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今解中叹明所安。故先释世谛。次明能安等释安住。理无二法故且云共。能生所生能安所安亦复如是。以止观安之方成妙境。此观初成名观行位。观托世谛观名圣孕。圣托胎故名托圣胎。又圣种中生名托圣胎。至初住位名出圣胎。从圣生故名出圣胎。契一分理故名不见。不见即是不生智成。此释不生字。获佛下。释生字。引论者。诸法是无明世谛。般若是佛知见开。
经释下。释第二句。亦二。初引经中先牒句。次不生下。经解。名大涅盘下。总标。生相下。释两不生。生相尽故即智断满。修道得故即因契果。
今解中二。先结成因果。次以佛藏结。初文二德圆。释生相尽。即指妙觉为寂灭果。次因果下。佛藏结。
次第三句亦二。先列第三句。世谛下。经解。
次明今解为二重。初又二。初正解。次以佛藏结。初又二。初正释此句。次以此句释初句。初文者由无明与法性合出生诸法。故名无明以为根本。但破根本。法则不生。名之为死。
此释下。次以此句释初句。重明所用义旨。此以断德释智德。还是智家之断。故用释之。若释初句智德成。即初句中下生字。若此句中断德成。即此句中下不生字。不生名同等者。简两句中不生字。初句上不生字。此句下不生字。两处名同。事理则异。初句智德缘理名不生。此句破事或尽得不生。名以理望惑。惑则是下。故云下破。以惑望理。理则是上。故云上缘。
次初句下。简两处生字。初句下生字属智。此句上生字属惑。两生名同。缚脱不等。初句智是脱。此句惑是缚。是故须简。既以第三释第一。亦可第一释第三。以此二德同时故也。虽然。必先运智。岂惑先断。
次初句下。佛藏结。此既释初。亦以初句相即为结。
次经重释第三句。亦二。先引经。此初牒句。次今解。经既两解。大师判之。於中二。先正解。前云断者是自惑灭。今云四住即断四住惑。能自在生。此是通教。断四住位尚能自在。况圆初住真位耶。故以通劣显於圆胜。或灭下。亦以佛藏结。此两解。或灭结初。化兴结此。
次解第四句。亦二。先引结。次今解。今解又二。先正解。次寄。此文后重辨四住菩萨。初文但正阙结。何意下。牒向再释以为能化。有漏是生。相续不断故名生生。即所化境。
是故下。牒能化意。是为下。结成功能。前之三句是化他能因果智断。此句即是所化境也。
次重释四住者大师重以地持六住用释四住解佛。
次释。於中又二。初引论释。次今释经意。初文者。地持即当别教义也。尚以通显。岂无别耶。故以地持消经显义。论六住者。从十住前不在六数。即指十信。六皆不退故受住名。已断见思故云不退。言一人者。六中初人乃至行向皆在於兹。故云数进。第三净心住为初地者破同体见。故云离我。即别见道。行道迹住即别修道位。决定.究竟住者。亦别修道也。
经称下。次大师释经意。至行道迹住名真出假。
次释六句。又二。初正破不可说。次引大经可说。前四句直明因果无生。未破无生。故经重明。故句句下皆不可说。初又四。初正破六句不可说。次结成破遍。三以佛藏结。四引楞伽释成。初又二。先列六句示遍。次解释。初文者前之四句唯圆。今六句双破偏圆。即是今文破遍正意。是故六句皆约自行。案此下。示遍。即句意也。
若破下。解释。於中又二。初明大师释经。次大师释佛所释。初又二。初正释。次结遍。初又二。初判思议不思议。应云解惑。次正解。正解又二。初思议。次不可思议。初又二。先惑。次解。初有两句。又二。初别释。显可思议。次总释。显不可说。初文者。约次不次。能所相从。故解与惑俱名思议不思议也。问。何以亦破不思议耶。答。理非偏圆。须破圆着。故又云不破圣人所得等。界外等者。理体无生而惑是生。故云不生生。界内之惑云枝末者。界外已生。生上复生。故云生生。有内粗等别名可思议。次此惑下。显不可说。言并是等者。凡是生生皆所化故。因所有能皆不可说。不可说者正显破义。
次破思议解。亦二。先别释两句成可思议。次释不可说。初文界外之解。云双遣者。兼前得名。遣分段者。因中说果。问。界外之惑是能化者。与界内解有何差别。答。所望处别。人则不殊。
此解下。示相得相。十六门别故云种种。从浅至深皆属自行。从化他边有多因果。理尚下。释不可说。四种道谛是能趣行。灭谛法性是所趣理。理性尚无。何得种种。故不可说。
次破不思议。亦先惑次解点圆理。或不分内外名不思议。先惑又二。先释。次明不可说。初文者。先且结成不思议。故云只是等。无明下。结不可说。
次破解者。亦先示不思议相。故云只是。於此制出圆因圆果。理不下。明不可说。理俱无说。故二说不可。
次将彼意下。结遍。如文。
佛自下。大师释佛所释六句。文自为六。初句亦二。先牒佛释。次明今解。今解又二。先解不生生。故云依佛此旨。次生即下。明不可说。
云何下。释第二句二。先牒经释。次今解二。先释生生。生生下。明不可说。初言八相等者。如前释。问。论八相中小生生大。此中何以大生生小。答。小生生大理数而然。大生生小大引起故。次文不言假者。以理空中对生生说。生生假故。对空中已。生生自成不思议。
次释第三句。亦二。初正解。次判属界内。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生不生。次明不可说。初又二。初约四性解生。即名为生者。释上生字。四句破已。尚无无句。何得有四。是故般若非四句生。故名不生。又般若下。重约化他解。以不生生释生不生。生即无生。由般若生。世谛已死。故虽云生而生自在。
次若般若生下。明不可说。若般若生。牒初解中第二解及次解中初解。云般若生时若自在生。牒上第二释中后解。谓而生三界也。此之两生皆不可作生而说者。非次第故。
次据此下。判。如上文。
次释第四句。先释。次判。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不生。尚非下。明不可说。据此下。次判。如文。既是极果。知是界外之解。
次释第五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生界内外等者。揽前两句。思议之惑只是一念。因缘生心。缘生空中。明不可说。
次释第六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亦揽两解无不诣理。理绝心口下。明不可说。故不可作圆理而说。次佛以下。结成破遍。
三依佛下。以佛藏结前四六两处句相。言前四句等者。结初四句即吹而唾。次第三句即唾。而第二句者吹唾成就。第四句者吹唾所化。故知三句。三句吹唾。第四句者。若单所化义即属次。次不独成义须兼唾。若以所显能。全是吹唾之功用也。后两句者。即六句中后两句也。以此句两向用之在六句末。同名为唾。唾只是破。破者只是不可说也。故六句下皆云不可说耳。若将结前四句文者。二句既是不思议解惑。解惑不二吹唾同时。故以结前四句智断。此乃但结上不生。未论二句下不可说。故用生字以结前吹。用不生字以结前唾。若兼后二句。不可说亦结前者。结前吹唾悉相即也。亦不可作相即而说。
四引楞伽释成六句。又二。先释楞伽。次引同大经。初又三。初引经双标二法。彼无常品。因大慧问世尊何故言於二夜不说一字。佛言依二密语即自证等。佛岂无教。但依此二则无可说。
次自法下。引经双释二法。一一皆先牒次释。初自法中云。彼如来者。彼过现诸佛证体无殊。名不增减。离言说等者。於自证所离也。
释曰下。释经意。离言说等者。於自证中无此二故。具如经释。
本住下。释本住法。即佛所行及本证理。并非修成。故云非作。遍一切处。故名无住。理是所至。道是所行。故举譬云并非行者至者所作。
经曰下。引经助释彼经。次文列古城喻。即是佛问。大慧答文。
三当知下。依经双结。二法非口等。亦是不可思议。
次此义下。引同大经。以生生为本法者。前云有漏。今损即理。若尔。何以云所化。答。一切所化悉本法故。生随顺缘。生者结前生生不可说。故前释云即是空中。今亦是。第二三句准说可知。不生不生即究竟者。智断究竟也。余文同前。
次引大经明亦可说者。自证之后必须答他。於中文二。先真。次释。初又三。初略标。次今解下结通三。亦以下。佛藏结。
十因缘下。次释。又五。初列出十支。不云生死支者。属未来故。今此且论从过至现。故大经续前不可说文。后即明可说。前言为生作因者。以彼宿种在无明行中。至今亦随无明起爱。复由现在闻法发习。次明三法。又三。先列。次释。三文。众生下。显遍第三。引大品证。第四佛藏结。如文。五引地持释成者。然地持中立四种性入灭声闻。非今所用。如楞伽.深密等并方等部。[怡-台+坐]以策发。如净名中迦叶败种。附方等故。以四性且对四教。
次料简中三重问答。初问今立第四句赴机是立。六句是破。四句智即是亦破亦立。何以无第四句耶。亦以大经文答。即初地已去双非文也。故前四六无生等文。分成亦在初地住故。章安消云。深无底故惊。广无边故怪。非分别智知故非难。泥洹智不消故非易。非真故非内。非俗故非外。非色故非相。非心故非非相。非去来今故非世法。无中边故无有相貌。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章安不释非方圆等。今助释之。非别故非方。非通故非圆。非空故非尖。非有故非邪。若对前文作破立名非破。非难非立故非男。余句比说。
次问者。圆有四门。无生摄尽。应癈诸门。答中开三。初幻门开句。非但无生摄尽。亦乃余三遍收。於教行便。且从无生。尚乃开为三十二门。但何四耶。故三十二门亦随举一门收三十一。何故难言令癈余门。次引大经证於智断。言月无增减者。譬不别而别。寄惑智边说有增减。虽有诸门只是智断。智断不二。诸门何殊。大经云。因须弥山。俱舍云。近日影[雨/复]。应依阿含。白银瑠璃。渐渐互现。
三若无生下。明摄法周遍。
次问无生门等者。门称无生。前何故云无生生等。无生生是四句中第一句。生生是第四句。生自在是第三句。答意者此生并是无生功能(初明所依门竟)。
次正明破遍。为三。初正约识阴破遍。次例余阴入(在第三卷末)。问答料简初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列。次明章意。三广释初文。皆云始修源底者。标中探说文旨故也。尽源故横周。尽底故竖穷。言始终者。坚破[火*句]然。有始有终。一见一思无非法界故尽源底。一一横门皆能至竖。及皆法界不二。复能若横若竖。然虽三章。但成二义。谓次不次。横竖只成一次第意。次成不次准前可知。故云竖即论高。乃至无竖而不广等。
竖则下。次明章意。又二。初明互融。如前略说。次引法华证意圆。是故一家释义皆先总次别。后还结撮出其元意。意虽若是。为显不二还须依章三段解释。使法相不乱以成不二。
一无生下。第三广解。初释竖破。文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数列章。次示章意。三正广解。初如文。
次如此下。示章意。又三。初略示章意。如文。次引证。文三义三。意在度入归於一心。故此下文仍恐文烦。且示六处。於中又三。初引大论为令易解。是故别列。次引华严为於钝根。三引法华为施权故。初如文。引华严二。二亦非二。然今约观但成借义相成而已。法华唯一。开钝成利。权即是实。正当今意。三从今欲下。总别结意。复显文旨。诸教既尔故今依之。故示读文者先知六处。一破见位后。二破思位后。三四门料简中。四出假利益中。五结破遍后。六修中观。初只应且竖尚示六文。况复章初频预谈意。殷懃指的尚恐犹迷。傥沉密隐映从何取解。
三正广解。初从空入假。自为三。先列。次释。释中初从见假入空。文自别。二初释见假。又二。初明能依能障。次正明见惑。初又三。初法。次譬。后合。初言见惑等者。明障所从而生及以能障功能。次如炎下。譬。云炎梦者。见惑也。空觉者。真体也。此惑下。合。
次然见下。正明见惑。又二。初释从解得名。次释当体受称。初又二。先释名。次见惑下。正解。正解又二。初明外外诸见。次明佛法生见。初二。初正明外外。次结。初又二。先列。次单。
四见下。释。释又二。先释三种四句。次释无言。初自为三。初单见又二。初列。次於一下。释。释又三。初广约有见生八十八使。次余三见例。三广历六十二见。初又二。先列十使。次历界结数。初又二。初利。次钝。初言谓有於我等者。外计麻豆母指等是神身。四句及一异等计亦不已。名为我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自然冥初世性。名为邪见。执邪为道名为戒取。谓是涅盘名为见取。是己法下。因见生钝。
次如是下。结数。历谛成使。欲苦下。具十道。除於二见。集灭离三见。上界不行恚。但成八十八。
次三见例者。但以无见而为根本。如计我是无乃至双非。即其相也。
若历下。第三。历六十二见中二。先历。次结斥。初又二。先历六十二生八十八。次历六十二八十八各生百八。初言澜漫者。游彼也。五十八。次文各以五根违顺平平为三。意根乃以心意识为三。法相似别。会之大同。意以心意识为三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