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续藏经 止观辅行助览
宋 有严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序
丹丘沙门 有严 述
止观者一切诸佛之秘印也。昔我祖禅师以无所智而得之於法华妙经。后於玉泉九旬慈澍。其义深远其文浩博。后之学者非夫玄览洞视目无全文。或难以臻其奥。今更以记文并援引经律儒墨杂说。又难晓寤。幸因讲次遂捡讨他文輙形注释。且助山中晚进学览之力。非谓增臆说。如簸糠眯人目也。折为四卷。命曰助览。读者无无小补。
皇宋元符二年岁次己卯序以冠之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文虽不讲。义要略识。今取义之隐者注之。
宗虚无者
老耽。
名教之道废
五经是冶化之本。而老子槌提仁义。绝灭礼学。此则名教废。
遗文字者
庄周。
述作之义乖
圣人之书诠於至理。而庄子以为糟粕。喻无味也。此则述作乖。
古先梵王
谓佛也。尚书序云。古先哲王。今借其语势。
乘时利见
易曰利见大人。
德音莫违
语出毛诗。今借谓三乘圣贤因禀佛教而各有证悟。
知几
平声。谓几微也。学者少有知微。
穷年默坐
不咨师友。甘心自愚。
白首论心
胶着文字。不能融会。
扪象
大经。盲人摸象喻也。以尾牙等为象身。
乳色
大经。盲人问乳色喻也。闻雪粖谓冷软等。
本末谁迹
色末空本俱无足迹。又何用教乘乎。
陵夷
陵。山也。山本峻峭。及至地则平夷。喻大道将灭没也。
横流
水本朝宗。法归圆极。水若九州而横流。法喻诸师而各立。大禹治水。天台谈圆。故曰大拯。
覆篑
论语。孔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矣。注云。虽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篑。土笼也。譬为山者。虽覆一篑而终成大山。今喻大师力行於南岳禅师。
绝维
维。纲维也。纲维若整。网目必齐。今以中智二论为宗骨也。文选云。汉纲绝维。
命家作古
命。名也。名曰性宗。自我作古。
立极建言
极者圆理。言者大教。
引而伸之
言出论语。谓章安记之又从而添削之。
钦若
若。顺也。尚书曰。惟臣钦若。
不愆于素
不失昔愿也。法华尊者本徐陵后身。
独断
断字去声。
遑恤我文
毛诗云。遑恤我后。遑何恤忧也。荆溪之前。诸师但说释而已。何忧止观文理他人不解哉。
载扬
音扬。谓搜扬其旨。
总角
上音总。以物而束发。即丱角。
绎思
音亦绎。理也。理其情思。寻义理也。说文云。抽丝也。
旁薄
易系辞中旁薄者。谓混同也。
不野
不鄙野。
错综
下去声。谓织缕也。经纬错而成文。左传曰。错综经文。
隐括
包括。
三多
或云三止三观所蕴法多。或云三种止观所蕴法多。故曰三多。更请详之。
玄览斯淴
玄。远也。可以远照至理。文选。眷哲玄览。淴音诲。
行有岐路
行。去声。岐者。修旁之小径也。岐喻偏小。路喻圆顿。二行不同也。
解无方隅
老子曰。大方无隅。谓达者心无畔也。今借喻上根。达无方隅则入位深。下根但结缘而已。
以举其全
以辅行二字扶一部之旨。
击蒙
击去童子之蒙吝。易曰。上九击蒙。
发覆
发。启发也。孔子曰。不忻不发。覆谓重审之。师者当然。
孜孜
勤劳貌。孟子曰。孜孜为善。舜之徒也。
庶几
几。微也。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今荆溪造几微之理。
幽赞
幽深赞明也。谓深明其道。易曰。幽赞神明而生着。
咨予
咨嗟。
爝火
上音雀。炬火也。庄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光。不亦难乎。
君山
岳州。
普门子
俗姓何氏。魏吏部尚书晏之后。名普门。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一
题下诸文注者亦多。今删。取孤山四明注之。亦少有补助。决者。明也。断也。明断义理呼之为决。如大师禅门口决。又儒书有钩命决。
济行之教有宗
此释辅行二字也。记文即能济之教。止观即所济之行。济亦辅也。变其文耳。谓此记文。津济辅成止观之行。有宗者。凡引诸经俱使归宗。一家所谈观法。心具性具。如不思议境。引华严三无差别。证心具百界之类。
信教堪辅行
广引经论。一一宗归寂照妙理。使后学信受此记文可以辅止观之行。
显教之行符理
此释传弘二字也。止观即能显之行。记文即所显之教。盖荆溪自言。依此止观而求旨趣。别显诸经圆顿三之教下所诠。即止观所显不思议理。
行何所弘
征问传弘也。能弘既立於行。所弘为是何法。
非众教不立
此答释也。众教即记文也。今引众教建立此记。
教何所辅
征问辅行也。能辅既是於教。行辅为是何法。
非妙行莫诠
此答释也。众教建立。唯诠妙行也。
乃澌以三闻
澌与赐同。悉渍反。赐。尽也。三闻者下。序云。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法智大师云。三闻语出付法藏传。即再三之三耳。传云。三闻说法悉能受持。故荆溪云。数闻师谈。众教频览。佛示群经。
全教行一辙
教之与行同归三谛。如千车共辙。
若咨禀口决
如下文云。尝於听次。咨决所闻。
若审理要决
如释色香中道。用十义评无情有佛性等。
若设征决疑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但观於心。何须观具等文。皆为决文下之疑及释文后设问等。
若取类决择
如释发大心四谛文云。道亦应四。且据能断。界内苦集。故但云二。此即以道谛类例灭谛之义也。
若引广决略
五略修大行中无十乘。若决略文。须引十乘广文以决之。令四三昧一一皆修十乘也。
若摄广决正
止观正明入道行门。示於十界百界依正色心三千性相之广博在乎一念而已。
若决疏文势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前引诸文广明境竟。此中只应明能观观。何故复云明不思议。答。此是决通观道。又如释十乘竟。例余阴入十界皆修十乘等。
若决通观道
如四种三昧各别。何名为同。记主自云。此等并约所历事别。若能观观无非一心。所观之境无非三谛。
若案文判失
如此记下文云。有人云。无漏总中三者即三观也。无漏空也。总假中中自滥参。听众有逾一纪未曾闻有斯异释。中即实相。实有是同。如何数为不同之限。共有七不可。
若准部断谬
如释略指在三大。意在一顿。及诸文后。三一止观结破异解。三外别立一顿。又他人云三外别传心要等谬。
聊伸所传
传左溪之旨。非不广也。言聊者。谦辞耳。
不遗先见
推功於师。
知有师承非任胸臆
传通师训。谦非臆说。
而弃根本随末见故
如下判三种止观云。大意在一顿。迷者谓三外别立一顿。而与三不同。又以法华为渐顿。华严为顿顿。义例云。此所学宗同而禀一师。文理相承终无异解。如何得云三种止观。圆顿止观是何顿。答。是渐顿。广如彼文破。
后代展转随生异见
如下渐次止观中有无漏总中之一句。论中只是二乘开合之意。人不见之。便以无漏是空。总是假中。又安心中论结一向根性又相资。并回转三番根性。共有三百八十四番安心。此外又云。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记中云。一心者。依前重举耳。人见三番之外更云一心。便谓顿等三止观外更立一心等。又如知次位初。论中有十意融通佛法。谓一道理。二教门。三经论。是谈一代化意。后人不晓。缪用以对十乘。
信宗好习。余方无师可承禀
方。法也。如鼻隔禅师并一向止一向观。无四悉益。乘坏驴车。
点示关节。广略起尽
五略与十乘互论广略。若十乘中无四三昧。则下文成略。五略之中十乘未周。则五略成略。
尚对三学
疏云。约己心论戒定慧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约法门。以慧为本。定戒为迹。
释比丘位
彼属约教。故疏云。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徧知内外典籍。故言多。又四教中迭论大多胜。
三止
如下释名中有相待绝待三止三观。相待三止者。谓息止。停止。不止止。三观者。观穿。观达。不观观。绝待者。三止即一止。一观即三观。
余八是别
八应作九。此科判耳。
该乎长短。摄彼精粗
长短者。如释论云。迦罗即短时。亦名实时。三摩耶名长时。亦名假时。亦可二十二年说般若是长时。八年说方等是短时。乃至一日说一经是长时。一时说一经是短时。精粗者。说生灭时则粗。说无生时则精等。
司官舍
九寺也。谓太常。光禄。大仆。大理。鸿胪。司农。卫尉。宗正。太府。
钻仰
论语。颜子叹孔子云。钻之弥坚。仰之弥高。
无所知人得此谓为无生忍
此但始得欲界未到定耳。谓证无生忍。
义通而文别
经中通序通一代。今止观只云止观明静。乃义通一部耳。
意别而存通
天台意别。在止观故。若二十三师未必俱弘止观。但一往付法耳。曰存通。指龙树是所承师。而诸师尚通。
滥觞
觞。酒杯也。文子曰。汶山之阳。其源可以滥觞。谓泛滥。只一杯耳。言其少也。
众名末教
众名者。即种种名也。经无名字。第八云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酢或醎。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次文云。譬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鬼。畜。人。天。男女四姓等。今记云。末教或恐以理为本。以教为末。又恐末字误。应作喻。谓喻教多也。然又经中本以种种味喻六道耳。六道因迷佛性而有。学者更详。
青出於蓝
荀子云。学不可以已。青出之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注云。以喻学则才过本性也。又刘子云。青出於蓝而青於蓝。冰生於水而冷於水。寒使然也。镜出於金而明於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
有觉德行
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注云。无竞。竞也。训。教觉也。人君为政有大德行则天下顺。
先同后异
世尊初学二仙。但至无所有处。又至非非想处。此先同也。后至尼连河边即得涅盘。此后异。
五人中
三是父亲。谓马星。释摩诃男。拘利太子。二是母亲。谓跋提。十力伽叶。
着爱行者
母亲二人也。以爱为净。见太子勤行苦行。乃舍之而去。
着见行者
父亲三人也。以苦行为净。见太子受饮食苏油及暖水。又舍之而去。
修禅着见行者
句。
擭
一获反。手取也。
耶旬舍利
耶旬。此云焚烧。舍利。又云骨身。传云。千[迭*毛]身火耶旬之。搜要记只作阇维舍利。
传中分法
此句恐误。搜要记中云。付法传中先分为三。
半河方及
传云。阿难乘般在河中流。
分与二国。上天下地
一分与帝释。一分与龙王。一分与阿阇世王。一分与毗舍离国。
般遮于瑟
此云大会。传曰。王舍大城有一长者。名商那和修。入海采宝。愿作般遮于瑟。为佛如来造经行处。所为既讫可度出家。乃阿难所度。
现五百法门
法门乃是三昧耳。传云。诸子见坐鞠多床已。咸生瞋忿。是何弊人处我师床。欲驱令出。如须弥山不可动。欲出恶言。口自噤闭。而弟子憍慢未息。是时商那和修手指虚空。便下香乳。如是次第现五百三昧。问其名字都不了知。三昧力能现神通。
见淫女屠裂
突罗城有淫女。名婆须达多。有长者子共淫女宿。值有估客从远方来。大赍珍宝求女交通。彼女贪其宝。杀长者子埋置舍内。其家眷属至淫女舍。埋地得之。陈於王前。王取淫女。斩截手足。劓其耳鼻等。
满丈六室
传作纵广六尺。高亦尔。
多密加之
潜化为弟子加被之。故云密。传云。有一尼乾。邪见炽盛。毁谤正法。善能算数。多欲化彼。往为弟子。就彼受术。不久习学皆悉通达。彼尼乾子出大恶声骂辱於佛。多云。莫出斯言。令汝堕大地狱。若不见信。汝可算之。尼乾推算。寻见其身必堕地狱。即大惊怖。以五百偈赞叹如来。改悔先罪。多又告云。以汝善业。死生天上。乾又下算。罪灭生天等。
鸣欲刎首
用谢罪也。
赖咤和罗妓
彼国诸妓不解曲调。尔时马鸣着白[迭*毛]衣入众妓中。自击锺鼓调和琴瑟。音乐哀雅。
即以马鸣佛钵一慈心鸡
传云。马鸣及佛钵。一慈心鸡。各当三亿金钱。言慈心鸡者。不饮虫水。以水有细虫故。又邻国闻鸡鸣。则消灭怨敌而无斗战。
又行礼塔塔为之崩
月氏国罽腻咤王。后时在路游行。见外道塔七宝庄严。谓如来。塔前礼。稽首说偈赞叹云。具足一切智。断除诸欲障等二行半偈。其塔即时颓毁洎发。塔下果得尼乾尸。众人叹之。奇哉大王。
有剃发师
传中发作须。乃为王剃须人也。王於一时命剃须已。时剃须师在王前立而作是言。我子端正。愿大王以女妻之。王大瞋。汝是贱人。种性卑劣。云何我以女妻汝子乎。即便驱出。后更召来。言还如前。如是再三。王思惟曰。今此地下必有伏藏。故令斯人敢为此语。即便掘之。获种种宝。王之智慧。其事如是。
神为肉身
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