既深。世无测者。准国清广百录后人所记云。有九师。一明。二最。三嵩。四就。五监。六慧。七闻。八思。九顗。而不云慧闻禀承龙树。仍恐集录者不晓根源。今是大师之言。深可信矣。当知尔前虽曰相承。至闻师来。所承异本。故今叹云。非世所知。履地等者。法为世人行之。如不知地之厚。法虽世人仰之。如不测天之高。智者观心论去。证所承。别言高祖者。若以智者所指。应以南岳如父。慧闻如祖。龙树如曾祖。若从章安为言。即可龙树为高祖也。若直以尊尚为高。则可通用。如汉齐隋等并指始祖而为高也。今亦以龙树而为始祖。非明最等。
疑者云下。假设问端。后去例尔。既云祖乎龙树。法门不应不同。遣荡建立既殊。师资之义安在。
然天竺下。答。初傍引注论人答言。凡七十余家者。论本是偈。言注论者。即长行是。中论者。於大无畏论中略出大纲。有五百偈。关中影法师云。有数十家注中论。最为下者。河西云有七十余家。元康云此间但有四本。一中论。是青目注。后秦罗什译。二无着注。名顺中论。后魏菩提流支译。但得两卷。三罗睺法师注。亦名中论。梁真谛译。四分别明菩萨注。名般若灯论。唐波颇三藏译。今依河西。故云七十。影公既云最下。遣荡未可全依。
又中论下。次引论文答。论文本偈有荡有立。何故专以中论遣荡。却云止观唯立。故论初句云因缘所生。此即立也。第二句空。此即荡也。第三四句又建立也。四句论文三立一荡。止观前后盛引斯文。二处符同。师资礭立。即者。广雅云合也。合即不二。
从天台去。别释所传。於中先略次广。天台者。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西方风俗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父母称。佛当生彼。预设斯仪。使慕德者称之不朽。此方乃以避名为尊。故以所居而召其人。
次渐则去。释行相也。如梯隥者。说文。梯者。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磴。大经云。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如彼梯磴。磴字亦可从足。即升蹑也。从木者非。此中文意正应用隥。始自人天。终至实相故也。金刚宝者。大经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理行如珠。教法如日。机情如物。观如现色。圆顿者。圆者全也。顿谓顿极。如通者腾空者。近地之空与万刃同体。通者譬人。腾譬修行。空譬顿理。为三等者。约根虽殊。同缘顿理。故并从圆分此三行。是故渐次.不定不同。以此三根。并可一生修之有分。故玄文云。渐次观者。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波那。乃至无作。故知顿人行解俱顿。渐人解顿行渐。不定人者。其解亦顿。行或顿渐。
次广解中云渐初亦知实相等者。望彼顿人。故云亦知。不同於别。故云知实。依顿起解。故云难解。依解起行。复曰难行。行未即顿。故云易行。此中番数有五。义则十三。言五番者。一归戒。二禅定。三无漏。四慈悲。五实相。义十三者。於初番中善恶各三。第三有四。即两二乘。并及余三即十三也。於十三中。实相是三人共所缘理。故不得为不同之限。故下问答中云。渐次中有十二不同。此预点出。使至下易见。不定至后顿者。不定列名在渐次后。故云前渐。圆顿列在不定文后。故云后顿。或渐或顿。故云不定。故知不定初亦知圆。从更前更后去。释不定相。深浅者。约前五番互云深浅。事理者。或界内为事。界外为理。真谛俗谛三悉一悉更互亦尔。此中但出四悉及止观者。诸法虽多。要唯此二。如下安心破遍。亦唯约此二。
从或指去。释不定体。亦约向二以示轨模。初约四悉。阴是世界。观之即是第一义。故名指世界为第一义。观理但能生善灭恶。名第一义。以为二悉。次约止观者。或正用观而宜息。或正用止而宜照。以照止故止却成观。以息观故观反名止。虽无昏散。进道功微。皆须改途。互息互照。不同常仪。故云不定。下料简不定中四。指此两双。
疑者云去。料简向文。初问意者。此三既同。何故行异。
从然下。答。先总次别。别何妨同。同不妨别。
渐次去。别答。应以余二而对辨之。文但对渐便结不定者。以不定无位寄结之。两教二乘是无漏四。今文但云三者何耶。然别则离为四人。总则含三。存无漏一。故举总含开。摄三入一。故名无漏总中三也。若没总从别。并善恶六。及以余二。故成十二。言从多者。以行对理。行相多故。得余二名。以多对理。消同不同。其义可见。
次此章下。重问者更将三同以问差别。又初乃将同问异。故云相顿尔异。后乃以异问同。故云何名辨差。二问似别。二答云同。而义则显也。九不同者。离善恶六。合无漏故。故但成九。并不定四。故有十三。
次一切下。证同不同。无为如同。差如不同。二不相离。理须相即。问。无漏离四。慈悲何一。答。开合随宜。不可一准。玄文亦分三菩萨也。故知南岳唯授天台圆顿之理。复以二行助成於圆。故有三耳。故知始自慧闻辨教。分四自行。唯圆应知。此三与八教中三。一向逈别。八教中三。以华严为顿。三昧为渐。顿中被物不定名为不定。
次圆顿去。释圆顿也。初缘至真实者。缘之与造虽属能观。意且在境。
次系缘去。方释於观。念即系故。寂而常照。系即念故。照而常寂。能所尚一。况止观耶。一色一香等者。所缘所念虽属於境。且语能观以明寂照。故一家明中唯有二义。一离断常。二者佛性。於佛性中。教分权实。故有别圆。今从圆义。故皆中道。此之色香。世人悉谓以为无情。今问内身四大为有情耶。若有情者。净名何故云如草木。万法唯心。岂隔顽碍。从己界去。明无作谛。至下四弘。更辨谛相。今但且明无作观耳。故四念处云。一念心中具十界。苦名无作。苦具十界。惑名无作。集苦即涅盘。名无作灭。惑即菩提。名无作道。
次法性下。以止观结。
从渐与下。欲广证圆。先简余二。先已广略二重释竟。今复证圆。故云更明。
如了达等者。旧经第五贤首品文初。文殊以二偈问了达甚深义妙德贤首菩萨。菩萨以十五行五言偈答。今文从菩萨於生死去至不能尽。略二行文。来言生死者。举极下位。不尔。云何显圆功大理极事遍。故无可动。言一念者。明极少时。深无崖。广无际。高峻曰崖。如来等者。理无穷故。说不可尽。极位尚然。况余凡圣。
从此菩萨去至建立众生者。彼经次前十五偈。后贤首复以六百九十二行偈答。於中具明圆信等相。今略依彼。何名圆闻。具闻今文。修证具足。依文起信。信为行本。然三观智。具如大品.缨络等文。问。圆闻中作三德名。信应依闻。何故乃作三观遮照深广等名。答。能所异耳。空即般若。假即解脱。中即法身。照即般若。遮即解脱。双非法身。深广例说可以意得。又三观从因。遮照从用。深广从体。次圆行中云一向者。简余二故。故云直入。次圆位中。即初住位。一切功德无不具足。故云究竟。
次庄严中。有法喻合。初法中意。亦以谛为所严。观为能严。能契於所。故外用自在。正受空功德。出说假功德。余是中功德。中道具有遮照故也。物是尘中。各有种类。根尘方等。思之可知。次譬文者。旦譬出。夕譬入。昼譬双入出。夜譬不入出。合云亦如是者。应具用上谛观等合建立中。云盲瞽者。失光为盲。无目曰瞽。又云有瞳无眹曰瞽。有目无瞳曰瞍。如无缘者不纳教光。故如盲等。故举龙王等者。俗典小教。释龙义近。今依华严婆伽龙王。凡诸所雨皆遍六欲及人四州。六譬六位。皆破无明。四域譬四教四门。四悉自行。唯六被物。通四亘者。通。度也。方言云竟也。经云。龙王示现自在。时从金刚际至他化。兴云周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经文具约电雨等。然云譬现身。雷譬说法。电譬放光。雨如慈悲。能令众生各见不同。问。庄严建立。二义何别。答。自行契理名庄严。外用益他名建立。初心尚尔等者。举况也。初住名初。妙觉名后。中间名中。如来殷懃等者。证妙法体。以说人不轻故。领者喜大故。方便品初寄言绝言。广叹略叹。皆此妙法也。具如疏文。释品初章第二卷。初身子领。即欢喜也。
次引诸经明求者。志大以所行法妙故尔也。常啼等者。如萨陀波伦。善财南求。具如入法界品。药王如法华。普明如仁王。具如广记。
从一日三舍去。明法恩难报。金刚四句以校舍身。今借彼文以多况少。多时三恒尚不能报。况但顶戴荷负而已。虽多劫荷负。其身尚存。岂能报於圆乘之泽。在肩为荷。在背曰负。
一经等者。举略指广。 疑者下。请证余二。
次正答中。圆是本意是故先引。初文先引四经。各证三义。并借教义权证於观。能揽教成观。义亦何殊。初引净名。云佛树者。名元吉。於兹得道。故以为名。佛坐其下。复名佛树。证择灭理。名甘露灭。即是断德。灭谛成也。觉道成者。即是智德。道谛成也。其实具四。从胜说二。三转等者。谓示欢证。一转各生眼.智.明觉。名十二行轮。具二义。转及摧碾。转与他人。摧碾彼惑。如轮王宝。能坏能安。坏惑安理故也。言大千者。俱舍云。四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世无二佛。故於大千谛体非惑。故云本净。八万诸天。俱邻五人名为天人。并得初果。故云得道。验转不虚。故云为证。次引显露不定证不定也。言一音者。名通大小。今文在大。如婆娑中。佛为四王作四谛说。故知通小。今文具如净名.起信等。佛无音辞。遍赴一切。若华严.楞伽并云佛有六十四音者。犹是方便。恐畏等者。且约四悉明不定相。恐畏世界。欢喜为人。厌离对治。断疑见理。次证顿者。义通四教。简三存圆。四悉赴机。故诸法生。无我等者。结成圆顿。无我造受。结不有。善恶不忘。结不无。结亦简三。例说可见。
次引大品证渐者。大论问云。始行菩萨。云何修行。行学等三。有云。语异意同。有云。约初中后。摩尼珠者。论云。是摩尼宝。若在水中。随物现色。真性如珠。习如物裹。闻教如水。发如现色。发心即坐道场等者。既云初发心又转法轮。知是初住即圆义也。
次引法华者。若未信顿。且用余深。圆教深而非余。别教是深而余。藏通是余非深。总用三助。故云余深。并从昔说。故云不定。舍方便者。约废权边。引大经者。第十三云。从牛出乳。乃至醍醐。以喻五味置毒。文在第二十七。习发不同。即如不定。忍草。文在第二十五。不经诸味。故如顿也。次引无量义者。三乘次第。故得名渐。并以雨辟三乘法轮。次独证圆者。如来龙王圆顿教雨。不雨三教下类之地。无闻无说故如聋痖。净名空室譬常寂光。是故集者唯[口*(自/死)]佛法之香。次楞严者。理性如丸。观行如烧。诸法顿发。如具众气。引大品者。广乘品云。欲得诸法。皆云当学般若故也。次引法华者。意云尔前未具。
次引大经者。理具如海。修观如浴。次重引华严以结前三。
次上来下。结叹也。此约九世。故着重言。华严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种。三世九世并平等。彼为至十。故加平等。
次示部别。所传有三。令传何部。既信等者。结前生后。次第禅门等者。目录云。大师於瓦官说之。法慎私记。但得初分。尚未治定。将与天台顶师治之以成十卷。若具存下。文应三十卷。大师常云。若着章疏可五十卷。六妙门者。涅盘名妙。六门能通。从能说故云不定。文兼事理及有漏等故也。圆顿者。即今又是。
从虽有去。诫劝也。劝勿执三以为定有。教非理故。劝勿执三为定差别。所通一故。疣者肉之凸患。害者肉之损患。定三如损。定有如增。
次引大论者。大论二十赞般若偈也。於法起见名见被缚。迷於名相名不见缚。称法起见名见得脱。见无见相名不见脱。今亦如是。定三定有。名为见缚。全不识三。名不见缚。知三无三。名不见脱。具了三旨。名为见脱。
次疑去。释疑。初难意者。举不可说以难示人。言通别者。不分大小故名为通。四句对教名为别。身子无说。藏也。无说无示。圆也。通别准知。通别皆不可说。何以三文示人。但引下。答也。二义俱通。何以偏难。故总斥云但见一边。
次引大经。通皆可说对酬前难。次引法华。及比丘即别可说。但示初后。中二比知。次引大经。尚为生盲四名示乳。何得一向云不可说。总持是不思议俗。此是理中具一切法。尚可得说。况三文耶。
次净名等。融通二途。初明二义。性本相即。次引大经。佛出无说。多闻为生。思益亦然。
次引法华。重明可说。以酬向难。
次引大经。空中云雷。明可说意。不生感应。何以非之。经云。譬如云雷。一切象牙上皆生华。经自合云。闻常住教则见佛性。故今结云。不可无说即象牙草因雷华生。象牙与雷天地永隔。尚能因之以生於华。况说被物而无益耶。
次若竞下。明说法意。有法譬合。初法。文中正明失由。由执竞故。
次离说去。示无说理。虽云无说。须有所依。次大悲者。正明说意。一以凡师大悲利物故说。二以众生或重根钝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