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三衣乞
乞本作乞。与弃同。
为嫂送食
传云。众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饷之。淫火炽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己。寻自悔责。处处游行高声唱言。我是罪人。不应复着佛法染衣。为恶既重必入地狱。当於何处而为救护。
即以铜鉒
鉒。竹句反。送死人之器也。
金字大品
用金写也。传又云。金字法华。
县调
调。去声。
犀节
节应作角。
二十五人
别传。吴侍官.张达等二十五人。
配於五帝
五天大帝也。东方青帝灵威仰。配泰山。南方赤帝。赤帝赤熛怒。配衡山。西方白帝白昭短。配华山。北方黑帝汁光纪。配恒山。中宊黄帝含枢细。配嵩山。
八触
未到定后。定心不散。而发於八触。谓动.痒.轻.重.冷.暖.涩.滑。
次澄次洋
澄.洋皆天子名。
九师相承
百录。章安所记。大师之前相继为祖而来。
踏心
谓推踏也。不受之义。
五处止心
顶上。发际。鼻柱。气海。地轮。
青目
天竺梵志名。
确立
应作确。苦角切。坚固也。二师之义坚不可坏。
子晋
王族。本居洛邑。七月七日缘氏岭吹笙升仙。今国清有笙冠者。后人妄呼。缪矣。
左右公
谓子晋未薨时。令左右公改之。公者或太子三公耳。
坂
如字。山之坂也。书云。下坂之走丸。
若在大众色则不定
金刚三昧。断惑之智。喻如金刚。经中此二句并疏并不解释。今私谓之。只一王三昧。破二十五有。故不定也。如云。青色三昧。白色三昧。黄色三昧等。
随前色变
圆觉经云。如摩尼珠应於五色。随方各现。谓外以五色映珠。而珠亦作青黄赤黑等色。
经。一行随於众行
一行者。金刚三昧也。众行者。经云。能破一切烦恼。又能随一念中变身如佛。又能断恒沙众生烦恼。又能一音说法令众生各解。
论。以一理
颇梨喻中理也。众理谓无常理.常理等。
释曰。理行如珠至现色等
此之四句。只释大经置日之喻也。金刚喻理三昧。是行故曰理行。非以理释金刚。以行释颇梨也。搜要云。不引大论三十八并五十九两处文。只引大经文下释云理行如珠等。珠者金刚珠耳。
论。更前更后互论深浅
并须约六妙门说之。更前者。前渐则浅。更后者。后顿则深。或修六妙门待发事。禅息诸烦恼。若事禅不发。当用妙门观诸实相。又若实相不显。更修事禅。其余无漏慈悲准说可见。
论。或照止为观
止多心昏。经云。无慧方便缚。应当照止。照止曰观。
或息观为止
观多心散。经曰。无方便慧缚。
论或於此根入正受或於彼根起出说
经云。於眼根中入正受。於色尘中从定起。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测。於色尘中入正定。於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乃至意根入正定。法尘从定起(云云)。记中示其义趣。谓正受空功德。说假功德。
对德及用
以三德并本用。当用自在用对正定出。说双出入。
论。或於此方入正定。或於彼方起出说
经云。或於东方入正定。而於西方从定起。记云。方谓十方。
物谓随尘各有种类
经云。童子身中入正定。壮年身中从定出。壮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乃至比丘.比丘尼.声闻.缘觉.天.龙.夜叉.鬼神等身中互论出入亦如是。又无情中论出入者。如云摩尼树上入正定。佛光明中从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於河海中从定出。於河海中入正定。於火大中从定出。至风地中出入亦如是。
阎浮为东。于逮为西
若据此文。则日月自南自东自北自西而转。今人所谓古绕也。
眹
此乃怒目貌。应作朕目之瞳子也。
海上金刚紧那香
经云。大海水上金刚色。紧那罗中妙香色。
诸龙如华修如山
经云。诸龙住处莲华。阿修罗中山石色。
忉金四王色最妙
忉利作金焰色。四天王作众宝色。
万二千天地之中央
瑞应经云。迦维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今详。万则大千更中千又小千。乃是万二千。佛出中国。
檀梨名行。尸禅名学。羼般名道
八十卷不见此对。至八十二中云。般若波罗蜜有所至处。五波罗蜜皆随到萨婆若中。住六波罗蜜不失正道。何者。是菩萨道一切智是也。又云。菩萨欲得阿耨菩提。应学应行六波罗蜜(云云)。从八十至八十三。只说六度互严耳。后人更为捡之。
初启曰句
下古侯反。曲也。如乙字形。
一世间禅
根本四禅。
二世间亦出世间
十六特胜。通明禅。
三出世间
九想。九背舍。大不净等。
非世间非出世间
出世上上禅。即九种大禅。
出世又二。一对治无漏。二缘理无漏
彼文云。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事起行对治。破诸烦恼。故名行行无漏行也。二慧行者。即是四谛十二因缘。真空正观。缘理断惑。故名慧行无漏行也。
六妙门十章
今引文注之。但欲知之。不须讲说。下去亦尔。
一。历诸禅
一者因数息故。出生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於非非想定觉知非是涅盘。是人必得三乘。二以随为门。出生十六特胜等。三以止为门。发五轮禅。谓地轮。水轮。虚空轮。金沙轮。金刚轮。五轮并三昧也。四以观为门。生九想。八念。观练熏修等。五以还为门。出生三十七道品等。六以净为门。出生九种大禅。得菩提果。
二。相生
六门各二。谓修证也。修数者。调和徐数。从一至十。证数者。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修随数者。随息出入。无分散意。证随者。心既微细。恬然凝静。修止者不念数。随名修止。证止者身心泯然。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修观者观於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心眼开明。见三十六物及诸户虫。证观者四念处成。破四颠倒。修还者若随境即不还本源。应当反观。观心者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证还者心眼开明。任运还源。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念分别。证净者得空无相愿三昧。无漏慧发。三界垢尽名净。言相生。彼文六门。次第舍粗从细故也。
三。随便宜
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拣次第。
四。对治
所治者三障也。治报障者有三。一者分别觉观。心如猿猴。当用数门对治。二者若心乍昏乍散并无记者。当用随门调心随息治之。三者若觉息急。当用止门宽身放息治之。复次治烦恼障有三。一者若贪欲障起。当用观门中九想等治之。二者若瞋恚障起。当用观心门中慈悲治之。三者若邪见障起。当用还门十二因缘还源治之。复次治业障者有三。一者忽然昏暗迷失境界。当用净门念佛三十二相清净光明治之。二者忽然恶念思惟无恶不造。当用净门念报身佛治之。三者若种种恶境界现。当念净门法身本净治之。
五。相摄
修六门时。於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等五。何者。调息之时即体数门。心依随息而数。即摄随门。制心在数。即摄止门。知息数法了了分别。即是观门。若於五欲心不受着。心还数息。即摄还门。知息无五盖等垢。即摄净门。余随止等相摄亦尔。
六。通别
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依随不乱。而成就数法。是则数中成就随门。又当数息时。制心数中。令觉观不生。是则於数成就止门。又数息时。知身心阴入界等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为成就息念观门。又数息时。了知观照之心无有自性。离知见觉想。是为数息成就观门。又当数息时。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不可分别。是为数息中成就净门。以此五门庄严数息。余随止等亦如是。又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修数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所证亦别。外道钝根计息入禅。受诸快乐。利根计息有四句起见。声闻於息而观四谛。知息於身。身息是苦。贪身息是集。乃至灭道。缘觉知身息是有支。有缘取乃至老死。菩萨悯念众生故修数息。息知如幻化。非生死非涅盘。入平等大慧。得无生忍。乃至随止等亦如是。一一妙门。凡圣大小虽修而通。观法则别。
七。旋转
上来六门是凡夫二乘共故。今旋转六门。唯独菩萨所行。以前是从假入空。今是从空入假。所谓菩萨当数息时。怜愍众生。知息不生不灭。其性本空。虽无息性可得。而从一至十。知息中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是於息中成就诸地行愿。余随止等亦如是。
八。观心
行者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则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作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心性常寂则诸法亦寂。即止门。心如虚空。有大智慧。即观门。不得能观所观之智。而还通达一切法。普现色身。即还门。成就一切法而不染。惑倒不起。即是净门。
九。圆顿
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涅盘见一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盘。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切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又非但於一心中分别一切诸佛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亦於一微尘中通达十方世界诸佛九圣色心数量法门。是名数门。余随止等亦复如是。
十。证相
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果证。今证者有四。一次第证。二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证。次第证者。如上历别对诸禅及次第相生中说。互证者。如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中说。旋转证者。行者於数息中巧慧旋转。或证深禅。或证浅定。即得陀罗尼等。圆证者。妙慧开发明照法界。如法华中六根清净者。即相似证也。真实证者。如华严中初发心中智慧。
修发不同一十六句
一修发。二修不发。三修亦发亦不发。四修非发非不发。又一不修发。二不修不发。三不修亦发亦不发。四不修非发非不发。又双亦双非四句准此。
附赘
庄子曰。彼以生为附赘县疣。经中单作县。音悬。注云。疣之自县。赘之自附。
决[肉*丸]殨痈
又曰死为决疣浍痈。今记中[肉*丸]殨。非庄子中字也。注云。若疣之自决。痈之自浍。决。古穴反。浍。散也。
定三为损
谓三差别。如浍痈患。
定有为增
谓三为定有。如附赘为增患。
七善
初中后善等。
或时毁善以助不善
大论六十五。以无着心说有九种。五者显现。或时显现。或时毁善等。
示处中许示三文
序中虽有三文。今是大师之义。恐不指前三。更详之。
章安通以慈等对之
贫女至加复病苦。譬理慈。饥渴所逼游行乞丐者。譬名字慈。止他客舍。观行慈。女虽生子未显。可譬怀胎寄生一子。相似慈。父母俱没者。慈与观解俱从相似转入。分真故名俱没。生於梵天是分真.究竟两慈。
虽闻四名。终不能识常乐我净
疏云。如生盲人。徒闻四譬不识真乳。外道亦尔。暗信围陀宁知常乐。故云。而问他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
一达名道路
长远二字。是彼注文。
歧旁
歧道旁出。
剧旁
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为五剧乡。
衢
交道四出。
康
史记谓之康庄之衢。
庄
左传云。得庆氏之木百车於庄。
剧骖
三道交复有一歧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
崇期
四道交出。
逵
四道交出。复有旁通。
鸱
充之反。鸢之类。
失义而后礼
老子之文只止於礼。后礼之下云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今文失礼而后智与信者。记主加之而释五常耳。非老子语。
信不可忘等者
非老子意。老本纯灭仁义与礼信而尊道也。今云不可忘者。以道为本。五常为末。本虽丧而末不可忘。故云存五德。
弭从
上绵里反。止也。弭恐应作靡。靡。披靡也。顺貌也。
前虽内外。但譬内心
依境发心。内是也。十种发心。外非也。
后云内外心境相对
九非一脱。属二边外境也。中道之心为外境所动。故云外相对。
论骚扰
骚应搔。乃搔动也。以手取曰搔。
有为无漏
有字应作无。乃无为无漏。
亲生为因
生应作正。谓正助。
四三昧别。念佛通
义例中引他人云。四三昧是别。念佛是通。荆溪云。此师自误。今言通修者。以四三昧摄一切行故曰通。反以为别。念佛通收一切诸行不徧。乃是通中之一。故名为别。
多生异端
虽用一止观结而通三止观。通别文殊。义乃一耳。他人云。谓一止观出於三外。缪谓顿顿止观。
不具不杂亦复如是
具对不具。谓具是顿。不具是渐。杂是不定。不杂是余。二并是相对来耳。
论。四悉成五缘
世界成发心。为人成四三昧。对治成裂刚。获果第一义成旨归。四五相对。自微之着。为渐五因。缘成四悉。反此可知。
或四悉成一因缘
或谈四悉成发心一事。或谈一发心只得一悉益。亦须云。谈一悉成一因缘。谈一因缘成四悉。或多或少。缘悉相成乃不定义。
何得即以修行释之
以四悉会同三种止观。且是消通文相。人不见之。谓是修行之相。
善不善爱
经云。爱有二种。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凡夫之求善法爱。诸菩萨之求善法爱者。复有二种。求二乘者名不善求。大乘者名为善求。