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明弃法。亦先事次理。先事者。行者下。设治法。若贪下。正明用治。不净治贪是实观。具如第七。治嗔者如第九。治睡中云如宝山等者。若喜睡者纵而不调。宝山咸至皆空手归。杖鞠等者。禅杖堂中行之。祗律云。以竹为杖。长八肘。裹两头。令下坐行之。不得柱胁。以柱其前三摇不觉左边柱之。鞠者。以毛鞠着其头上。睡便落地。易策发故。律中云。以鞠掷之。贝者。吹之出声。以惊睡者。皇者佛法。唯许解睡。观皇一切时制。或以水洗面等。婆沙云。顶安禅镇行禅。鞠多师有多治睡法。随其机宜治。疑中云雪山从鬼请偈者。即大经雪山童子从罗剎请於半偈。天帝拜畜为师者。出未曾有经。帝释从於野干请法。天衣为座。诸天供给等。大论不以囊臭而弃其金。若见师过。其心自坏。失法胜利。故空声告萨陀波仑。勿见师过。犹如皮囊盛好宝物。不以皮臭而弃其宝。万川者。水会而为川。川大而自穿。普超等者。彼经因授阇王记已。告舍利弗。人人相见莫相详相。独有如来能评相人。大众皆喜而记斯言。佛法如海等者。孔丘之言尚以信为本。佛法深理无信宁入。诸声闻云信得入者。若不方等而生信心。安至法华得授记莂。和伽利者。第一本云。有老比丘初出家。从沙弥求法。为之所弄。以信心故得至四果。鞠多教弟子上树者。有族姓出家。以爱身故不能得道。鞠多化为大树。树下有坑。令上放身至地。不见树及深坑。得第四果。狐疑者。狐是兽也。亦名野干。此兽为鬼所乘。时人谓为精魅。覆器者。无信故不受诸法。如云缘(云云)。
问下。料简。答中先出多解。有云既有门户诠次。不以无知能到。故是障也。始自欲界。终至非想。故云诠次。次问者先问起。令知五盖长远之由。次广开出长远之相。阿毗昙下。斥偏近惑。既覆相而说。故亦未云盖通等觉。上弃下。但示近相。唯是欲界钝使。
利使下。明利使盖。指随自意中耶空者是。由此利使却生五盖。如前五欲中六十二见皆名为欲。此利钝盖即观境也。
次诃弃下。入空破利。且结初果。从初果下。复因此果出利钝使之盖相也。即后三果之所破也。例初果说。
复次下。出假盖相。即依空起言。五种盐者。大论云。六师不听食五种盐。未知西方。如此土五盐。以不谓颗绿赤白邛。只此五种。亦有无学不能辨之。睡以不了为相。
依中起盖中云大树等。树宿众鸟而独於一鸟枝为之折。泽神问故。云是我怨。菩萨不喜二乘之心。如不宿怨鸟。大论云等者。证地地中皆有无明。大品经文出处多故。故论问起。地持云第九等者。论文以等觉当第九。渐渐名离见。故至佛地五盖方尽。
复次下。一心弃盖。先斥次第。地摄下。明论师计处。圆释下。引佛化仪以证圆教。圆不被凡。岂居此土。故云何不以法性身为法性菩萨说之。
若得下。结圆在凡。大品下。明欲具诸法。当知欲是法界。
释趣下。释出经意。先略次广。释初文者只是三谛。故云趣等。略即唯示不思议相。以难见故。从今更下。重引思议示圆谛相。上下诸文皆先以次第显后不次。唯此一文后方次第显前不次。但在通理。文亦何恒。故大论云。於禅得实相。则知五盖空无所有。
次广明中。欲为法界者。指初欲心已具诸法。故云欲是一切法之根本。言一切法者。始终因果也。初诫歇热者。蕴积欲想。内热於心。初一行之。似如稍歇。因兹续起。无时暂停。渐数乃至餐食不忘。或偷或劫等者。隐匿不与取名偷。即是私通人法所护。对面不与取名劫。是即强夺所护之境。逼谓於他有护无护情不愿者。贸谓於非护境财求者。如是等者。非上诸类。但是形交者是。若得此境等者。夫以下。荐上名供。以卑资尊为养。弃三宝圣田。唯尚秽欲供给彼所须。故云供养。第一本云。本须供给。语不及今。岂非再定反尊欲境过於胜田。世人尊欲境不施圣田者。众适有此有等者。才起名适。欲业成已名为此有。必招来报。名为即有。烦生死遍酬初因名遍受果。次复因兹造煞盗等。故须遍受。况复由观亦生三谛。如上者。如上所明利钝是也。
云何下。推欲法空。过去欲缘等者。落谢名过。仍发现缘名为欲缘。欲相为因。事遂名为所生法也。今亦推之令成无生。横竖者。结向两推。横即四句。竖谓三世。
既识下。观盖假也。对宼等贼也。宼多故设阵须广。所破既大其功必多。欲广功深故是勋本。破欲入位名大功勋位。具诸法名大富贵。欲为种者。能生佛故。於一念心分别无量。故欲能生无量法门。欲如薪多粪壤。观如火猛花生。此约俗谛设故。 如此下。判位。
第四调五事者。文义同前。有二文相。所谓开合。
次正释中先事者。眠食各为一调。余三合一调。初调食中不安身者。如第八卷。尼乾经者。经中尼乾答严炽王云。波斯匿王食啖太过。身重懈怠。现在未来於身失利。窳堕者。劳苦多堕曰窳。懒不自力如花在穴。博物志云。人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不至虚。俗养生法尚合自劳。岂志道过食懈怠。非唯失利亦乃损生。眠是等者。那律精进太过。佛为说之。
三事合调中初调之由。何事合调。始终合故。七日一变者。具如阿难问经。佛为难陀说入胎相。总有三十八七日。三事成就方向产门。乃至老死三事变灭。
初入定时下。正明调法。即入出住三时调之。禅门具明调三之相。
若能下。调三事意。何故调之。各有所期。根本乃至修於圆顿故。今本意令至三德。故云成圣人事。故知此三。三学之由。成常住身息心三。
始此等去。凡三为始。修观名胎。初住出胎。妙觉成就。即合调之位也。
次观一心调者。亦为三段。初调食中。引法华者。无中道法食为饿。无圆万行为羸。疲唯有三。或名疮癣。
次三合调者。文有三番。一约教。二约观。文虽标合。义必各释。义虽各释。理实不分。初教中云六波罗蜜者。调无作六度。今满法身故。大经师子吼云。六波罗蜜满之身。大品等者。问何故以乐说辨用释六度。答以般若为本即是乐说。余五又与般若互严。故使六度皆成乐说。彼经文云。乐说辨者亦是般若。经云乐说辨卒不卒者。经中甚广。总而言之只是欲说不欲说也。即是进退俱是魔事。大品云非利等者。利钝名空假。中道非此二。非难非易者。三教菩萨则易。两教二乘则难。
次约观二番中。初番中三观共三事各。次番。三观各三事共。初番之中。心在初者。随便而已。如行者结位。如即行人未有所获者。但勤权智父。实慧母。令成圣胎。
第五行法者。文义同前。不分事理。标列可知。先牒会。次合。初反譬。譬无五法。则所作不成。初不肯作。譬无乐欲。作不殷懃。譬无精进。不存作法。譬无念。作不巧便。譬无慧。作不专一。譬无一心。则事不成。譬不成正行。
今亦下。合五法。若无两字冠下五句。若无乐欲等。合无乐欲。若无身心等。合无精进。若无念想。合无念也。若无方便。合无慧。若无一心。合无一心。止观合上。正行不成者。备如上等。若无五法尚无成。况事中阙。或五法中若阙若无。
若能下。合有五法。亦以若能两字冠下五句。若能忻习等。合有乐欲。若能晓夜等。合有精进。若能念念等。合有念。若能善得等。合有慧。若能一心等。合有一心。此人下。合正行成就。
次二譬者。船游法性之水以至彼岸。如鸟等者。从初发心游实相空。至涅盘果。若无五法。诸行不成。又以初住而为所至。无此下。举浅况深。少事世禅也。
当知下。结意。大即衍门三教。小即三藏事禅理出世。又世出世各有事理。故前初文先约渐顿以释方便。
次约今文。圆顿之教於五品前立远方便。诸教皆尔。但近方便。所观各别。八境通共。二不同。思之可见。又前四五约事论转。今此一科即事论转。故直约法相不论事理。是故但云为大小事理而作方便。随为何修而生乐欲。乃至一心。
释中先释定体方便不同。次正释方便。先傍引三文。初约初禅。次约三观。施戒忍等者。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畏他故持戒等(云云)。此中云今欲求般若者。别约远论。如向所说。既求初禅。五法并为初禅方便。若尔般若亦是世智而已。引佛说者。如瑞应云。不得佛终不起等。得是三事者。精进定慧因果合论。十二观者。初举为因。至上为果。初厌为因。下去为果。
若依下。简异依。此因果等。言似不殊於外道。然是佛弟子暂修世禅。亦为渐次之门。故在三观之初。决定一心者。决求初禅故。
次约三观中。初空观。
复次下。假观。
复次下。中观。於中先教次观。初教中云。七日七夜等者。菩萨初求般若之时。七日七夜闲林悲泣。不知何处求得般若。七岁行立者。至香城中值昙无竭菩萨入定。菩萨入定每皆七岁。卖身等者。初闻空声。知有昙无竭菩萨。为求供养。以自卖身高声唱令。为魔所蔽人无闻者。唯有一长者女是能为菩萨办供具者。不能蔽之。刺血等者。於彼知菩萨欲起。求水洒地散华。为魔蔽水。由是更加精进。而能刺血。一心者。不生余想。既求不共般若。亦得是引证意也。
次约观者。初是欲。不杂下。进。系缘下。念。修中下。慧。於二边下。一心。准例亦应更明一心三观。教中已是不共般若。何殊一心。
从此二十五法下。结示功用。一切者。不出有漏及以四教。以此五解。各各导於二十五法。则所为各别。故云亦转。譬云如曲弄等者。正曲之弄名为曲弄。正曲之序如调弦也。为曲故调。如为此五教各别调之。细分无量者。世禅乃禅。禅不同四教。又门门各别。
今用下。正明今意。功深能为圆顿方便。故对十境为近为内。大品下。证见理之时理无近远。虽近远此理。必须远近方便。虽非内外。必假内外。故云不以无观得是智慧。得是智慧者。中观也。
今且下。据未见理前须立方便。然不可定执下。破执。若以解导事。及观境界不失观意。则俱成方便。若失此意。则内外俱非。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
第一观阴下。第八依章解释。自为十文。初阴入境又二。初明阴境。次明十乘。初又略四。初略释三科。次明三科开合。三引二论以明同异。四正示境相。初又二。先列数。次阴者下。释名。初附小宗。示知境处。次释名中但以因果两释摄诸解尽。婆沙以略[廿/积]总等而释阴名。以轮门等而释入名。以分别等而释界名。
婆沙下。明离合。与俱舍同。俱舍云。愚根乐三。故说阴界处三。今文云迷。迷即愚也。言少分者。阴中名略。则无少分。入界则有。法处法界各含色心。故今且从。入界准可知。法含色心即二少分。合之为法。意但是心。余十唯色。言二少分者。如法入中有四类法。谓无表色。心所法。不相应行及三无为。不相应行。非色非心。即第三聚。同在法入。
数人下。第三。二论不同。又二。初引。次释疑。初又二。初正引二论。次释次第。初文者。先约心王似用。成论故先明之。故成论前后。有部同时。
若就下。判次第前后。言不得隔王者。王必前后。不合居中。故云不隔。
若论下。释疑。释云。既约言说。非行次第。
四又分别下。正示境相。又三。初略列诸阴由心。次略示境相难思。三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初又二。初通列诸阴。次引大小教证。初文者。入界名宽。故但从阴。后例界入。以识入识。界为初。何往不得。但彼识多含。故且从阴。故依经论皆从心造。见爱唯迷。故云秽污。但是从果。变化即功。巧五善根者。念处及燸等。五停治障。故且未论。五亲方便。是故云也。虽列正念法。意在华严。华严种种。义通十故。
次世间下。示境难思。又三。初举况夺其不知。次纵其知小。三破执显大。初又四。初稍九阴及华严心造。非凡能知。人间目嘱。尚叵穷尽。况复十界凡识宁知。故今且以报阴比决。令识下文不思议境。次凡眼下。举不见譬以譬不知。肉眼世智凡眼。三惑全在。名之为翳。尚暗真谛之近。况见中道之远。三弥生下。合譬。况失界内。偏真名一隅。界外圆中名边表四。如渴鹿下。重譬不知之人。
次纵令下。纵其知小三。故大集下。破执显大。又二。初引佛世不知之人为破。佛世尚自住小各执。执有门七方便名常见。说异能断。执成论观空名断见。说一能断。次况佛下。举佛灭后不知之人为况。 三引龙树大权破执。
然界内下。第三。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又四。初重明正境为诸法之由。次佛告下。先引小经阿含。次引大论为证。三若欲下。举譬。世出世阴如条如病。一念识心如根如穴如华。他治病。汤不过一两种。灸不过一两穴。四今当下。克示境体。略二从阴。如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又若探取下。不思议境。说者一念。十界三科如丈。一界五阴如尺。唯一识心如寸。达一具已度入一切。则尺无非寸。丈无非尺(观境竟)。次观心非下。示能观十法。又二。初正明十观。次举三喻劝修(在第七卷末)。初又二。初明端坐观阴入。次历缘对境。初又二。初法说。次总喻大车。初又六。初列十法。次生起。三举譬。四称叹。五广解。六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