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为人中言如天等者。亢亦旱也。卉是草之总名。引彼不生显所能生。即生善也。婆伽龙王。文在华严。今云四方。即阿耨龙王也。
  人亦下。合而不合。七日及四方。合河兼池加道品树。初反合不生。若能下。合生。亦可教观说之。发诸禅如雨者。以能为诸法门因故。燸等。三藏也。苦法忍等。如前转法轮中。顺忍等。通教诸法也。寂灭无生。别圆善根也。并因禅生即生善也。
  对治中云醉象者。如前释穴驮出大论。五翳者。成论云。譬如日月。烟云尘雾及修罗手。五翳不现。今通取能障。故总名翳。风动尘曰埃。烟云起为霭。曜灵者。日月也。亦云虚空中明也。既为障蔽。故须对治。睫近等者。霄者近天。赤气薄。云得具。故成赤气而不可见。中论大经并有八不可见。皆有睫近。而中论如霄。
  从夫散下。并修空所治之恶。密室中灯。除风破暗。金錍者。大经性品云。如众盲诣医。医以金錍净其眼膜。示一二三指。问云见不。答中一指不见。二三云见。经自合云。十住少见。即圆十住见於三谛。第一义中云心若等者。世间即生法。世间即不生不灭法。皆由於定。不生不灭即是真理。真理即第一义也。如来成道亦第一义。常乐定亦然。有禅定者等者。电光如遗教。见道亦第一义也。破无数亿等者。结破见理也。
  其人下。约观信行四悉。初一问言通至於此。我闻等者。斥法行也。三恶等者。举世苦况烧然负重苦仍有限。无明障谛通至实报。故云大苦。方隅可譬权实理也。亦可界内外谛各有方隅。多闻等者。乐即乐欲。闻即信行。可对世界。故恶等言。相从来耳。如教等者。四种道品为道。二死为非道。界内以三途为坈坎。界外以界内善为坈坎。分别道等种种不同。即世界意。
  为人中云月开等者。青莲因月。赤莲因日。大经云。如赤莲华日照无不开荣。目兴等者。大经云。一切作务皆待日明。主.胶.火.导并譬於观。商.画.坏.盲并譬於行。行即善也。种智即善中最也。故从胜。
  举对治中。怨即是恶。识怨即是能治观也。武将有谋者。如秦有王剪。魏有吴起等。皆善破陈障故如破恶。
  次云热火暗薪缚。并所破恶。
  第一义中云井中等者。大经云。如暗室中有种种宝。暗故不见。日照故见。不可说言本无今有。涅盘亦尔。须以去。般若偈意。诸法实等。并第一义意。等观者。并是因观入第一义也。如是下。结。
  其人下。次明法行。为三。初重辨根性。嘿以复嘿者。明思不移。损之又损。此肇公借周易词。即以真理极故名无为。斥信行闻名为有为。故如坐驰。今借庄周坐亡之言。以会忘文观理。随文曰驰。
  次当为下。正释。亦有八番。初四是止。话。户夬反。
  为人中。何法不备下。止具十度。一一度中一切法足。善岂过之。故善中最。前六可见。因止等者。止为双非。方便故也。止中具诸愿。故云一切。有除惑功。故名为力。此是中智。故云不二。对治中言壁定者。室遮八风。得中止已。能离界内界外二八故也。朝露等者。露如散。阳如止。晞。乾也。止是大慈等者。如慈治嗔。大明咒者。般若大慧即大明也。般若是咒。名大明咒。总持诸法。即遍治一切。故云皆遣。止是佛等者。念佛治障。今以法佛止治妙道障。阿伽陀等。并能治之上。第一义中言止即体真者。用次第名以成妙止。是佛母等者。实母权父共佛子。法性寂照即佛师也。佛身即法应也。止因果是眼。定慧能严。今止属定故云相好。具法名藏。所依名处。具牒前宜。除牒前治。即是约理生善破恶。
  彼人下。约观四悉。初言正觉等者。在因名观。在果名觉。正观大等。借果称叹。生善中能生等者。能生五分。生善中最。
  化道次授药对治中。能照即破暗。得实即除贫。第一义中云但当等者。此四皆是无生观意。具如疏文观心释。 四是为下。结。如文。
  复次下。明回转者。初二论中云始终者。二论并以始终利。今不同之。於中又四。初总标来意。次引二论。三今明下。正明今意。四若法行下。正明回转。转不转下。第二结数。如文。
  次明自行。自行即止观双说。化他即止观离明。教化以说为本。故先明信行。自行以思为本。故先明法行。又教他人各故离。自行人一故合。於中又二。先直明行相。次明回转。初又三。初征起。次标二行。故云若欲等。三乐寂下。正释。於中又二。先法。次信。初又二。先释。次结。初四悉为四。一一各有一止一观。初乐欲中。初是止。若欲下。观。以在初故。未论生过。次其心下。为人等三皆先因前生过。次用止观治之。若念念下。对治。修止下。第一义。是为下。结。并可见。
  次明信行亦二。初释。次结。释中亦四。谓四悉。初文止观乐欲未生过等。义亦如前。下三亦前生过。次用止观。听观下。为人。或时下。对治。或听下。第一义。是为下。结。
  若法下。次明回转。如文。次自行下。结数。如文。
  复次下。次明相资。又三。先正明相资。次举譬。三斥失。初又三。先标。次释。三结信法数。初如文。释中又二。初明信资法。次明法资信。法多信少名信资法。信多法少名法资信。亦曰正助。初信资法既曰相资。乃是互益。二文各二。初释。次结。初文二。先止。次观。初止中四悉言如法者。既以信资。以法为名。初总明信为能资。冠下四悉。若具广说。一一悉上皆云随闻一句乃至皆遣。避文烦故。但标初句。还坐下。乐。次下。三。又闻即下。三悉。
  次又闻下。观中四悉信资於法。於初二句有闻语。下二准知。破恶对治。欲悟第一义。此乃下。结。问。何不云悟而云欲耶。答。此立四悉。寄行辨之。未是恶破见於真理。但异前三属第一义。故前但示豁豁朗朗等。
  次信行下。法资信。四端坐等。即四悉也。文中阙观。
  是为下。结。 次前作下。第三结信法数。并如文。
  次夫心地下。举譬。又三。初法文者。不同前总。故云逐愿。譬如下。加以饮食丸散阴阳三双譬之。各遍前意。合成四悉。随愿乐欲也。饮食生善。丸散对治。阴阳第一义。三八番下。结。
  三一种下。斥无相资之失。故此二师岂准偏用。都无信法等。一止一观偈亦无据。引成偏也。师既哽塞。学者必非。人天尚无。安克真妙。故引大经。浆即人天。酪等出世。
  次若就下。历三观结数。言若就者。别立之辞。文虽唯顿。更约次第。各有一百二十八番。依前重述。故云又也。辨前合成五百一十二番。如下破遍。一一句见。一一品思。皆云信法。相资回转。即是一一各有六十四番。后横竖不二亦是一心一百二十八番。故知此中且随谛说。若依前后作相显说。亦是次第显不次第。若尔亦可不思议中三各自为一。三中之一复为一。此亦自有四番一百二十八。问。圆何以别。答。如下第六卷中云。多入空。少入假等。单三复三具足者。一合成七重。若次第中唯得为三。虽复五百一十二番。但语信法。或以止观摄无不尽。为判权实更约四番。
  三悉下第三。约四悉。且文者世医所治。借大论文以成今意。属世谛者制为世医。三悉更互相生相须。随得一悉更须余悉。故云更生至第一义。纵未元生。证必由此。故云不生。又永异前三。故云不生。故下。结。又云世出世互相成显。故一一行皆应四悉。故第一义未极更须上三。此中本是不思议。四故得相显。
  四若离下。以所显能。重示前境。今知无别。
  若心安下。立疑。疑云。行者必须前诸句耶。故为释云。如前总安一句即足。若不安者置总从别。故至诸句总一句得安。尚不至二岂六十四。故引譬云。得鸟者罗之一目。五一目下。举譬。譬前多番止观。於中又三。初譬者。或逗多人。一人前后故须尔许随得入处。故云得鸟。一生行之岂唯一目。若得入者尚可多人共一。何但多人用多。故下结云。如为众人。一人亦尔。罗者鸟罟。次众生下。合。三须广下。提譬[土*古]合。[木*甫]者陆[狂-王+万]也。
  四明破遍为二。初略明来意。次广明破遍。初又二。初对妙境明破意。次对安心明破意。初又二。初牒前境以征起。故云法性等。合即一念。散谓三千。次但众生下。答明破意。理实不当破与不破。安尚不安。是故须破。无始颠倒谁论多少。曾行前三故云少耳。称自未破故更云破。前令诣理故名为安。今准教推故名为破。安破从事。心境唯一。
  次上善巧下。对上安心以明破意。亦二。初牒前安心。若前已安。安即是破。今更明破由前未安。次若未下。正明破意。言有定之慧者。然安破二门岂应偏独。若宜有慧定。如前用安。若宜有定之慧。如今明破。宜乐不同。名不徒设。
  然破法下。广破。又二。初明所依门。次正明广破。初又二。初通举诸门。次别取教门。欲别依无生。故於引通取别。初文又二。初先列经论所出教行智理。互相因入。不过此四。文字即教。四十二字门。南岳两解。一通三乘。二别约圆。今废通从顿。故四十二字一一相具。一家或将譬於圆位。今言教者。如大品云。语等字等。从语即教。或观行下。明行为门。三昧即行。或智下。以智为门。或理下。以理为门。次依教下。次明生起互通教观。居初是今所用。以教能至行智理故。故今此教光扬明显。次三门下。别取教门。又二。先明去取。次三藏下。正取教门。於中又二。初通列诸教。次别用圆教。初言先破见者。元佛弟子也。或慧行断厌。或善来无学。或三十四心并俱断也。通教大同。但佛无俱断。别竖次第。倒余可见。言横不遍者。不能位位遍摄诸法。次今不下。别用圆。仍又二。先牒前心境以显圆门。一境一切境指前妙境。一心一切心指前安心。发心还依此破。故云破遍。次余门下。正用圆门。於中又四。先辨遍不遍。次所谓下。正列圆四门。三今且下。明去取。理虽相即。从教从多。故於圆门且存无生。四无生下。明用空门功能。於中又二。先明横竖摄相。次广示相。释义功能。初又二。先略明横竖。次结。初又二。先竖。次横。初又二。先标光显二意。次何者下。释上二意。於中又二。先明到因。次明到果。初又二。先明教门能通。次明光扬能显。初又二。初正明教门通行至因。次引二住为证。皆以通行至因并无生为首。
  次止观下。明止观能显。又二。先法。次譬。初文者。虽有此教必须行显。至於初住无生。次举譬者。人即行人。位谓入住。若空有其门。门何所被。空有其人。人何所禀。人教相应方名俱有。如人入相门方禀显。
  次明通果者。亦二。初明教门能通。次明止观能显。初文先出所通。即涅盘不生。故定慧二法至果方满。引大品者。虽理无去来。然从佛得名。法华准知。
  止观下。能显。又二。初正明能显。由果满故一切俱满。巍巍等者。高出貌也。堂堂。容也。白虎通云明也。即果智高明如星推月。今即果满能利他也。照十宝山者。果月处空。照十地山。影临四海。即起应也。果亦下合。汲四机者。水如机。影如应。四教四门并名应也。
  次引证。云礼骨塔者。於众会中忽然塔现。佛自起礼。以此塔中有佛先身舍利。由因感果。是故起礼。岂非光扬。故引为证。
  次明横摄。又二。初无生下。结前生后。次大品下。正释横门。问。何故横竖俱引四十二字。答。前於一门竖入。即阿字门。今以四十二字一一相望。故名为横。横竖总在阿字门中。乃至并在四十二字。故俱引无妨。次横竖下。结。
  此意下。次广明门相。释横竖义功能。文自为三。於中又二。先标列来意。故云难见。但如前释。意犹未显。故次引佛藏等释於三意。三意又三。初佛藏。为二。初事。次理。理即观心。初事又二。先正引经以明外用。次合无生门。言外用者。经言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如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乃至劫尽烧时。一睡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总有八事。八中吹睡义合无生。则内外相称。是故引之。
  彼经下。次合无生门。正辨相称。若有自言得无生者。请凭外用。
  次须下。约理即外用之由。一剎那起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尽三灾意也。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应以止观观之。若成智断。必有外用。
  次引涅盘释义。诸经咸有。不及涅盘。故今引之释成其理。其理不出自他智断。能所事理。思议不思议等。悉无生也。文在第十九卷经。於中为二。先引经释。次料简。初又二。初释四句。次释六句。初又三。初略举经文。次略明摄法。经列不闻闻等四句。次列生等以释闻等。次列至等以释生等。今从中说以摄前后。又顺一家无生名故。古有多释。且置未论。经欲说此。光照十方召诸菩萨。方为众说。此不容易。诸文亦以生等用对四教。则是义立。今择无生兼消经义。故依经列。先例四句。次案此下。略举相摄。只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具如下释。若不尔者。何名为遍。则破遍门义兼一部。一部只是自他因果。
  次不生生下。第三广释经义以明摄法。於中四句自为四文。初句为二。先引经释。次明今解。然诸句后。凡云经释。并佛自释。凡云今解。即大师释佛解。皆引佛藏吹唾结之。唯初句阙结。准例合有。初文先牒经句。安住下。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