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先释不缺。即四重也。
若若毁下。以犯显持。言失比丘法者。既犯重已。无任僧用。大经如断多树。不破者。犯已犯堪生善僧数。不穿者。虽不破缺。犹如有穿。
若有下。以犯显持。不杂者。即是事定。
虽持下。以犯显持。
用中道慧。亦名开权。中慧融之。使一止一作无非法界。故云大乘戒。又迦罗尼。此土云学。别虽第五。通在诸篇。以慧开之。成摩诃衍。当知戒无大小。由受者心期。中理遍开。方名持相。涅盘五支者。彼圣行中先列自行五支。后出愿他十戒。一一自行。皆愿众生行禁等十。
束前下。判位。既约事释以辨一心。若对凡圣。大小位别不杂。云凡夫入定能持得者。且据有宗。若准余部。余心亦得。智赞自在行向持者。准此十住持。随道无着。十信唯持。律仪随定具足。云非六度等所能持者。一往且以大根简之。别人有分。故且存之。理非别人行向能具。
向判下。约理观持。文十义二。意在正行。义二者。境四观六。然前文后六岂无理观。但事未融。观相未现。故今更约一心中明。只十戒内心境相即。自显玄妙也。世人蔑事而尚深理者。谬矣。今意尚观持戒之心即是法性。方名持相。
次观善恶下。观持心即空。次引金刚释。
故知下。略申经意。
今云下。释非法即以破见名为皆空。虽破我人。犹见假无。实法是有。名之为法。无等三句名为非法。四仍名见。是故须检。检已即无。六十二见故云防止。当知我等摄六十二。无着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续前。寿者趣后。经意既远。所执亦通。然能计情但六十二。智赞中云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者。此亦仍顺般若近意。心即能计假名之心。法谓所计五阴之法。乃至四句皆破入空。故云知非。又知空是非空。故不滞非心非法。从空出假。只是出此心法空假。故云种智立心立法。对病设药。故云拔出。随如是定者。结随定名。无不具足。结具足名。一一观中皆先释。次以止观结。
故梵网下。证理。观持亦名止观。故知第一义光寂照不二。防止善顺之相。孝顺者。事亲之道宜恒畜在心。故能善顺颜色。今亦如是。观难思理恒照居怀。孝止三或。顺观三谛。如是尚不与别出假观同。岂与庶民等孝同耶。本师及我皆诵者。佛已证戒体。禀教义绝。无说而说。故为诵十住。广说者。毗婆沙。此云广说。论云。得二空观。名上尸罗。即约理论持也。净名等者。是二比丘疑犯淫煞二波罗夷。不敢问佛。来白波离。波离令其依篇聚忏。遂为大士约理呵之。如是是名善解奉律。今亦以此名上尸罗。悔已无复持犯之相。岂可屡犯名善解耶。
复次下。约五异名以成观相。四分唯四。古释但三。即尸罗.毗尼.木叉。十八法中毗尼与律二名不并。今且从名加八。十诵托兹成观。观亦为三。所言律者。不取律吕。但以如世律令。陶虞始造。萧何以为九章。分轻重故。观心亦尔。或智各有轻重之相。如上菩提等者。感应发心。结成三种止观。文中粗细乃至巧拙等。并是铨量。人有四者。果报则南州为下下。值佛则南州为上上。大论云。南州尚胜诸天。约值佛故。上品多种者。六欲及日月星以为九品。
私谘云下。重释。以面受故。故云私谘。若直云私。多在灭后。初文问也。向之三观相对为三。三又各三。空假各三。皆约发真入中。三品有真似者何耶。故入中三。五品下。六根中。初住上。此问且据大分而说。空假三品亦非全发真。具如向列。入空以三藏菩萨而为下也。
答中即大师答也。即有二意。初云三道未合者。空假两三。对三教故。人既不一。教不皆真。於理无失。一人入中。即约六即。义兼次第。
又亦得下。以此中道人教兼论。亦可横对别接等三。三人相望故亦是横。岂止等者。不同律文。轻重不同。约报即有烧煮等别。三谛相即。三观互融。一尘一心皆遍法界。十诵中呼地狱为煮烧覆障。八热十六通名煮烧。八寒黑等通为覆障。
若事下。比决。是则於事劝更加观。未闻有观而忽於事。
三明犯相者。譬中即以罗剎同为爱见作譬。皆损篇聚故云来乞。爱罗剎下。广合。文九义二。意在明持。各约五篇定及三义。义二有三。即爱见理事持犯。持犯是能判。理事是犯境。爱见是犯因。言显持者。犯亦成持。况复本净。若从理说。本净虽持犹名为犯。见理净已方名复本。今先合爱。经中五段。全乞四重。半即十三。手许偷兰。文云乞重方便者。从因为言。指许二提。微尘吉罗。今全依之为篇阙。於提舍又剩偷兰为聚。不开第五。亦无提舍。依立名。在大叵测。故文殊问经但列五夷.三兰.二提.一吉。是故不可全同三藏。若破事是犯律仪。即於十中犯前三戒。分之为五。及以爱见五中。夷残各先犯。次持兰提吉三。但列犯相。余持略无。夷中言汝宁等者。宁害阴身。戒囊叵得。乃至应云毒蛇口等。残犯中云摩触等者。因果对罪。具如律文。持相中云下意等者。僧中行白名为下意。别住名摈。三十五事及本日等名之为治。
吉罗下。举况劝持。微尘不足损於浮囊。而惜惠於罗剎者。此为没海远因故也。合喻可知。
贪攀下。定共。虽未证真。欲违於定。故亦名犯。
深着下。即空持也。无随道等。有因未破。是故名为为有造业。假中例知。
深等下。犯理。
次喻见者。初文辨异因。财色一切皆然。故云触人。无始与俱。名已生恶。未入无漏。后必起见。名未生恶。逆知防过。故须列之。故云此见虽未起等。一得少禅。二无师友。适得根本即起念着。吉罗也。而起过患。重罪也。
佛在下。引事。金容瞩目。梵音盈耳。犹尚悞计。况灭后耶。故大虚空等者。彼经题称虚空孕经。文列六重。第三云。初行菩萨见他众生作如是言。勿行菩萨戒律精进及诵经典。作三业恶即得清净。名第二重罪。
云何下。正明犯相。先事次理。事中亦先列五犯。食啖人狗。譬破世间出世因果。此从所食优劣为譬。破正见等者。起见故破正见。应引大经。文无者略。犯前三聚名为破戒。犯下四聚名破威仪。四邪五邪名破正命。邪法活命名为邪命。四邪者。方邪。维邪。仰邪。下邪。五邪者。一现奇。二赞已。三占相。四现威。五说所得。一一皆云为利益故。
谓诸下。重明过相。从初乃至永没。例前吉罗乃至而死。当知下。结破僻计。近尚等者。近即见心。远谓谛理。
既以下。例前贪攀乃至破威仪。
坚执下。例前。贪五欲故。破於理戒。人天涅盘。如获得。须例也。何不等者。偈引有七十余行。於中何不引。终不破戒。独引贪欲。是道文耶。况复不测经之深旨(云云)。
复次下。合前持犯共立此门。前但明於十持十犯。今於十中四戒六乘互成四句。二俱属前。今明交互。文四义二。意在俱持。戒二者。所谓乘戒。
若通下。先判通别。通名为戒。如前所说。俱名为乘。如五乘故。欲分四句。故须从别。事理无瑕者。俱指前十。圆人亦有一生登地。故云可获。南岳云。一生望入铜轮。华严利钝根者。别圆人也。
次句者等。不俱急。应如涅盘乍恶道身而得闻法。闻法乃至死有期人天必退入三恶。从极重说。故云皆啖。五篇并破。身口咸亏。宿种仍存。能专理戒。以根利故。或当得道。是故强於乘缓戒急。第三句中云振丹者。此约佛在世也。若流此土。乃知而不见。恐字悞。应云震旦。琳法师以东方震。准婆沙云脂那。此则二字俱是梵音。但轻重耳。
三亿者。大论云。三亿眼见。三亿耳闻。三亿不见不闻。佛在舍卫二十五年。尚有不见。况着乐诸天及生难处者。北州恶及长寿天。佛前佛后并异处不闻。世智根利。容同处不闻。
譬如下。释伏。疑云。既不值佛。何须此戒。故引譬云。冀逢恩赦。恩赦者即值佛闻法。人天无乘。义如被系。恐在人天复不修乘。故复斥云。若不修乘。永不值佛。
行者下。捡验。此是权来引实者。有值佛之理。故大权引之。
若细下。教判因果。昔曾修者。故得成因。历五味益故。故云果也。
四明忏净中。初征起。若犯下。答。律教自明。
若事中下。因爱犯重。不但改观。能灭深疣。须依三昧。托事附理及观相治。
次明十心是忏方法。次理见僻未至重境。但转观即正。僻既未彰於他。故但低头自责。见若重等者。既因犯重。不独改观能办道事。言观心者。事必托理。若无理者。重障不消。故普贤观等明必须观。方等云等者。因忏戒复。故云还生。南山亦立无生悔法。但引唯识小乘之人及二菩萨。全不相应。
若人下。明久远者。不出过现。若运十心至於无明。何罪不灭。世无识者。谓心无生。新造诸恶谬之甚矣。忏悔者。修一善心能破百千种恶。忏悔只是修三业善。文有二十。义分三二。意有远近。言三二者。一逆顺。二爱见。三事理。逆顺是功能。爱见是犯因。事理是所显。言远近者。近在复净。远期正行。顺即从细至粗。从微至着故也。逆则从粗至细。反彼迷故。顺但一门。逆方分二。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
是为下。总结及来意。
次逆流中。先爱次见。孱。现也。由无信钩使至重境。譬如狂象不可控制。今以惭愧钩钩无惭心象。是故大经有二白法。所谓惭愧。千载乃是随俗之言。应云万劫不复。年事等者。寄於年事而为语端。风刀者。人将终时必为散风所解。如野干者。如野干入城。不意遇明。诈死望脱。及失耳尾。恐失头故透身绝走。今亦如之。如何输柯王为兄王。阿育以事逼之。令悟无常。许七日活。日日报言。若干日应死。何暇余恩。发露者。大经云。智者有二。一性不作罪。二发露向人。若[雨/复]瑕玼名无惭愧。玉之外病为瑕。玉之内病为玼。覆内外恶名无惭愧。根露等者。如伐树得根。竭流得源。根源即是作罪心也。迦叶等者。佛随机宜。贵在罪灭。若私若众无定恒科。小乘亦有许不露者。况其余等者。除方等外。他皆不定。如僧常行等。并不向人。阴隐等者。他既不知。自又不露。至死何疑。若决果等者。他既一发已后无使再遭。果。敢也。如初犯等者。譬无再犯。发心等者。直尔悔罪。何必发心。小乘僧别翻罪不遍。小无悔夷。由阙大志。修功补过者。宿过必遍。补宜称之。故运三业补彼众过。非移等者。非遍三业之山。安填遍过之海。胜鬘等者。使现法不坠名为守护。集法药无厌名为称受。押恶友者。恶友坏人菩提根故。大经云。如恶象等唯坏臭身。恶知识者能坏法身。达贪嗔痴至求我叵得者。既从无住起我乃至贪嗔。今还却推以至无住。寂静门者。由观心故通至寂静。是故诸心为寂静门。经又云。能示寂静名寂静门。因心见静。义如指示。出宝箧经(云云)。涅盘云等者。经云。有四善法为涅盘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盘近因缘者。无有是处。
次忏见者。以见下。指前顺流。向运下。简异爱心。爱心但附事。从爱生罪。罪属钝使。故云钝使。非谓悔已钝使已灭。若忏生重者亦须合行。故云应须事助。补药如推量。事助如也豆。亦从粗至细。如郁头等者。大论云。得非想定。有五神通。日日飞入王宫中食。因女人触失通求车。婆沙云。飞狸身者。广五十由旬。两翅相去各五十由旬。煞害众生无得免者。须跋得非想定者。先得此定。涅盘会中为佛所责。归心受道。得阿罗汉。今文且引未得道前。长爪亦为佛责。得第四果。高着者。此等於彼众中高出者也。着字。陟据反。学业高满故也。
尚不逮等者。斥余劣者。是人下。明未有十二缘灭。犹有无明乃至老死。故云岂有。若谓下。反斥其人但有无明。无无明灭。身边等例已列戒见。余三可见。何者。起见依色。领纳於色取见像貌。赞喜败嗔了别於见。是名身见。所执之见非断即常。以见为正。五见具故。具八十八。是名集谛。招苦即苦。
尚非下。况斥。
若能如是至破不信者。昔诸见造业由迷理顺生。今识见达理。见根本坏。则所依皆坏。若别论者。识三藏见。诸见自息。今欲遍知为圆方便。广辨浅深。故云遍破。诸教不信且约等者。托事论理去事唯理。故云且约。取无功用位名天。贤作意位名人。亦合列於三藏贤。今且成衍。三谛义是。故且略之。然约理说。破见迷理故须翻破。迷三谛或若说果报等者。大品信毁品云。若毁般若者即毁诸佛。乃至罪过五逆。乃至若信佛语吐热血死。若不信者更受重苦。翻破等者。准例亦作理观。义者。昔依见坏理不畏三途。今尚畏於小无为沉三教恶道。况地狱等三。今且从於谤理堕苦。以八正道等者。无作八正方破三或。有无边故等。有即漏业罪。即业招苦果。乃至非漏非无漏。招於界外二土之罪故。昔迷业遍。今发心亦遍。故能翻破遍法界恶。
三谛至宝炬者。大集云。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尊贵名宝。遍照称炬。摄一切法名陀罗尼。修如此法何过不补。设令等者。纵舍有入无。不修道品。不出生死。今知等者。尚知双非。况有无耶。言有无者。但略语耳。
今知下。修拆法也。
又体下。尚破通别。何况三藏。是为等者。纵字平呼。即自浅阶深也。渐修渐破。故云补纵。昔因见遍造。故名为横。今修渐深以至圆极。名非动非不动。非修非不修。是无作也。若具作者。应以一动对四修。四动对一修。则成两个一十六句。今且别说。故别对也。守护正法者。昔毁理护见。今毁见申理。若不忘身存理。安表护法之志。护法志弱。不坏深见。故以父母护子为喻。念佛者。昔内服诸见。外加恶师。故顺三毒。背三谛理。今内念三谛。谛复是佛。故能翻破亲押恶友。问。理岂名佛。答。大品云。不来不去即是佛观。罪性空者。初序计实。不了性空。心或本寂。故云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