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又华严下。引五味判四念处与阴离合。小别故至涅盘成五解脱。故还归前双树为表。华严别多故云偏多。论一部内教门相状。生苏二苏。虽有一音各被各益。论次第意。意以多为调枯冥。使二乘暗合通别。至法华会入非枯荣。且从大经越次第。未说故云鹤林施化已足。若尔法华未足。既少扶律。义似未周。还似未足。化事似阙。非理尔也。虽复少阙。功归法华。故云为极钝者毕於双树。
又云下。约人结成所表正意。师念处人於兹始毕。言六人者。佛答师子吼。此六是能庄严树者。菩萨之人处处庄严。且置不说。复表化仪始终之相。故举此六云能庄严。六人是因。如来是果。是则庄严因果具足。师子孔问。谁能庄严。佛言。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如是乃能庄严双树。师子吼言。如我所解。阿难比丘即其人也。得天眼指那律。小欲指迦叶。无诤指须菩提。神通指目连。智慧指身子。一一广如初句中说。最后云。唯有如来最能庄严。既庄严已。见阴秘藏。名五解脱。
不即等者。结念处解脱成三佛性。六法只是神我五阴。故六与性不即不离。不即故非。不离故是。理具故是。本迷故非。六法即是大经舍合摸象喻文。故今亦然。若对三性别别论者。了因对色。正因对识。义缘对余四。皆不即离。
次释对治助开。初来意中先克出所助。故云作本。故四三昧依圆三脱。六门是正。未显由遮。
根利下。正约根遮以简正助。次句中云但专三脱者。专修无作。开圆三脱。
夫初果下。况释。言两条者。向列二果及以世智。初条尚有事惑。次条无事。於理成障。事破理障义当对治。况复根钝遮重者耶。第三果人。欲事惑尽故不须治。世智齐计我故。须治道故。五停中我多须修治。准此即是两无遮句。不须对治。然初二果。缘理治惑不同凡夫。故知无遮但专六法。
助道下。明治。所依即六度是。六中从事是今正意。若人下。初治坚中云若人等者。此冠下五。下五略云修三昧时。次戒中云积者。芒。稻也。懒儢者。玉篇云不力也。
若用下。具辨四随回转治相。前四已用四中对治。不宜须转若兼若具等。是故总言云当依四随。如治等者。举者我示相。问。已明对治。不应更四。答。前直尔列。今明取益相对明之。若不乐等。明转相者。若不乐修檀。即转用尸乃至般若。善生乃至开等亦尔。是转兼具。及第一义。又於对中破即对。不破即须转兼具等。故总举之为转等式。所言转者。尸至般若有次有超。超一至四。逆顺间杂病去为度。五度为头。但越本位。余同於檀。此病不转而治转也。一度五句。六度即成三十句。治若药病俱转。亦对亦转亦三十句。是转非对亦三十句。复有超间。随事不定。若转至四名转名兼。若转至五名转亦具。不名具者。由法转故。若具用六方乃名具。若转至五不名具者。转则单转。具则同时。若也病转药不转者。非转兼具。或一向治。或第一义病中亦有超顺逆间。随其一病转为五蔽亦三十句。一句治也。所言兼者。兼一至四。度别四句成二十四。具但六句。此约事治。三教准知。若第一义。唯用一理以治众病。亦可当知教。用当教理。成第一义。名通义别。圆人亦用三教之理以为对等。故知四教。展转以前助后。又圆理虽即名第一义。因对治用亦得名对。於助六度下。次更总明合行之式。四教皆以当教之理而合行之。
有人下。欲明合行。先出异解。明十与六但是离合。滥以楞伽宗教解之。经以三乘共学之人。有证有说。以证为宗。以说为教。古人不了。以大小分之。
次引二经证六摄法。若得下。略示文意。
如禅下。正示开合。合故如事理合行。离之但事理别说。又泥泽与智。婆罗与力。但是音别。禅智二文云守本者。随其开已自存本名。
次明摄法者。良由合行。若无合行。岂摄果德及以理邪。初明六度摄道品者。婆沙小乘亦以十一摄三十七。今摄十一以为六度。其义泯合。以大望小亦应可解。故婆沙中以七觉为本。诸科入七。更有二信为一。正思惟为一。语业命三实体但二。足成十一。余入七者准今思之。
明圆舍中正当合行。是故文中广约十界。色身等者。但观三事。法界十界三事自亡。依报是财。正报是身。命谓连持。十界各尔。此言一念。十界三事三谛具足。
何以故下。释。於中先释。次引经。先引。次释。言不坏者。达生死身。见常住理。於悭成治。复显法身。身既如是。财命准知。次引金刚具三般若故。实相资身。舍一切身。观照资命。舍一切命。文字资财。舍一切财。故文字资观照。观照资法身。三种皆实。复由修三资於理三。故得理显由於三舍。三舍由於理显。一切皆由四句为本。岂可四句校舍事身。
如此下。斥偏。偏无合行。故有斯失。又二失相望。理优事劣。今劝令行。恐二俱失。剜身等者。剜身千灯。以求半偈。偈云。天生輙死。此灭为乐。乐是小理。望今俱事。抚者击也。保护下。不能舍财。辞惮下。不能舍身。贪惜下。不能舍命。
今於下。立行请加。具自等四方可有加。大论云。自不煞乃至种智。教他等三亦复如是。作是行时。结使则薄。是故行此四种胜行。二乘不能具足。此四论中广明。四法互阙不成极果。
心若真实等者者。蒙加获。益能感。乃至思益等者。彼经佛放一切法光。今且引六。经云。又如来光名曰能舍。此光能破众生悭贪之心。能令行施。余五比之。一一须释出之者。蒙光得益有四种相。随其宿缘。何教相应。委明四相。若令蒙益者。识益知加。
能毕竟下。明理具事成。无因缘等者。若非对治利物等缘。可暂寄之以进己道。是为等者。结成斥偏。正智如火。事行如油。火若不明炷则不燋。乃由事行油竭故也。
若如上下。次明尸治。瑕。玉病也。玷。玉缺也。毁重如玷。破轻如瑕。毒龙等者。龙护八戒。舍己全戒。初忍剥皮以护人。次受唼啮以全蚁。护八尚尔。余准可知。须陀等者。此出大论。仁王名普明。王从死脱已。却起死到。由闻般若。王皆脱。
心诚感佛等者。二世即过现。亦须释出。四尸罗相下之四度。文相不同。及互阙者。须依上下比望一准。
次释忍中。乃以四忍对四教者。诸经五忍多约别教。竖对四教其义不违。三藏不断宜用伏名。通在衍初宜作顺名。别破无明方有无生。圆会正理可名寂灭。
斥失中但出嗔者。无事忍故。屑屑。不安貌也。小嗔恚意也。隆。高也。尔雅云。宛中隆。唯盛易也。
既知下。立行请加。诸惑之中嗔最疣甚。如富楼那者。忍既成道己。欲还本居。佛诫令忍。答云。若被骂时。喜免手打。乃至被煞。喜早离毒身。羼提仙人受无辜辱而皆忍之。次进度去。阿难说精进觉等者。佛令阿难为众说法。佛暂小息。至精进觉。佛便起坐。佛尚若是故励常途。
如穴鼻等者。大论云。如[駋-口+巴]穴鼻。一切随入。醉象在大经。义意大同。薳。为彼反。为之不止之相也。此是作俗之语。稆字恐作心。儢不力也。
当发下。请加誓。身精进如克骨。誓心精如铭心。为法输身名为许道。唐。虚也。无复等者。无复冠下。难心结行法。匪懈苦心端直其心。
感佛下。蒙益。以生生等对四进者。生等对教。虽处处用。今以进是发动之义。对生便故。以教对生等义。比望可见。
次释禅中。先总约禅度。但是等下。列教。根本对藏。楞严对圆。且越中二。若立中二。应云虽云无生理定不成。虽云无量出假不成。若无下。斥偏。无定等者。此引大经。以常人况无心数定。世路平地尚自颠坠。况今无定道安克乎。为是下。总标。略举故但总云一心。
次别明五门。数息至第九卷略明。七依定者。成论云。依此七处。能发无漏。能得圣果。次不净以治欲。耽者。尔雅云。久乐也。字应从身。湎者。沈酒也。此中是假想观。事在第九卷。背舍等。并由假想故便列之。
慈治嗔。上释忍中如桥地海。但是通忍。今专修治是故云别。亦是因便说喜等三。亦是喜等由慈成故。因用治相说乐欲等。治痴文略。可例诸文。毗昙以界方便等者。我及断常并计世性等三。并痴摄故。初破我者。经论不同。杂阿毗昙合观六界。谓四大.空.识。与大经十八界离合为异。四大品是十色界也。识界只是七心界也。法界具二准义可知。但加空界即身中空。论中一一推捡(云云)。今依禅经因缘以破我大。集二世为简别故。三世破断常者。相续故不断。迭谢故不常。又过去破断。未来破常。现在双破。二世。现未也。不列无明行。非我治故。始终从遗体终至老死。皆由中阴一念无明而生我身。身属众缘。求我叵得。具如玄文。
五种不净者。大论广明。今略辨治。种子。遗体也。父母。邪想忆念风。吹淫欲之火。肉髓膏流名之为精。业因缘故识托种子。吐泪者。大论云。身内欲虫。人和合时。男虫白精如泪而出。女虫赤精如吐而出。吹生处不净。今云住处。所居曰住。从生为出。只是一意。猥。众也。厕者。贱[仁-二+(儿/又)]也。
自相不净者。相居外故。譬如死狗以海水洗。余一尘在。其臭如初。[月*宁]者。饤[月*宁]也。上音顶。耳垢也。眵。昌移反。目泪凝现。痲尿者。其尿臭故。自性究竟。如文可见。
次苦观者。论云。复次此身一切皆苦。准大论文。以三途为苦。苦名上苦。诸天为坏苦。名中苦。人间为行苦。名下苦。念念常苦。计之为乐。虽是下苦亦具三苦。不应於中而生乐想。
次明无常。中云如系鸟等者。论云鸟来入瓶中。罗縠掩瓶口。縠穿鸟飞去。神明随业走。受报如入瓶。业系如縠掩。果谢如縠穿。业牵如随走。笼瓶义同。故得随喻。得绳者。准有部中以业立。得渐以后。后於前得。故使过未系续不断。其得如绳故云业绳。身死得谢。未来报起。如一业成。名之为法。即以大得得此业法。更以小得得此大得。至第二念。二得及业。俱名为法。以堕世故。又三大得。得前三法。次三小得。得三大得。如是展转无量无边。至业坏时各非得起。若大乘中但名藏识持至未来。然皆并为精血所笼。印坏文成等者。重显笼瓶。此加中阴。大经云。如蜡印印泥。印灭泥合。印灭文成。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成是文。经合喻云。现在阴灭中阴阴生。中阴阴灭后五阴生。是则现阴如印。中阴生处如泥。现阴若灭名为印坏。中阴若起名为文成。以中阴印印后生处。准说可知。故知印泥文成。更互生灭无暂停时。毗昙等者。即十四不相应行。大集等者。证命也。比丘不保七日等者。亦大论文。佛令比丘观於无常。有云不保一年乃至一日。佛言皆非善修。有云不保一息。佛言方是善修。殃者。咎也。尔雅云。肉烂也。无父可恃。无母可怙。即理性法身无二智养。必死不疑。溘者。去也。冥谓阴方。精进灭火等者。进破懈怠。犹水灭火。事进如之。事唯身口。由心非进不悟无常。又不悟无常。故心无进。喭土者。传也。应作谚字。若作喭者。予也。凡诸谚言。皆似圣悟。故自昔来以为实录。可怜如事。进五媚如道心。山海等者。有四志梵志。恐身应死。皆来辞王。欲往一处以避无常。过七日已。市监白王言。有一梵志忽死市中。一既如是。验三可知。野干。如前说。
又复下。无我观。忽闻等者。凡闻赞骂皆揽向己而起违从。况四大属他。骂但骂色。焉能骂心。心性如手。执如胶涂。执心缘境。安有不着。酷者。甚也。如彼夜房者。实无有鬼。闻便横计。二鬼争尸者。小鬼担尸。大鬼随夺。令人分判。依实判之。为大鬼怪。拔其手足身分食之。小鬼愧故以尸补之随着。晓已思惟。莫知谁身。凡夫皆然。莫非横计一切皆为他所成故。如为怨逐等者。四倒如怨。逼心如逐。身如怨国。观如叛出。至见道位方名小离。
獐闻下。结三乘异。虽有此观。期心不同。故结期心分其相别。初文者。生老病死如獦围三界。五欲如水草。不遑视听如不暇悕离。二缚如免脱。
次支佛行相。支佛如鹿。观智如透。侵习如免。自力如驰。愍他如顾。悲智为并。说法如鸣。所说非大名为呦呦。咽咽。鹿鸣也。咽食不下也。悲心若兹。自厌名痛。顾友名恋。昔曾同居名为本群。欲去而止名为踟蹰。利物无几名为何益。说已入般名为茹气。音教不住名为吞声。茄。饮也。自利心强名渐渐悲。前进自出合哀悼。哀。怜也。
次明菩萨。初譬。次合。文相皆是事助之益。故须合行。若全无下。说合行意。前二合略。则先前对。喻消。如法华譬。只合文极略。岂不消譬。合菩萨中。合文整足故但对合。大象合菩萨。无去合虽闻。围合又起。去合不忍独去。安下合自知力大等。以智下。合令群安隐。事度为功德。五分为法身。伏道为慧命。后后为增长。第三祇为大象。若小去。抑扬小。不及大抑也。初心可叹扬也。初祇之初名小菩萨。实异凡小亦可称叹。不住不调等者。异凡故云住不调异。小故不住於调。虽知下三句。准说而不取证。故并云虽。
多修下。结行成。此结三藏。三乘行别。故小事理但堪为助。佛印者。称佛心故莫。事理不具印无是处。
所以下。引昔化事释成助意。有法譬合。初法中二。初引昔化。系珠如正道。退大如重蔽。用小如用助。中途用小。助发其机。故云小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