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今观下。性空。
  一空下。释性空。恐是断空故。故重释也。
  运此下。结。第二健儿者。大经云。一者性不作恶。二者作已能悔。此生虽未起。无始恒具。无非第二。
  是名下。双结悔法。若成三谛理。显一切诸行无不具足。得入初住。方名开发。
  若得此下。结成眼智。又能下。结成止观。故知下。结成无意。持戒下。结前列名及以持相。即为正修远方便也。
  恳恻下。结前犯相及以忏净。事理二行能灭深愆。与本不犯并可为缘。故云俱也。
  次衣食中。初来意中言及道者。形命若立道法方存。故云及也。
  於二缘中。衣疎食亲。故引证云如来食已等。此虽等者。大经云。菩萨摩诃萨虽受饮食。不为肤体。唯为正法。遮丑等者。大经云。所受衣服不为严身。为遮羞耻。今云饰者。非莹饰也。
  衣有三者。一往且三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及许畜重等。今且一例并三故也。仍合百一畜长共为下根。雪山为上。文在大经(云云)。
  十二头陀等者。论律不同。律有随坐不作余食及一抟食。论中则无。论有节量中后不饮及次第乞。律中则无。律云纳衣。论云粪扫。律但云乞。论云常乞。余七悉同。今文依论。略出名字。委知往捡。一兰若。极近三里。二常乞食。极远一由旬。三粪扫衣。离忧恼故。四一坐食。舍劳妨故。五节量食。除烦闷故。六中后不饮。无食求故。七冢间者。易悟无常故。八树下坐。思齐圣故。九露地坐。减少着故。十常坐者。最胜行故。十一次第乞。等愍物故。十二三衣。顺少欲故。今文以十二中粪扫三衣合。为中土言。粪扫与三衣既分。二行则唯一纳。或唯三衣。今畜长者。或云一纳。或云三衣同纳。良由暗教自树迷情。猗此自高。翻成下坠。今此为中。上则不及披鹿皮衣。下则高於百一畜长。如何畜长复谓三衣下根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大圣一许三品通开。若畜百一记忆而已。有云加法(云云)。
  观行衣者。大经中三修中虽服袈裟。心犹未染大乘法服。故知染深妙理所表方成。舍二觉者。新名寻伺。俱舍云。寻伺心粗细。今亦如是。生死觉粗。空乱观细。蚊细虻粗二边皆然。极三谛理方名深达。合中以万德严中非世割截。三衣观者。文中二重三觉者。见思等三。三观三谛。如衣覆身。
  又起下。别约三谛。各立能治所治。能严所严。百一观者。三谛之上各有助也。何但正行不动助。亦无非寂灭以合行故。故使尔也。上根唯约一理。中根义开通别。下根复对助道者。皆是共成一意而已。
  次食中三。准衣说之。头陀中放牧等者三里外者使童竖牧声不闻往处世滥行之一夜三度远放木[木*屈]不闻堕处名绝木声。如盐官忍师释头陀云。头谓头主。陀谓汰。谬何可言。分卫者。此云乞食。七佛等者。具如前说。凡居兰若必须乞食。垦植耕种舂砻碓硙。不受坏生贮宿残煮畜。八不净事涉四邪。污染冥阳。非兰若行。近代所立弥隔圣言。男女往来招讥坏行。傥依佛教利益不轻。十住乞食有十利益(云云)。乃至下根等者。故知住处不冥太远。
  观行食者。亦三不同。事食但养色身报命。理食乃资法身慧命。故平等大慧虚空法身藉兹而立。所引大经亦斥三修文也。
  次头陀中义。立次第观耳。问。应云圆顿方称所表。何故引次第及以支林。答。共成一意。
  第三处者。雪山。如衣中。若头陀中处则有四。问。中下二处并有兰若。二义不分。答。名同别相。谓空逈处及以僧蓝。并可通用。俱闲静故。十住中居兰若。有十利住阿兰若。若怖畏者应作是念。业守者虽行险道。大海战阵安隐无患。又念佛故一切无怖。论文具五十法方居兰若。
  观心处者。七方便如前。一毫之善未趣菩提。名为绝迹。与法界等。故云不动。离喧如前。不生七方便因。不起七方便果。又於圆无着。名不生起。大品等者。经云。无方便菩萨离旷野百由旬外禽兽鬼神罗剎住处。过百千万岁。不知菩萨远离之法。发菩提心而作受着。佛所不许。真远离者。不见离相。聚落者。男女所居。实不等者。山林对中上。密室对下。更以理斥事。故云实不。
  次息缘务者。今虽简随自意。约对诸经。非不须也。故随自意中。依经方法缘务亦息。
  吊庆等者。吊凶庆吉。俯下仰上。低屈升申。造往聘迎。说文云。造。就也。聘。问也。
  况复下。举况。一吊一庆已损高踪。终日追寻何道之有。更结等者。说文云。敦。劝也。三州者。孝传中三人乱代。合为父子而填何有征。五郡者。昔五郡人结为兄弟。义事野母以招富贵。今出家之人弃所事亲而反事四海为子息。如三州五郡者。如到裳也。
  三伎能者。伎字应从女。即女艺也。医方等者。筮者决也。泥素克木。填彩苗墨。弹碁六书。六书者。谓指事.像形.形声.会意.转住.假借。咒咀禁术。岂居兰居而更为之。美角折。皮文[利-禾+皮]。膏明煎。铎声毁。铎者。摇之令鸣以宣命。
  而当下。经云。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必招枯折。腐败肉也。妓能如臭肉。招集如来蝇。及增肉臭如妨道。
  岂不下。双合二譬。摧折合树林。污辱合臭肉。摧折自行。污辱三宝。损枝叶曰摧。坏贞质为折。
  问答胜劣等者。不克也。又问不称答。答不称问。皆名为负。如迦毗梨因恶口业。从地狱出。堕大鱼身。况修三昧而不制之。外学者。小乘则许。为调外道一时习外。大乘初心一向且制。诸业虽有力等者。借大乘论业文助成理观。伎术者。术。道艺也。理以神通为道艺。未得圣果等者。通为佛法之妓能。不许预学。如息妓能。佛因调达得通造逆。故制凡夫不许学通。如阿含云。若现通者。有多过患。言障般若者。种智自具。何不预习中观。瓦砾者。亦是大经春池中意。乃至不应等者。斥也。未得无生。习者损道。僧自镜有俗学无裨录。如婆你尼自造声明。死后却从弟子边学而不成就。从人得人尚尔。况入恶道复隔多世。
  第五善知识中。云因缘者。付法藏云。得至涅盘由善知识。又是得道全因缘也。先事次理。初事中。云外护者。自己身心望他为内。同行者。己他互同更相策发。教授者。宣传圣言训诲於己。通云知识者。法华疏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今此必须二义兼具。
  若深下。正释。简随自意者。方法少故。可自营理。道俗俱通。故云不简。谁能尽善劝勿见过。未堪违顺劝勿触恼。及以称叹。言帆举者。如船得帆所进过常。藉少精勤过实称叹。因修破坏岂不由兹。虽本无心坏器难保。外防魔事内杜娇矜。三昧法船实可防护。令赞少善者。乃常人耳。为除己嫉。长彼善根。如母等者。母虽慈。养子必策。虎虽猛。卫子必宽。故应将护。勿举勿恼。旧行道等者。若未亲行。暗於可否。一向混俗。宁晓开遮。又何但令外护护己。修三昧者须将护外护。增一云。当恭敬檀越。如孝顺父母。以能成我三学故也。应三业精勤。使施福无量。
  二同行中随自意等者。安乐行一向不须。随自意依经亦要。切磋硺磨者。尔雅云。金镂。木克。骨切。象磋。玉硺。石磨。六者皆治器之貌也。今亦如是。互相匠成。同心等者。二人相假。失一俱丧。如渡大海。帆柂相须。互相敬重等者。能相尊敬。道法可成。大论。佛告阿难。共住相视。当如世尊。
  三教授者。三中最难。亲能成彼三昧行故。若行解不均。尚无自进。初文示相。
  於诸下。简示。又行解具者。德自在彼。能导我者但在於解。是故文中且举能转。人心者。十境非道。十乘是道。通塞者。若二十五法为通。不谙为塞。十境互发。十乘增减。皆须善明。复能善巧导达人心。方可为他教授知识。示教利喜者。指授曰示。教诏为教。令益为利。劝悦名喜。
  观心知识者。初引经。经问谁是善知识者。具以此三为答。法性能令契菩提故。六度助显法性理故。三乘教他行六度。六论问小乘道异云何为善知识。答或先曾求大。亦能说大。若准下文。唯取内秘外现者耳。
  今各下。开对。初人中三。外护者可知。
  次同行者。报身功德为缨珞。丈六相好为垢衣。生灭道品为粪器。示同见思为和光。本为益彼名利物。何者。引出宅已。一期引导。讫至得记。始终共同。利岂过此。
  三教授者。人正当之。不劳别解。次法性中三可知。
  此则下。结示。先结数。次示法门处。言示数者。三既各三。并前初三。故成十二。前三次三者。於初事三。及人中三。并是事故。法理二三。义立三名。故皆在理。初引大品。彼开为九。失於本位。故无所论。三谛可知。
  次示处者。既义对三义。如华严中普贤文殊等中道知识也。亦可为圆三谛知识。余皆俗收。但彼中无二乘知识。若次第行在十住中。以彼顿部斥为魔故。故声闻等没而不彰。
  此等下。简判。既三谛俱云是善知识。及引华严。则应唯有别圆二义。罗汉之人岂知识耶。是故简云。依华严经仍斥为魔。权实难测。复存於权。是故更以别教况释。别教尚尔。况复藏通。若半与半夺。悉例二乘。世善教者尚发人心。况无学圣。顿同天主。抑扬在佛。不可一向。谷贼之譬。良可信矣。故大品云。小乘之人信方等者。如法而说可为知识。如热病人而叹热药。何所妨耶。又引大品。唯至化城尚得名半。何所嫌耶。所言半者。且据半教。断或未半。由旬似过。借喻之言。未可全取。三昧菩提心等者。简善知识魔。余之二魔准例可见。圆教三种方免於魔。
  第二诃欲者。文五义五。意唯在一。五义又二。所谓事理。今先事次理。絷者。绊也。
  五中皆约依正生欲贪色者。论云。如贪果上树。树到不下。眸者。眼珠也。睐者。傍视也。翠者。色也。说文云。碧色也。[日*吉]者。白光也。难陀为欲持戒者。难陀欲重。不肯出家。佛引至天。语云。欲偶天女须持天戒。为生天故持出家戒(云云)。故且从初因缘以说。国王耽荒等者。即是频婆娑罗王。以欲色故。身入怨国淫女房中。亦如优填王。以欲色故截仙手足。耽者久乐。荒者纵乐也。宗。尊也。庙。貌也。尊貌之堂也。社谓后土。土者吐也。有所生故。祀以为神。又云土地广不可尽敬。故封之为社稷。谓五谷总名。即五谷之神也。故天子所居。左宗庙。右社稷。
  此间下。引此为例。赫赫。盛也。褒似者。本是龙种。现於夏庭。夏后收之。至幽王时。於后宫见纳之为妃。因之败国。
  声欲者。声相不停。积聚生着。娇媚等者。如婆沙中。五百仙人闻舍脂娇声。皆失神通。丝竹等者。古乐有八。土曰埙(喧音)。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丑木反)。古作乐者。改邪志。全正性。移风易俗。今之乐者。并郑卫之声。增狂逸。坏正性。故云声欲。故仙闻歌声狂醉失定。在指为环。在臂为钏。铃佩等并取饰女身者。因而生欲。
  香欲者。茀茷也。香繁貌。氛氲。祥香也。芬芳。杂香也。酷列。香盛也。郁毓。软美香也。依正有此。并不应着。人皆谓着香少过。今则不然。开结使门。杜真正路。百年持戒因兹而失。大论有沙弥闻和上食香。因随和上入龙宫中。见龙女等发愿为龙。现身即获。又如着华池香。池神责。味欲者。珍宝非谷而食曰肴。津。润也。腻等。脂膏之类。以着味故。洋铜灌口。如着酪沙弥为酪中虫。触欲者。生使之本。系缚之缘。何以故。诸欲各於一根有分。唯触遍於四根之上。生着处多。是故难舍。若堕地狱亦遍身故。大论云。劫拨仙人。因女人触。步行出宫。
  此五过者。大品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之所恼乱。犹求不已。如狗咬骨。当知是人畜生无别。龄者。年也。
  观心者。初文通举能生三谛。无常常是二。第一义是中。何不观谛而生胜解。但着欲染一何悞哉。
  故大论下。明欲生诸见。则利钝具足。
  今观下。观心也。先次第观中空分析体。此空岂与庄老同耶。庄子云。虽此五生害。害於五根。老子唯知为五所害。不知去害之方。
  假观中云犹名受入色空者。斥向空观不了色假。但知受空。
  深诃下。出理诃意。修圆之须。以圆诃。圆即意也。人不见此。用是文为。
  第三弃盖者。文义同前。释名举譬引证并可见。婆沙云。前三各立。谓贪嗔疑。后二共立。谓睡眠掉悔。何故尔耶。前三独能办。后二共方成。今文疑在后者。前四遍有故也。双只之义。还依论文。
  前诃下。辨异。前诃对尘发识。即五意识。今诃意地所缘第六识也。由前对尘。不呵欲心。至今入禅。覆所习定。故名为盖。前从顺情。唯得名欲。今缘违顺。故增三毒。树等者。文似同前。义意少别。令有盖必弃。如有毒必剪。
  贪欲盖起下。次辨弃相。使者。九结八十八使。能至结使。名结使门。结使即门。名使门。三世九恼者。文通列三世成九。问。过未岂恼。答。恼虽过未。境实现在。恐与时值则生於恼。但离於嗔。境无所恼。眠名增心数法者。此中总说睡眠之法令心数增。论约法相云。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通三性。故不问通心及善恶心。但有心所皆须增一。睡眠法故。大论总有八偈诃睡。大经心所。人毒眠等(云云)。
  掉悔盖者。掉。动也。掉之为法。为破法破出家心。摄尚不住。况复散乱。大论云。汝已剃头。着袈裟。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戏论法。故放逸纵恣失法利。论云。悔有二种。一掉后生。二者怀怖。今亦具二。初文初意。次若人下。第二意。论云。若有二悔。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不以悔心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如宝积经文殊害佛缘(云云)。疑中云犹豫者。不决之总名。疑虽有过。然须思择。若於自身决不应疑。师法二疑须晓其时。若未入三昧来。恐杂耶法。善思择之。师法已正。三疑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