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推。由取乃至无明。故息现因令免当果。六疱者。头身手足。又云眼耳鼻口及二十指为二十四疱。若因根本等者。则根本等皆成因缘。即忻慕为因。禀教为缘。定体成就。名所生法。即名因缘以为能成。即是有支。随何地定成何有支。言诸禅者。即且约根本。即指根本竖论诸地。
如是等至取初禅相者。应云非想。且从初说。粗细住等。非心所期。是故不论。
如前二十五方便者。本期各别。具如第四释五法中约初禅释者是也。言悕望者。即五法中欲故二十五法。皆期初禅。又知此受等者。约观境立名不同。
三世上至等者。但有界系皆属因缘。不同婆沙界系。料简如向。因缘发根本者。初发因缘。谓推三世增减。四生不同。具如玄文因缘境中。及俱舍.婆沙等。并於定中所见分别。乃至三世相异。立十二名。推根本等以成十二。复从十二发根本等。乃至特胜等者。应云特胜等因因缘发。以因缘等多依根本。今从所依。故云因根本发。亦同慈心依根本发。判属有漏。依特胜.通明亦同慈心。故云例也。
次此观下。明受名不同。三世等者。判事理。虽云思惟不能破惑。次譬者。五停如密室。念处如明灯。故知密室无破暗功。如富那下。证能破惑方名理观。欲闻慧者。指四念处。言领解者。如大经中佛问。汝见世间常无常乃至边无边等耶。若言常等名见名着。又问。汝若燃火。是火灭时汝知不。答。如是乃至五阴。若爱灭时则二十五有灭。故领解云。我已解已。
此因缘下。判今属事。次引经论所出不同。皆可为境。璎珞十种者。彼明第十地十种观法。至第六因缘观中具列十种。具如第二卷引。
次明观者。通论十禅。总一观法具如后列。若别论者。一一别出余禅。不云今此别出者。以少故。九禅待发因缘不然。稍似阴境。以恒现故。兼现及发。故可别观。初龙树下。明观意。论通大小。因缘为宗。故今引之证通。观论师下。辨谬。
今言下。破谬。凡云宗者。别显宗致。二谛语通未足辨别。言何品者。以论通意破无别宗。况遍诸教岂独论宗。而皆破尽者。论中诸品皆破为名。如云破六情破染染等。品内观法破皆尽净。六情是俗破即名真。故知二谛非论别宗。
论初下。正示。论宗则通别皆别。故不同旧。舍别从通。北师下。重斥。纵语因缘全迷通别。指傍指救。宗旨不成。故论后文傍申小义以救小宗。故论云。已闻摩诃衍竟。今明二乘义。况於前文小是所破。如何所破用立为宗。
佛去世下。出论观意。佛在根利广观非宜。佛去世后多迷缘起。故广破缘起以为观法。次明今文。依论观法十乘入道。广破修发二种计相。
次思议下。初境中思议。正用大经观因缘智。正当今文四圣法界。圆在思议。进退比说前六可知。声闻中云七种学人者。三果四向多生欲色。亦有无色那含。具如前说。下智且以声闻摄。当教中因位三乘通教。缘觉亦复如是。次明中智。云结业尽不尽同前者。缘觉无有当生不尽。既摄三乘且通总说。须判声闻尽等同前。
次若转下。六度菩萨经中通漫。总摄三乘。今从心异与小共。又为成十界。则三菩萨别为一流。虽俱发心所期又别。故今复离三位释之。此六度中虽云般若。终成伏惑通教菩萨。云转等者。空慧已成。般若度竟。又云转行有为六度者。应云五度。但通说六。亦可转事成事。即生灭智。菩萨语通。未断同前。以即空慧导於五度。逈异事度。故云福胜。以因缘故报生亦胜。不及别圆。复名为小。应云八九地前。何故云六七前。八九是断已位。六七正断位。
次若转下。上智转见思等三为一切智等三。但至行向者。且让证道同於佛界。为存次第。弥在地前。言同前者。住中同前断见思位。界内尘沙同两菩萨。界外虽别。且从通论。若转下。明上上智。先明上观为不思议境之能观。
次重释不思议境。初总立三佛性。次若通下。辨通别。虽有通别。共成圆义。通谓支支皆三佛性。次若别下。别对三性。
何以故下。判别对意。道即是德。故别对之。若尔。何得有通。答。别义复通。从理便故。故别对中三皆正因。次性德下。释前三德。不纵不横。初后不二。净名下。证不二。生即佛故。故知不二。
若五品下。判位。云未断同学人者。同初果向。铁轮同无学者。且一往以长别三苦轮对之。虽复变易等者。六根断惑虽同。二乘生变易土。其处亦等。依正胜劣不异二乘。五根属福。故云生福。内智功用从初永乖。释论下。证二乘人变易身劣。根钝即五根劣於六根。若别圆下。明胜前二教。此即圣位。不与前同。证道同故是故合说。仍顺教道立本别名。
若三贤下。证圣因位始终皆胜。故前明别但在行向。初地已上入圆三贤。是故约证不分别圆。但语三贤十圣位耳。
若最后下。次明果位。先明三德。次三涅盘。净名下。证前善恶成方便净。善恶是缚。即缚论脱。恶中举极。故云五逆。
复次下。对不思议十如十境等。及问答料简。显前因缘。三德难思。初对十如有两重者。以由因缘有两因果。次对十境者。通论十境皆十如理。今从名便故复别对。文虽别对须在一念。
次十二因缘下。不摄入一念。华严等者。经但云具。不云十界。只是语略。凡诸大教云一念者。例皆如是。
问十二门等者。释疑。缘谓因缘。法即所生。因缘生法悉皆无生。以论中问而问今文。今文处处云在一念。论问意者。为在一念心。为在多人心。为在此等一念心耶。
答中初总答者。多人一人。於今一念悉皆具足。虽多人心不出百界。百界一念本非一多。次引大品以释相即。诸法趣因缘。因缘即一念。因缘是百界。一念皆具足。今说下。翻前难且直尔云十二因缘者。指向两经并云一念具十二缘。其实经意正云十界。
复次下。定前一念以成观境。故今即是一念禅心。而观境故。简示云不同妄念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乃得名一多相即。
譬如下。具足须如阴境三喻。故指法华安乐行等。
真正下。次明发心。约前一念而分因果。为弘誓境。故简生等三假名义。当别教故也。次引华严者。三教皆是菩提心魔。
约此下。正明发心。约一念心生此十境。远翻此境以起弘誓。次安心中即是一念十界。三道苦即法身。非止非观。业即解脱止也。烦恼即般若观也。二即法身而寂而照。
次破遍中。文虽宽狭。不殊阴境。此文既狭。故即横竖而推一念。
次通塞中。亦寄於次以论不次。出假文中云不通不塞者。不通只是塞。不塞只是通。次於番番下。捡校三假等文。亦寄次第。
道品中。亦先道品。次三空。初道品中初明念处。作通别两番。初番文中。身念已云十法界竟。下三但云一切十界。皆具四念。故名为通。
别中又有三番不同。初番阙受念。应云无明行名色生死。爱取有支中受阴受念处摄。然别中两番皆具五阴。取义各别。初又但取现文。以属念处。次取现文。以望过未。过未堕世。以属法故所以少别。
次料简者。问意者。数人生死是不相应行。只应法念处摄。何以通释皆具四念。及初番别释并云具三念处。谓身心法。答中意者。恐通释无凭。故引大经证成通义。经既生灭皆具五阴。即是生死各具四念。俱舍有部明十二缘。亦皆具五。何独大经。虽借权文寄事申义。当知只是一念以辨通别。若通别等者。指前二对皆成妙境。
次结成三空。还约阴境无明等三假以说。不取等者。先列不取等四名。次列新旧等四。即不受新。不着旧。不念内。不分别外。新即爱取。旧谓无明。内谓内心。外谓外境。亦约一念亡此四相。无依等者。不依四句句。即四相无所见者。不见句与无句。不住亦尔。理本无修亦无造作。无因可修。无果可得。
次对治者。初明来意。云前道品等者。前虽云观十界。念处但是观理。何以故下。释用治意。无明行有各通浅深。今从别说。乃以障中无明为理恶。事中行有以为事恶。理恶已覆於理慧。事恶复助而覆之。故举譬云贼多我一。两恶为贼。多理慧义。我一真理。如王理慧。如将两恶如贼。须加助破。若有下。判进否。虽六皆名蔽。随重设治。轻者自去。
助道下。次明摄於调伏根等。又佛威仪者。前举十力等。今明成道等。故知十力等。还用成道等。方成威仪故。故引大品是为坐道场。释成法华转法轮等。言於此者。只是三德实相一乘。三德只是十二因缘。此四皆依十二缘故。初释成道中并於同居。现四成相亦应结云。此是同居成道之相。文无者略。
次转法轮中具有八教。初是顿。四教是渐。次不定。次秘密。四佛成道元在法轮。既依法华。不明八教无以显妙。此一既尔。前一后二准例可知。释签文中委料简竟。初华严是顿。若鹿菀下渐。法华涅盘非顿渐摄。但是会渐而归於顿。藏等四教处处列之。故今略云四教。两处五味不同者。总收渐顿而开显之。又复下。不定。又复下。引证秘密。故知渐初已密。闻大即大菩萨。
所以者何至意也者。今依中论。用大经意。立因缘等以证密闻。
次约因缘明入涅盘。释中云假名中道者。藏通两教已明於空。故今不论。但论假中。方便实报至可解者。成道转法轮略可比知。彼二土入灭。其相云何。但是缘机。兴处劣应。灭处名之。为灭无别。遗身舍利等相故。此土涅盘亦是机息名为灭度。是名下。文略。应云十二因缘观。助道摄法义也。
次明次位者。只是因缘证悟阶级。迦罗可知者。欲例二脱。约通有无而判大小。大论委释大小之相。
从翻五度下。三藏菩萨也。准此句意。应云。无明为般若。行有为解脱。此文似倒。次若翻下。通教也。言四忍者。伏信乾慧顺即性地。无生即是见地。已上仁王五忍以判别位。但加寂灭。次无明去。别住也。前明智行但论出假。虽云无明只是无知。至此具列六轮位者。智行则简向后。判位须明始终。彼璎珞经列众多六。皆碾结惑。故名为轮。即住行向地等妙。如次以对铜银金瑠璃摩尼水精。今明因位。退加十信以判。故不取妙觉。从因义故。
翻无明至高下者。圆位六即。初明理中下之五即。以理为本。故释十二皆是法性。法性无尽。次以大乘无尽等。次更引论证於大乘。次引普贤观证大乘空。辨能乘人。乃至大品亦复如是。七番者。指次前七重观法。故七是所行。今是所阶。第四云戒少急者。前非不持。但且当理。於自止作必无亏玷。众法作行或当稍宽。又止持中。於双持双犯事必须具。单持别犯或可未具。又止作中。自行从制终无所关。为物从开理未能具。故前四品通名为宽。至第五品一切不亏。
若寂灭下。释疑。先立疑云。诸地相即如无分别。况复众生即是涅盘。何须次位。不生不生下。释。如虽无位。位从事生。事谓惑智及因果等。故使见如诸位随生。凡夫迷如岂能知见。如不等位亦不同是。则皆由入位方能说位。汝不知位由不见如。如画虚空等者。自行真满犹如虚空。大悲利人如种如画。乃得名为方便善巧菩萨栴陀罗。栴陀罗者。此翻煞者。自滥上位。自害常命。若为他说。害他慧命。以是而推。斯困者众。安忍者。初所忍境。即三障也。障是十境。已如前说。今略别对。意亦可知。还以一念因缘以对。一念十境。十界一一无非三障。似解未发。应於十境安忍违顺。复知事忍即理忍故。住忍辱地等者。证忍非事。即是观行。寂灭忍也。即中道观。安三谛地。住真柔和。住俗不暴。皆由安於中道理故。
无法爱中云真似者。初泛标二位。次释二位。先列相似三法。以智下。诫离似着。若於下。示顶堕相。云何下。示起爱相。若不下。示离爱入真。入理下。示真位中见爱之相。次引大论示真位爱。明虽有爱任运进入。
次念佛禅发者。今辨发相。未暇辨其往生。灭灭罪长福。见理等缘。神力从解脱德起。智慧从般若德起。福是相因从法身起。若见相时。具知三法从三德生。复知三法各有益相。兼识相好。修因不同。故云如是等。若深解相海者。即以色相无边名海。念佛乃至一边者。各不相妨。已如前辨。
三种法门者。一感动。二相好。三善业。初是相用。次是相果。三是相因。念自他等者。大论释六念中云。念佛僧天是念他。念法舍戒是自念。
次明今文。言丈光等者。大论云。丈光者。以众生少福少智。不堪多光。利根福厚所见无量。今不隔利。利多在理。故此不论。故云丈光。虽寄四悉终成无量。不在此中。或劣丈光。如见杂类。并是今文正意也。所喜是世界。所宜是为人。对治如文。得度是第一义。
次神通者。诸不合论。但略辨相。以备发得。大经略明大小不同及外道等。今且在五。未分小大。大容发五并可略知。
特胜通明多发等者。以彼两禅存身修观。既见三事渐渐细微。身通从生是则为便。余非不发是故云多。背舍等多发等者。既辨好丑故能转变。
次辨通中云但非无漏者。於三明中容发余二。一一通中皆有五支者。应云一一通中种种五支。以通必因多种禅故。
正修止观中。初来意中云贪着等者。经斥菩萨若不利物义当住禅。故云以方便生等。今亦例然。得禅不观令成佛界。自阙出要何能利他。况禅为胡菰作六界因。次思议境。举胡菰譬。准意可知。为成二乘尚须观察。况无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