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四句下。斥待。可思可说。名可思议。性执未倾。名为结惑。结惑是生。名结惑生。被横法破。名可破坏。
起灭去。别约三止三观破也。但举中间一止一观。中例前后故不别说。
又竖下。次竖破者。从前四生名为生生。设法之言须约三谛。若犹起执初观犹无。若破此生即入无生。待生得名。名生不生。待真名俗。名不生生。待边名中。二边俱生。名两不生。应各具三。且立二止。故云止息见思停住真谛。下可例知。故不别说。若以四横入初句中。若破竖已则横竖俱破。
皆是下。虽横竖不同。能计义等。故云待对破坏等也。问。竖已至空假中。何以云生结惑。答。有二义故。一者预计俱犹在凡。理有结惑。二展转生后后。皆是前前结惑。
尚未下。别斥。揽相待名。成绝待已。还以待名。展转相况。故相待中虽得名止。若望於绝。还成不止。故相待三未成绝中初之二止。况不止。止观亦如是。中虽无待。由因待生。故三谛待。俱未名绝。
何以故下。释前斥意。遣执不尽。释前待中横竖性执。言语道等。释前相生成可思议。业释惑。果释生。亦可业果二俱是生。言不绝者。释可破坏。
今言下。方正释绝。先明所绝。即横竖诸待。烦恼只是四句性计。由性计故。有业有果。禀教修观。次第证得。皆是可思。是故须破。
悉皆下。明能绝。止观虽云在能。绝还是即待。故名为止。止亦自亡。名不可得。观准说之。
止观尚无等者。以能以咒所。能绝尚无。岂别有所。
故知下。结释绝意。言皆不可得者。皆言别出能绝所绝。待对既绝下。总结也。以绝望待。待仍所绝。有为及可思等。一一对前待中不绝以说於绝。颠倒等者。横竖四句皆名为相。
亦是绝有为等者。随所绝处得名不同。
绝待止观等者。次辨利他。自既证绝。能随机说。故云亦可得说。若尔。第一义悉亦是化他。所以四章对於四悉。问。今明绝待。何以四章对利他四。答。自行唯绝。化他通四。故玄文中开粗四悉成妙四悉。今对四章。妙四悉也。说为止观者。如是四章莫非止观。
此之下。结成二空。初明性空。亦不在下。相空既破。横竖绝。理唯实。实体只是二空之体。
是字下。结名。
亦名下。绝待异名。
故如此下。释绝待相。有法喻合。文相可知。
世人下。斥谬。世情说绝。绝终不成。互待无已。名为轮转。若得意下。既达绝理。无复分别。缘绝不忌。犹名为待。是则唯证。名真慧开。又得意去。明绝不可议。心行去。明绝不可思。随智去。说绝阶位。亦不下。翻前谬解。等者。等取轮回。
种种下。重片真慧。举位功能。
如前下。引譬。前者进也。如进火杖。非但进火。亦乃自烧。非但绝待。亦乃自绝。故云绝已复绝。
若尔下。释疑。疑云。若真慧开。初心何益。
今以下。释。六即言之。故无所失。
三会异者。异名皆绝。约会绝异名。诸经下。会止观异名。虽通名绝。寂照宛然。令诸异名。无非寂照。故诸异名皆云绝等。所以者何下。释会异意。虽皆三德异名。人无知者。初般若下。会观异名。解脱下。会止异名。如虚空下。会止观不二异名。此即三德也。
般若是一法下。大论赞般若偈文。解脱亦尔等。大经百句解脱文。虚空等。亦大经文。譬如虚空亦有四名。一虚空。二无所有。三不动。四无碍。空无形色尚具四名。况不思议非止非观。问。何不但会止观二名。何须列二会法身耶。答。止观必有不二故也。
当知下。结。
又止观下。待既绝矣。不移待名而成绝名。还约息等以自相会。止亦名观即是停止。观亦名止即是贯穿。不止即是不止止也。不观即是不观观也。便成圆绝三止三观。
四通三德中。初文明用名之意。二重问答意亦可见。自他等者。常观涅盘。自行修也。亦令众生。化他修也。安置诸子。化他后也。我亦自住。自行后也。初曰修后名入一部。只明自他初后。若用下。正明相通。初以两字共通三德者。诸教或有不二等义。故须共通以申不二。
问下。释疑。疑云。何以二法而通於三。答。唯圆能通。不二而二。通於二名。二而不二。通於法身。大品下。引证。既用十八及一百八以证止观。当知一空一切空。一空一切定。一定一切定。一定一切空。列数从事。其理恒同。故引大经。重证二名义兼三德。二十五云。一切众生皆悉尽有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故五名中二定二慧。佛性不二。
复次下。各通。以止观名互相有故。如止有观。亦复自有非止非观。观亦如是。故可止观各自通三。共通从名。各通从义。止观各有三义故也。
复次下。三德通止观。问。德是所通。何以反通能通名耶。答。非但名召於理。亦乃理应於名。又名即理故。止观通德。理即名故。德通止观。又彼此并三。故得并通。於中先共次各。共谓共三德通。各谓一一皆通三止三观。若信下。引喻劝信。
而诸经下。名偏意圆。然唯圆经则可得云名偏意圆。三教不尔。须玄识之。以观部旨。若论佛意。一切皆然。
止观亦尔下。引於止观。以例诸经。又通诸三名者。若以离合为言。亦可诸二四乃至千万。三名无量。故云一切。准金光明.观音玄.净名疏。并以十三为方。颂曰。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盘三宝德。今亦依彼略属对之。宝性法身。实智般若。方便解脱。三佛性者。正因法身。了因般若。缘因解脱。三宝者。法即法身。佛即般若。僧即解脱。三道者。即苦法身。烦恼即般若。业即解脱。三识者亦有异解。今依真谛。九识即法身。八识即般若。六七即解脱。三般若者。实相即法身。观照即般若。文字即解脱。三身如旨归中三涅盘者。性净法身。圆净般若。方便净解脱。
问云何下。广判三德。欲出旧解。先引大经。问。起是彼经中宗极之义。又是一家行解旨归。故须委简。旧人大小各有三师。见已方识今家之妙。大经云。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伊字三点。故今凭之以辨法体。章安云。西方伊字。如此方草下字。验他所释。字义不成。涂灰外道谓自在天亦有三身。岂有三名能令法正。初小乘师云。种智已圆者。以三十四心断智为圆。父母生身为果缚在。但是有余。故脱未具。犹资段食。段食非一。是故云杂。一优谓般若。二劣即余二。以字一长二短故也。
次。又云下。第二师言。先得者百劫满。次得者谓即三十四心。后灭者谓八十入灭。故云方具。若入下。第三师。初云若入者。既有身在。名为法身。智识不行。名无般若。故云无智。罗汉在无色等者。无色般含至入般已。名为罗汉。唯心无色。似有般若。若入无余。即名无身。灭智即无智。孤一解脱故云孤调。各属一人。名不相关。假使三法若在一人。谓灭定起。有断结智。不在无色。复名有身。定当无余。名有解脱。故且名并。若累在一人。前后得之。复名为纵。此小三师。永无伊义。
次大乘三。初云法身是正体者。以本有故。是故居初。余二当得。是故居次。二中般若。必居无累之前。故成纵也。言此二等者。般若解脱弥满亘遍。虽修种智及以解脱。皆悉分得。分得故净。未满故秽。生世无别。绮文故耳。经时次第。故名为纵。次师云无前后者。从体具边故名为横。义必前后。故名为纵。后师云俱不殊者。俱从本有故不殊。据行证得故前后。故云隐显。法身在缠故隐。出缠故显。余之二德。种子则隐。究竟故显。三德俱然。故并成纵。此并不会大经法喻。今明下。今家正释。方顺经旨。性三本具。名为理藏。皆不思议等者。皆不可以三一一异言之思之故也。身常等者。修向理藏。至果满时方云身常。智圆断具。众生本有。故云理也。言行因者。六即之中。别在究竟。通在五即。今为对理。别在究竟。心非前后故不纵。理从因果并一时。具而皆互。融故非横。言相宜者。且从行说。其实由理。能种种者。三德并理。俱有化用。故皆种种。息化成隐。故第一义。
次即一下。约字义者。三点一伊。一伊三点。更无前后。岂更纵横。应知大经始终三德(云云)。
问下。料简。有二问答。初文正判。次文开通。初问三四俱在涅盘。云何同异。答意者。涅盘不殊。三四不别。故今会通。令识不二。复有通别。所言通者。德皆具四。通复二解。初身常故。二德亦尔。余三亦然。故名为通。复以二德反例法身。佛是觉了。觉了是智。故属般若。复能调他。故属解脱。是故佛字具有二德。次引大经者。因灭五阴。皆具四德。若依下。复转五阴及四念处。别对四德。故名为别。依圆等者。通别各二。但约法数。未有行相。故今更判。初观名顿。后得名别。
次开通中。初问者。如旨归中。障之与德俱有发心。毕竟所治所得。此则三障皆悉至极。今将三道四倒以并三障。既名异义同。应俱至极。开谓开柘。通近令远。答意者。为开故。先许问云俱可至极。次为解释。於中重明三障义通。故方破尽。故云至极。
从又约下。正示三道四倒至极。报障分三。既至於极。各开三道。理须至极。当土各有三道故也。惑既浅深不同。业报理合差别。约三烦恼各开四倒者。即见思有常等四。无知有无常等四。无明又有常等四也。问。苦及烦恼既各开三。何以不明业亦三耶。答。业在其间。任运合开。亦可准知。故不论耳。问。诸倒何以但四。非三非五。答。理本无名。对倒立德。是故尔耳。佛初破邪。说无常四。次破於小。以说常四(云云)。
次释体相中。体不可显故立四章。四章之中。教相眼智能诠能倒。得失辨行。约教进否。以能显所。故复四章。初明来意。亦名结生。初至若向。结前二章。既知至如前。结前大意。名字至若向。结前释名。须识已下。生后显体。大意通於因果自他。故云豁达。释名遍该横竖。故云旷远。旷。横广也。远。竖深也。如释名中。相待有横有竖。绝待横竖不二。此约横竖而论不二。通德竖远。会异横广。此约不二以论於二。如前与若向亦有小别。以小远者。为前以稍近者为向。须识等者。复以体相望於前二。前二俱横。体相唯竖。故云渊玄。
次开章别释中所诠谛理为体。分别不同为相。亦云显体者。体是所显故也。
夫理下。明四章所依及以生起。先能诠教。次所诠行。次所至理。次辨是非。若从生起则四章相成。解释文旨则当文殊绝。问。教相与释名何别。答。彼辨通名。今明教别。问。既云显体。那论教行。答。以能显所。如前释名则以所愿能。
次法华下。明用章意。释名既用玄文待绝。故今依於显实四义。经云开佛知见。所知所见以为理一。教菩萨法即是人一。常为一事即是行一。为众生说即是教一。疏释理一复离为四。以能显所亦同今文。四智如眼智。四门如教相。次位如境界。观心如得失。於中先教相者。教家之相故云教相。言通别者。前名既通以教别之。初明有漏界内法也。止善所治。即煞盗等。行善所生。即放生等。
四禅等者。准下摄法。此据多分。若委说者。四禅各以一心名止。余支名观。今通属定故且云止。四无量心。前三观相。第四止相。又悲是止相。慈是观相。喜心具二。今通云者。非定不克。六行观者。亦可厌下为止。忻上为观。今从忻厌通名为观。
大论下。斥夺。且以三乘望於有漏。名非真知。若二乘下。以折望体多属止者亦且大分。若别论者。如十想中前七属观。后三属止。亦可俱观。皆云智慧相应故也。具从大判。无学后三近於止故。八背亦可前三属观。后五属止。色望无色宜作此判。九次第定。练八背舍。亦可随彼。亦据大分且判为止。犹有此等故云一往。有作四谛慧等者。一往虽复从禅判止。大经九想在慧圣行。既慧为名亦可名观。
此之下。斥拙度也。巧拙相形。并皆一往得止观名。具论各具。
次明巧度通於次第三止观相。故大论中以形三藏名为拙者。故衍三教通名为巧。是则次与不次俱名为巧。
初明止中体真之名。是可辨异。委论空观须辨二空。第二止者。三乘所证大同小异。若二乘下。释其不须方便止也。止是空。动是假。空心入假故云常一。次第三中云偏行等者。行字平呼。斥前二止意之所趣曰行。意之所依曰用。体真观二偏趣於真。依真起行。方便观二偏趣於俗。依俗起行。并未观中故并名偏。又涅盘住空。偏行出假。流动名偏用。又知俗非俗义。通二种赖缘施权。二俗俱寂。故云寂然。此三止名等者。谦退之辞。
次引论证。何但望观亦可义立。言依观者。大小乘经处处双列定慧二名。既许三观。止可徒然。所以璎珞三观义必兼止。成论有止观品。阿含立教皆云止观。次详此下所言同者。前乃息惑名息。今亦体真为真。前则停理为停。今亦停心俗理。前以法性非止不止。今以息於止不止边言於异者。前三共一谛。今三各一谛。前三成次三者。次之与后并指今文。前指释名故显体中一一皆假。释名三故云成次三也。如体真止。须息见思。停心真理。知真法性。非止不止。余二亦然。是故后一皆具前三。
次明三观。彼本业经两处明文。下卷佛为文殊.普贤.善财及法慧等七菩萨说三观之义。今与所将悉皆修习。上卷至初地文。即对地前二观。立於次第三观。人不见之。谓为[离-蹂+月]臆。於中为二。先依经列。次所言下。释。释中二。先正释。次辨同异。初文自三即三观也。初空观为五。初通约诠。即能所共论。无俗无以知真。故须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