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众生得益下。标感。次下列感。例应说之。
  后或四下。释感应中初二句。渐次二句。不定后二句。顿一一相对为渐。或一或四为杂。皆具一切名顿。但结文相。非修行相。
  次以一结中。但云邪息及以发心。一切法中无非发心。邪息故也。
  初五章名发心者。虽有修行及果报等。但是依此而发心故。方便得是行家之始。故且行摄。果报至果报者下。三义均等。不劳别会。但直解释。违谓违中。故在空假。顺谓顺圆。故果报妙。是故三土通名果报。但辨粗妙以明违顺。但以诸教诸位勘之。即知诸土果报粗妙。然住前虽圆。感报亦劣。今且从教。未可判粗。起教等者。教由机生。故云起教。又必假大权。扣机击发。故亦名起。或作佛身等者。以八相人主伴不定。如华严中对扬顿也。在般若等中对扬渐也。加四菩萨即是转顿。加身子等即转渐也。在诸经末。即流通渐顿。问。大章名起教。五略名列网。云何得同。答。裂他疑网。正由起教。故得义同。次显是中初四谛者。四种四谛文在大经圣行品中。自非一家善得经宗。佛旨深密何由可晓。今初明生灭中言三相者。不立住故。与异合说。人多於住起常计故。故净名云。汝今亦生亦老亦灭。老即异也。言四心者。四分惑也。相迁四分。故云流动。下释道灭尚名生灭。况今苦集非生灭耶。道治集。故云对治。能所不俱。故云易夺。惑灭灭生。故亦生灭。如阿含中明四谛义。遍一切法。次通教中。具如思益释签具释别教义者。初释苦中初明苦境。次乃是下。明假智能知。从谓下。略以一界况释。[利-禾+皮]皮割肉截骨等。若。如也。干。数也。如彼苦类也。集中云身曲等者。身如集。影如苦。声如集。响如苦。道谛中云析体等者。通界内外。各有析等方便。通指贤圣诸位曲直等者。以教对之。化城宝渚各有曲直等也。五百为长。三百为短。权实具如下偏圆中明。灭谛中云若干正助者。亦通四灭。
  又三悉下。以四悉檀判别义也。即初地去。名第一义。故知地前得无量名。次无作中云皆是者。四皆无作也。言无复者。简异别教。只别即圆故云无。复次对土中云横竖者。竖约设教对机。横语器类同等。
  又总说下。以别释总。故离苦集为十二支。观因缘智以为道谛。十二支灭即是灭谛。
  故大经下。引证经文稍广。此意已尽。若无四教。四文难消。
  又中论下。离论四句。以对四教。以藏对初因缘句者。有二义故。一者以初对初。二者以事对事。应知四教同观因缘。於初句下更加生灭。方成教异故。
  又解下。即其义也。是则空分扸体及假中异。故成四义。又偈云下。更对因果。复是一途。
  故文云去。引证一部。俱观因缘。约文前后。以分小衍。故古师云。正申於大。即前二十五品。兼申二乘。即后二品。因缘品申中乘。邪见品申小乘。今判虽亦前文申大。则有兼通含别之意。
  当知下。结同。已分别下。次约诸经明发心不同。前谛是理。故释十中以理居初。随事既多。不可具列。且寄此十以识事端。先列。次释。初文列中十住。华严并有其相。今兼诸意。且列此十。问。华严释初住。与此岂同。答。以初准后。发亦何爽。问。此之十文。有何次第。答。推理满故得相好。得相好故起用。起用则有身口不同。故身变已。次口轮导身。口正报必有依报。故次现土。身土但是能化而已。次明所化。故有观众。众必禀教及以修行。修行渐讹故有像末。起过受苦一往虽尔。文意本示随对发心。
  次解释中初推理者。文四义二。意在极理。下去例然。初释三藏。亦云法性自天而然者。权实既殊。法性亦别。既云集不能染。乃至灭不能净。即四谛外别立法性。当知苦集能覆不能恼染。道灭能显而理本净法。性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却已。故引况云。灭尚非理。惑智用倾。故名生灭。次无生者。性与惑染不即不即不异。但氷水喻须简通圆。以所对境宽狭不同等。具如诸文。次推无量者。今此法性出於二边。前二教理尚没空有。推无作者。凡法与苦集相即。语同能所。谛境一向永别。若不委简。发心无托。
  若推下。重示功能。故於推理等者下。九皆应如今分别。问。今此推理与前观谛有何同异。答。前通辨所依。此别明法性。通别异故。故复明之。
  次见相中炳着等。炳。光也。丽。美也。亦着也。灼烁。光明也。毗首等者。忉利天巧匠之名。问。何以不能作。答。天工师是报得。相好是善业智。为因各别。故天巧匠亦不能作。胜转轮王者。瑞应云。太子定当作佛。不作轮王。相明了故。所以轮王具而不明。薄拘有而不具。相好遍身。故云缠络。愿我得佛。上求也。我度众生。下化也。上下各二。四弘具足。为满佛果须具佛法。为度众生须断烦恼。文虽举二。必摄余二。下去准说。但境别耳。
  次通佛相者。於前相上达即空故。如来是所严。相好是能严。能所俱空。世滥用之。弥须诫慎。报佛相者得法性身。无像不现。所言凡圣不测边者。前两凡圣当教地前并不测也。梵天不见顶者。第四禅天在彼天来。皆不见顶。如应持欲量佛身而不能极。目连不穷声者。目连欲知佛声远近。去西方九十亿恒河沙佛土。闻如佛边。次法身相者。知如来智等者。法身是境。智称於境故名深达。法身是本。故云法身具三十二。此四教主只是一佛。四见各异。密迹经云。一切天人见佛不同。或如黄金白银杂宝等。或见丈六一里十里百亿无量如虚空等。俱是誓境。故愿齐等如前(云云)。
  次观神变中。神谓难测。变谓变易。初三藏神变依根本禅。言一心等者。如化主语。化事即语。化主嘿时。化事亦嘿。诸事皆然。故非任运。若放一光等者。常光一寻则不云放。寻外放者皆曰神变。横遍三千竖至尼咤。戢重晖者。戢。敛也止也。日月为重晖。佛若放光。日月不现。大论云。若欲比决知。如迦叶光比阎浮金。犹如聚墨在珂贝边。如是展转乃至梵世比佛。皆如聚墨在珂贝边。问。何故放光。答。益物多故。若尔不常放。答。益不同故。
  次胜应佛神变者。以依真理故异三藏。以不二故复异一心。唯作一耳。各各见佛独在其前者。不同唯见老比丘故。故净名云。各见世尊在其前。次报佛神变云依如来藏者。所依唯理。藏不能现。必待缘修入初地时方能分现。但异根本及无生理。三昧正受亦指初地。十方百界而作化。次法佛神变者。法佛如来与事神变无二无别。故云相作。无记等者。大论第八问佛一时化为无量百千亿身。云何一时能说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时语嘿等也。次闻法不同中二。初正明闻法。次以论偈结。初文或从佛等者。明闻所从佛。唯佛在世。知识通现未。经卷唯灭后。生灭等四各生四解。初闻生灭生四解中。初生生灭者。世与出只是四谛生生不已故曰新新。四相所相故曰迁移即苦集也。戒慧略示道谛。解脱略述灭谛。寂是所证灭理。
  次生无生者。言无刺者。引大经二十七文。法性空中云何言拔苦集之刺。修道灭耶四皆无主。故并云谁无主故空。故云清净。能谓道灭。所即苦集。能所不二故云寂然。生无量中。非於二边取於但中。烦惑不染故云独拔。边非即中故云边表。谓中道华离二边水。出缠智月处法性空。
  次生圆解中。双非等者。虽三相即中性。双非三一相。即与法界等名异同(云云)。常乐略出四德中二修一切法故云具足。若准此。前见相等文皆应具四。但於声教此土不便。从闻则易。故於此中委明四四。执石等者。石毒药宝。性本不二。随见不同。诸法亦尔。圆智如执石。观转如成宝。
  次闻无生生四解中。初生生灭者。菩萨同凡故未无生。生无生者。三乘俱断故皆无生。生无量者。见思无生二乘有分。今断无明故云非分。断惑前后二死亦然。生无作者。阿字无生遍一切故。
  次闻无量生四解中。皆取伏惑及出假位名为无量。断惑证真非无量故。初生生灭者。即二乘方便位。菩萨三僧祇。故举凡位十六谛观。生无生中亦取三乘伏位。菩萨出假。生无量中取行及向。一一句中皆云亦者。初句界内未尽又伏界外。是故云亦。下句尘沙未尽又伏无明。故复云亦。生无作中云伏断者。信后正伏为名断。方便故云伏。断入住正断。非无量意。虽有浅深俱名无量者。如江河淮海水皆无量。
  无作生四解中。初生生灭者。菩萨始终不断。故云不证。无作生无生中。三乘同故皆得。无作生无量中。登地为实。地前为权。生无作中。地前即地上。故云即权。次从夫下。以论偈结。
  次若言下。一一教中各得四句义。当一教生於四解。前虽云生。未约法辨。相状难明。此示未来作闻一句生种种解之法式也。初结成生灭中。云呼方空为即空者。如人堕岩。虽未至地得名已死。方。犹当也。念念无常。虽未即空当必空故。赖缘假者。然四教中各有赖缘。施权二假其相各别。空中亦然。赖缘之假非从实施。施权即是慈悲设化。离断常中。二乘亦得佛果。胜於三乘弟子。偏受中名。广如第三卷开合中明。
  若作下。欲辨后教。先斥前非。如阿含.婆娑等。处处皆有空与不空及中道名。所诠各别。故须斥之。
  次结无生中。初云因缘等者。释即空也。
  而不得下。斥无法性妙假中也。
  从设作下。许有当教假中二名。未见别理。唯成但空。纵八地化物。非任运化。 此三番下。结斥。
  次结无量中实有三谛。但是次第。未得名圆。虽顺文三语相即。次第宛然。无生空者。真谛空也。假即空者。从空出故。对病权设。俱无实故。中即空者。不同前二。故曰无边。亦得名为一空一切空。而次第前后三皆假者。亦似一假一切假。前后宛然。三皆中者。亦云一中一切中。而犹次第。离断常中。位在十住。称机名中。位在行向。实际名中。位在初地。三时各别。故成次第。次结成圆者。皆不思议。故不同别。三谛皆假。亦云同有。名字与别何殊。虽俱有字。次不次别。
  次当知下。结意。法即是境。境即四谛。依境生解。依解立愿。故名发心。世人多以安心名发。不晓依境发誓方名发心。种种之言不过十六。
  次其净土下。已释其四。余六略无。指例而已。一一各分四见不同。为发心境。思之可见。初心行人若不了者。纵云发心。皆不真实。纵发心不实。缘於正境。功德犹多。心虽真实。无境可缘。功德窴薄。故首楞严中佛告坚意。后五百岁。多有比丘为利发心。以轻戏心闻是三昧。亦得作於菩萨种子。况清净发。
  次以三止观结十种之中。推理居初。故委明之。余者准例。故下文云。若见此意。例见相闻法乃至起过。故一一文皆生十六。皆以三种止观结之。
  然法性下。正释顿中法性非数。定执三四以为能发。反增迷倒。
  今言下至四。惑渐也。先法说云。一二三四者。只是三观四教而已。次第累之。故一至四。此明渐之所以也。
  次说法性下。明不定相。内外权实各二根性。故四不同。
  从界内钝人下。明四所由。由迷解故轻重巧拙。真与法性名异义同。界内迷真。界外迷中。所迷所解虽同法性。能迷能解巧拙有殊。对於利钝故成四也。迷生苦集。解生道灭。利即钝离。巧拙亦然。所解即离。由能巧拙。
  次所以下。举譬。双为界内界外作譬。以路人为父子名即。以父子为路人名离。如苦集体元是法性。义如父子。若谓为苦集。义如路人。可譬藏别。理同事异。名非骨肉。於异强亲。如苦集即是。可譬通圆。
  从粗细下。合譬。若准譬意。内外各有粗细难易。今为生后不定。文相对说为便。故界内为粗。界外为细。余皆准此粗细。各用父子之譬。故云亦如是。从或云界内去至为深。此二渐也。故下结云。若作浅深等。渐也。虽有或言。文无交互。故非不定。
  次或言下。六双交互不定相。最后一双虽无交互。但是文略。应云界内初心能破故为易。界外后心方破故为难。言若作者。从通出别故云也。
  次皆大乘去。劝进也。
  次料简中。初问。推理云集。既四教不同苦。何以但云分段变易。数既不等。因果差互。
  次答中。先答次例。初答中。理而论之。俱二并四。今集从解。巧拙分分二。故内外成四。若顺於迷。集亦但二。今以解问迷。似如不等。此正破於不同之见。如四四谛等。苦集俱四。安有不同。次例如下。举例答也。如界内。或只是一。或小乘分。於见思不同凡夫。从迷亦只感一分段生死。次问者意。问前文论偈结中。以初对四谛俱名因缘生耶。苦集可尔。道灭何然。答中意者。能破还从所破有。或灭智生。岂非生灭。次引大经者。以深况浅。圆别尚尔。况藏通耶。故大经云。因灭无明之集。方成道谛菩提。集道既然。苦灭可例。
  次问前文。法性是一。不应分於权实之理。复加即离而为四耶。答意者。开显故不二。施权故不一。即离亦为根性权施。
  次明四弘者。弘。广也。誓。约也。释名云。誓。制也。今以四法要制初心。使至后果无乖先志。
  又四谛中下。次辨同异。四谛是境。从境生解。故云约解。又四弘约解而生於愿。故云约愿。又谛有因果。故通三世。愿期於当。故属未来。又四谛约理。理通三世。四弘是愿。但期未来。皆须上求下化。故但名异义同。问。若尔。何须更明。答。谛通大小。弘誓在大。故须更明。弘通偏圆。六即唯顿。是故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