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又佛下。引现化仪。初明助意。本大如正道。大生如重蔽。用小如用助。当宜如佛赞。以小助大。诸佛尚赞。况今失理而不用助。
  如富家下。譬。如在囹圄。从厕孔出。出处虽猥。贵在脱身。法身亦尔(云云)。况正助合行。无非法界。合如文。次以六句料简事理。初问者。以三藏事问无作道品。本修作道品。今反修事度。事度应胜道品。答意者。并有事理。更互得名。亦互相摄。於治义便。故从度名。引佛化等。足显助意。为出行相故辨胜劣。复欲通论诸教治相。更为三对三句。先列。次释。释中先别次通。别者三对别故。且以事对理而立三对。初相破者。如上指正修道品。若修下。即指今文。是事六度破理。道品反此。即是道品破六度。相修者。事治成竟。进修理。度度品更互。准上可知。言如上者。如上以生灭度摄生灭品。故更进修无作六度。相即者。生灭无作度品相即。故引经云皆摩诃衍。檀与念处广品初故。相即如开。破修如癈。寄癈辨助岂其然乎。约教论者。通约诸法。文中略举谛缘为言。有无等者。无益相破。有益相修。双非即是相即意也。当知当教亦有三对。
  次摄调伏诸根中。即教教六度。度度六根。即是根根各六。乃成二十四番。品之根更对六作。又二十四。作通於受。且从一边。初檀中为成调根。故置财施。此中四教若消释者。必善教宗令成当教行相。
  次戒中所言无伤者。只是无破。言习应者。如是修习便得相应。故大品中。始自色心空。终至种智空。名为相应。殃掘云者。其煞千人。少一。欲害其母。佛即随来。复欲害佛。佛为说法即得悟道。佛反问之。殃掘乃以从一至十塘数答佛。此即塘六文也。言了了者。今又义说。余并如经。彼九界等者。各自谓极。故云非真。
  次引经中云亡三者。不同通教。能施所施及财物三。别。明知病等三。圆云空假中三。又可以对财等三而为所亡。通别圆观而为能亡。则教教皆名事理合行。应是下。释合行相。先略立。次自他下。释。具事理自他方名具足。事则破其悭心等者。略语舍财。应具身命。毫力不前名悭身法。未能倾生名悭命法。不欲入知名悭财法。今能亡三而行事施。身如聚沫。命若电光。财如粪土。名舍悭法。事施无理犹名悭心。观心渐明亡十界三。名破悭心。悭心破已遍。应法界施十界三。名为舍法财施助法。法施融财乃曰合行。斯为大益。二破等者。破法破心。舍财舍法。理为施体。事为施用。此约自行。乃至亦即中四即六根净。
  次摄佛威仪者。前二摄因。下十摄果。所以因略果广者。世多不知行理具果。不能遍辨。举十令知。不动法性现诸威仪。应知岂十。略示方隅。初来意。今逐下。别明摄相。既以六助还应六摄。六名狭故品言之。以度与品数异理同。道品但为四谛中一。以一狭故复用四谛。文中虽分四种十力。亦如四谛。谛外无法。故引殃掘无量力证。大经亦对二乘辨谛。今亦且对小乘辨力。故一一力皆具四义。初处非处中云乃至无作越中二故。若欲知者。但以无生例生灭。无量例无作。巧拙有殊缘理不别下。九皆须对教辨之。方晓浅深。应知后三即三明也。问。谛既摄十。何须明十。答。谛因力果。以因摄果何须此疑。
  是一法门等者。释疑也。初释四种疑。生机不同。故唯至四。不令等者。一音异解各得益故。能仁者。亦曰能儒.直林.度沃燋等。具如华严名号品中。菩萨智臣等者。佛五时化。大权咸知。如王但云先陀婆来。智臣便举盐水器马。机应主伴不差毫微。郑亦重也。具如涅盘师子吼.迦叶等倒。
  问十力去。释因果疑。何以助道之因而收果德。答意者。可收可修。谁云得果。十力既然。诸法悉尔。初引论二。并初心可修。初文者。但不应住。谁云不修。
  若尔下。次引华严。先更难论虽修非得。此难初释。次难后释。纵未究竟亦在初住。故初心无。
  次若依下。正引经答。住前有分。初住方得。既其有分非初心无。复云乃至等。知初住分得十力。先当分别十种法者。自古分文。文在住前义当於信。云三业及佛法僧戒者。此中语略身等及业。故成六也。及佛等四即成十也。此是法慧答正念天子文。令推此十法皆不可得。无非法界。且从皆非梵行以说具四得戒。故名梵行。文中虽即从事而推。缘理推事。事已显理。若不尔者云何入住。
  次引地持者。义通圆今。且废别故。前后文引此九禅皆通二义。今应从圆。若尔。何以云地。答。论别义多。故引别地况圆初住。闻思前位已修十力。故准华严不应疑也。二乘除入者。除者舍也。入者解也。舍惑得入即八胜处。大论.仁王并云八除入。岂非等者。结意。
  十住下。释名。得胜堪能。皆从果释。故因至果有斯胜能。毗昙中问。何故佛智立以力名。答无障义故名为力。名通义通广狭则别。
  然佛力下。释疑。云此二释者。此十化生。足及殃掘。无量力十。复无量故。十皆无量。亦如大经。无量准四。比前可知。此下九科。大论诸经法相甚广。今略名目以显摄相。
  次摄四无畏者。智力内充对外无畏。畏故次言之。如释力名中第二释也。初正释。次道品下。结成。次引大论释名。大众者。天人摩梵及婆罗门。
  十住下。引十住释疑。初难。於四事下。释。佛应下。重难。举要下。重释。初文以略难四。次文以广难四。故知四是处中之说。论问与佛别。论答菩萨非一切处故别。次摄十八不共者。初正摄。既内充外用。德必超过诸凡圣上。故次云也。此亦略当释名意也。云十二法者。恐悞。准文但阙十一法耳。初文七法已属三度。即身口无失属戒。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属定。欲进念无减属进。十一者谓慧解脱解脱知见三无减。三业随慧行。此六既列在文。余五即智慧知三世意无失无异想。文虽不列。合在慧无减中。以十一法同属慧故。欲略知相状。如法界次第。今文释慧无减中。常照至而为说法属无异想。不失先念一句属意无失。余三合在解脱无减中。何者。论释解脱无减中但云具足有为无为二种解脱。言有为者。即无漏智慧相应。言无为者。谓烦恼尽。今文云忆三世等。即智慧知三世。以义同故。故合说之。六度之中但出三学及以进者。三摄六足。加进成四。四阙施忍者。以易行故。又亦可略。若义立者。以念为忍。无不知已舍为檀。结成中云如上者。既皆相摄。准道品说。
  次摄四无碍者。诸佛於四法捷疾自在。故云无碍。初二识药。第三知病。第四授药。故第二约四教及第二同入一实。悉是法药。第三即是十界病相。第四还约四教授药。次重释辞。但约四种不云十界者。从机缘说。四机不出十界故也。
  次释六通。至禅境六通中说。约璎珞释名者。天然之意彻照无碍。故名神通。眼耳指调伏诸根中者。通与调伏俱具四释。故余之三通指十力者。他心欲力余二名同。亦随教摄。准调伏根结成摄法。文中亦阙。
  三明指六通者。通既入教。三明亦然。婆沙问余三何以不名明耶。答身但工巧。耳但闻声。他心知想。不要立明。余三立者。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尽漏。更有多意。具如论文。准少望大。横竖广狭亦广可知。次摄四摄者。同事者。亦可云同其苦集陀罗尼。别唯在大。通通大小。毗尸是三藏。菩萨尚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况通菩萨。大论云。陀罗尼者。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九智除尽智等。如是皆阿毗昙中陀罗尼义。故亦随教。各有智力总持。即是当教中陀罗尼义也。
  次摄三十二相者。具如睹相发心中。故初教中云。从还用至终不出施戒慧者。此三能摄。相因足故。施戒生人天。以慧导诸行。次通教中云。不同上者。以即空心初心即修。不必待至三祇满位。故体业果与三藏别。故引般若及以十住并空为体。故大论中亦以一度而为相因。别圆相因皆由观理。故引无量寿等。不同前二。广如萨遮.华严二经所明。
  次知次位者。先明来意。修前七法入位不定。仍恐下根未得谓得。故亦令识四教真似。四教各有真解脱位。证已示人名为知见。言朱紫者。朱正色。如真紫间色。如似真妄犹杂。故如间色。初通别四门。明门能通。意在断惑。以入真位。如三藏中。七贤七圣二十七贤圣等别。故云有殊。断惑多少及所缘理。更无差别孱理也。二乘多论等者。始自五停。期心不别。故云多也。随根利钝。或一或七。纵有诸门。诸论小别。亦非硕异。故云不过迭动。菩萨三祇百劫。故曰时长。六度百福。故云行远。不同一生。故云亦别。所起各异。名[这-言+至]路殊。不出真谛。名归途一。则处处回心不同於小。次此下。斥滥。
  次通教位中简别等。具如玄文第五卷初。十义料简名通义圆等。次别位中。先明位意。言一往者。经论不同。具指此等以为大略。摄论多别。华严位位皆有行布普贤二门。今且从别。故云一往。通论者。如中.摄等通申大乘。若智论.地论别申一经。那得等者。破执也。今明下。述论意。阡陌等者。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诸门如纬。诸位如经。门殊果一。故云一也。此方等者。文举通别。意兼藏圆。今正明别。对辨异。纵论尽过门理可知。
  经等者。证门异理同。开已俱实。安有不融。世以大师破斥而为小失。然不见遍会乃成大融。况以十意通经。无诤不息。然圆教诸行门理易融。别教既是界外折法。文多互异。恐生诤计。是故因以十意通融。次位即是十中之一。故此十意遍通一切。十中前六借用五重玄义。后四借用诸经附文。於前五中。第一用显体意。具如境妙中说。第二用判教意。先譬。次即是下。合譬。即将合文以释譬意。纲即细之外围。格乃物之内体。得教远度如纲格也。外正曰匡。内实曰骨。即四门外正。一理内实。横周如盘。竖穷如峙。门门各有横竖诸行。泾浊渭清则顿清渐浊。渐中诸教迭为清浊。第三用释名意。一代教法首题名字。名该一部。部内义兼大小顿渐。言义相乖不可以世情和会。不可以文字博解。得四悉檀意无处不通。诸法相望[牙-(必-心)+?]为彼此。於赴机教情何所疑。第四即明用意。若见佛若报能所破立用法华意。清无滞碍能所适然。第五用门明宗意。使方便与证因果不滥。一切权因悉归实果。第六开拓义理使佛意不壅。虽复开拓不乖本文。纶。丝索也。渚。丝头也。豪一一者。文彩顺貌。第七附文。云开章等者。一家义疏无不如是之。且如止观本令修观。尚十章十境生起次第。第八则总用前七。据理消释。无诸浮词。意存文旨。九翻译者。前朝争轻未多纷竞。但是西语悉曰胡音。后因黄冠虚构伪立。后代所制特讳胡音。第十附文成观者。观与经合。内即真心。如法华玄疏。凡诸解义皆为四释。第四皆存观心一门。唯翻译等者。方音不同。非关义理。不可卒备。故云未假。云而有观心一意者。且与而论之。若夺论者。皆不称於当部。文旨浅伪何疑。次位者下。正示今文。十中之位即今十乘中之一也。
  次释圆教位者。先明五悔为入位方便。他宗圆修都无此意。将何以为造极之首。空谈举心。即事捡行。乃无毫微。
  若四种下。明方便来意。先知下。明五悔意。为入观之方。是故重牒前文观法。
  次明五悔。虽有下四。莫非悔罪。故皆名悔。具如文中各有所治。今僧常行。前四出十住婆沙。发愿文在涅盘。准在弥勒问等诸经多皆五悔故。弥勒问经云。昼夜六时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得菩提。若皆悔罪应无次第。准十住.占察。次第并同。故今依之。何者。若旧罪不除。徒施劝请。劝已立行。除嫉居先。尚不喜他。何能回向。四法具足。须愿导之。尚得菩提。何罪不灭。
  初忏悔中。初释名。云陈露等者。陈。列也。首也。具如金光明疏忏悔品。辞在法华三昧中。亦可随己智力任意广陈。
  劝请者。大为二意。一请住世。二请转法轮。大论至云云者。如论广释。论问诸佛之法自应说法。又若现见诸佛容可请佛。今乃不见如何云请。答佛虽必说。请者得福。如人请王。王岂乏少。而请者得恩。如修慈心。众生亦无有得乐者。而修者获福。众生虽不面见诸佛。佛常见之。假使不见。请必有福。又破外道等种种因缘。
  次请转下至一切尽。是论文。故须二请。夫命至得住等者。明请所指心住。色住何所须请。色次。次举喻中。报命如佛。我心如业。又报命如色。业如大悲。我心不息。愿佛住世。变化亦然。莫不由心。
  次随喜者。喜前诸佛住世。过去下种。现在重闻。得成熟益。或现种当益。皆因法轮。故我随喜。随喜乃是生福中最。不得不为。如卖买等者。论问。云何以随喜过二乘心。论答。以此随喜回与众生。观众生具正缘了等者。如常不轻。观诸众生具足三因。我今敬其正因。正因之中三因具足。况无始时谁不曾闻一句一弹指耶。毒鼓者。具在大经。如以杂毒涂鼓击之。若有闻者远近皆死。闻破无明名为近死。但成种子名为远死。诸经诸味皆有斯意。法华随喜法等者。随喜品中校量闻法而生随喜。故云法也。大品随喜人者。经云。若声闻人能发心者。我亦随喜。喜彼发心。故名为人。回向者。以随喜福施与众生。共趣菩提。言施众生者。福因不可与众共。期心在果。故云共也。若因与之。将何以为菩提之因。如回声等者。论问。菩萨胜二乘何足为奇。答。不以功德比之。但以随喜回向心比。如巧匠指示倍得价直。声闻自行如执斧者。不取等者。释上也。不取苦。不念集。不见灭。不得道。皆无所得。名不分别。如是方名正回向也。实相无取乃至无分别故也。能回向至不生等者。能谓能回向心。所谓众生佛果。亡能亡所。所回之法无不归实无已。今当等者。三世推求向来之心皆不可得。如三世诸佛所知等者。佛唯实相而为所知。种智佛眼为能知见。唯此及以弘誓万行是佛所许。是名真实等者。如向能所及以所许方名真实。非向权果。权果虚妄。此即对破藏通所期。非下中上。故云最上。即圆教也。则不谤佛等者。计於佛果以为四句。皆名为谤。非苦故无过咎。非集故无系着。有道故无毒。有灭故无失。故当依此而为回向。何但等者。以忏等三及后发愿。皆准回向。依无作谛而忏悔等。方见罪性乃至发愿弘誓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