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人师下。释疑。恐人见论疑。破初家论正以二乘为四百。何以破他。故先序论文。言二文者。论初又云。欲过四百由旬崄道。论初以欲界为一百。乃至二乘为四百。又云复以四百为欲界。乃至一百为二乘。过四百已。近菩提城。今通之下。申论文意。
  今明下。正释。方乃称经。若尔五百由旬即是宝所。经乃云过。故今依经以三义释。若约智释方可云过。余二不过。故云空观智知三百等。知即是过。初约生死。五百皆是所过。故不对寂先。次约烦恼见通三界故。故为一。下分系下故为一。上分系上故为一。下分者。身见.戒取.疑.贪.嗔。上分者。悼.慢.无明.色染.无色染。
  又诸下。结斥。诸师教权是故位高。於权教中释又不了。故下正以横竖等判。方晓权人所行之法。若横若竖俱破五百。但非一念。故判属权。逈远为辽。二边之外别立五百故也。故初师及地师在十地。摄师在初地。则下凡绝分。若其五百唯为圣人。经不应云为令众生。若必皆在地。二乘记已不应在信。今依实教六即分之。则法师不轻二乘。龙女悉皆不滥分别功德。一生八恒各守所得。
  今论下。正释。先纵横。次一心。初有三义。一横。二竖。三横别。初横如文。次竖中二。先正明竖。次横以织竖。竖三如经。横三如纬。织之令成三谛文章。三有苦集等。如有经无纬。亦是捡校。令三各无苦集等三。
  入空分二。初明折空。先苦集。次既不下。因缘。三不灭下。六蔽。但举一悭。次引大经以证六蔽。蔽即是塞。前二亦然。章安判经云。是三藏菩萨。若於下。三通。当用下。捡校。言一一者。不问能所及以心法。有塞须破。言心法等者。心谓折体。见思之心法即假观。知病等三及中观中无明等三。一一皆有能所故也。又能缘心所缘法皆须捡校。复次下。体空中初通塞相。如罗汉下。况。若计下。示苦集。结业即集。生死即苦。若不下。因缘。若爱下。六蔽。亦但举一悭用。即空下。捡校。於病下。捡校出假。问。入空中云心。入假中云法。初何故云一一心法。答。如前两释并有此意。单论心法即当初释。次捡校。中道还约破遍中。入中三番。此中语略。但云无明法性真缘。一一下。捡校。
  如此下。斥权。六地在通。初地在别。何由可到五百彼岸。大经下。证权。前后总有四文。第十云经尔所劫当得菩提。第十九云至第二十云得。二十一云住。言虽不同皆经彼数。
  次明横别者。先法。次喻。法中先寄三人辨相。一一皆先明观相。次辨捡校。此三横别。以依大品各一人故。如此下。斥权。以更引大论以证横别。先喻。次合。喻中论云譬如道行或乘羊等别。故到不同。今又以步替羊。不异步故。今依实教方可破权。次一心者。初斥横竖。
  次正明一心。初重列出。通塞二相即初二观。当位名通各有所破。未破无明望中为塞。次中观胜二。中既隔二。中还成塞。横可准知。
  法相下。况出今文。横等法相已成通塞。况复於通更起於塞。况复望圆通塞皆塞。
  次正明一心。前破遍文已成一心。此中亦应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亦是横等。为显一心。又横等三。望破但竖。无横内故。以一心中一心三观破竖。三观一心破横者。为破横竖。从便而说。亦是三一俱破横竖。更无别途。
  良以下。正叹功能。能破横等众魔等者。魔即天魔。道谓外道。亦可魔道名通。通偏小故。终不等者。步马从夷。神通避下。如彼次第。则二观从夷。中道避下。今不同彼。故云终不。终不两字冠下两句。
  若於下。明一心意。一心虽不当於横等。若於一心而生塞着。翻成见思。何能去下。故云非但等。
  若於下。捡校一心。是为下。正判。
  次料简者。初简异名。问可知。答中先通次别。别中分三。言约解者。解从教生。言约行者。行从解生。字即是教。所从虽复三义不同。展转相由意同名别。金光明下。总证三义。
  次简通塞。问中四者。约初横竖为此问也。更列前文令此可见。四谛等横通也。苦集等横塞也。空假等竖通也。见思等竖塞也。更互相对以成四问。句相虽尔。然此问意。虽三惑智为竖通塞。别指无明及中道智为竖通塞。最高极故。若横识竖。虽云至中。从初以说但在即空。故下文中指见思三以为横竖。即空真谛以为横通。问但泛问。
  答即分二。先立二途。次释两意。先然可之。若也横竖。更互以为通塞。义当於顿。故然可云一性可然。若准前问。仍见余二。则应更云。横中谛缘度。亦能破无明。横塞障竖通。苦集蔽中理。言二性者。横竖不同。各有通塞。欲开后答。故初名一往。
  次明道品者。先列四相。文四义四。意在调停。通则通大少。别则第三小。余三唯在大。当分者。七科入道不相假故。此从别义故。云道场等。若从通者教教当分。相摄者。随其科品皆互相收。约位者。如四念处四教不同。言相生者。七科展转初生於后。由此下。文亦名相生。虽有四文。不乖上下。
  所以下。来意。初略明破遍通塞。若不悟者由无调停。真法下。释道品所证。住前住上分满无漏。故从名字为初住因。
  譬中意者。真法在迷犹如水。道品如醪调成无漏。次引大论证为无漏作用。大论不净开身念。乃至三脱开涅盘。涅盘名无漏。论文似小不唯小也。
  次料简中。初料简大小。此初问答在大论中。次文亦以大论意答。次引三经助论。答意既云成佛见性。宝炬岂可在小。若大经下。折唯小问。次复纵之。云通大小。教门尔故。岂局人情。亦是释疑。疑云。无量方大。道品应小。释云。虽复无量。只是道品。故知非小。次引谛者。道品即是四中之一。故引为例。言爪土者。佛取小土置於爪上。问迦叶言。与十方土何者多耶。迦叶答言。不比十方。今借此语校量四谛。虽复无量不出四谛。言十六门者。门门皆具。
  又有漏下。约五味判。由向申难遍十六门。故云无量。故以五味判。五其无量。初云有漏者。既并界摄。故属有漏。二十二等者。大论云。欲界二十二。除觉道。未到三十六。除喜觉。初禅三十七。二禅三十六。除正行。即正思惟。三四及中间。但有三十五。除正行及喜三。无色三十二。除喜觉正行。及正悟业命。有顶二十二。同前除觉道。
  次或言下。料简正助。释大经疑。疑言。前引无量称为助道。今此何故复以为正。故以教门大意答之。不唯专一。故今成正。故五味文岂专一种。
  又若言下。简漏无漏。由五味初立有漏故。以生此难。婆沙云。七觉唯是无漏。今何故云皆是有漏。故引法华证成无漏。云何下。复难婆沙文。七觉是修道。应在八正后。
  此应下。答。由此不定故离为三。先列。次释。先略释有漏。皆是下。无漏。从来下。即可论文。而婆沙下释第三意。若八正在后。前皆皆有漏。八正在前是无漏者。经论常仪。属第二意。又婆沙文。始自念处终至八正。皆有二义。
  诸道谛下。正释无作道品。是今正意。复用调停初文来意。亦名去取。文七义七。意在随益。此通明意。别论如后。
  初念处文。有总有别。下六唯别。初文文四义四。意唯一境。境一品四。随何相应。先释。次结生。先引三文以后释前。以大品释念处使成三谛。华严释大品。若念处具法。方是今境。法华华严云种种者。谓十如也。凡云一切。必须界如。故下释中先泛举一界。次九界例。故一一文皆云一切。
  常途下。斥旧。第一经中诸法性相。只是第三一种一地。次卉木下。正解。只是三草二木。譬七方便。本是一实。
  今一下。初牒妙境为念处境。总阴不悟。故离四念。法性下。示观。委如别行四念处文。今四法调停於一念处。又有总别。
  如是下。总结兼破倒显理。文自有四。一一皆先空假破倒。次以中道结成秘密藏。自他俱满。义兼大小。言俱破者。异次第故。非空非假而空而假。双照破云枯荣等者。还以所表依念处释。东西南北喻以常等及无常等。故佛於中以表双非。亦是非中非边而中而边。治倒下。释名。
  一切下。结成三谛。智是秘藏。只一等者。结成行相。劝行者观。依此而修无不具足因果自他。并在其中不须余品。或为未入及随乐等。更进后品。
  次明正勤品。是勤观念处。除恶生善。故此四文义唯善恶。意在四品。次第竖进。顺诸文故。且云已未。粗惑先除真俗先现。道理自尔非关造作。
  次如意足者。文义意同四法。属定。身如意通藉兹而发。当是下。正勤属慧。念处不勤反招散乱。故释欲中云如风灯。加如意室由是开发。故云断行。言成就者。从果立。初释欲云悕向慕乐庄严彼法。彼法者即四念处。念处庄严令法端美。通论修行皆须乐欲。况此别修。精者专勤於观。使无间杂。无杂曰精。无间故进。通修尚须。此亦在别。一心者。专於彼境。思惟者。思惟彼理。
  次五根者。文义同前。虽观前品萌善未生。由根未发萌善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释此一一皆具二义。释根当体及摄后归前。但此五文前后不定。初释信中先释当体。谓信三谛。从但念下。摄后归前。谓无念处根亦不生。问。前已有念处。那重令信。答。由前不入。加信令发。正勤.如意亦复如是。次释进中。先摄入信。故云信摄诸法。次信故下。释信当体。次释念中。先释当体令无偏小。又此下。摄念入信故云不妄。次释定中。先明当体。次而行去。先摄定入进。次又此法去。正摄定入念。有念故不妄。有进故不动。次释慧。先摄入定。内性下。当体有定之慧。照本有性。故云内性等。次结生中。云遮等者。中慧破惑也。
  次五力中。文等准根。问。名同於前。何须别立。答。善根尚弱。恶未破故。故须更修令根增长。根成恶破故名为力。故此五义大旨同前。於定力中释成就相。名同根本。力用永殊。虽破欲散。欲是悟地。不碍初禅支林功德。或住觉观。不碍内净。或住喜支。不碍三禅乐受。或与舍受相应。犹能教化。纵妨四禅不妨诸定。所言妨者。但是不入。谓不入四禅而诸定具足。言不舍等者。顺禅。中道慧破诸执。双照执慧。
  次释七觉。文七。相三义二。意亦随入。还以寂照而调停之。若安若起。三中随一。遍三无益。方起后品。两三各以念力持之。
  次释八正者。文义意同。前法相既极故无生。后初二如文。次正语中。说听功成故益自他。次释业中。先列。次释。非白非黑。今云有报者。须从大释。非白非黑名为无漏。受变易身名之为报。又约三观释者。不次第者名圆。正业言邪命者。如迦叶自序。问。今此释业何故云命。圆业不正於当成邪。破无不遍故名为尽。依遍而行故名为正。见他得利等者。依圆离事亦是一途。若依理释。若偏若小皆名他利。三谛圆具方名己利。终日圆修而无修想。然於无想不生染着。名知止足。善故名精。入故名进。得中名正。心不动等者。不动故正直。不失故不忘。上句为因。下句为果。不动中道。於念不忘。故名正念。正住释正字。决定释定字。正住於理决定不移。
  因是下。结八正。
  如是下。通结道品。初结示初心可修。大论下。证初心修。故知下。功能。
  如此下。结判。
  次举譬者。今文并与大论.婆沙文同。但大小别。文有二。初别约无作道品。次通约三观。譬合二文并阙如意。应云茎干上耸名如意足。道品下。结。
  次通途下。通结三观。前约圆对位。今谛谛各辨。於中先别次总。并消喻文非修行相。又约圆教为竖譬者。观行如叶。相似如华。分真如果。诸教准知。
  次明三脱者。即道品功成。大论问。涅盘唯一。门何故三。答法一义三。随入故别。见行从定。爱从无作。见爱等者。从於无相。论约三藏。今通用之。别教初心同於藏通。诸教并以证道为城。圆通六即以此稍别。道品之后须释三脱。亦为比决具约诸教。初来意列名。释中先辨王臣傍正亲疎。次约伏断。三约名体。此冠诸教。各具三义。初先明三昧为王。次明三脱为王。三脱从慧。三昧从定。於空等上分二名者。亲入无漏故得称王。更互为助故互名臣。余二如文。
  次历教者。初三藏中小典皆然。故今用之。但分王臣诸论未辨。故三藏中由兹发真。故名为门。然三行相但取类同。故判为门。
  次通教中不从谛行。但约观辨。还约定慧以判王臣。虽俱幻化。入道机别。初空门双引古今以证假实。以其译者各从一意。异三藏故。三门同时。
  次明别教者。先通约三观。次别约出假。但以三谛各有止观分三王臣。次约出假者。亦具王臣。别二释者。由分得意失意者。故大集云。欲度众生修於空。护持诸法修无相。不舍诸有修无愿。岂非纯约出假三门相耶。出假尚尔。余者可知。
  次圆教中。言别约者。显前通别非文正意。然三门相即。语似於通。教体永别。一体定慧。一心伏断。一法异名。先引文总比。次正解释。初文者。所期既别。能通亦殊。智者等者。言虽通渐。今须圆空。空即不空。故并名中。咸能见性。
  又二乘下。因辨空异。若得一空必具十八。空一事别。从事名分。空既不同余二自别。今圆观下。譬於眠梦事以分大小。别由教异。中体不殊。是故但与通空辨别。
  如前下。正示门相。还寄修中三假辨三。故云如前。观破无明即具二空。故云空门。法性无明即相续破。又非真缘。故无所作。王臣云云者。今辨异别。如是等者。明三门相即。又四门下。明门脱互通。如此下。更约教简。初结成圆。别虽下。斥教道中。又异等者。举深况浅故劝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