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如廉食等者。治欲人也。身修观如啖猪猪。念处身如贮粪物。不即自害如犹强食。九想观成犹如臭猪。雇人自害如不复食。廉字应作馅。薄食也。
特胜发者下。正明特胜发相。一一位中皆云道品者。以有念处。念处属道品故。初后各五。中间各三。如次以对身等四念。初五身念。初云入出者。入至脐。出至鼻。照之不乱。及以轻重粗细等。知长短者。犹如旋师。旋师弟子知绳长短。根本下。辨异。三譬。并譬根本。暗证今有。观慧者。即显今也。前八下。又斥根本。五谷者。黍稷麦稻麻。
从心受喜下三。对受念处。心作下三。对心念处。大集等者。无内净。观无常下。五法念处。余处等者。从初至此亦观无常。故云余处。此禅息断外道计常。故成别治。无色四处最须辨别。文相极略。云空散是欲。诫欲名离。又观此离名观离欲。无所有处云若多若少等者。空处名多。无所有处名少。离是多少。故云皆无。少即是灭。故云观灭。横对念处。理异根本。念处是横故云横对。根本是竖故云竖对。故举譬云食无盐等。
次明通明。初来意云三十六物者。与特胜同。诸文皆云内外中间各有十二。唯禅门中但分内外。内有二十六。外但有十。具如禅门。华严等者。禅门中云。有人修得。不知何名。北国诸师立名通明。能得三明六通。因中说果故云通明。
次正明发中。初约大集以释五支。经有五句合之为三。初释如心可见。又识俗下。释大觉。九十九等者。如禅门中。大小骨有三百六十。髓有九十九重。委在禅门。从思惟去。言真俗者。只是如向所明真俗。言上觉支等。对根本辨异。彼无观慧故斥云解。
初禅如泡乃至第四如镜像者。约喻辨法。渐渐深细。无色无可以之为喻。但至四禅。故至无色但云三事。空灭三种受想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无色犹有识想触想及虚空想。若修无想。永灭此三。又灭十大地中受想心所。故通言之。若婆沙云。但云灭受想二有俗观故等者。判漏无漏。此但判向如心等中真俗之文。带皮肉等名之为俗。稍深细前名之为真。
此禅等者。有漏名事。无漏名理。诸地一一已有观慧。况至灭受想。故斥论师不知用之为八解脱。道谓道共。定谓定共。毗昙义强。引之以斥论师不当。汝但有无漏理定。则无八解事禅。汝论则无俱解脱人。
约外道者。正破还将戒慧以破彼定。是则等者。既无客定何殊外道。言八术者。大经云。复有明医晓八种术。经文自以八复次释。古师多释。且取常无常各四为八。故八俱无。若许有戒慧。容有无常等四俱无常等。八亦不成。
次不净下。明无漏禅。先标二人。次二发相。先明坏法中愿智等者。既进至烧想。无可以修背舍等禅。事禅之中超越最高。故名为顶。此禅又能转寿为福。故名愿智。俱舍云。如愿而了故云愿智。虽言烧灭等者。身想虽无而身实在。
此人下。辨坏法人有退无退。如毗昙等者。婆沙问。阿罗汉退。不应二三两果亦退。答。由第四退。牵二三退。犹如沙井。上下有砖中间无砖。上砖若堕牵下者堕。初果底。是故不退。若尔。亦应云二三退。答。虽不言之。实退三。若尔。何不退初。答。尔前无果。退无住处。无有更作凡夫义故。然慧脱人亦不并退。有退义故。故须说之。阿含下。引第三果退为第四例。亦是慧脱。是故有退虽退。此生定得。
若不坏法下。释不坏法人。初明不坏法相。言观练等者。此四具如法界次第。九次第定。於初禅至灭受想。次第无间入。
若修时下。对修辨发。爱多等者。约自他身以为内外。初集俱观。集熟除肉。不坏法人俱至第八。[日*曾](粗邓反)。溃散也。如捉净法婆罗门等者。文在大论。
释食不净想中。婆罗门者。多修净法。有缘须至不净国中。因食他饼谓为净洁。大是不净搥胸乾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已了矣。以喻假想合之可见。呜应作歍。此是鸣字耳。
如是想者下。是特胜辨异。如贪食人等者。爱身如贪食。身如猪猪。实观如审知。存身如强食。见虫如假想。厌强如不食。前特胜下。合喻。六贼。六欲也。九通治六。若别治者。死想治威仪。言语二欲。胀坏啖三共治形貌。血涂脓烂青瘀共治色欲。骨烧共治细滑。一欲散治人相。怨诈者。爱实是怨。亲人如诈。
如是下。乃至发衍本习现观二因缘故。大小同为贪欲所障。障去习发各称本期。释论下。破谬兼证发大。故知诸师不晓论旨。
次释背舍。先对前门以辨次第。先根本味。次根本净。次无漏中四种事定。但说於观。余三属理。观中次第。九想之后须明背舍。言总别者。总与不坏法人共也。别在菩萨。定圣行也。
又背舍下。判因果及释名者。从因受名。因时厌背。舍离烦恼。故名背舍。三界结尽。转名解脱。从背者下。重述从因。言净洁五欲者。欲界五欲不名净妙。从欲定去。至非想来。虽有着心名净洁五欲。以背舍对治。厌离不着。故名背舍净洁五欲。一内有者。略列初后。释中具足。忽见身等。依修而发。亦从足起。[声-耳+空]者。深山谷也。尸如彼谷。萨埵等者。即金光明萨埵王子。修大乘人得此观助。能令厌身。大法成就。
大经下。引证。圣行品具列骨节互相因依。依因指骨以柱足骨。如是乃至上有髑髅。复因顶骨。乃至掌骨以柱指骨。今文先想皮肉。至骨相成此法。
增进等者。经论不同。或云青黄赤白。光随向上等者。此未成相。渐至成就则遍十方。如须弥山等者。四方皆随须弥一色。四色亦尔。遍不相碍。
如是远久等。更却牒前。先初发时但久观骨。光应自发。八色者。见地如黄白净地。水如深渊清水。火如无烟净火。风如无云逈风。青如金精山。黄如葡卜华。赤如春朝露。白如珂贝雪。复逆顺缘令速成就。黮黮(他敢反)。应作[黑*敢]。彼带皮肉者。对特胜辨。若三藏者。真谛也。从大乘去。今家探取衍门开权意。说故下。结云界外法也。文中先举三学。况释八色。当知即是不思议法。此别二论。辨异故来。今依大论。并异前三。并非通途。故今不取。
次内无色等者。次明第二。先明折内骨人。次明体灭。於中又二。先法。次喻。喻好马等者。欲灭即灭。所以俱用折体观者。准界外法。尚通别圆。何况体空。亦恐习发故通列之。新法未发者。未有内净。
以不净下。简示。忽见下。正释中间。今以下。正判。用此一意并破前三。何者。以极净故在第四禅。胜处一切处。非第四不成。有身证故在第三禅。仍约初后以分三四。若定结位须归第三。但依此解前三俱坏。缘净故净者。即以第四为极净。缘此色等者。三四起时莹练初二。故名三四为初二缘。是故三四独得净名。是故更开四句释之。前三属初二。第四属第三。初句者实不净上更加假想。二交互句对於初二。初二有净未过净缘。故不名净。今第三净无前不净。故名净净。空处云过一切等者。具如第六卷。但彼依根本。今从净禅。若凡夫等者。斥根本。圣人等者。立圣斥凡。然此背舍实通凡圣。
又识生灭下。释无所有。次释非想者。能忌前三故云舍识无识。无识即是无所有处。故名非想非非想。识处如[病-丙+(雍-〦)]等者。圣种如前灭受想中。云细烦恼者。细惑有十。受想行触思欲解念定慧。斥彼有惑。今舍能缘等者。释灭受想名。依名出体。非想地中犹有能缘。今灭能缘。复灭能灭。方得名为灭自他地。
从若以所灭下。破旧。但灭他地。何殊根本。今从下。正释。释前初解舍能缘等。即灭他地。无复能灭。即灭自地。斥论师云后四等者。成论无漏但依根本。故以前三背舍而难论人仍有纵夺。八中且除灭受想一。於前七中后四唯缘空可尔。此是纵也。前三背舍不净八色。异於根本何以弃之。此即夺也。
若过下。判习。前七解脱摄得八定。故约八定以论发习。灭受一定不得论习。是故前亦不以为难。九次第定等者。九想初文已列。四定未暇简出。故今重释。小乘定无。大乘或有。发宿习义。
次大不净者。约此乃至总别相者。亦准前文以判总别。次正释者。丘。小陵也。羹作秽汁等者。具如大经。佛答迦叶。明一切法皆悉无实。故引比丘观不净想。
复次下。明境转。所由由心转故。故引二缘以例心转。过现虽殊皆心所转。况今发相亦由往心。执石等者。如大经释摩男凡有所执皆悉成宝。僧护所见亦复如是。因与价人采宝。却回至岸。失伴次第。见於五十三所地狱。依报无非地狱故也。
若执下。由境转故有破结之功。言此观契转变等者。想成实见。如通者变物。契彼通用。故云契也。又物有变理。通方能变。故知不净亦复如是。况元是藏理。取之自差。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若大小等者。根本有漏已如前说。不净业缘未即无漏。若用断惑随依一地。故云自上皆除。
若人下。约大不净以明背舍。始终俱破依正二报。若论下。约於背舍以明胜处及一切处。婆沙云。胜於烦恼故名胜处。
大论下。引论辨根。禅门云。修背舍竟修胜处。下根也。今从中根。即於第三以成胜处。上根於前成四胜处。至今便能成於后四。此仍准教。若上根。随见骨根。
从若多等。正明发相。大名多。灭名少。皆有好丑。乃至最后皆悉不净。背舍中净亦名不净。未能展转大好丑故。又所依不净。大小不同。胜处亦有依正之别。
推位等者。如吴泰伯是太王长子。以让弟故。托入东吴。还牛等者。尧聘许由为九州长。闻而洗耳。隙父讥之尚不饮牛。今且与之终成寡欲。
大论青黄等者。从四胜处但有四色。今列八色。为知经论所列不同。分假实故。此依三昧。意缘色判必不得同眼根所得。故判见色名之为实。立地等名故名为假。则一切处假实俱见故。与俱舍假实翻倒。
此四胜处内外色尽等者。自为内。他为外。唯有八色故无好丑。但有多少者。辨色广狭。
次明一切处者。八除前四。假实俱观。更加空识。以皆遍故。得一切名。唯不动等者。不动即第四禅中初支。及以念慧即第三支。
次正明发者。先处。次入。名别事同。会异故来。遍而复入。故名为入。遍非不入。故是异名。
此乃下。破他人云胜处缘外。今意不尔。骨人放故。心自有故。前尚判为界外之色。岂全外来。大论下。释疑。恐不解论。引而申之。故云借外。
若通明下。纵而辨别。通明观后。容可缘外背舍八色。故不同之。复次菩萨下。菩萨纵发。尚具诸度。何况八色。故云随心即成。此以通别菩萨为况。文列六度。初檀可见。尸中略出三戒。害彼下。煞。引物下。盗。欺诈下。妄。乃至慧中云不生不灭。知不是藏。一切下。通具诸法。道品是慧。如快马等者。譬胜处心。
是时下。胜处功能。观为妙境。多入五品。因兹入住。故云近池。
齐此等者。且明分齐。亦得等者。如前破旧不晓论旨者是。
次明慈定。初中云得解者。寄修辨发。准教则善。成就名解。所缘有三者。谓怨亲中人。约处即是广大无量十方。三人俱上。乐名成就。诸经论中具有修相。修相者何。谓怨亲各三。并中成七。乐分三品。初从上亲以对下乐。如是渐增。上亲中乐。中亲下乐。乃至上怨得上上乐。又遍十方名慈成相。悲喜亦然。唯舍从中人以为初观。次怨。次亲。怨从上品。亲从下品。皆先易故。隐没等者。唯根本禅内外俱隐。及内外皆不隐。余皆不隐。因缘已下。一切悉然。
释观支中。云或得人中天上乐者。婆沙中问。与何处乐。答有说三禅乐中胜故。有说四事已曾得故。此名同等者。诸净禅中皆有初禅。支触名同。乐味则别。
若发等者。寄修辨功。梵民为梵众。臣为梵辅。婆沙问。梵福云何。答。有云一切众生福。有云轮王福。如是释王乃至梵王。有云除近佛菩萨。余一切人福。佛或时等者。婆沙所列具如今文。当知小乘亦具二说。
从菩萨下。明大乘中处处皆有。婆沙中问。余三无量心何故在无色。答。弥勒始知。
从若先得下。明二禅已上发得慈定。但云根本则总收之。亦应明位及判大小等。
若依特胜下。次依净禅。发慈定中云是一边者。定相既别。或可俱时。或可前后。故云一边。不净取等者。破坏违乐。慈定不成。虽无下。答。虽顺涅盘。与法缘合。此因通难。一往答之。无漏法似涅盘故。以对法缘。
问慈缘众生等者。二义相违。云何相发。答意者。定法难思。唯当仰信。大乘尚六俱发互发。何须致疑。慈定亦能下。作庄严释。何但相发庄严。更美慈心。既尔。余三例然。或互相发。此之四字明大小不净发於慈心。今文存略。言相发者。语虽兼前。今文正明不净发慈。余三无量心者。准慈心说。
若四无量下。判漏无漏。即从所依以辨能依。因缘等者。明慈定所依。所依既多。能依随转。次譬者。譬所依多。能依即多。譬有二意。初譬法体深广。次譬法妙难思。次合中。初正合慈。次兼合四。山左等者。太华已东名为左儿。不识京畿珍羞之味。周孔注云。置滋味曰羞珍者。味中之上。井蛙等者。海若。海神名也。非者斥也。衒井宽而斥海狭。
因缘禅者。此是行者立观之要境。翻邪向正之始行。体即三因佛性。正种能成摩诃衍妙乘。故於此中广明乘相。
正明发中云能缘所缘等者。观十二缘凡有二种。若推果知因。如先观爱。具如玄文。若推因知果。即如今文。虽明发得。寄修方知。於定心中所缘善恶。能所和合。得名为业。业必招果故名为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