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百一本中根。畜长本下根。今文一往合为一。
说净
说净法有二。一展转净。得衣已十日满。未见明相前。求一比丘对首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汝施谁。答曰。施与某甲。(受净者又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使取着用。随因缘一说。二者真实净。才得物须作断心。决定舍之物。过他人边。
受持等事
除上根忍力成者。其余人并须说净。并加法已方可受持。若新者。须作法。舍旧三衣已方可加法。不加法者违佛所制。犹国俗服耳。然佛制三衣。须体量色三并须如法。方加法可然。
随坐 随坐乃至一坐食耳。
不作余食。佛制足食已。舍威仪(如坐食时。前境堪足。忽低头取。与后分离状之例名舍)。不作余食法而食者。咽咽堕罪。僧祇。舍威仪有八种。谓行住坐卧长床短床乘般。且如床上坐已。若见师僧塔象在背后者。回身避坐。曳身不得离床。若离名舍威仪。若正食时。天雨於上。持盖。无者合床舁着覆处。舁时倒地。及诸缘离本坐处。更食者犯堕。作余食法者。一。从净人受已。共未足比丘互跪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作余食法。二。授与前人。三。舒手相及处。作三法。一。彼受为食。二。口云。我止。汝取食之。三。度与他。凡论食。是正食也。
僧中得衣
或分亡五众衣。或施主送衣。
略如食法
上起贪。下起瞋。中起痴。
小食
粥。
后食
过中非时。
有云加法
畜百一者是中根人。但有加法而无说净。若下根人。三衣六物之外。一切说净。
而为净施
大乘以佛菩萨为净施主。小乘以和尚阇梨为净施主。即衣药钵也。
我物属他
展转净施主。即衣药钵也。说净已。并属衣药钵所有。
禁性重之由
凡果物及饮食药饵等。并须从净人边受。不尔属盗。
持钵持衣
钵须铁瓦者。异外道故。衣须布[迭*毛]者。异俗流故。今之人。畜木钵。衣罗縠。非外道俗流而何。
斥三修
前已笺注。
二边皆有粗细
常途说觉观者。如眼见色名觉。细心分别形显等异名观。今修中观。知生死动有边名觉。空乱意涅盘边名观。故云也。
三觉谓欲恚害
欲觉者。经云。譬如端正净洁之人。不受一切秽污不净。如热铁丸。人无受者。恚觉者。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食。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当戮之。四大亦尔。若一嗔者则能杀人。害觉者。观察五阴如旃陀罗。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
一一谛上皆有见爱
执俗谛起见名寒。起爱名热。观俗破见如暖。破爱如凉。中谛执破爱见。准说可知。
中根义开通别
论中先通言。次别说。
碓硙
上丁会切。舂也。下五对切。磨也。
不受坏生
但有生性者乞食人。一切不受。
贮宿残煮
残宿者。今日受已至明日。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五分云。比丘受食已。或食未食。经夜名残宿。问。残之与宿为一为异。四句答之。一残而非宿(且受四药不加四法过中)。吉罗。二宿而非残。亦吉(禾爱食或共宿犯吉。不宿不犯)。三亦残亦宿。四非残非宿。可知。又残宿内宿亦作四句。一是残宿非内宿(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非内宿)。得堕。二是内非残。三四类知。○煮者。比丘在净地同宿同煮及自煮等。
论。净名云。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乃至於食等
疏约事理以释。事者舍贫从富舍富从贫。以食不等则慈悲观行皆悉不等。是为於食不等。於法不等。若贫富俱乞。於食若等。则慈悲观行亦等。理者大品云。一切法趣。味味为法界。含一切法。食有故法有。食无故法无。食不可得。故云何有趣非趣。此中道真禅悦食。
茕独
上巨荣切。无兄弟曰茕。老而无子曰独。
断金
上丁乱反。易系辞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孔颕达云。二人若同齐其心。铁利能断截於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言其利之甚。
朝歌
上知遥反。地名也。纣王所都。魏文帝改为朝歌郡。周武帝又改为卫州。
庄以蔗支离乃至五管在上
文在庄子。与今文少别。彼人间世篇云。支离疎者。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彼无燕字。支离疏者。谓形体支离不全之貌也。遂得疎其名。颐隐於脐者。脊曲而项缩也。会音脍。撮音最。乃项椎也。以脊曲头低故两肩疎而指天也。五管在上者。管本作筦。筦者腧也。谓五藏之腧皆在上。腧。式注反也。
若赐疾者粟乃至我则无用
非庄子之全文。乃记主取彼之意而为语耳。彼云。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於其间(恃其无用故不自窜)。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不任作役)。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役则不与。赐则受之)。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力者负而趋之
庄子曰。藏舟於壑。将谓固矣。不知有力者负而趋之。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
十境互发。十乘增减。一一法中皆有通塞
十境增者。具发於十。减者。或发三四等。若发而用观则通。不用观则塞。此乃境出十乘。增者具修於十。减者或修三四等。入位名通。不入名塞。此乃乘也。
对转兼具
如助开中对治等四。
论。六事六理
六事者。事释中三知识。及观心中佛威神覆护。并脱缨着弊。又一音说法等三是也。六理者。六度并法性各开为三。此六事六理三谛各具。是为十八。
频婆娑罗王以欲色故。入怨国在淫女房
论十七中略释。论谓歒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
优填王以欲色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论不说截手足缘。
地神
即后土也。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阇不可以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土。今坛是也。礼记曰。共工氏之子后土为社。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州故。祀以为社。共工者。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之后。即有女娲氏。次即共工氏。
五谷之神
孝经纬曰。稷。五谷之长。谷不可以徧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礼记曰。厉山氏之子柱及周弃为稷。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是故二人并为稷神。
田正
未详。
敢发
发开也。
裸而嘇
下山咸切。口啖也。
未齓
初觐切。应作齓。谓毁齿也。男八月而齿生。八岁而毁齿。女七月而齿生。七岁而毁齿。
既笄
音鸡。礼。女十有五而笄。谓以竹而簪发也。
周赂
音路。谓货赂也。
八音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土曰埙
今童子吹之。
皮曰鼓
应曰革。
竹曰管
篪也。长一尺四寸。围四寸。九孔。
丝曰弦
琴瑟。
石曰磬
木曰柷
方二尺四寸。中有椎。合乐之时。投椎於中而撞之。
论憋龙气
憋。卑列切。怒气也。
女第
越本作女。女应作次。
五之乱
越本作之。之应作色。
五臭乱鼻
春膻。夏焦。中央香。秋腥。冬朽。朽。许九切。气若有若无也。
困悛中颡
中。去声。悛本作惾。子公切。又音悛。七金切。恐误。释云。因惾犹刻贼。不通也。
喝口
经本浊亦作噣。音同。竹杖切。恐有释音。
滑心
音骨。谓汩乱也。
老语大同
老曰。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缘起观
观十二因缘。破三世疑。
懵
莫孔切。
愦
公对切。心乱也。
嚬欠
嚬呻欠[去*欠]。
毗钵舍那
此翻慧。
二二立一
睡眠二。掉悔二。
睡眠徧不违。若有皆增一
论中此之二句本在无覆许十二句之后。疏释云。睡眠徧不违者。谓於善恶无记中徧有不违也。随何所有皆说此增。若善心中二十二则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则加至二十四。恶及无记准说可知。
十大地
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十大善地
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
及寻伺
即觉观之二同也。
有时增恶作
此恶作通善恶性。於善心中有无不定。故言有时。善心若有。於前心品更增作成二十三也。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问。何等恶作说名为善。答。谓於善恶不作中心追悔性。谓於先时於善不作。於恶而作。后生追悔。名善恶作也。与此相违名为不善。谓先作善而作恶。后生追悔。名不善恶作也。故此二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
大地十
同前。
大烦恼地六
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掉。
大不善二
身边二见也。此二是有覆无记。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
此三类不同。一四烦恼。谓贪。瞋。痴。慢。二忿等者。谓等取十小随烦恼也。言十小者。谓忿。覆。悭。嫉。恼。害。謟。诳。憍。恨。三恶作者。谓不善心中恶作。此类各有二十一心所。
有覆有十八
谓大地十。大烦地六。及寻伺二。
无覆许十二
欲无覆心。异熟生心等也。此十二心所俱生。谓大地十与寻伺也。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於无记心唯许十。有二不同。经部恶作通无记。心中更加恶作。故得有十三也。已上并俱舍疏。略欲知之。
麂
音己。
玃
居缚切。大猿也。
八肘
每一肘尺八寸。
下座
若多人坐禅。令最下一人。
不得拄胁
犯击枥戒也。佛在舍卫。六群一人击一人。几令命终。故今云不得。
以拄其前
拄胸也。
三摇不动
若坐禅人困。肩下座人以杖就胸前三摇而窹之。若摇之不动。就左边擉之。
螉
音翁。
广说法门
野干为天帝释自说因地作国王。以兵借於小国斗战伤害。又受诸女耽荒奢侈。进犯恶业。身死乃生地狱饿鬼。今生畜作野干身。又说十善十恶四等六度诸法道品。乃至野干七日命终之后生兜率天。
大论枝觚广大
觚。酒爵也。论三七中作柧文。云柧枝广大。又云其枝及柧。柧即柧棱。
论。如点头
以竹篙於船头拄点之。船欲东则西拄。欲西则东拄。
三教菩萨
教应作藏。
因果合论
欲界苦粗障。色界胜妙出。是上下六果。更有上下六因。具如禅门。
高声唱令闻
记脱间字。
余八是别
八应作九。
能答问者许是五品
论云。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离戏论诤讼。心净如虚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自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游四方快乐。凡三十六问。许是五品者。非是口与笔答。乃是心答耳。
更以权实四章互显
文云。对三权说一实。四种止观皆实不虚。又四种皆权。乃至云。强说为权。强说为实。
且以中行破彼同居.方便二死
若云。被生死。过五百。须至妙觉名为越野。今初住甚以中道行。破同居方便二死耳。以实报之死未尽。故云且。
理虽无差
金刚智初地与等觉无差。但浅深异耳。
文虽各说
金刚名牢强称。割三惑。越一死。名虽不一。
牟子
汉灵帝崩后天下扰乱。时牟子为苍梧太守。
伏枥
音历。马舍。
髦俊
上毛音。尔雅曰。土中之俊如毛中之毛。谓最长者也。
辞不说一夫
多夫。
雪山大士被帝释试之
圣行品云。昔过去佛日未出。我於尔时作婆罗门求索大乘。乃至不闻方等名字。经无量岁求大乘故。修行苦行。时帝释自变其身作罗剎像。下至雪山而试之。宣过去佛所说半偈(云云)。我言。大士。汝何处得是之偈。罗剎言。我为饥渴苦恼。心闷乱语耳。大士更求余半偈。罗剎言。汝若舍身者。我当为说。大士敷座白言。愿和尚说余半偈(云云)。
拓其鼻
上都搕切。应作拓。或作榻。手打也。
具已第八卷
已应作如。
初二对三止三观
初二一对即法修也。法修皆次第。即前次第止观也。但前大意中是修。今是所发为异耳。然列中云互发有十。须谈十境。谓次第十。不次第十。至释次第但三四。次第止观者。须境境次第三止观也。
不名为顿
至法名顿耳。
论后发阴入
阴境常现。言发者下。记中云。谓发阴解也。阴解者。百界五阴咸空假中。
调伏
用三教调伏。经云。文殊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我今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乃至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慰喻
用三观慰喻。经云。文殊菩萨问居士言。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居士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於身说身有苦。不说乐於涅盘。乃至云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於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疏云。三教被信行。三观被法行。
三十六问
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等。
十功德
具如备捡第二卷末略笺。
六师
富兰那等。
十仙
一阇提首那。二婆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牍子梵志。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跋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