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明修观三恶者(云云)。言他属者。凡有所施。令他属我。大经云。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堕於恶道。今属三善。且据事边。堕恶从心。虽生善道等者。既行魔业。世世属魔。经云下。大品文。阿难问佛。魔为都恼一切菩萨。亦有不恼者耶。佛言。不信深般若语。他人言。我尚不知其底。汝何用学更有多事(云云)。是人则为魔所恼也。若无是事魔则不恼。
  次不思议境中云一魔一切佛等者。魔既即理。理摄一切。如此下。妙观功也。故此即名治魔显理。缘修等者。持世地前未能寂照。有出入观。为魔所谋。谓帝释来。故善慰之。故复诫言。当观无常以求善本。魔以女饰用坏其心。不因净名。魔几得便。净名高位。岂待澄心。故语持世。非帝释也。魔去发心也。慈与魔知佛界之乐。悲拔佛即魔界之苦。故慈无量。佛悲无量。魔欲满去。安心且寄事释。故约悉达。次下结成行人用安心相。
  随魔下。破遍。初总。次历。教中初三藏伏四。至坐道场。方破烦恼魔。名菩提道。入无余后名法性身。方能破阴。由得此二。永破生死。故云共破。故有永余身在。不名破於阴死二魔。得不动等者。如大集中。初令诸军。次令太子。次遣三妃。既不能坏。后自领军退散颠坠。冠盖剑三各堕一处。此并大集。今文通至后三教释。通教见位与三藏伏同。至第六地同三藏断。两教声闻不破天子。故为所恼。得通虽伏。亦不名断。教中全无赤色之名。别从教道。故前后断。岂断通惑伏别惑而不破魔。圆教实道无复前后。须约六即以辨浅深。初住俱破八魔十魔者。初住分破。余如前说。
  於上一一下。通塞。道品如文。门若未开下。助道。此之六种。於魔成度。於道成蔽。今以依理而斥事度。以此事六治於魔六。前之四度灼然生死。所得禅定与鬼交通。所学般若不离见着。言正度者。不出四教。具如助道摄法中明。言兼治者。魔中兼二。故须借用。若杂烦恼。如前两境中治。杂业借念二佛者。色及法门。有恶故念色。有善故念法门。闻慧者。四教外凡。圆在五品。黜者退也。贬也。准有大车。文无者略。
  复次通用一意下。结观通别。以阴境观。用通下九。故云通只是一观。离对十法。先了通已。相别可知。故引中论通别为例。
  次料简中。问如文。答先违问答。故云缘别。次引论文。即顺问答。虽有顺义不可一向。故不同於寒去春来。大论乐法梵志於十二年求法叵得。世无有佛。亦无佛法。有婆罗门云。我有圣法一偈。若实乐法当以与汝。答言实乐。语言。若实乐者。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髓为水。当以与。即如其言书得佛偈。偈云。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行。今世若后世。行法者安稳。有云。当剥皮时。魔便隐去。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八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九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
  初释禅境。初来意中云长病等者。准诸部阿含。五事退果。长病。远行。谏诤。营事。多读诵。文虽在小。障义必通。三十六垢。未捡。
  次上诸境下。来意。池。初住也。真如观成故云入流深。此位具足事理诸禅。何须更观。若魔事等者。魔过无境。须依通修。若不说之必起见爱。故云日增。
  次若谓下。纵容判之。若存而不观。多生诸过。恐弃而不习反入散心。散心为境。岂及诸禅。观多入品。故不可弃。
  但禅支等者。引教称美。九禅非境。且通引之。况九禅中多是事禅。有体化他故异於小。故大小教无不赞美。言四禅八定。四在八数。今重对者。诸经对欲通得定名。若直发九禅即菩萨境摄。
  次别释。初开合者。先列。次辨。离合五门者。五停心也。大小由入故名为门。十五门者。五各开三。则事理禅足。故下文云。若五门者有所不收名狭唯事。若十五中理非今境。为令事足演略令广。去理存事。
  合广处中恐人不晓。故须对辨。故先问起。答中先总次别。别中先开五为十五中。事阙则从事开。开但有理则存事守本。故数息.不净兼开各三。并三为九。神通非九。九家之用云念佛。毗昙云方便者。开教不同。已如前辨。
  次合十五为十者。初六不合。次九门中但合为三。无从三开即令存事。慈心有三存众生缘。一若开法缘属二乘。无缘属菩萨。通云两境。二乘唯法缘。菩萨通三教。教位简之。方申诸意。次因缘存三世。三世全是事。二世一念附理。若开亦属二乘境收。念佛唯存念於应佛。法报属理。易故不论。神通若收无漏通者。亦二乘境摄。
  若但下。结开合意。虽开合等者。但为治障只合为五。若摄事理须存十五。今为判发。异后两境。故但十门。次判漏无漏者。先略斥二论。今非全夺故云小异。明有漏虽同。由无谛观。既喻胡菰。何须缘谛。故三专略。即属有漏。四十八年者。证有漏禅。自行等四。各十二门故四十八。皆是有漏。十二门。四禅.四空.四等。
  如迦稀那下。证事禅无漏。禅法秘要经中因佛为说。九旬修之得阿罗汉果。
  次引大经。亦证无漏。经既称为圣戒定慧。仍非是二乘所知。二论如何判在有漏。佛等者。慧圣行。末行如是开示二乘。菩萨闻已奉行。故知二乘但行小分。引大品者。出世及以涅盘初门。不应有漏。言九想开诸不净门者。诸因不净。所得禅者名不净门。故背舍去。皆因不净故以九想而为初门。不净成故。三十七品成故。不唯有漏。譬二石者。南石性冷。北石性热。二膏名等。所用不同。故虽事禅漏无漏异。
  若无漏缘下。通难。难家意以根本并难九想俱能作无漏缘。应俱无漏。言六地等者。婆沙云。云何得天道。为得决定。为得无漏。答。决定则六地。未到中间四根本。成论无未到。以欲定替之。余同婆沙。得无漏者。应云九地。前六加三空。即以初果为决定无学得无漏。言七地者。有师不取未到中间。大论中意。欲定与未到。有无从人。
  次六地下。答者今单论禅。不开谛智。是故根本不同诸禅。所以下。去取不取。十想者。十想分三。位在见修无学。有断惑义。故今不取。
  慈心下。判慈心禅。慈至神通终无孤立。故此诸禅并从他判。
  次来意等者。问如文。答者先对禅门。彼禅门中方便中云方便有二。所谓内外。外谓二十五法。内有五门。一止。二捡善恶根性。三安心。四治病。五魔事。止门又三。一系缘。二制心。三体真。体真止后明发五轮。五轮禅禅后方验善恶。故云禅门先发等。此且据文前后。若论发相。利钝意别。若彼此互论。亦互有利钝。又若今文全不观阴。乃成智钝。对治下。与五门对辨。
  次深浅者。即是十门生起次第。前浅后深。特胜有念处故在根本。后通明细。於前故总后明别。此三等者。即后二。依根本故通云根本。复不假根本。并治惑力强。故得居三后。九想治外。未治自心。故治内外居九想后。九想背舍。观想仍略。略故名总。大兼依报。细故名别。十二因缘云正见者。破断常故。治我人故。前从别说故。二世破我。凡为下因。圣为上果。次互发者。初之八种者。阴境七只。义收前九。故今不论。於九双中又除作意。前阴作意余九任运。今唯任运是故不论。
  大章第二禅发因缘者。内种为内。外加为缘。初内种中法譬各二。初法中引大经初地味禅者。一切众生皆曾两缘得根本定。从近情下。释上劫初火灾起时。无不皆得第二禅定。此劫成来已经九减。且望第八。故曰近情。从久远下。八减已前无始已来。谁不修得。无不有种。故发不定。次譬近可见。
  次辨不同。初法。法中云昔有等者。次不次是八双之初。乃至修等者。是修不修。修是作意。不修是不作意。修不修门虽非最后。但略余七。故云乃至欲辨往昔修不修别。故取作意不作意门。今初观阴。名非事非理。修发得诸禅。名为事发。彼禅门中具列事理四修四发一十六句。欲对今简。亦应可见。
  次譬中云梅四等者。熟时各别。如发不同。次宿习去。合总。言种者。即八双也。是故今发亦八不同。
  又虽下。外加。先所。次能。初所中法。文可见。次譬者心性。地中虽有禅种。假止观雨及圣日光。方可成於支叶华果。
  次别加中。初法可知。譬中鸿者大也。今如文。引净度经者。经云。如是人辈。亿百千佛亦不能度。况复一佛。人为自度耳。净度菩萨云。众生须闻十二部经。今文会之。只是感应。
  次正明发相。初约四行以判多少。常行最少故不言之。亦非全无故但云少。故前引经云。有少中多住处差别。欲定有无。二论不同。今依成论。十善是彼欲界法故。电光者。经云。初入法者。闻法得度。譬如电光。即初果也。阿难者。阿难因之得第四果。故定亦得金刚之名。
  从金刚下。释疑。疑云。云何欲定名金刚耶。释者。夫电光者速疾为义。以速疾故立电光名。以断尽故得金刚称。此名金刚以为电光。非全电光得金刚名。冏者。日圆明也。
  无所知下。斥伪。先法。次譬。譬中云灰[雨/复]火者。定火如火。定体如灰。妄计如蹈。计成堕苦如被烧然。
  若依下。二论互执。次引大论。准佛意说不同偏净。今释佛意通有四分者。四相别故。并有此分故云四分。欲取进分。为今文相。
  退分者。有因缘退名缘触退。无亦任运二十五种。吐纳等者。吐去也。纳取也。五缘或五法。皆取呵欲弃盖名去。调五事中有去有取。以除不调取於调故。於静心下。因缘中云三障四魔者。通论三四。各摄十境。故得三障摄於四魔。更加天子即四魔也。
  次护分中。善以等者。具如前禅门所明。住分者。地地皆有二种住故。横竖者。如十境互发中。
  次明四分互通之相。将向所释。更互释之。可以意得。次正释。四十去三存进。为明遍故须从近说。进中复须从任运说。明发便故。於初禅中先辨八触。次十功德。三五支。四品数。
  初八触中。初外。次内。言一切等者。大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二家各据。故今评云。皆随性过。专修根本。不应辨性。今兼衍意破执故说。言体用相添者。轻暖冷重是体。动痒涩滑是用。若动下。以四分判触。既知三相。宜防於退。动触下。十德。魔境文略。至此委明。
  释善心中云信一切贤圣等者。如前简性亦寄衍门。如脑者。脑即熟皮药也。头中髓耳。沸羹等者。冷同热同其味不等。一触十德。乐味永殊。如开等者。带欲如开门。邪入如贼进。鬼复随入。又名鬼禅。
  大论有风等者。论释三觉。三觉於禅有成有坏。东北等者。更加风雨。读之则便。云长则雨。云散则晴。恬愉者。只是悦乐。
  毗昙二十三心数者。十大善地。十通大地。忻厌随一并觉观二。五支起时非无余数。故云一时。五支相强。从强得名。
  有人云下。判支不同。欲第九心者。他云欲九品心。至第九心即属五支。云欲定前最为落汉。
  同起等者。二论不同。此且依毗昙。成论则前后。如一下。辨前后意。初有细声为粗所蔽。粗声过已细声方现。
  次初开等者。次第相生而显一心。觉是名觉支。知贵是观支。喜乐是喜乐支。定相是一心。虽初觉具四。为初所蔽。未得四名。观等亦然。思之可见。次分别去。譬余支成。分别是观。余是三支。
  如人下。别显一心。食时譬前四。食已譬一心。亦如下。重譬一心。对欲虽乐。反则疲极。欲如四支。不如一心。故欲入一。四皆为恼。
  若四禅下。释疑。先疑。次今分下。释。若进下。释别支意。次释支名。指在修证。更准婆沙以拟略知。论问。支是何义。论答。随顺义。圆满义。坚固义等。随顺当地。圆满当地。五有何义。答。觉悟名觉。细心分别名观。庆悦名喜。恬愉名乐。寂然名一心。为对五欲故立五支。应对等者。应字须加。
  言若欲下。明二禅。先作方便。言但呵觉观者。亦可总呵三十二为首。余者随去。又难断者。呵之言。即发等者。五支灭已。唯定无支。故云禅定从一心后寂然。故云转寂。言退禅者。舍初名退。非退失也。无前功德故云篾屑。
  若不下。禅发。混四大者。不同八触。四大各别。故云混也。言四支者。离觉观垢故云内诤。与喜俱发名为庆喜。受喜中乐故名为乐。乐受心息故名一心。若欲呵喜。准初禅说。言五支者。乐生舍喜名为舍。护令增长名为念。善巧离着名为慧。快乐遍身名为乐。此乐并异初二禅乐。乐谢入一心。
  次四禅。亦先设方便。言四支者。舍下胜乐名为舍。等智照了名为念。无下地染名清净。定体无动名一心。无色四处。灭色方便如前说。
  次明亦有漏亦无漏。初来意。准禅门中根性有三。慧多定少说六妙门。不必至上地能发无漏。以遍历一切诸禅法故。定多慧少说特胜。慧性少故。须至上地能发无漏。若定慧等者说通明。具发上下皆能得无漏。若对治者。反前说之。今明发得。随发而判。问。今文何故不明六妙门。答。数随已在根本中说。后四入理。非此中意。问。何故明特胜。答。修九想起过。今修特胜。胜九想故。故得名也。如律中云者。十诵律云。在婆求河。四分云。婆求园因修九想。无量比丘持刀自煞。或欲煞等。故佛改观令修特胜。若尔。何不着前。答。依治则尔。深浅不然。
  大黄等者。无漏观观身贪欲如热病。九想如泻药。自害如太过。未知尽漏名弱。唯专厌身如弊药。药本治病。今反为蔽。更修特胜。犹兼不净。如并下。补。进发无漏如身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