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如月去。譬也。真常性月。隐烦恼山。烦恼非一。故名为重。圆音教风。息化归寂。寂理无碍。犹如太虚。四依弘教。如动树举扇。故假三文以示真常理。使因文比知。知风识月。
从今人下。合譬。像末禀教。故云今人。非亲承梵音故。玄揽则难。凭文无惑。故云假文则易。
从若封文去。今达文成观。文即法界。何封之有。知文非文。空也。达一切文。假也。非文非不文。中也。三智具足。故云一切。
从为此下。通难三为一门。一为所达。云何难言。皆不可说。缘起者。序文竟也。正开章解释。
次今当下。正开章解释。
言数方者。方犹法也。如华严中皆十为法。
始测等者。始谓大意。荼究竟义。故大品云。过荼无说。是则大意已标宗极。如大意离五。始未具足。发心为标期。大处为宗极。终即旨归。旨归亦在大意章内。故云善始等。令亦善也。自他始终。大意义足。
次生起者。只是次第。至理下辨生起意。理本无生。为缘故起。即是自他因果事故。故名因缘。释通别者。通者章章皆有生起二义。别者前章为生。次章为起。即前生於后。后从前起。缘由等者。生起异名。前为缘由。后为趣次。以义同故。故云如是。若从通者。大意虽初。亦由不了无明而起后章。亦为感应故生。
既知下。由於大意识止观名。不动名止。大净名观。由此名故。知有所诠。故名为得体。体兼权实。故摄一切。余文可见。
次只为下。结意。为未达者故立生起。若契理已。尚无旨归。何况前九。故云心行寂灭等。
次分别者。更以十门分别前十。初云十章功德者。明分别意。若不说之。谁知丰富。故云如囊中等。
次从初八章下。正释分别。即俗而真等者。应云初七及以第九。从多逐便。故云初八。非真证故。故得名俗。性本是真。故云即俗。果是证真。起用名俗。观是圣法。依法起观。故云圣嘿。义通住前一切凡夫。正观一分是定等者。有云。止观义可通行。但与列章名目不便。章云。正修止观。但略修止二字而已。正修之中不出二法。故分二分。观兼余章。余章有止。并属於解。且从观收。果报虽证。现亦属解。果报在果者。文阙起教。义须在果。言目足者。亦随语便。应云初五及以起教。前五自行。因起教生他因。所言足者。足即行也。方便正观有功用行。果报真位无功用行。第五卷初云。前六是解。今云方便是行者。是行始故。所言共者。通深浅故。果报起教。别在圣人。言通别者。文内通於因果自他。所言别者。行相别故。言横竖者。正判浅深。故名为竖。余八望体。一往且横。当分委论。不无同异。释名一向横。余并通横竖。如大意中互略相望。岂非竖耶。如摄法中六门相望为相横。门门自论亦竖。方便五科相望成竖。当科亦横。如先具缘。次方诃欲等。一一科中。如衣望处。以色望声。余思可知。
次料简中言略指等者。此章安私料简也。即指前文略释三文。名为略指。以此为问。大意亦略。与彼何别。答有通别。通则二文俱略。别则前略具三。今此大意三中之一。
次下诸问。并是大师料简同异。初问约教等者。以三种止观名。与八教中三名既同。故须料简。藏等四教摄在渐中。故但以密对难。余三显密俱教。何等依密修密观耶。答中分二。今不论密。
次问者。分显密异可论得不。任我俱论为得不耶。
答亦立二。谓得不得。次从教是下。正答。初约化主释圣。则显密双行。今且论凡。故阙於密。故云听者因何作观。
次或得下。义立於得。凡通多种。五品犹阙。六根稍通。以能传教遍大千故。未有口密。故且云传。
次从若修观者下。约所化说。禀教之徒不合修密。故云不发。况复密教还同显故。
次发宿习去。亦容义立。如修生灭。发宿无作。不修而发。义似秘密。故且云得。
问初浅等者。答文可见。
次问小乘亦是等者。重难前答。此中有二种难势。一难俱是佛说。何故独云三是小非。二难小为大渐。何故云非。答。小有二义。教道斥夺。是故云非。约元知大。尚摄弹指。
问示三文等者。许示三文。三文是色。色为是门为非门耶。先双定。
若是下。双难。先难是门。色是实相。实相是所。何名为门。
次若非下。以非门难。色名中道。道名能通。能通即门。何名非门。次答中云并是者。因色见理故是能通。理即实相故是所通。能所不二。何所妨耶。
次众生下。释是非所以。众生迷故故名能通。因通见理即所通也。故约色文以立三谛。文即俗也。非文即真。双非中也。文具三谛。何妨能所。次解释中。初云囊括等者。囊。袋也。括。结也。囊若有括。收於一囊。章有大意。冠揽始末。冠戴等者。冠。首饰也。平声呼。周礼云。在首曰冠。亦可去声。冠冠於首故。冠初如冠。收后如戴。有发心如冠初。有大处如戴后。既通初后。故云难见。
次生起五略者。初云云何至下化者。虽发心居初。亦缘众生。故云令悟。云何至三昧者。发心修行。故须第二。云何至其心者。策进初心。故引以果报。大经以梵天喻果。故略引之。但从观行相似之位。不求初住。初住自至言妙报者。亦通初住。云何裂大网至出笼者。裂谓裂破。既自破已。次破他疑。八相之处。虽一代设化。未为开权。疑网未割。既为开已。执教疑遣。达理无余。闻雷等者。证执教人。盲人执四。终不能见乳之真色。执者亦然。随闻生执。今融通下示破执相。未融之时理应各执。今融会已重疑飒然。以出笼开前执滞。云何归大处至自在者。自他既周归於秘藏。秘藏之体无始终等。虽无始终。而有修观之始。归德之终。虽无通塞。而有三鄣之塞。三德之通。初文是理。若知下。修得。若得此意。无二而二。二而无二。生起五略等者。五之与十既但广略不同。故生起五即解於十。下诸文下。凡注云云者。未尽之貌。云者言也。广雅。云云者。更有也。
次广解中。初方言者。二方之音耳。凡厥有情。皆堪发故。故但简二。二虽名心。无此发故。
道亦下。简道也。道与发。其名既通。故须简之。去通从别。十皆所简。故并名非。道是能通。心是能行。须识所行所通得失。
若其心下。别释十非也。皆云念念者。约相续说。从多分判。初文者。用止不息。名摄不还。修观不破。名拔不出。恣缘外境。卒摄不还。内心偏着。故拔不出。境强心重。判属上品。言五扇等者。出未曾有经。四人居山。一人唱衒。悕招利养。为过之极。故是上品。欲多眷属等者。故在畜中。犹多群聚。破戒兼之。共成所感。言吞流等者。欲他归己如吞流。以己摄他如猛火。如调达者。具如大经大论及诸律文。尚诱佛众。况余人耶。四远八方者。尔雅云。四极远者。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祝栗。博物志云。东九夷。南六蛮。西七戎。北八狄。八方亦名八荒。叹名曰称。赞德曰扬。心推曰钦。口许为咏。自知无德。犹欲拟圣。如摩揵提者。大论云。是人生时作偈讥佛。为佛所难。犹未归伏。死后弟子移尸处处。唱令云见者得道等。不耐下人等者。下字去声。自退曰下。如鸱等者。鸱。有力鸟也。故法华疏喻盛壮憍。自纵有德。何必轻人。况己无德。而欲胜彼。尚欲胜彼。焉能下人。岂鸱高飞而过孔雀。安以珍己能令他卑。而外扬仁义等者。慈以育物为仁。以德推迁为义。进退合仪为礼。权奇超拔为智。言可反覆曰信。五德具足方似人道。慢强无德判属修罗。婆稚等四。如次居在大海水中。各二万由旬。余流散者不可称计。人道中云悦痴心者。无增上善恶。故判属痴。非如畜等。天道者。且举欲天。若地居业。未必修定。从胜兼空。故关根尘。不令出入。次别开欲主。以为魔天。民主异故。其心亦别。意欲他从即属此道。六合者。天地四方耳。颙颙者。仰也。诗云。万人颙颙。尼乾者。外道通名。三禅乐如石泉者。大论云。乐有二种。所谓内外。内谓涅盘。不从外尘。乐自中生。论别举涅盘。今通譬三禅乐亦内受。问。既云色无色。何独指三禅。答。二界中乐不过三禅。夫求生天以乐为本。故举乐极以摄余天。破恶由净慧等者。由。藉也。三法相由。功归於戒。二乘尚尔。菩萨弥然。今戒为行本。犹是小乘。弃而不持。大小俱失。
或开上合下等者。上谓二乘。下谓修罗。今合二乘即是开下。开鬼畜出修罗也。经中五六不定者。以由修罗开合故也。
举一种等者。言十非者。从强受名。非无余念。临终之日。强者先牵。
次或先起去。对是简非。先法次譬。
初法中云先起等者。先非后是。何须简之。而譬云并浊。然今通简发心已后。是非间杂。故并属非。若先是后非。亦简非心。况无后非则非简限。言并起者。何必并虑。但细杂念不可分判。名之为但余。粗着者。判属前后。譬中先譬。次合合中二番。初以内外用合向三。内是外非。及以俱起。次直以非心合前内等。谓内非外非及以俱非。问。二文何别。答。前唯内心是非相对。后兼心境一向从非。此亦一往不独由心。
次又九下。别约四谛。初直约谛。次历诸法。先列次从。又九下释也。苦集同是有为有漏。苦虽先明。若相对说。应云有为有漏是苦谛。无为无漏是灭谛。文虽从略。意必双兼。曲谓析法迂回。拙谓生灭断惑。灰谓身。近指化城。下去例说。
次有为有漏等者。若相对说。亦应云有为无漏是道谛。文虽偏说。意亦兼俱。
次善恶等者。此中双举。若单举者。应云善净。与集对论。是故故双举。文虽兼列。意在一边。
次缚脱等。准道可知。
若得下。总结。意令起非。以是息之。若见等者。语似初依。乃是举赞之辞。未必全是。
问行者去。约是简非。是中计性亦成非。故答意者。性计有过。故云不可。
但是已下。寄此明是。离性过已。约不思议而论感应。方乃名是。圣既非应而应。以赴四机。受者非感为感。以获四益。
次如子下。譬感应也。
次引二经以证感应。从恶机说。且云病子。广如玄文三十六句。动法性等者。结感应义。法性如山。众生如海。非大誓愿。无谋善权。安能动难动山。入难入海。同善同恶。示逆示顺。同恶故有病行。同善故有婴儿行。慈悲从因。感应从果。以有因故。果方能入。
禅经云去。引经释成将护乐欲也。附习为人也。观病对治也。时熟第一义也。名异义同。引来帖释。
五复次者。大论明说经缘起。中问何因缘故而说。是经答中二十一复次。今引彼五。以证四悉及五因缘。随义引来。亦非次第。论中因明第一义。释出四悉。今开四悉。与五复次。乃为二门。四悉广如玄文智论。今且消感应。故不广论。
论云去。引证真法及以说者。明妙应难感。能听难得。明妙机难发难得。故三字通结上三妙法妙机故也。如是真法。妙应所说。妙机所感。无非中道。是故双非。非难非易重显中道。泥洹智易。分别智难。是故实相俱非彼二。
有三悉益等者。重以四悉结成中道。意明四悉只是二谛。意明中道即是真谛。异於但真。是故双非。
故知下。明妙感应能办佛事。然四随去。别会。先会通名。此先举通名。
今说之下。正会通名。随顺物机得四随名。遍施法药得悉檀号。言左右者。如在物左谓物在右。若在物右谓物在。左因缘者即是五略。所以因缘更互立者。因强缘弱。随其强弱受名不同。
当知下。结以名同故。故须会之。言即言教。名异也。味谓义味。即义同也。符。合也。
随乐欲下。次会别名。先会随悉。乐欲只是忻慕。故云从因。世界只是阴入。故云从果。因果虽殊。其义一也。便宜是辨能赴之法宜被何人。为人是观所被之人为忻何法。能忻所被共成一义。余二名同。不须别会。又五因缘下。次会因缘。与四悉同。初云众生等者。阴入是世界。信乐是乐欲。此二为因。感佛说於法性法界。为发心缘。故发大心。经论二名与发心同。众生有大精进等者。禅经.大论俱是生善。感佛为说四种三昧。是故义同。众生有平等等者。经论对治。俱是破恶。感佛为说所破皆遍。获於果报。是故义同。通经者。起教也。起教亦是破他之惑。是故义同。众生有佛智眼等者。经论第四。俱是入证。感佛为说。旨归三德。是故第四与第五同。
又五缘下。次会五缘。与五复次同。初文者。发心导行。枝必由本。行填於愿。本必假枝。枝本虽殊同成道树。次会第二者。以四三昧收诸行尽。故名为通。念佛但是诸行中一。故名为别。通别虽殊。莫非妙行。次会第三者。果报指依。依必有正。报必有习。是故果报义兼二双。若云发致。只是习果一双而已。习必有报。故义同。次会第四者。人处必俱。故亦义一。次会第五者。旨归三德与第一义。灼然不殊。一一文下云异耳者。其义虽同。名犹异耳。
又圣说下。以三止观结感应文。故圆三义。与不思议感应义同。问。何故以止观结之。答。此之三法。通冠一切。况复此部通名止观。故部中感应亦名止观。然大意义。通须以三结。或以一结。从释名去。多分教别故不须结。今此先标次列后释。初之五字标应从。或次下。列应。次即是渐具。即是顿杂。即不定不次等言相对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