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故名下。结化他境。
  若解下。第四。还依教体。结前诸法。即是三科。三世间等。专示妙境。三谛之相至此卷后方始例释。此中成境且总揽之以成三谛。於中又二。初结略。次示三谛等。初一心下。历前心造。一阴下。历前五阴。一入下。历前十二入。一界下。历前十八界。三科共成阴世间也。一众生下。历前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一相下。历前三处十如。
  次若法性下。示三谛等。示前所历诸阴生土如等。是三谛等。又为三。初结三谛等。次会异名。三诫劝。初又五。初三谛。次三观。三三智。四三语。五三趣。初又二。先释。次如是下。例。
  若一法下。结成三观。亦二。先正释。次例。初又二。先别。次一。空下。总历。一切下。例。如文。
  若因缘下。结成三智。亦二。先别。次总。总即是例。以权实例观。亦应先对三法。次明总相。故云一权等。
  若随情下。结成三语。亦二。先结。次例。初文者。能说名语。被物名教。复以渐等三教结之。随他即渐。随自即顿。共即不定。前大意中於一圆顿示三种相。今妙境中收三止观同入圆顿。故以此三会三止观及以三语。遍历下。次例。如文。
  若解下。结成三趣。由渐等教起於三趣。对於三教。合不可得及趣非趣为一圆顿。一切法中开为余二。准上三观亦合有例。但是文略。
  次此等下。会异名。妙境不殊。得名处别。随义名思之可见。 三种种下诫劝如文。
  如如下。第五。举譬妙境总譬前性修他结等文也。於中又二。初正明三喻。次劝信。初珠喻者。第一义天。故云天上。理性之实。故云胜宝。无染自净。无外故妙。只一剎那。故云芥粟。满自他果。名有功能。能满他愿。故名为欲。体是宝炬。故云宝也。真宝名琳。似宝名琅。如正助门不出此理。非自他性故非内分。从不谋去。具利他用。非纵故不谋前后。非横故不择多少。任运故不谋。称机故不择。虽五味次第而常秘密不定。故非纵。虽诸教不同而适时增减。故非多非少。机应不当权实故非粗妙。触缘斯现故云称意。丰捡益物不穷故云穰穰。穰穰。福也。乃至正报珠亦现之。两字去声。非本无今有故不添。非本有今无故不尽。下之二譬语少意同。准此可知。
  三毒譬者。定有定无非二边相。次三梦者。法性无明相对以消。多少亦应可见。翾。小飞也。梦悟相对。消之可知。安乐行梦。亦何异之。次若信下。劝信。如文。
  此不思议下。第六明境功能。下九名妙。良由兹也。
  说时下。第七收摄诸法以入观境。一心中具自他修性等。
  次明第二发心。初起造趣名之为发。非前三教名真一心。三谛名正。菩提是果。境是所行。心是能趣。慈等所用。依教反迷。故名为发。制心顺法故名为誓。期心有在故名为愿。问。应先发。何故以境居前。答。若无所缘。心无所诣。亦可先已曾发。今令重教。於中为六。先总标。如文。次正释。三结会境智。四简非。五总结。六观心。既深下。正文。释二。先悲。次慈。先悲从说。今此从行。初又三。初明境。次正起誓。三结。初文二。初牒前妙境。故云一。苦等因果得名。故但云苦。三千一念。故云一切。凡一切言。皆准此也。只法性变作无明。故依无明而起於悲。
  次自悲下。历境思惟。为起誓之由。於中又二。初明九非心。次明二乘心。亦寄次第而缘自他。初文又二。初明苦集。次明悲他。初又二。初三途。次人天。初又二。初明因苦果苦。次明誓由。初又二。先苦因招苦果。言昔苦等者。昔三途因也。转环下。昔三恶果也。次而今下。今世果上复起於因。次百千下。惊叹为起誓之由。
  次设使下。明人天。又二。初明无道灭。如市易等。并譬相福。唯换三途。须臾又易。易换由福。更增罪累。故云翻更。苟者。取鱼器也。相心如鱼如蛾。相福如苟如灯。感果如入如赴。虚构名犹计。世智名邪点。结厚为逾迷。苦深为逾远。乏真理水名渴。感报增欲名更饮醎。反增生死名为更甚。即损道也。相福如须皮。三学如身体。相心如系缚。受果如入向。却随三途如弥坚。转痛无明如盲。戒善如入。受果如枣。相心如不固。获福如堕洑。
  次把刃下。叹无道灭皆趣菩提。如操刀得柄。若准相心如把刃把火。菩萨睹之如履虎尾。
  次自惟下。悲他。如文。斥凡夫及於六度。六度如毒。凡夫如伪。兼於二乘。
  次假令下。明二乘心即是一脱。二乘因果亦成誓境。於中亦二。初明无弘誓。但有二乘因果。次伤他。初又二。初正明二乘因果。苏者死已更生。三藏不即。故如隘路。菩萨如公行。二乘如叛出。生死烦恼。损害涅盘。如怨心。故便三界皆名为国。周遍五道如备历。三界无安如辛苦。失於大愿名之为绝。更发小志名为复苏。背大往於生死贫里。除粪求智慧钱名佣赁。生死为夜。涅盘如日。小果息处名为草庵。未发大心名不肯进。拙度破惑名为鄙事。
  次不信下。惊叹。愍伤之由。由背大故。方等犹谤。故不信不解不行名不识。不知别惑故可悲。不识别理故可怪。
  次思惟下。正自愍伤他。思惟是弘誓之始。鲠痛是悲愿习成。伤之至甚。故云鲠痛。
  次即起下。正明弘誓。又四。初依境立誓。即约众生起於初誓。次约烦恼起於次誓。以无缘悲经历今昔。故并约事以论悲心。缘已发誓。须顺理境。故下诸誓皆约三谛。慈誓亦然。
  次众生下。明誓相。亦寄次第而明思惟。初是空相。虽知下。假相。虽知下。中相。一一皆历两誓明之。誓愿既广苦集亦长。
  三何者下。释相斥偏。初斥藏。次斥通。次斥别。二观犹有无明所缚。故云非脱。四今则下。显正。於中又二。初法中道双非。故非毒伪。次如鸟下。举譬。又三。初譬中飞空不住。如即空而假。虽不住去。譬即假而空。次虽空下。合。三是故下。更以斗空帖合。三故名下。结。
  又识下。次明慈誓为二。初境。次誓。初又二。初总牒前妙境。故云一乐等。
  次我及下。别明誓境。明无道灭。昔虽等者。但求人天。而不知求无作道灭为究竟乐。譬中。瓦砾如不识灭。营光如不识道。
  次今方下。依境发誓。又三。初立誓境。先约道起初誓。次约灭起次誓。次虽知下。明誓相。亦寄次而辨不次。初文。空。虽知下。假。虽知下。中。中观中。法门标初誓。佛果标次誓。非修等者。释初誓。非证等。释次誓中非修证亦可修证。是故发誓自为为他也。
  三是故下。斥伪显正。应约三教以简毒伪。非空见爱等。彼未证中通名为毒。二乘九非通名为伪。二乘及诸教入空俱名为空。三教出假并名见爱。从初观理。故并非之。
  三如此下。结会境智。初明誓愿与境智相即。次慈悲下。明智慧与慈悲相即。智只是解。依境生解。依解起誓。境是所缘。誓是能缘。以无缘慈悲缘此智境。境名无缘。誓名无念。用此慈悲故能任运。
  四不同下。总简非斥伪。
  是名下。第五总结。大意准前。故指上也。单云悲者语随便耳。又此四弘更互相资。同在一念方名誓相。第六观心。约一念无作四谛。
  三明安心。善以止观安彼法性故名安心。於中先标。次释。释中三。初善以下。释名。上深达下。结前生后。初结前境深。故云渊奥博运。下结前誓广。故云亘盖亘遍也。境非不广。誓非不深。且从事理。释名便故。
  须行下。生后境所誓能。但是空解。今心安境方乃相称。安已利他。总填初誓。安已惑断。填次誓也。惑断法具。填第三誓。分分证真。填第四誓。乃至正助皆名填愿。
  三无明下。解释为二。先总。次别。逗利钝故。发宿现故。惑轻重故。宜乐异故。总中又二。初明止观。次显体同。初又二。先明理境。次明止观。初又二。先法。次譬。法中唯指法性。更不余途。次如寒下。举譬。加於寒眠二缘。亦只指於法性家之无明以为结覆。一往乃似寒覆在心水之外。理论全是心水。故应观前无明只是法性。名融名觉。
  次今当下。略明止观。以为总安之相。又二。先止。次观。初止又二。初明用止。次明成相。初文先正明止。虽颠倒下。譬。不信下。合。念法性言。稍似於观。为成於观。系念俱止。法性故也。次体达明止成相。
  次明观中又二。亦初明用观。次明成相。初文亦二。先法。次譬。劫火如前。空藏海慧。欲入会时。佛前先现是相以表自德。兼示利人。故令时众唯见空水。观法亦尔。法性无外。
  介尔下。观成。又二。初明观成。次举譬。初文结成二空以为成相。介尔非妄。剎那谓计观者。介。助也。即微细念。细念者破。名为性空。空相叵得。名为相空。
  次如前下。举於火木。亡能亡所。以譬二空。法界下。合亡。
  次只是智下。显止观体同。寂照同时。故云只是。令下别安可识。故分止观二相。况复其体不二。令无二名。故知此中别而不别。下别安中。不别而别。
  不动下。更重辨相。即初明止即是观。不动下。明观即是止。不动智下。明二法双用。由得法性故二俱安。
  不动下。更却覆之。上句止安故观安。此中观安故止安。故金光明云。依於法身有大定慧。
  若俱下。别安。先叙别意。於中又二。初叙意。次正释。初又四。初重述总安非宜以为征起。俱谓止观俱不得安。次夫心神下。总出不安之相。为别安由。冥昧是观不安。[打-丁+(稯-禾)]利是止不安。[打-丁+(稯-禾)]字应作[这-言+坐]。疾也。汩。为笔反。亦疾也。倏。一駃也。亦惊也。三歒强下。引事以况不安之相。暗散如敌强。行微如力弱。事在六国。出春秋中。二既相[捱-圭+七]。恐二俱表。今亦如是。总安与暗散相抳则先。止观与法性义同俱亡。俱少分解。未堪全取。四当殉下。总云事安之仪。以生从死曰殉。誓精进故也。荐。献也。肌。皮也。假使皮骨枯朽。专修不懈。坚志别安。以期入品。乃至初住。故云誓巧。
  安心下。正明别安。望总云别。非谓次第。望下结数。别仍成总。下对次第。此名一心。故今总别俱名一心。故知只是总中止观。以止观别用。复加信法。四悉相资。而成别相。於中又二。先列二门。次广解。广解又五。初释自他一百二十八番。次历三观结数。三寄四悉开显。四以所显能。五举譬。初又二。先辨师判行。次正释。初又二。先辨师。次判行。初又二。先列二师。言利他者。菩萨运怀元为利物也。
  圣师下。释。释初圣师。次凡师。初又三。初明三力者。即不思议中空慧法眼及化道也。故於一眼以分法慧。
  次如鞠多下。引人以例圣师难值。故付法藏云。并是圣人教。上树者。如第四卷引。以食悟者。贪食热粥。语令得冷。乃以口吹寻冷。尊者语言。汝欲火犹热。应以观水除其欲热。寻悟罗汉。呵责悟者。得第四禅谓为四果。多以女像隐而试之。自觉欲想。复和上形而呵责之。由是获果。非未熟而化。名不待时。非机熟而不化。名不过时。盲龟下。举譬。圣师难遇。如大经中此龟三千年一出。海唯一木。木唯一孔。何由可值难得之孔。忉利芥子投阎浮提针。亦复过是。四依难遇。复倍於斯。
  次凡师。又四。初开凡师施化。次譬凡师化益。於中先譬。以圣显凡。虽有三力而亦无益。故付凡师如世医法。上医视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圣观三叶现三轮化。色等譬三。次第可见。障重无机。圣亦无益。无当机利。名不能起死。次若不下。正譬。凡师化益虽无意业。容有余二。大师自斥称为凡师。偶有益者故云挑脱。自谦引后。故云依语。等故下。诸文皆云师应问言等。三身子下。举圣况凡。小圣尚自差机。况乎余者。大经云。身子.目连非真知识。如教二第子差机失利。浣衣知不净。金师善知息。如何错教。言具缚者。六根五品皆具无明。故云具缚。如第一卷。但指初住为圣师故。况三藏菩萨二缚全在。四今不下。正结。示令凡师化他。
  次他有下。判行为五。初略立二行。次引二论辨别。三然数下。判存二宗而非全用。纵容和通。行成在见道。方便是根性。行成由方便。不可硕异。故多论所因不同。今以一向德宗少别似今相资。是故今家会而存之。四今师下。助今师意。正释二行。明久因为现种。现有藉久因。久因异德宗。现有异多论。故今但论宿为现在。闻思之种验现知昔。随机逗之。於大经云。一经於耳七劫不堕恶。思惟其义必得菩提。即是久远闻思种也。五若论下。判於利钝更互得名。不同两论。
  已说下。正明别安。又二。先结前生后。师应下。正释。正释又二。先明自他一向。次明他相资。初又二。先正释。次结数。初又二。初化他。次自行。初又二。先示法相。次结数。初又二。初单明二行。次明回转。初又二。初总设问答辨性为施化之方。
  次正释。初又二。先问。次其人下。答。述彼所尚。於中又二。先明信行。次明法行。
  次既知下。正释。为二。先信。次法。初又三。先标法数。次释三结。初如文。释中八番。一一各有三意。一示法相。次指广。三结成悉檀。初言咄男子下。正示相。此中所引但示说仪。虽有儒小偏渐等言。言近意远。皆为成於圆顿四悉止观行相。下文结数自别义开。言以其一意者。此如老子中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老意但天地合於阴阳之道名之为一。今以苦集因缘并以得灭为一。六蔽乃以彼岸为一。三乘之极故云为最。善巧下。指广。是名下。结成。悉檀下之七番。但为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